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航母舰队司令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8-05 23: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航母舰队司令读后感100字

  《航母舰队司令》是一本由[美]约翰•B•伦德斯特罗姆著作,约翰•B•伦德斯特罗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8,页数:7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航母舰队司令》精选点评

  ●为太平战争1941-1942年美帝航母舰队司令弗莱彻翻案的书。感觉真是个大坑,虽然结果盟军胜利,但是对具体战术评判与追责却影响了很多将领前途。在时的技术水平下,谨慎用兵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

  ●作者查阅了海量资料付出大量的努力来为弗莱彻将军翻案。从航母作业到编队运用描写事无巨细。远距离航行和超视距作战对加油和通讯侦查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美日航母从攻击到编队方式大不相同。从美方视角介绍了从珍珠港到瓜岛战役前半段的美国海军航母编队运用。

  ●很多细节,介绍了一些美海军高层博弈,非军迷读可能会感到有些繁琐后勤补给至关重要缺乏石油不止绑住了隆美尔和巴顿的腿。

  ●太细致

  ●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但是真的啃不动

  ●对于弗莱彻这样一位临危受命的海航先驱者来说,用整个大战期间美国海军积累起的丰富航母使用经验带入对他评价是非不公平的。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针对弗莱彻的负面评价所犯的错误。当然无论后世对他的贬损如何,翻开他的履历发现这样一句:在中途岛海战中,担任航母特混舰队司令。或许对于一位海军军官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为显赫荣耀了。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全面史料来还原自大爆发到东所罗门海战弗莱彻的所有指挥活动,对于想全面了解弗莱彻乃至对这段战史感兴趣同学来说,这本书值得五星好评

  ●重读中。。。新收获。Jonathan B.Parshall 和 Anthony P.Tully 在《断箭》一书中批评山本五十六不该在发动中途岛战役前与海军和陆军大本营妥协,分兵拉包尔--珊瑚海,造成瑞鹤、翔鹤二舰无法参与中途岛之战,导致力量失衡缺乏决定性优势兵力。但我以为,恰恰相反,倘若山本不违抗军令部的指导,把机动部队重兵直指珊瑚海地区,那么,双方的航母决战就应发生在珊瑚海、而不是之后的中途岛了,所谓战略转折将大不相同。

  ●细节和资料很多,也确实说明,大部分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事情需要很多年以后根据资料的收集来还原。当然功过问题就像fletcher引用(法国元帅约瑟夫 霞飞的话:“谁打赢了马恩河战役我说不清,但打输了会算到谁头上是毫无疑问的。”

  ●黑鞋派,稳健保守。常胜将军,虽每役均损失一航母。背各种黑锅哈尔西病愈后,此君休矣。

  ●弗莱彻翻案之作,依旧味同嚼蜡但不可不读,翻译

  《航母舰队司令》读后感(一):无声胜有声

  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是为弗莱切鸣不平,这不是问题。但时时刻刻插入自己的评论,抨击海军同僚与战史作们对弗莱切怎么怎么不公,就有点画蛇添足了。俗话说,无声胜有声。作者既然能查阅收集到这么齐全的作战电令、官方文件和当事人的采访口述,完全可以让档案自己来说话,平实的叙述珊瑚海、中途岛与瓜岛三大战役的进程即可,读者自然可以从中发现事实,拨开历史的迷雾。比方说,看中途岛部分,我恍然大悟,原来总指挥是弗莱切,而不是之前好莱坞或其他中文作品告诉大家的天才斯普鲁恩斯。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写作手法,读者感受会大不相同。

  本书的翻译,怎么说呢,总体绝对可称得上信达!但是译者生造了一些出现频率极高又不符合习惯的中文缩略语,感觉十分别扭,还不如保留英文缩写(比如Task Force的TF)更方便阅读。

  《航母舰队司令》读后感(二):不错的平xi反di传记

  战后五六十年里,弗莱彻在莫里森官方战史和赫尔曼·沃克通俗文学里的地位都相当低,本书努力整理和分析文献,一边修复弗莱彻的形象,一边从后勤(油料供应)、信息与情报(侦搜侦听和判读分析)、决策前后、架构和人事关系等各个综合方面分析了太平洋战争早期的美方举动,在开创性和破除神话/迷思方面不下于《断剑》

  瓜岛之战,有限的三个航母特混大队同时担负支援和掩护登陆部队,和敌方航母部队交锋两个责任,可算略微倒过来的中途岛。

  弗莱切的问题是,他的有限几艘航母在掩护登陆部队及船团时要对抗:

  - 敌军的陆基飞机;

  - 敌军的炮击舰队;

  为了保护自身要对抗:

  - 敌军的舰载飞机

  - 打击敌军的航母

  还要面临潜艇的威胁,而当时美军的本钱还比较弱,任务太多,兵力和和油料不够,难免左支右绌损失惨重

  - 珊瑚海战役,日方享有陆基和水上飞机的协同侦查能力。澄清了AF神话,情报室解读的若干情报之一,同样侦听了MO作战,预估了比实际略多的日方航母

  - 在中途岛批评了斯普鲁恩斯

  在最艰难的太平洋第一年战局里,压力大损失重,各军种之间(海军.VS.陆战队),海军内部派系之间,必然由于资源和压力匮乏爆发各种矛盾,弗莱彻就是牺牲品。美国对于各级军官的使用是相当严苛的,打了败仗就会撤;凯塞林山口之战如此,清长之役后李奇微撤换了全部陆军师长也是如此。

  弗莱彻后来能主持北太战区,晋衔上将受降北陆,已经算是好结果了。

  《航母舰队司令》读后感(三):悲剧式的英雄

  美国海军中将弗莱彻是悲剧式的英雄。他率领航空母舰特遣舰队相继参加了珊瑚海战役、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成功地挫败了日军攻占澳大利亚和中途岛的企图,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转危为安。但是,由于海军作战部长金海军上将的偏见,弗莱彻海军中将不久即被调离太平洋主要战区。战后,更由于一些历史学家的无端指责,使得弗莱彻海军中将备受刁难和诋毁,差一点就成为“叛徒、内奸、工贼”。

  弗莱彻海军中将的不幸在于,他是个不合时宜的将领。美国人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历来认为一个白种人可以抵上十个黄种人,对于亚洲人一直抱有轻蔑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国人对日军袭击珍珠港才会感到不可思议,对于太平洋战争同样也戴着玫瑰色的眼镜,认为美军很快就可以打败“活像牛皮纸卷成的包裹那样松松垮垮”的日军,为珍珠港事件雪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战争初期虽然弗莱彻海军中将竭尽全力阻止了日军对于澳大利亚和中太平洋地区的攻势,但是由于没能迅速打败日军,没能创造类似萨拉托加之类的大捷,因此美国国内民众并不满意,海军上层也不满意,于是弗莱彻海军中将就被调离。随着战争的发展,民众和海军上层逐步认识到日军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宁死不屈的部队,逐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这才对将领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新的认识。后来斯普鲁恩斯指挥中途岛战役时同样采取谨慎措施,虽遭部下指责和告状,但由于尼米兹和金海军上将一致予以肯定,因此斯普鲁恩斯不但没有调离,反而步步高升,战后继尼米兹担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同样的指挥,斯普鲁恩斯显然是幸运儿。

  本书采用大量的采访和文件资料,抽丝剥茧地还原了弗莱彻海军中将指挥的各次战役的过程,证明其战场指挥并无大的过错。弗莱彻海军中将的际遇,只不过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有许多人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奖赏。古今中外,这样悲剧式的英雄很多,每念于此,令人扼腕。

  我推荐本书,希望悲剧式的英雄们仔细阅读,彻底领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人生真谛。风物长宜放眼量,后人自有公道在;历史不会埋没真正的英雄人物。

  《航母舰队司令》读后感(四):还原一个被抹黑的人

  

除了山本五十六,同时代人对航母在未来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缺乏认识。编组多艘航母集中作战更是突破常规之举。战列舰为王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珍珠港战役后较长一段时间。

珍珠港的损失和早期对航母重要性的认识缺失使得美海军一直被日联合舰队压制,直到珊瑚海战。作为第一次真正的航母对决,美军战术上虽然没有取得明显胜利(此战美军共有约克城号旗舰和列克星顿号两艘航母,损失列克星顿号,约克城一路修修补补,及时投入到中途岛战役;日军祥凤,翔鹤,瑞鹤三航母投入战役,损失祥凤,翔鹤受重创未能参与此后的中途岛战役,瑞鹤虽未受创,但损失大量战机,也缺席中途岛),却成功遏制了日军战略企图。

接下来的中途岛战役,美军三艘航母对阵日军四艘航母(赤城,加贺,飞龙,苍龙),最终以旗舰约克城号沉没为代价,换取联合舰队四舰俱毁的战果,被称为“不可思议的胜利”。细究起来,不可思议最应该是相对于美军混乱的空袭组织来说的。美军一开始就错误预计日军将把航母分为两队而不是集中使用,实际投入到对日攻击的是接替生病的哈西尔的斯普鲁恩斯少将指挥的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然而,企业号舰长米切尔糟糕的指挥(大黄蜂舰长乔治穆雷也没好到哪里去)最终造成参与对日舰打击的攻击机组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机组直接飞出了战场)。“辉煌的成功不是16特舰高层深谋远虑或精心谋划的结果,而是源于几位优秀领队的个人主动性、鱼雷机的壮烈牺牲和部分俯冲轰炸机飞行员的精湛技艺。”(第385页)

本书也并没有简单地将日军的失败归结为南云忠一的“换弹”,正如前面说的,战场影响因素太过复杂,南云不过是根据已知情报,颇为自负地做出了后来被证明为错误的决策。当然,非海航出身同时也对航空作战细节没有兴趣的南云有他的困难——他所仰仗的两位优秀空战参谋与指挥分别处于病中和术后恢复期,无法对这位中将司令提供可靠的帮助。反过来看,虽然美海军指挥官迟至6天以后才真正了解到较为准确的战斗情况,而胜负在最开始的两个小时内就已经见分晓了,不得不说美军撞了大运,第一时间就给予日军全部参战航母以重创,先发制人,这就是航母作战的首要经验。

接下来的瓜岛战役更是一场莫名其妙的航母对决。双方的情报都不断出现严重错误,航空兵导航和识别敌舰的能力也实在不敢恭维。作为瓜岛战役一部分的东所罗门海战,就像两个盲人隔着10米却要碰头打架,南云听声辩位的能力技高一筹,然而在这场航母三对三(萨拉托加,企业,大黄蜂;翔鹤,瑞鹤,龙骧)的战斗中,日军最终仍然是以龙骧的沉没而告负。

瓜岛战役最具争议的一幕却出现在东所罗门海战之前。那就是奉命掩护登陆部队的航母舰队拒绝在日军陆基飞机的攻击范围内长时间停留,导致登陆部队因失去航空掩护而吃尽苦头。

这三场航母战役的指挥者都是弗兰彻中将。这位建立了传奇功业的将军同时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他被戏称为“加油迷”甚至被视为叛徒。本书围绕争议之处(主要就是早期威克岛战役因选择加油而未能及时投入战斗并最终撤退,以及瓜岛战役丢下一支友军撤退,又以加油为理由无视了日军对友军军舰的夜袭)作出了自己的分析结论,并表明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公众印象的影响比事实本身强烈得多。

具体到对弗莱彻的评价,可以认为,在航母尚未成为海军战略的主角,航母作战条令也都没有成形的时代,在双方航母都不多、损失不起的1941到1942年,弗莱彻取得的胜利与他的保守作风是不可分的。但小心谨慎的决策让他看起来中规中矩、缺乏勇气甚至无所作为。以致他灵活下放指挥权的行为也受到评论家诟病,战斗取得了胜利,却塑造了另一些名将,让自己的功勋被湮没。(对此,弗莱彻自己引用了霞飞元帅的一句话:“谁打赢了马恩河战役我说不清,但打输了会算到谁头上是毫无疑问的。”第389页)可能更重要的是,他得罪了陆军,没有第一时间赢得一些海军关键人物的好感,又引起了另一些人的嫉妒。

本书战斗细节相当丰富,作者不但会讲故事,而且通过舍弃上帝视角的战斗数据对比,成功还原了战争迷雾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临场紧张感。例如,以舰队司令视角,敌舰攻击机群的信息只能来自于初登战场且效率较低的雷达和航空兵侦察报告。我方攻击机群对敌舰的伤害只能凭电报,通过返航飞行员战斗报告,甚至通过敌台加以评估。当邻舰战术指挥权下放后,并且由于海上战斗节奏极快,作为舰队司令的高级指挥官往往只能坐观战斗进程,甚至不能及时、正确地掌握超出目视范围的邻舰战损情况,以至于好消息往往最终被证实为坏消息或者相反,而指挥官只能依据难以捉摸的所谓“军事素养”把握战机。

正如弗莱彻所言:每当战斗结束后,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指挥官如何深思熟虑、奠定胜局,实际上他们总是要在黑暗中摸索半天。”

“本书的作用就是探究和解释这些‘黑暗中的摸索’。”(第3页)

20191107118

  《航母舰队司令》读后感(五):真实的太平洋战争

  这书和很多战史书不同,一大部分战史书给人的感觉像是即时战略游戏,站在小地图上方,用上帝视角来看一场场战争。这书以大量原始资料,把人带到了吵杂喧嚣的航母舰队司令室,让人一窥作为特混舰队司令官在做决策时的视角和所处资讯环境。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航母特遣舰队出海,航母舰队司令也要面对AFFAG(弹药,食物,燃料,航空煤油)四件事,几十艘船烧油,几千号人吃饭,几百架飞机要执行飞行任务,还有各种口径的炮要打。这书里比较要命的就是烧油,油料问题直接影响舰队的运用范围,而且航舰年份不同,轮机状态各异,和出厂时的指标差别很大,更别说随着舰队速度变化,耗油速度的变化也是非线性的。对于太平洋战争初期训练水平不高的美帝海军来说,光摸索这些参数就很要命。但是作为航母舰队运用来说,这是最起码的数据。

  太平洋战争开局,以日本海航无损击沉英国新锐战列舰为标志,抹消了战列舰登场决战的可能性。而战争中的若干决定性战役,都是以航母VS航母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航母舰队运用水平和战法摸索,对日本和盟军海军都至关重要。

  由于老天保佑,美帝海军的航母在珍珠港事件中没有损伤一根毫毛。但是美帝航母的运用水平和海航战斗能力,一开始就弱于日本。日本空袭珍珠港动用了三个航空战队,一共六航母,而美帝则长期坚持一个航母一个舰队的编组。日军航空战队一般以同级舰双航母编队,这样两航母性能类似,在海战时进行回转等动作有利于保持队形,而美帝早期偶尔进行双航母编队,也因为航母性能差异巨大而困难重重。约克城和列克星顿号编组时,回转半径竟相差一倍,而护航的驱逐舰此时也必须分散保护。从而为美军本以不足的护航力量雪上加霜。

  比起客观条件的不足,美帝海军内部的倾轧更是和日本海军的团结形成鲜明对比。本书的英文标题便体现出美国海军内部的复杂派系。作为黑鞋派——水面舰艇而非航母飞行员出身的弗莱彻竟有机会指挥航母舰队,这和美国海军的传统不符,当然,在弗莱彻上任,航母舰队草创的当时还没有这个传统,但是,随着以航母舰队的大量编组,这个传统无形之中确立起来,黑鞋派的航母舰队司令就很扎眼了。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美国海军,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任何一个海军将领,哪怕如何出色的执行了战术技术准则的要求,但是如果被社会舆论认为胆怯畏战,那么最后还是前途尽毁的结局。但是作为报纸上尽情纸上谈兵的记者,很难能明白海军运用的复杂性。

  太平洋战争最具戏剧性的一幕,恐怕就是中途岛之战。这一战,美军唯一的底气就是电报破译,但美军的电报破译并非如同开挂开图一般,只是破译一定比例的电报内容,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而且中途岛作战之前日军已开始着手修改密码本,美军从破译电文获得情报更加困难。但是尼米兹毕竟获得了重要信息,日军将于某日抵达中途岛附近,并且了解了日军的战斗目的——中途岛不是本意,而是要诱出美军舰队并全歼之。

  接下来尼米兹的决断是他成为名标青史的名将。再如此的情况下,他做出的决定不是将计就计,让太平洋舰队坚守不出,而是派出太平洋舰队,与日军主力决战!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查了一下尼米兹的籍贯,没错!丫果然是德克萨斯人。凭了抢修了几十个小时约克城号(尼米兹要把此时太平洋上所有航母扣在自己手里,在这个问题上,他强硬的对抗了美国舰队总司令的指示。约克城号在之前的珊瑚海上中弹中破,船员做好了返回本土船坞休整几个月的准备,抵达珍珠港后得知几天后便要再次出海大战日本舰队,士气极度高昂!)再加上太平洋舰队的另两艘航母,训练缺乏的美国舰队出海去对抗日本舰队。而日本舰队,如果不是之前珊瑚海战役造成中破一艘,另一艘航空队受损。则是与珍珠港同等规模的6航母编队,即便如此,四航母编队的日本舰队,如果起飞攻击群对美帝海军加以攻击的话,恐怕美军舰队难逃一劫。

  美军的航母战法仍然落后与日军,美军是分散的三个单航母编队,日军则是紧凑的四航母舰队。并且由于美军海航运用水平很低,飞机性能也不好,在战斗中,其中一个航母放飞的航空队根本没找到日本舰队,而另一个航母的航空队有一半找到了日本舰队,只有约克城号航空队基本全部找到了日本舰队。

  但是,就算找到日本舰队,能不能发起攻击也是个问题,根据记录,美军护航战机与日本零战厮杀,伤亡惨重,鱼雷攻击机基本没有发起攻击就被击落。但是正在日军战机屠杀美军之时,来自不同航母的两队俯冲轰炸机(SBD)来到日军航母的上空。美军飞行员发起了准头很差的攻击,一队SBD九发三中(二战对舰轰炸机只有一次出手的机会),而另一支航空队大多数一股脑的追着队长投了个28发10中,但这支航空队中有三架飞机主动对旁边的另一艘航母发动了攻击,三发两中。但是美帝自由女神保佑,这三艘主战航母皆全毁沉没。尼米兹的豪赌赢了。

  美帝航空兵得胜回营,完全没注意到还有一艘未沉的航母,这艘航母发挥了日本海航的真正实力,在中午日本舰队毁灭到下午日落前,这艘航母发起了两波攻击,击沉一艘美军航母,直到被美军舰队找到并摧毁的时候,,虽然能作战的飞机越来越少,但还在放飞第三波攻击机。

  中途岛之战日军展现出精湛的战术水平,但日方过度相信了之前的作战计划,战争会随着剧本和预案进行。但无论是做了多少种预案,最后发生的时候总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日军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情报泄漏,本来计划要诱出的美军舰队,竟会主动出击进行伏击。这真应了孙子兵法里的一句:“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航母舰队司令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