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塔杀机》是一部由杰夫·丹尼尔斯 / 塔哈·拉希姆 / 彼得·萨斯加德执导,历史 / 战争 / 犯罪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塔杀机》观后感(一):拖沓
一晚上看完了一整季,期待太高,实际实在不怎么样,节奏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来说太慢了,多条主线,可他们之间的联系却不紧密。“当重大安全事故产生的时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犯了错误,而是整个系统都完蛋了”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而这部剧本应该着重展示这个系统是怎么运作,怎么完蛋的,可不同阵营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却非常弱。这部剧应该着重刻画关系,而不是个体
《巨塔杀机》观后感(二):CIA与FBI的战斗
美剧中,联邦调查局与中央情报局向来不和。单说本剧,中情局想要发动战争,把整个伊斯兰都当做敌人,甚至希望同时轰炸上百个训练营。可想而知这带来的连带伤害!众多平民会被杀,而且更深的激化矛盾,更多的人投奔本拉登。联邦调查局则希望把恐怖分子定罪绳之于法,审判。阻止每一起袭击,而这种有线索就抓人的做法,会打乱中情局的想法,他们想的是顺藤摸瓜,挖出整个组织。
《巨塔杀机》观后感(三):人性的卑劣放大了制度的缺陷
就这部剧的视角,911原本可以避免的。基地组织早已进入了美国反恐情报部门的调查视线。策划如此重大的恐怖袭击,必然不可能密不透风,何况此前已有基地组织实施的对内罗毕等地美国大使馆和亚丁湾美国军舰袭击的预演,蛛丝马迹比比皆是,似乎尽在美国情报部门的掌握之中。然而,海量的情报是分散的,未能整合的,因而也是无效的。这部剧明显是站在联调局立场上叙事的,中情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但不管怎么说,制度设计上是有缺陷的,时间都浪费在相互间的意气纷争、私心猜忌、情报封锁上了。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卑劣放大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中情局那个女人,在不得已交出基地组织马来西亚会议情报时,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职,还故意把重要情报混在一般情报当中,造成不知情的假象。这就不是制度缺陷而是人品缺陷了。
《巨塔杀机》观后感(四):为伊斯兰粉饰和平的政治正确剧
大体挺好,但……
此剧最后一集为伊斯兰教义粉饰,欺骗不了解伊斯兰教的观众。 首先,古兰经并不是伊斯兰的全部,还包括圣训和圣行传,古兰经的文字量只占14%,而圣训是安拉通过先知启示的话,和古兰经一样必须遵从。 其次,古兰经前段是先知在麦地那启示的,和平与爱的经文大多出自于此,而中后段则是先知去麦加以后启示的,刀剑与杀戮的经文大多出自于此。而按古兰经解经的“废弃”原则,当经文之间互相矛盾,后启示的经文优于先启示的。 再次,古兰经和圣训中几乎所有的和平与爱经文,其对象都是穆斯林,而不是异教徒(卡菲尔),伊斯兰教义对穆斯林和卡菲尔是有完全不同的标准的,剧中隐瞒了这一点。 最后,古兰经和圣训中有海量的针对卡菲尔的战斗经文,详细规定了穆斯林应该如何对待异教徒(以及退出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那就是压榨(异教徒要交重税)、歧视(异教徒要佩带标记并禁止传教)和屠杀(除非归皈伊斯兰)。
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穆斯林群体,离真正的伊斯兰教义越远,越不遵守沙里亚法,越不按照穆罕默德的样子去活,他们就越世俗化、越开放、越文明、越温和,反之则越原教旨、越封闭、越野蛮、越极端。
我为付出了惨重代价却仍然因为白左的政治正确的误导而无法正确认识伊斯兰的美国人民感到悲哀。。。
《巨塔杀机》观后感(五):塔楼蜃影
《巨塔杀机》观后感(六):原著和戏剧化改编的几点差异
1.阿里苏凡参与度没有片中那么高,他是奥尼尔后调来的特工,直到“科尔号”遇袭前不久才加入小队。
2.奥尼尔并没有受到直接上级的排挤,相反,他获得了直属上级的支持,但在官僚体制的挤压和财政恶化的情况下决定接受工资更高的工作。
3.关于911袭击者进入美国和基地组织马来西亚会议的情报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总部其实都已经掌握,但僵化的官僚体制让信息一直无法传到到奥尼尔的小组中,苏凡对情报的询问一无所获,911发生后中情局才提供给他情报,在剧中拿到情报后苏凡跑到卫生间呕吐是真的。
4.亚丁湾袭击事件中并没有小男孩(自然也没有事前的录像),但一位袭击者曾因美军袭击阿富汗基地训练营受伤,两个袭击者在爆炸前一刻向“科尔”号上的水平微笑挥手,肃立站好。阿里苏凡负责调查,调查局小队在也门落地后苏凡给当地士兵矿泉水化解紧张气氛的事完全真实。
5.剧集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把数个不同人物(奥尼尔小组的成员、也门的当地官员)融合到了一起,但基地组织的几个成员的行为基本和剧中一致。
6.亚力克站的站长原型迈克尔伊朔尔被解职后没有复职。
7.影片最后苏凡对本拉登保镖的审问持续了好几天,苏凡通过神学辩论、物质照顾(阿布有糖尿病,苏凡给了他无糖的食品)不断试探对手的道德底线,最终通过911的新闻击溃了对手的心理防线。
这部剧集尽可能高的忠实了历史事实,又加入了很多“戏剧化”效果,我尤其喜欢阿里苏凡个人生活的这条故事线,尤其是他在也门本想给女友购买一些纪念品,却遭到阿拉伯同袍设套抢劫这段戏。
《巨塔杀机》观后感(七):当一个SB遇到另一个SB变成狗男女后 害死了3000个无辜的生命
Alfreda Frances Bikowsky 女助手
这是现实世界他们两个的名字
911事件本来可以避免的
就因为他俩藏着掖着啥也不说
一开始内罗毕的大使馆
一年前大使就上报过CIA alec站长 结果不了了之 结果使馆爆炸
911之前大批阿拉伯裔人跑去学开飞机 竟然还有一个因为不想学降落的学员
学校都报警了 他们也收到通知了 还是不理不问
策划者马来西亚开会不说 FBI问他们要了一年的资料 结果还是不说
爆炸之后给说了
靠
这俩人真是一丘之貉 一对狗男女
《巨塔杀机》观后感(八):现实总是与历史惊人的相似,流星变成了恶魔
叙利亚孩童的大篇幅新闻,都不及巨塔杀机里这部分篇幅,从男孩的角度开始思考,从流星到恶魔。仅有的幸存者毅然决然的赴死。
在沙滩边准备乘坐小船去自杀式爆炸前,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一旁正在玩球的幼儿,抑或是小船撞击前,向美国大兵微笑招手。都让人唏嘘。
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所存活的世界是这么的残忍。
《巨塔杀机》观后感(九):现实总是与历史惊人的相似,流星变成了恶魔
叙利亚孩童的大篇幅新闻,都不及巨塔杀机里这部分篇幅,从男孩的角度开始思考,从流星到恶魔。仅有的幸存者毅然决然的赴死。
在沙滩边准备乘坐小船去自杀式爆炸前,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一旁正在玩球的幼儿,抑或是小船撞击前,向美国大兵微笑招手。都让人唏嘘。
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所存活的世界是这么的残忍。
《巨塔杀机》观后感(十):看巨塔杀机随想
最后一集略有不爽。满以为会演一下撞机的镜头,双子塔内的混乱和大义凛然呢。结果就是静静的回放救援镜头。是不消费苦难的意思吧。没整点最美逆行出来,有点遗憾。
再次感触美国的问责机制,议员的追问,每个当事人的回答,出了重大事故,要坚持全面调查,要每个当事人的处理经过,思想看法,全面还原,然后查漏补缺。不仅这种事故,英雄事故也得调查。印象最深的萨利机长,也是这种追问还原。想到我们,也有问责,官话套话连篇,即使免职,还可以异地为官。真相在哪里?补救措施在哪里?下次还会不会出现同类错误,都没有回答。恰逢凉山大火30名消防人员牺牲,看看消防人员牺牲的追问与待遇。
看评论说是FBI资助拍摄,黑CIA黑的厉害。想想那个女站长故意隐藏情报的行为,最后枪毙她应该也不为过吧。没看到处罚措施,略有遗憾。倒是那个南站长,凭空获利。正如某位评论里说的,全身心追敌人的,最后没免职,因缘巧合的死在大厦里,而隐瞒情报、一心玩心机的人则抓住机会上位获得了最大收益。估计惩处也是那个前台的女站长吧。
看评论里很多人说那个女站长的原型在猎杀本拉登里就是抓住本拉登的那个人,恰好看过那个片子,对那位女侦探的坚持、敏感佩服不已。尤其是那句:我就是那个找到这个地方的操蛋女人。印象深刻。所以又翻回去看了那部电影。估计她也谈不上追悔,只是坚持自己分析的原则,坚持酷刑,也算是为他隐瞒情报找到了动机。比如功利心重,坚持独立分析。也符合个人性格。
最后总体感觉这个电视剧不错。美国政府还在那勾心斗角时,恐怖分子已经演练了开飞机、演练了带小刀安检,演练了如何打开驾驶员机舱门。恐怖分子的计划,也是按照步骤一步步练习。也显出了一定的能力。
9.11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的转折点和标志性事件。这个电视剧把这个过程,用揭家丑的形式再现出来,用大量质询和真实镜头重现出来,揭示了内部运行机制,显示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是一种正常的国家自救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吧。
也门对恐怖主义的态度也很玩味。后来又看过多部反恐片,种族问题、恐怖问题的复杂性,确实让美国人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