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词典》是一本由仇钧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格纳词典》读后感(一):《瓦格纳词典》的读与思
对于瓦格纳的人生解读,以东方人的眼光,深入“庐山”看“庐山”,自然有全新的理解。对于瓦格纳的价值评判,以现代人的思想,跳出“庐山”看“庐山”,自然有独特的发现。 冷静的叙述,简约的勾画,逼近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尺幅之篇却能耐人寻味。节制的评析,适度的勾连,融入中欧文化背景的思考,三言两语往往给人启迪。
《瓦格纳词典》读后感(二):认识瓦格纳
《瓦格纳词典》这本书,我还在阅读过程中,就看了几章就吸引了我,书中小故事短小精悍,但很适合我,我很受用。故事虽短,但语言简洁明了,看着饶有兴趣,关键还能长不少知识,我知道了《结婚进行曲》是瓦格纳歌剧里的一段音乐,我知道了希特勒也是他的粉丝,等等,这本书让我多方位深入了解瓦格纳,了解19世纪的德国。这是一本值值得一看的书。
瓦格纳是谁?
他就是那部长达16个小时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作者。
《尼伯龙根的指环》,一部带有悲观主义和轮回思想的作品。这部巨作,耗时26年。人生,又有多少个26年! 虽然它最终的呈现与瓦格纳的初衷有点不同,但他在创作中也得到了成长。也许在创作中,瓦格纳也看透了某些悲剧不可避免,人类又何曾吸取过教训,放弃那诱人的指环呢?据说《权力的游戏》《指环王》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它。
我不禁想来读一读瓦格纳。这本《瓦格纳词典》,一个个小故事串起了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一生,他才华横溢,他也世俗小心眼,他最幸运的也许还是遇到了灵魂伴侣科西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难得,难得。
《瓦格纳词典》读后感(四):打开的惊喜———细读《瓦格纳词典》
写这些文字,背景音乐是《婚礼进行曲》的单曲循环,在此之前或许从没有对这段旋律有过太多的触动,电影里出现的时候,大都迷恋在男女主角的音容笑貌上,旋律是烘托情感的必要存在,但只是存在在那里而已。正如今天,仍旧是做背景,但心里层层叠叠泛起的是关于瓦格纳,想起他在瑞士的沉寂、在巴黎的萧瑟、在苏黎世的等待、在拜罗伊特的亢奋、在德累斯顿的斗志;想起李斯特与他的“关系”,想起尼采与他的“友谊”,想起第一位妻子米娜对他爱的纯粹,第二位妻子科西玛对他爱的真实,也会想起玛蒂尔德;也会想象着他坐在座无虚席的剧场里欣赏着他创作的自以为是的伟大作品里,歌剧从启幕,到精彩,再到落幕,他跟着情节在颤抖激动纠结扭曲着。这是个美好的感受,在音乐中再现书中的点滴,融入自己的情绪。
浅薄如我,在此之前对瓦格纳这个名字只能是听过,略知一二也谈不上。在还没有收到书之前曾经想过先通过网络先行了解一下瓦格纳,或许会对读这本书有益,转念又想,读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去补充盲点增长见识,而在于同书的作者在对话中产生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吧。因为每一本书都倾注着作者的真心真意。感谢遇见《瓦格纳词典》这本书,正是在细读完这本书以后,才能在《婚礼进行曲》的旋律中浮想联翩地把书中读到的,感受到的各种有关于瓦格纳的画面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细细流淌。这是一本耐读的书,在读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只是一位读者,偶尔会是瓦格纳,偶尔会是作者,偶尔还可能是瓦格纳的一位朋友,这种感受让人容易走进书中去主观或客观的思辨,所以总会停下来体会自己的角色,然后写下只言片语。这本书很耐读,还在于在读的时候,不只认识了瓦格纳,还会生发出对叔本华、费尔巴哈、路德维希二世等众多人物的再次链接,会做些笔记厘清自己的分析。这是本耐读的书,还在于打开它,打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读着读着会去找瓦格纳《未来的艺术作品》这本书感受兼具文字诗人和音乐诗人之称的魅力,读着读着会去把词条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自己的意象里把那些场景变成了一幕幕话剧,去体会一位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对一部部作品的影响。
每一本书都倾注作者的真心。收到书,纯白、布纹质感、双向暗纹的护封考究,上面的文字排版有心思,书脊上的五线谱更为动人。打开护封庄重的黑色沉着冷静的英文简洁明了,abc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词典。的确,作为传记用词条的形式加上字母排序,撇开了把人物从小写到大,从年少轻狂写到功成名就的惯用方法,有新意。
打开,会有惊喜。打开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书交往的生活方式,寂静欢喜。
《瓦格纳词典》读后感(五):瓦格纳词典——关于瓦格纳的拼图
书到手后,开本不大,非常趁手,单手托住,份量刚好,不重不轻,每页每版字量不多,对于当前社会下普遍患有阅读恐惧症的年轻人算是特别友好了!
正如前言自序所说,你不需特别了解歌剧,也不需要具备音乐史基础,甚至你是第一次听说瓦格纳这个人都没有关系。因为这的确是一本叙述精彩、行文顺畅的“词典”!行文顺畅——光是这点,比起读那些诘屈聱牙的舶来译著可是让人舒服多了。想象一下,拿起一本厚如窑砖的西方史学巨著,净手焚香、沐浴更衣、痛下决心的努力自我暗示自己是一只书虫,强行抑制住自己走神的注意力,逐句逐句的啃着那些似懂非懂的句子时——手旁摆着另一本国人用流畅的语言,熟悉的典故写就的精致小书,此时的你会怎么选?
如果没有经验,我随便给你两本外文译著的例子,了解一下: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图像学7.2【美】W.J.T. 米歇尔 / 2012 / 北京大学出版社麦克劳德的《重构漫画》。
重构漫画(第3版)8.0[美]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 Mccloud) / 2015 / 人民邮电出版社借豆友的原话,有些译著的文字,竟会让你产生强烈的“原文这里到底写的是什么?”的解谜动机,又或者突然产生想要学习一门新外语的冲动。
全书从“夜读”开始至“苏黎世”结束,编成A到Z的词条,每个词条内容有长有短,印象中最长的应是“瓦格纳学派”,其下包含多个人物的介绍,最短的是瓦格纳的母亲,寥寥数行即止。
瓦格纳的一生跌宕起伏,那些精彩的人、精彩的事就像历久弥新的美丽珍珠,最后要被时间串成一条项链。
在这本书之前,我恰好还读了另一部传记作品:《阿兰的战争》。
阿兰的战争8.9[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 / 2015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也许在走入作者的文字(图像)世界之后,你会跟随人物,连贯的体验其诞生直至逝世的人生经历(当然也有可能不会),继而或掩卷而嗟叹,或拍案而叫绝。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或许我们可以把散落一地的珍珠一颗颗拾起,喜爱的,好看的放在手心把玩,不喜爱的就放在一边, 最后再自己慢慢的,一颗颗的串起来欣赏一遍。
喜欢前者还是后者,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
这本《瓦格纳词典》就是后者。
不要误会,《瓦格纳词典》当然是一本传记作品。我认为,人物传记,就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走过一生的舞台,会有很多很多的出场角色,大部分匆匆过客被你迎来送往:蒲鲁东、巴枯宁……;有的是重要配角:叔本华、李斯特、路德维希、比洛、尼采;还有的在你谢幕下台后继续上演你的故事:科西玛……
他们像一盏盏射灯,从各个角度照亮主角,从此伟岸、善良、激情、固执、糊涂……灵魂的真实便无所遁形。
德累斯顿、巴黎、苏黎世、特里布辛、拜罗伊特……呀,十九世纪的欧洲,十九世纪的风景。哎——可叹,人终究是存活于时间维度点上的三维生物,无法总览时空,想要留住时代中的风景,除了依靠记忆,别无他法。至于影像——那些依靠机器、道具、画面组接的伎俩在真实而浩瀚的茫茫时空面前显得渺小又幼稚。所幸之至的是,我们还有文字,文字是思想的河床。
全书最后一段文字摘录如下:
……柏林大街上行进中的马蹄发出的金属声、特里布辛阵雨后的清新万物、纽伦堡行会里的男女老少、德累斯顿的战火硝烟,渐渐漫入眼帘,我仿佛走进了19世纪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