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是一部由周轶君执导,周轶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一):很不错
很多好的教育值得借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真,我看了很多三人行和圆桌派,一直很喜欢小君君。一个曾经的战地记者,很有文化深度,为母则刚。之前的锵锵行天下也是很不错的,在海外的经历使得小君君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很有吸引力。跟随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不同文化的教育对我而言也是学习被教育的过程,十分感谢。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二):期待以色列那集
目前看了日本,芬兰,英国,印度,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的规矩、能量和突破、哭泣,芬兰的平等(真的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非常厉害)和创造力,英国的精英和多元,印度的新奇和混乱中的秩序等,都非常棒,接下来的以色列篇,从预告看,也非常期待,希望我们未来的教育也能越来越好,毕竟未来已来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三):E02
三年级之前都没有tests 自由的表达,跟随你的兴趣爱好 芬兰一个老师可在生育完孩子,陪伴孩子到他们三岁再回到工作? 海门林纳中不同发色的老师,孩子不做作业也不会被告知家长,并且孩子不问出处 芬兰的教师没有教师职称,五年或十年,自动加薪 一个芬兰老师说:最好的学校是距离最近的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四):优秀
刚刚看完中国传统那一期,在感叹如今的小朋友知识面如此广,懂得如此多之外,还嗅到一些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优秀的气味。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或多或少会展现出来这种想法,但我觉得人生而在世善良努力是必要的,时时刻刻保持优秀未免有点太面面俱到了。在我们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时,追求卓越保持优秀是让人佩服的,但是“盲目”优秀,我不太能理解。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五):差距
讲中国教育那一集我看的是比较沉重的,我们可以拥有和国外相似的教育模式,但是老师教授的内容,老师的层次实在令人担忧,夏令营的老师在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时,一直在否定,一直在限制,一直在分对错。哪有那么多对错啊,导致孩子们最后说的话变成老师爱听的话。老师的成就感在于服从,又何谈教育。更进一步,我认为老师带夏令营是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是为了赚钱,没看到真正的教育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六):日本幼儿园
第一集讲述的日本幼儿园,整集看下来,不知为啥觉得日本幼儿园的教育有点让我感到压抑。我对于日本人有一种“太在乎别人而压抑自己的感受”的刻板印象,也许就是这刻板印象在作祟。大阪幼儿园展示出的几乎都是孩子的统一动作、统一叫喊,虽然校长有说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在尊重差异的同时产生共振,但片里没怎么展示出来。也想看看当课堂上出现不统一的声音时,老师如何处理。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七):Jugaad
很多人说第三集有点前后关联较少,但是我觉得开头引入的Jugaad精神和后面的故事确实是有关联的。
Jugaad精神就是将手头的资源利用起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而片子后面所提出的云中学校、穷人的玩具以及回收电子垃圾都是将手头的资源最大化利用。
后面的部分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印度人擅长在混乱中制造秩序。这个观点与Jugaad精神关联性有点弱。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八):印度教育印象
教育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发现共识的过程;
他们善于在混乱中寻找秩序;
鼓励学生在自主发现中找到答案;
在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对孩子自由度的充分宽容;
同样有贫富间的巨大差距,但不影响都有一颗追梦的心;
那对台湾母子在印度找到了孩子成长的一片天,鼓励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最好的良药,令人印象深刻。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九):人一定要培养一个让自己快乐的爱好
看到芬兰这一集的时候,君君说爱好能让人不孤独、不绝望,我就扎心了,小时候所有我喜欢的事情,在爸爸眼里就是不务正业。天知道我多爱我的洋娃娃,仅仅六七岁的我给她做了晚礼服,牛仔裤、喇叭裤、吊带、有袖子的外套,但是老爸一次又一次带着愤怒把他们扔到大马路边,我一次又一次强忍泪水把它们捡回来,当时的感受是伤心也屈辱,被骂太多,后来就不敢再玩了,所以现在的我非常羡慕那些能沉浸在自己兴趣爱好里的人。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十):不必拿着金饭碗去讨饭
我想说的是,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这样有独特文化的学校,不必在基础教育上拿着金饭碗去讨饭,我们初中每周都请很专业的老师来教书法课,兴趣课,乐器课,心理课,每周四晚上看一次电影,每个班都有一个生活阿姨,早餐午餐晚餐也是学生老师校长一起吃,每天还要看看新闻,怎么不见你来拍呀,倒是怎么不拍拍Oxford,cambridge,Harvard,Caltech这些高等教育,看看他们的本科生是什么样的,在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绝不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