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异国他乡的童年,都有什么不一样?
日期:2019-09-27 08:30:15 作者:石晓晓daisy 来源:樱桃写的 阅读:

异国他乡的童年,都有什么不一样?

  天聊一聊异国他乡童年教育吧~ 可能不少在英国上过学的读者都见过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美术馆博物馆席地而坐场面,比起书本课堂最好的素材就是这些真迹了吧。(脑补一下大英美术馆和博物馆厉害的馆藏!) 每次从一旁经过我都太羡慕了,恨不得坐下来一起听,也会好奇世界其他地方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最近《圆桌派》的常驻嘉宾周轶君做了一系列很棒的纪录片 -《他乡的童年》,她实地走访了日本、芬兰、印度、英国等地的许多学校家庭,去看看他们的童年。 非常推荐给对这类话题兴趣的读者,不论你是不是家长。如果没空一集一集地看完,也可以先看看我在片中12个有意思发现日本??01军训一般的幼儿园日常看完莲花幼儿园一天的日常,感觉是看了一场幼儿的军训。从一大早,就会看到小朋友们全部光脚在操场上晨练。剑道课上,老师正在教他们气沉丹田,小男孩们个个提气发出洪亮声音。上课点名答到时,小朋友需要和老师一样元气满满的,大声喊出“到!”。做操的时候,不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是身姿挺拔精神饱满的样子。 据说在2019年4月之前,这个幼儿园四季都会让孩子赤裸上身锻炼身体,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暂停了。 看到这里,中国爷爷奶奶们应该早就杀过来了吧,别说爷爷奶奶了,如果是我女儿整天在室外光着脚我也会忐忑。 周轶君问园长,孩子这样上完一天课累吗?很有意思的是,校长说,“与其说累,我想用完全燃烧这个词,是竭尽全力激发自己可能性。”02有一颗时刻能为他人着想的内心 -“你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我希望他们学到两个品质,一个是永不放弃精神,另一个是,有一颗时刻能为他人着想的内心。”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莲花幼儿园25岁的年轻女老师。为他人着想的心,我想但凡是去过日本的读者都感受得到,只是没想到这是从幼儿园时期开始的。 周轶君还去了许多网友都见过照片网红幼儿园,东京藤幼儿园,它以独特圆形设计著名。 藤幼儿园的园长在介绍细节的时候说,设计教室门的时候,故意让它不会自动合上,留了一点点缝隙。 冬天小朋友们发现不关门会冷,就会回过头去关掉,以此来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做彻底。他们通过日常的小动作去让孩子们学会在意照顾他人的感受,从小就不要轻易给别人添麻烦03孩子是大人父母 这句话被大阪莲花幼儿园的园长写出来,做成条幅挂在幼儿园的墙上。 周轶君问他为什么?园长说,“父母与孩子之间并不是支配关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幼儿园非常重视家长的教育,会组织家长课堂,去一起学习教育理念。园长认为,必须把教育放在家庭、社会元素组成的大型社会构造中去思考在招生的时候,也会对家长进行面试,希望去了解父母的人生观,比如会问:“如果你的孩子20岁了,作为父母你会对他说什么?”园长准备新换上的条幅,是孟子的“不为也,非不能”。有一些被我们遗失的东西,是不是正被他们保存下去了...

  芬兰??

  04

芬兰孩子不考试很久之前就在报道里看过,芬兰的小孩16岁才有第一次考试,以及只有非常少的家庭作业。在这部纪录片里算是眼见为实。他们唯一评估的,不是学生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 这棵树上写的东西看得我很是感动,芬兰老师介绍说,这是现在全芬兰推行的“积极教育”,树上的每一个分枝代表一种特性。它的意思是,哪怕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又不擅长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心,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善良,还有最重要的,是爱。“平等”这个词,在芬兰这一集出现了很多很多次,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芬兰的老师自信地说,虽然贫富差距全世界哪里都有,但是在这里,我们没有专门给富人提供的学校,也不存在更好的学校。哪个学校的老师都一样,资源也都一样。当平等贯彻到血液里,当每种类型的孩子在芬兰都能找到生活出路大部分人就不会竭力在和他人比较,而是去要求自己进步,我突然理解到北欧“性冷淡”的、平和画风从何而来。05头发的老师芬兰莱蒂坎加斯小学的校长说,教师培训和免费午餐是芬兰教育的秘密武器 他介绍说,免费学校午餐的传统在芬兰实施70年了,并且整个地区的学校都会吃差不多食物。 那好教师又是怎么炼成的呢?在被称作教师西点军校的海门林纳师范学院,学生的画风和我想象师范学校一板一眼有些不一样。师生说这儿强调个性化的订制教育,标签人,不贬低人,会根据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调整教学方式。也不会管老师或学生日常穿什么。 平等从称谓体现淋漓尽致,学生叫老师不是说XX老师,而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 关于穿衣服我自己是有切身之痛的,小学和中学都因为不穿校服被请过家长,班主任理由是会“带坏班风”。现在回想起来已经云淡风轻,但“请家长”对那个年纪的我来说就算非常严重错误了。至于“班风”到底是什么风,我一直也没想明白06创造力美感从哪儿来? 都说芬兰的孩子富有创造力,北欧的设计让全世界都为之着迷,那他们的创造力从哪儿来的?下面的孩子们不是在秋游,而是在森林真实的上课呢~在卡苏卡拉小学的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发了一张色卡,孩子们需要在森林里寻找能跟色卡相配的颜色,也要去感受和形容大自然中的气味。 老师说,在森林里能上的课不仅仅是自然课,还有数学课和其他所有的课。那芬兰孩子在课外会学些什么呢?和我们一样的钢琴或者绘画吗?在建筑兴趣班上,老师正在让孩子去为飞机失事后的幸存者设计建筑模型。 他们会学习如何用材料完成搭建,懂得一些基本的建筑原理,最终会懂得去欣赏和理解建筑。芬兰也是被公认的高审美国家。在芬兰生活的妈妈竹幼婷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这儿的美感不是靠刻意的学习,而是生活中就被美的东西围绕,小朋友的美感自然而然地在被滋养着。周轶君在片尾总结说,也许芬兰的很多特色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但关于怎么对待孩子还是能学到许多,比如尊重,比如保持好奇,比如让他们知道未来不是只能有一个样子。印度??关于印度,下面这组数据或许很多人不了解:-《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 大约57%的印度女学生在青春期退学。- 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上,印度获选全球第4大最具吸引力投资市场。 07反驳的印度学生在英国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中印度人的比例很高,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气质,既不像亚洲人的内敛谨慎,也不像欧洲人的平和,我在这部纪录片里找到了一点答案。在印度生活了7年的华人介绍说,印度人有一种很特别的思维方式叫Jugaad,如果硬要翻译的话,就是替代方案的意思。比如没有莲蓬头,用铁桶戳几个洞也可以用。当人口众多,资源匮乏,问题解决20%也是解决。为什么许多国际大公司是印度人在担任CEO呢,他们厉害的地方或许就是能在混乱中解决问题、制造秩序。 至于Jugaad在印度教育中的体现,片中介绍说,是不接受标准答案。在印度课堂上,会有许多学生举手反驳老师的观点,即使学生自己的观点也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08网吧的“云中学校” 在印度偏僻村庄,有一种学校叫“云中学校”,像是我们90年代的网吧。  三四个孩子坐在一起,用电脑互联网去google, 去讨论,有国外的志愿者教师联网和他们英文对话。有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了英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开始有了更远的梦想“云中学校”的教学方法称为SOLE,就是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重点是让孩子自己主动要学习。不仅在印度的贫困农村有,也被适用在环境更优越的学校。听说中国的农村也有了类似网络学校,有了解的读者可以在留言里分享09月经百科全书 在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稀缺的地方,很多改善等不到官方自上而下落实,就由独立个体开始了。片中介绍,在印度,妈妈不会教女儿关于月经的知识,学校里也没有合适卫生设施,甚至许多到了青春期的女孩因为这个原因退学。这个做平面设计师姑娘,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遇到这方面困扰,和丈夫一起设计制作了《月经百科全书漫画书。没想到这本书成了无数印度女孩的生理启蒙,被介绍到当地的课堂,被翻译成了不同语言在其他国家出版。当地的个人组织给学校送卫生巾、送漫画书、也送卫生巾焚烧炉。随之政府也开始关注女童教育,加强了这方面的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英国??

  10

体育课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 当被问到英国精英教育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在英国的教育研究者李爽说,“体育是英国的学校非常非常重要的课。”关于体育带来的影响骑士华天说,体育让人自信,而自信就是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在英国学骑马的中国女孩说,“最重要的是人和马的关系,和队友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体育运动本身,个人也没有那么重要。”她说对比明显的是,中国的家长通常喜欢让孩子上私人的骑马课,更喜欢跟别人比较和竞争11“你为他人做了什么?你认为的精英教育是什么呢?是穿着燕尾服?是繁复礼仪?被采访的英国教育研究者李爽说了一句让我意外的话:“是培养下一代改变社会的意识。 她说现在在英国,大家希望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有意识去参与社会,而不是独善其身。在英国议会大厦的脚下,是伦敦历史悠久的威斯敏斯特公学。校长帕特里克说,自己有一句铭记终生的话,来自马丁·路德·金,“What are you doing for others?(你为他人做了什么)” 他希望让每一个来威斯敏斯特读书的学生明白,除了重要的课程,他们还有为社会做贡献责任而德威公学的小学生说,他们每个月会做一次关于慈善活动,会讨论政治,会讨论如何为残疾人提供出行设施等等。但毕竟,英国只有7%的学生在这些顶尖的私立学校受教育,阶层固化也是被人所诟病的。德威的校长说,他们正在努力改善,希望让通过奖学金入学的学生比例能达到50%。(现在是30%)12更是为了大学后人 去德威公学拍摄时,学校首先自豪展示的是戏剧课。学生们在一座真正的剧院里学习身体的表达,戏剧老师说,“肢体语言的接触沟通,和他人讲话也是沟通。这不是关于某人要成为演员,不管他们未来想做什么,他们都需要学会沟通,需要学会团队合作,需要培养自信。”德威的副校长伊恩说,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学业成绩,也是他们在大学之后的人生 

  “如果和诗中破碎的世界做对比,一个亮起的灯的形象,也许暗示人们紧紧握住不愿放手的东西。”这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对于艾略特《序曲》的解读。 老师放完诗歌的录音,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思考背后的意境,不用背诵也没有标答,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从工业世界讨论到英国脱欧。我会相信,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好,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也好,是受益终生的。诚然,我们不可能从一部纪录片就看到那个国家教育的全貌,毕竟片中拍摄的学校、家庭、采访的对象都是有选择过的。但不妨碍我们从这些案例中得到一点点启发打开一点点思路。 用导演周轶君的一句话结尾吧: “我们都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创造的未来之中。 教育,也是关于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呢。我不是什么教育工作者,暂时也不去评判他们的理念适不适合我们。只是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教育经历,是有很多真实的遗憾的,发自内心的希望曾经被取消的体育课、音乐课少一点,尊重个性和创造力的老师再多一些。你呢,对我们的童年教育,都有什么遗憾愿望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异国他乡的童年,都有什么不一样?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