《巨塔杀机》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赖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4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内容上作者事无巨细地从两条线索挖掘911的成因:一是伊斯兰激进组织自身的孵化、演变、合谋;二是相应的美国反恐部门因协作、人际问题造成的一次次内耗、失误。 也就是说,911的苗头有至少两三次机会是可以被掐灭的。美国反恐部门的官僚主义难辞其咎。 2.古兰经是明确禁止自杀的,激进组织却通过掌握对宗教的解释权将自杀转换为殉教,自此开启了自杀性爆炸袭击的恐怖模式。而无论是穆斯林兄弟会、圣战组织还是基地组织,在打击他们的敌人—代表西方现代性的美国之外。都没有明确的家国建设愿景,而用“恨”与空洞的“复兴”来给信众洗脑。 3.打着权力算盘的各方都没殉教,中东的平民百姓和世贸大厦里的3000条人命成为了最可怜可叹的祭品。
●在数不尽的人名和清晰的指向中读完。说它清晰是因为简直被情报机构的内耗给蠢哭了……实在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就凑巧发生了。幸好在2004年12月,国会911调查报告披露几个月后,参议院通过了情报机构改革法案,决定设立统管全国15个情报机构的国家情报局长职位和建立国家反恐情报中心,结束了各个情报机构之间历时多年的内耗。I hope so…… 脑子里还一直浮现的是那关于宗教的力量,似乎至今还在生生不息,比如土耳其爆炸婚礼上的那些青少年们… 他们彼此会有精神上的关联吗?
●事实证明,那些原教旨主义者基本上都是打小脑袋被驴踢过的家伙。塔利班掌权后一些疯狂的作为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人类所能做出的事。
●作为一个天.朝的人,我的心态很复杂。这是一本绝对的好书,相当钦佩作者所作的那些资料收集,那是何等艰难的过程。其实我一直在疑惑,在本拉登之后,会有与他同样坚定的接班人吗,这样的组织还能维持多久。宗教在天.朝总是一个被忽略或轻视的问题,实际上没有信仰的人都像如今的魔.都人民那样麻木不仁,简直就是出悲剧。
●86 结尾写到那个每天要在车上哭一小会儿才能冷静的特工真是让人感动,希望世上再无杀戮。
●新闻类纪实文学的巅峰之作,甭说普利策奖,获诺贝尔奖就不为过!这本神作带给人的震撼与感动完全不亚于任何一部世界名著,文笔晓畅不动声色,立场中立叙事冷静,出场人物近百却条理清晰,国际政治斗争的险恶复杂,MSL极端组织的偏激龌龊,中情局等机构的颟顸愚蠢,各种人性的高尚与卑微、勇气与渺小都尽收眼底,以数百次访谈为基础的巨大信息量汇成一股罕有其匹的叙事流,令人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宛如当代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宏伟史诗,让人五味杂陈难以忘怀。本拉登的偏执无能(大部分时间都是个富二代+外行,911得逞纯属撞大运),扎瓦赫里的狡诈阴狠,奥尼尔的放纵而敬业(他读童书至抽泣那段尤为感人),感觉作者完全超越了生死与国家,犹如上帝在写作,俯瞰芸芸众生
●罗豫认为该书至少呈现了本·拉登恐怖袭击的两个根源:宗教信仰者对现代性的抵抗和受辱者对羞辱者的报复。问题为什么这种激进的宗教信仰者并非其自身的伊斯兰文化中的失败者,而是成功者。而且这些激进分子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有生活经验,而且享受到了现代文明之后,却要毁灭这种文明,仇视这种文明?可能作者对伊斯兰世界及其文化思想的解读还是有些浅薄。——尤其同意最后一句!【长春市图书馆藏号:I712.5154】
●希望你能了解阿拉伯,了解伊斯兰,宗教就是让人自愿投身其中的一种事业。
●描述大事件中的人物命运,这是叙事的最好办法。
《巨塔杀机》读后感(一):虎头蛇尾
劳伦斯赖特用了全书接近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描写基地组织的前世以及它如何成为9.11之前的那个样子。冷峻坦然的笔法赏心悦目,使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但在结局已知的情况下,赖特还是不自觉地补了几笔诸如“他们将会在……如何如何”的句子,给人感觉是作者忍不住要自己破功。而关于1993年索马里的问题,作者在前后两页上居然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实在很叫人费解。到了CIA与FBI斗法的段落里,不知道是资料不便于公开还是赖特要给老美挣面子,开始语焉不详起来,甚至草草了事,因此最后奥尼尔的悲剧就此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宿命感(而这似乎是赖特竭力想要营造的一种对比)。越看到后来,越觉得有虎头蛇尾之感。
《巨塔杀机》读后感(二):高塔
高塔是塔罗的第16张,可以讲是众人一心的力量表现,也可以说是乌合之众的分崩离析。
维舟说
Colin Turnbull在《森林人》中曾写到中部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在他们内部“通常纠纷的解决很少参照对于这一起事件所宣称的对与错,而主要是根据这个共同体盼望恢复平静的意向”。希望在未来,巴以双方也能多体味这句话。
想了想 好像有点拧巴
为什么呢
参照皮利尼亚克的《不灭的月亮的故事》
我们把它的意思做一些改写
“为了集体的利益 即使你是对的 长远看你似乎是对的 但是 你应该妥协而不是导致集体的崩塌”
这样对吗?蛮拧巴的
《巨塔杀机》读后感(三):我是真不懂
让人惊奇的好书,一口气读完,到底是普利策奖的作品。眼看剩下的越来越薄时心中微微不舍的遗憾,好久没有过了。这本来不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只是作者着实强大,将真实事件与讲述技巧巧妙结合,既是全景式的展现,又饶有趣味,读起来非但不觉单调枯燥,反而充满了新奇和震惊。从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在埃及的的肇始,期间嬗变流播,直至9/11当日从世贸中心跳下的人四肢乱舞的身体像手榴弹一样在地面炸开,跨度近半个世纪,一点一点冰冷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是不同于文采的强悍,五年间千里奔波数百次采访的积淀,纷纭素材的取舍和架构,冷峻而细致的笔触,那些复杂无法理解但却活生生的人。看这样的书,会让人觉得自己如此的无知,而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复杂。丢,写不下去了,我想来想去,就是复杂,难以理解,宗教、政治,我还真是屁都不懂。
《巨塔杀机》读后感(四):成熟的反恐反思书籍
在生存的层面上,本·拉登是个处于边缘地位的局外人;但在他以自己为中心一点点编织起来的神话之中,他逐渐成为了所有被迫害、受屈辱的穆斯林的代表。他的生活,以及他用来包裹自己的各种象征,极为有力地代表着现代伊斯兰世界中典型的、普遍存在的被剥夺之感。本·拉登在自己痛苦的流亡经历之中,理解了穆斯林同胞的痛苦;他蒙受的损失,让他有权为别人代言;而他的复仇,则将使他们的苦难变得神圣。他提出的补充办法,是向美国宣战。 ——《巨塔杀机》 比起《黑旗》来说,劳伦斯·赖特这本耗时5年写就的书是更具反思意义的,不但疏离了跨越几个世纪的宗教激进主义,也疏离了它是如何由地方走向国际的过程。 宗教激进主义的国际历程可谓是必然下的偶然,宗教激进主义其实是个老生常谈,但如果没有沙特与美国的石油贸易,以中东的闭塞来说,它始终会是地方争端;与之相对,美国的911悲剧是必然累积下的偶然,虽然美国的建国史是对抗暴政、争取民主的成果,然而不懂得树大招风这个道理的美国在之后的道路上,却变成了当初他们最讨厌的样子。 伊斯兰极端主义发展起来的恐怖主义,是阿拉伯国家内政的薄弱和美国外交的霸道共同催化的悲剧结果,是对教育强国和延伸发展的双向质问。
《巨塔杀机》读后感(五):基地组织瞄准的目标是美国,但它却击中了全人类
看到这里,突然明白赖特为什么要花5年时间做这个项目:
从许多方面来看,世贸中心的死难者仿佛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议会;他们代表着世界上的62个国家,以及几乎每一个种族和宗教。死难者之中有曾是嬉皮士的股票经纪人、纽约消防队的天主教同性恋牧师、日本的曲棍球手、厄瓜多尔的厨师长、芭比娃娃收藏者、素食主义的书法家、巴勒斯坦的会计……他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众多不同方式,证明了《古兰经》之中的训谕——夺走一条生命就等于毁灭整个世界。
看到拉登的这篇遗嘱,突然觉得其实这个人并不是疯的:
“我的妻子们,愿真主赐予你们祝福,”他写道。“你们从第一天就知道,这是一条荆棘丛生、地雷遍布的道路。你们放弃了生活的乐趣,放弃了自己的家人,选择和我共度艰难的生活。”他恳请她们不要考虑再嫁。“我的儿子们,请原谅我,自从选择了圣战的道路,我关注你们的时间实在是太少……我选择了一项危险的事业,这其中各种各样的磨难会扰乱一个人的生活……”然后他建议儿子们不要加入基地组织。“在这一点上我以信众的指挥者奥马尔·本·哈塔卜为榜样。他命令儿子阿卜杜拉不要在他死后继任哈里发。他说:‘如果是这好事,我们已经享受得够多;如果不是,那么我奥马尔一个人受苦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