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的窥视》是一本由伯李伟著作,28.00元出版的2010-9图书,本书定价:30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玄乎的一本书。很早之前看的,偶尔会想起,但一直想不起叫什么名字。今天终于找到了。
●以后可能要慎重读心理学的书,因为觉得驾驭不了自己受这些心理事例的影响,同时有惊奇世界上有这等匪夷所思的事情的存在,影响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经介绍阅读.感觉不错.本来想给4星,想想现在很少有这样的作品了,大方点5星吧
●从这里的反应看,作者后记第一段说的情况虽然有,但没有大规模出现
●心理知识方面也只能是浅谈,可读性不错。可是主人公有点太神了。虽然把花某给撞死了,不过自己也撞了,算是撞了2/3吧。
《心理医生的窥视》读后感(一):应该是有别于文坛的轻浮之风吧
感觉很沉重
心理分析应该是非常好看的,但毕淑敏的书让我很失望,好长一段时间没看这方面的了
但是书中描述的故事,却很多有跟现实社会相近的地方。比如宏宇公司的发展,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原因?那都是得到政府官员支持的结果。
作者渴望现实社会的人们能像其中那个失意的年轻人一样纯洁。但是现实社会却往往排斥这样的人,出现的却是更多的丑陋的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现实和自己的愿望,终将被现实压倒。
《心理医生的窥视》读后感(三):an inspiring book
一本好书总让人思想有所触动或者说进步。它总能激活我们的思维动力让我们对人生对社会乃至最根本的自我进行下意识的分析和总结。往稍浅的层面说,作者总能通过这些作品和文字对读者进行心灵上的解惑,使你刹那间长久以来的疑问终于有了一个答案,这种喜悦不亚于大道上捡到了金元宝。或者说你终于给自己心理上的疑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依据,给心理上的伤痛找到了清凉的疗药。总之这些作品更像睿智的导师带领我们慢慢清理思想上的垃圾或者淤泥从而让思维开阔和随之而来的找到共鸣者的喜悦。至于作品的表达方式,甚至优美的词句表达那些都是次要的锦上添花的东西,只是给作品的灵魂给予更丰满的形象来。吸引我们的始终是作品中本质的类似灵魂的东西。
(我感觉上面所说的都是圣人蛋的话,不过它确实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我读了伯李伟的这本小说之后的感受)
《心理医生的窥视》读后感(四):后感
最近狂热心理精神方面的书。以至于大家都提醒我少看点这种书。免得也心里变态了。
但是这种书籍的魔力并不在于某某人如何的变态举止或者某某拥有如何的扭曲人格。
就好像我今天在车站上等车,迎面而来一个异装癖的人。大家觉得他是变态。穿着女人的鞋子衣服,流着女人的披肩长发。于是边上就有人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他。说他不正常。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如果稍微显得和别人不一样就被当做异类划分为不正常。
我看过的心理书籍里通常心理医生内心都有一个疑问
他们不知道如何定义正常与不正常。
但他们从来不敢把这个疑问放到台面上
因为一旦这样
他们就也会被不留情面的标上不正常的标签
我们每个人为了自保从来都不敢质疑这个世界
言归正状
《心理医生的窥视》
这本书不能那么简单的当做一本小说。
而是浅显的心理治疗的扫盲
比如说催眠,释梦,意识于潜意识等等
在这里书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值得思考。
其中关于鬼的解释给我印象最大
案例是一位厅长因为贪污受贿。做了很多亏心事。
突然有中央派人调查,他怕事情败露。但是又不能告诉任何人。
心理焦急惶恐,意识到自己吃进去的(财务)迟早要吐出来。
于是这种心里症状找不到宣泄口通过了身体病变来反映。比如呕吐,无法进食,头晕等。
开始厅长一直以为是胃病,家里请了很多专家学者都没有办法。
一次偶然找到了心理医生。
这个医生于厅长一开始是通过意境描速让他逐步放松到最后的中度催眠了解到他的病因。
但是真正引发厅长深层恐惧的是一次见鬼的经历。
那是一次下乡会议。当地的领导被要求带厅长去一个可以放松平复心情的地方。这位领导就亲自驱车带厅长去了当地的一个小庙宇里。
庙宇大门有一幅对联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终如瓦上霜
厅长见此百感交集。他想起过去单纯与堕落的一念之间,寻思着如何洗脱自己的罪行。
当夜他住进庙里,想要等待和尚指点迷津
却不料等来的是没有脸,满身带血的鬼魂
并且恶飒的对他说仅为了这一梦幻虚无而让自己此后一直在地狱里体会着烈焰之苦
说完变消失不见
从那件事情后,厅长愈发一蹶不振。
心理医生很清楚。其实他遇到的鬼其实就是他自己。或者说是他潜意识里的良知形成的幻象
因为一些原因触发而出现。
所以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鬼由心生
人的心理或者是身体真的是一个难解的谜。
比如我们没有办法解释
在进行深度催眠后人可以作到正常时候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
轻易达到某种身体的极限
也不知道在被催眠的时候仅仅出于语言暗示
就能让身体机能出现相应的变法
人同时受到自我(执行)本我(原始欲望)超我(道德伦理)的相应协调
我们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体内有一个这么复杂的程序在协调支配一个身体
他们的矛盾争论每次发起的战争都在我们有意无意的烦恼犹豫中达成了一致
一旦这种矛盾强烈到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很可能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现在关于最近看的一些变态类书籍
我想申明的是我倒觉得让我在很多事情上都不那么去在意了
不是说我有多不正常了
而是很多人就是因为在意的太多和欲求的太多了
所以才会变的激烈甚至扭曲
《心理医生的窥视》读后感(五):读完之后…
上周初在“豆瓣”上浏览到的这本书,看到大家都给予一致的好评,不觉也想读读看了,于是很快订购,倒也不是很贵,周五书到了,真是恰到好处,可以利用周末好好看书,于是当天晚上遂迫不及待地靠在床上看了起来。情节倒真是引人着迷,我是一个看书不快的人,不过还是在第二天晚上读完了(白天还做了一些别的事情)这本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
本书的情节构架并不复杂,几条相互交集的故事线,都围绕本城著名心理咨询师韦博的接诊个案,交替推进,错落展开。一贯洁身自好的心理咨询师创建了一个股份化运作的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的控股方,是位居全市民企500强的宏宇集团,其董事长是一个天生丽质、交际广泛的女企业家,名叫刘红。这两年,刘红在本城政商两界呼风唤雨,成了媒体名人和省市级官员的座上宾。借助于刘红的人脉、资金和自己在学术界的名望,韦博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也使他经常接触到各色的接诊对象,从怀疑自己“撞鬼”后被中纪委盯上的省财政厅长、到因为猜疑老婆红杏出墙而患上严重忧郁症的自闭者,乃至被流氓丈夫长期蹂躏的电台漂亮女主持……每一例个案,都是商品社会道德崩塌导致都市人心理错乱的一个剪影。然而书中最主要的病案主角,却并非作为宏宇心理咨询中心“市场客户”的那些就诊患者,而是宏宇集团旗下宏宇文化公司的一名文学编辑花涌峰。其童年的不堪生活境遇是其心理扭曲的根本原因。性格乖张暴戾的父亲从小就以殴打儿子为乐,为了摆脱家庭阴影,他少小离家,闯荡江湖,受尽了歧视与羞辱。因偶然之缘,在集团老板刘红亲自主持的一场面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宏宇文化公司,好不容易熬成一名“白领”。他非常珍惜现在的工作,谁料到一次随公司员工集体外出旅游、夜宿古镇时,由于他不愿参与“公费嫖娼”,破坏了职场潜规则,从此被同事们视为异端,备受孤立。为排遣郁闷,他上QQ交友,却一不留神遭遇视频裸聊。接下来,他又被那个自始至终不曾“露脸”的“裸聊女友”拖入一个温泉派对的色情陷阱。精神濒临崩溃之际,他去城外一座古刹寻求佛门点化,却目睹了寺庙主持视财如命的丑陋一幕……本书最后,刚刚找回记忆、重返现实的花涌峰再也不堪面对人生的丑陋。当天,本城发生了一起离奇车祸,花涌峰在四溅的血光中,朝着一个白衣美少女的幻影,飞身而去……
本书作者就是通过心理医生视角来表明:“现代社会,人人有病”,作者是通过此书让读者对社会进行窥视。
书中故事情节着实引人着迷,书中有大量对心理知识及心理治疗过程的描写,例如催眠,解梦,意识对话等,其中对催眠术描写得很神奇,以前只是了解一些催眠的简单知识,至于书中所说到的催眠是否真的可以达到那种效果,本人着实有些怀疑,还有其中“召鬼”的情节也很是令人咋舌。
读完本书,我觉得本书的情节太过虚构,主要表现为心理医生—韦博,也就是书中的“我”是一个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学术上硕果累累、名气上如雷贯耳、生活上幸福温馨、人格品行更是冰清玉洁高风亮节的“神”。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有这样的“神”,书中的“我”的确是个神通广大的名人,每逢不顺之事,且不论是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同事的、患者的,“我”总能处理好,需要认识的人,“我”总是认识的,这就实在是叫人不能相信,《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似乎才是这么顺利的。更令人不可想象的是,“我”似乎洞察了世间的一切事情,看谁都能一眼看穿,而“我”自己却可以洁身自好,出尘脱俗,“我”如此优秀,和我生活的人也是极其纯洁、单纯的,书中描写的“我”的妻子和儿子都好像未经雕琢的美玉,洁净无瑕。这样的情节不禁让人不解:既然这个现代社会,人人皆有病,可为何“我”却可以“健康”地过着日子、发展事业,即使“我”神通广大,“我”的家人却亦可以如此呢?……
还有书中作者通过心理医生之口来反驳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我对心理学不是很等,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只是了解一些。据知弗洛伊德一直是心理学界争论的焦点话题,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是接受的,而且也据此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我不敢说作者太狂妄,只是通过小说中的角色的只言片语就想驳倒一个长期存在的心理学理论,实在是显得很无力。
还有本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到了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的态度还是很狂的,但我觉得文豪的这部书还是很伟大的,以致流传于今,成为经典,之后应该还会一直流传下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一定会对不同时期的人给予一定的启发,这些启发应该是关于人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大可不必用蔑视经典这样的做法来抬高自己的作品。
作者的本意的纯良的,意在通过心理医生的视角,把社会的丑恶和纯洁美丽写出来,不失为特别的写作方法。但我觉得情节虽入胜,但最最重要的是情节要有可信度,这样才更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