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时代》是一本由[日] 森冈孝二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人生活不断被工作所压缩。以后也许再谈论如何维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都会散发出一股古早味,因为当生活的实质被掏空时,它就彻底沦为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概念了。
●不痛不痒
●道理都懂,什么时候开始有变化才是个问题……#996.icu#
●过劳的我正处于过劳时代,感同身受的一本书
●案例和数据比较多。森冈提了四个过劳的原因,但是感觉比较空泛,不够深入。
●看到大家都这么过劳 特别珍惜现在能有自己的时间 琢磨倒腾重要的事 让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 =
●观点和数据都很陈旧了,对策也是老生常谈,在这个时候引进意义不大
《过劳时代》读后感(一):我的过劳时代
我工作的大学今年为了迎评,全年无休,早上7:40—11:40上班,下午1:50—5:40上班,平均每周一次晚上7点至10点的晚值班,其他时间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如果今年评估没过,还要过两年这样的日子。天天头晕头痛,挣扎在猝死的边缘。倒不是这样搞就更有效率,而是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登峰造极的行政化事业单位,多数人都是围着少数领导的意志转的。
《过劳时代》读后感(二):可惜年代太久了
数据和案例基本截至2004年,在今天这个智能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看,指导意义就不够大了。而且这15年间的过劳情况如何演变,也是我们读者更关心的问题啊。
感觉书中的内容其实也可以精简一些,有效信息的密度不够高,偶尔会觉得有重复出现的表述。不过这也是很多书的通病吧。
希望未来会有相关的书籍可以揭露下近年的过劳问题,并且提供一些潜在的解决方案。
《过劳时代》读后感(三):该制度导致许多员工磨洋工,工作拖延
读了最近关于996企业的文化,加上人民日报在996.ICU话题上鲜明的态度。可以感知到有许多企业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下班时间,在劳务合同、劳动合同上语焉不详,造成企业形成了不成文的996工作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该制度导致许多员工磨洋工,工作拖延。这时事与愿违,以企业文化之名行长时工时制之实不得人心,产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政府极有可能会出台规定:在要求员工提升效率的同时,要求企业不能强制执行996,对于打算在18:00下班的员工,企业管理者不能进行惩罚、末位淘汰和劝退。用行政指令规范劳动、人才市场,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
《过劳时代》读后感(四):评《过劳时代》
本书更新至2004年,不知现在如何了。全球化是否真的利大于弊,贸易保护是否真的弊大于利,从劳工的角度,真的不一定。日本的情况很明显说明那些想要通过把女性赶回家庭从而提高生育率的做法必将失败,因为现在不再是一个人干8小时就能养活全家的时代了,男的被迫超长时间加班还可能提前猝死,女的不仅忙家务还得出去打零工,谁都没空多养孩子。减少攀比/回归农村才能多生孩子,但这和追求经济增速的目标是必然相悖的。况且现在生产效率这么过剩,人均土地又这么少,不鼓励消费主义等于放任失业。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并不热爱读书学习,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也不过是就业所迫,总盯着女人要不要娃其实没抓住本质。政府如果只会从某种模式的养老金的可持续性或者企业用人是否便宜的角度想问题,那就不配自称是“人民”的政府。
《过劳时代》读后感(五):谁也想不到,便捷的网络会带来隐形加班
最近热议的996刚好被《过劳时代》所言中,不论老板们说什么,都不应该把资本的问题转嫁给员工!
一提到加班,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人,现在中国加班也成了常态,在单位加班好歹也是可见的,在家里通过微信、QQ、邮箱等方式的加班,才是最可怕的,随时占用时间不说,还不好度量,没有加班费不说,还会影响正常的休息和本来安排好的休闲聚会。
这本书的理念是想通过案例和数据,提醒人们过劳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但是过于平铺直述让人读起来未免乏味,咬着牙读下来无非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想方设法的逼迫员工加班,尤其是白领们,工作已经从公司延伸到了家庭。我们能怎么办?抗议?辞职?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吧……
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得不拼命工作,然后花很多的钱来抚慰我们疲倦的心,在攀比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掉进了商业陷阱,节日必须有礼物和大餐,放假必须出去旅游,东西越来越多开始买各种收纳神器。太可怕了!看过这本书,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断舍离,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