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他乡的童年》影评10篇
日期:2019-08-30 23:00: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他乡的童年》影评10篇

  《他乡的童年》是一部由周轶君执导,周轶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他乡的童年》影评(一):很不错

  很多好的教育值得借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真,我看了很多三人行和圆桌派,一直很喜欢小君君。一个曾经战地记者,很有文化深度,为母则刚。之前的锵锵行天下也是很不错的,在海外的经历使得小君君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很有吸引力。跟随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不同文化的教育对我而言也是学习被教育的过程,十分感谢

  《他乡的童年》影评(二):日本集体民族的背后-学前教育

  通过一个记录日本幼稚园纪录片,我了解到日本这个重视集体,重视他人感觉的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幼儿园从小就培养儿童精气神,为他人着想,自理能力,集体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儿童自发的思考自然界的某些事物的能力等等。

  其中,有一个镜头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周轶君老师问某一幼稚园长,怎样建立儿童既将自己食物分享给别人,又充分保护自己的食物,他大概是这样回答的,儿童们把自己的食物分享出来,然后自己选择自己喜欢东西,这样,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需要分享的,同时分享以后需要促成一个平等局面,因此就提高了保护自己食物的意识,这也要我想起一件事情,就是当孩子们需要玩具时,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分享的意识,又让孩子结交了朋友,我认为这种分享和物品明确分明是自我的意识或这种能力在成人世界也非常需要。

  当然日本幼稚园也谈到他们这种重视集体的幼稚园教育,并不是让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整齐划一,而是强调一种“共振”,即维护集体的同时,也突出孩子们的相互影响

  孩子和大人关系也很是重要,“孩子是大人的父母”这句话值得大人们学习。

  纪录片的最后,讲到用催泪的方式解决霸凌是世界,即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通过看到对方眼泪来解决这一类问题

  当我渐渐步入成人社会中,也意识到很多习惯品质在幼稚园里培养是多么的有必要,这些品质会使人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更有利

  其实人对集体的意识最初可以说是形成于幼稚园,只有当学前教育办的更好,在以后的小学中学大学才能使孩子们更有利的自主学习。

  以上仅为个人感想,如有错误观点,请自行辩识!

  《他乡的童年》影评(三):“这不就是小新的幼稚园吗?”它是给成年人的童年教育

  “这不就是小新的幼稚园吗?”第一集突然窜出来的这个弹幕说出了很多人的想法

  小时候看小新、小丸子、哆啦A梦,我们对日本人的童年既熟悉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的童年有太多卡通片里描绘同龄人生活,陌生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从来没有真正体会邻国的教育系统是怎样运作的。

  周轶君和她的团队到了日本,开始了一次非常了不起计划,她想带给我们世界各地的童年。

  最初了解周轶君是因为在《锵锵三人行》,到后来看读她的书《走出中东》,再到后来她去《圆桌派》和《锵锵行天下》。很难想象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她突然担任起制片人、记者,带着一个团队去做这样一个选题

  但后来看到她写「有了孩子后,一位会停顿下来,但很快发现在过去经验的“小世界”重新陷入困境」,好像突然明白她为何要做这部片子,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

  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每一个国家都用不同的方式,滋养着不同的童年。当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时,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第一集。片子先是从日本家庭的一天开始,再到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教育方式。

  偏向传统教育的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学剑道、做正坐练习,做冥想,老师们极端重视身型。孩子们有大量的时间在外面的沙地操场上玩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们点名、教授单词都是用一种极快的,但是极富律动声音校长说“我们不会因为教学对象小孩子,就采取简单易懂的的方式。”、“最适当节奏、律动、反复事很重要的”。

校长如是说

  在另一家幼儿园,一方面校长推崇让孩子们顺应天性成长,另一方面,他在吃午饭的时间的和孩子们进行互动,让孩子分享自己的食物,但在分享后,要学会建立边界意识,保护自己的食物不被别人拿走——看到校长解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校长就是为了和孩子“拉近距离”,但后面校长说了一句话,“我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教学的工具”。

  还有接受采访的老师说,因为自觉责任重大,身边的同行们都有很正的身姿,所以强迫自己要和他们一样。我突然联想到,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关注到的一个地方,即幼儿园老师的站姿、坐姿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即使知道大人会有很大的“榜样作用,我们更多的,还是看重老师有没有耐心、教的好不好、孩子喜不喜欢,很少像日本人那样将“榜样”的效应,推到一种极致

  片子里提到的两个幼儿园都极为重视孩子的责任意识,比如要带小抹布,在上课结束清理自己的位置,比如下课后要主动桌椅摆好(有的小朋友吧椅子倒放在桌面上甚至有些吃力)。比如吃完饭要把饭碗分类摆好……说到这里,片子里有一个幼儿园分发午餐画面厨房来的厨师穿着像是严严实实的“隔离服”的服装来分发午餐,这很难不让人想到前段时间的某些新闻

  在看片子的同时,我突然又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非常贵的话题。身边有孩子的亲戚、朋友几乎都在说孩子的教育非常贵,而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在想,需要这样的教育质量(小班、分工严谨设施齐全理念先进、对教师培训大量投入),又需要多少钱呢。

我去找了一下一个粗略数据(只是一个经济状况的大概,do not 杠 盆友

  《他乡的童年》影评(四):大事不好,教育局杀过来了

  相信多数在国内上过中小学的人都有类似经历。某一天,某位老师突然如临大敌说,可能是下周三的上午,教育局老师会来「听课」,那节课我们要么是讲《一件珍贵衬衫》,要么是一节金属的还原反应实验课。请所有同学预习这部分内容,还有很高几率,在听课的前一天,把这节课事先预演一遍,定下哪几个同学回答哪些问题,哪几个同学配合老师做实验操作

  终于到了星期三早上,教室后面排开三四个不祥的座椅,几个领导主任模样男男女女在上课铃响之前纷纷入座。那节课上,没人传纸条,没人打瞌睡,桌斗里的杂志漫画收进书包垃圾桶粉笔槽提前清理,甚至最后排的男生也不会泡方便面了。授课过程丝般顺滑,老师嗓音洪亮,学生对答如流,板书比平时工整了些。一场师生间的共谋。对于老师,它和一些叫「职称」或「评级」的旧式概念有关;对于学生,这是一种当年「集体荣誉」之类宣教经营出来的奇特仪式感。

  别误会,我不是在指责这个片子里拍摄的幼儿园和教育机构得到了摄制组的提前通知,「安排」出来了一个理想化的幼教环境。这个情境里和本片的类比,是周女士身份——她就是这样一位「听课者」,一个带着立场主题审视一切的教育局领导,而不是常规纪录片伦理里面,作为一个透明观察者存在

  日本一国的拍摄「联络大半年都没有结果绝望中深夜在朋友圈偶遇旧友,一切才水到渠成」(摘自「所以然工作室公众号介绍文章作者周轶君)。没错,这是一个靠朋友圈联络才敲定了整整第一集日本段落拍摄的部分。整个看下来,我觉得它深深带着周女士朋友圈的烙印

  第一集的主要部分,在日本东京几个颇为优秀幼儿园里的集中拍摄。孩子可爱,老师敬业家长忙碌碌,一切都是标准都市模板。在这个模板里,四处穿插着周女士的身影——问设计师,问园长,问老师……这是一次标准的、中国教育局式的「采风」,一次「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刻奇之旅。周女士这种「游历」(这也是「所以然工作室」公众号的文章里,她自己的用词),真的只适合做成vlog,聊成podcast。它大概有一个女性直接而敏感观察,但它肯定不是一个能告诉你「其他文化环境里,婴幼儿启蒙教育到底是什么样」这种根本问题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纪录者,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存在」。我的观点,我的意见,我的好奇无知,我的摄影机,一切都是透明的。《大三儿》导演拍摄前几百个小时素材都不会采用,那是为了让被摄对象适应摄影机的存在,直到对着摄影机正常吃饭、睡觉、看电视、闲聊,一切拍摄才真正开始。

  但《他乡的童年》显然更接近一个央视采访系列片的定位,处处都是周女士好奇的身影,这里问问,那里聊聊,提的还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中国新闻机构里那种「柴静腔」的问题。「不会担心孩子掉下去吗?」「他们运动量特别大,孩子上一天课累吗?」「你当初为什么想从事幼教职业?」拜托,即使这个回答正在映射你的教育主题,那拜托把提问部分掐掉好不好?当园长提出一个孩子之间声音「共振」的概念后,周女士更是拿着写字板发了一通高论,似乎在特地回应日本极度强调「集体」的这个自己预设的主题。或许第一集里有几个幼儿园、几个教育者建筑师的「理念」,但不知为什么,剪辑里一定要加上周女士频频点头的镜头。虽然孩子和日本的被访者都很自然,也很真诚地配合,我依然感到了一个「观察者」,特别是一个自带预设立场的观察者,对于拍摄对象自然状态的侵入和武断诠释

  仅仅看了日剧我也知道,日本人解决幼教问题并非岁月静好。大量婴幼儿因为居住环境狭窄和父母工作压力大,会被送到「保育园」之类的社区幼教机构托管。在早高峰的东京街头看一看,就能发现几个穿着西服背着婴儿背带的上班族行色匆匆地走进一个居民楼里,放下孩子再去上班。日本的婴幼儿教育,不是只在理超前的、从建筑设计环节就带着「禅」元素的顶级幼儿园里。幼儿园收费多少?幼儿园和学校教育如何衔接?东京贫民集中地山谷区单亲妈妈,送孩子去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条件?这些幼教题材纪录片可能关心的问题,没一个在视野范围之内。看了一集之后,我就放弃了能从这个片中,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幼教状况「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想法了。这片真的像是一个vlog,标题倒是实诚,只是几个网红幼儿园的探班。周女士真的是开头所述的形象,一个「教育局」来的「听课老师」,眼神犀利,四处观察,唇彩饱和度超高,圆珠笔纸面上刷刷刷划过,用自身的参与将日本幼儿园普通的几天,变化成一个充满后现代景观的刻奇场域。

  材料组织形式也是一个大问题。第一集看下来,大量可以精简的桥段。纪录片最基本的一点是不要做成采访,而是让被纪录者自己陈述。当被记录者的行为语言里包含了问题内容时,提问部分就应该被舍弃。然而整个片子下来,出镜最多的反而是周女士本人。同时,周女士又在很多问题上不放弃自己作为新闻人的表达,看起来替她感到疲累。多少好的纪录片里,镜头后面的人一面都没露啊。而这部……得,话题还是回来了,这其实是个超长vlog。第一集观感这么差,全都看下来,真要托日本的福。小朋友们太可爱,空镜头每个都漂亮,后期都不用怎么调色。

  看第一集就写这么多,也实在是因为落差有点太大。即将当爹妈的人都担心自己教育理念上出问题,但指望这部系列片和周女士的反思帮到你,我觉得不太现实。或许它对一些家长比较有用,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幼儿园。喜欢哪个?搜搜送孩子过去读书、全家投资移民价格吧。

  最后一个有趣的点。周女士在片中,说话实在太多了,导致看到一半我越听越觉得她的口音耳熟,特别像我一个上海籍的朋友。后来一搜索,周女士果然是上海人,不论是语气、口音、腔调还是提问的方式,她俩都几乎一模一样这个朋友在几年前说过,她从小在上海长大,觉得全中国都和上海差不多。穷的地方嘛,那就是破一点的郊区的样子吧,闵行什么的。

  我不是说周女士也是一个没出过上海的人,恰恰是她作新华社和凤凰卫视记者的时候,去了很多我们都去不了的地方工作过。这又让我突然想起了某个以身形瘦小脑袋较大闻名的著名主持人想想她节目的腔调,emmm,相似履历,有趣的巧合。苹果总会落在离树不远的地方。

  《他乡的童年》影评(五):幼儿教育也是家长教育

  打开优酷想看点啥,首页推荐名字吸引了——《他乡的童年》。目前看了才更新出来的第一集——周轶君在日本两家幼儿园的实录跟拍采访。

  说实话我对周轶君并不太了解,这个上海女人,之前在《圆桌派》的几期里面看到她,始知她有个瑞士老公,是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后来看了一些她的介绍,是70后处女座,不算年轻但是以已知的年龄再看她有着容易显见的年轻,保养真是一门关于精贵的学问。她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02年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曾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05年出书《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记录她在中东的所见所闻。2006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职至今。

  这份履历,做这档探寻他国——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成果目前领先国际的国家——幼少儿教育实况的纪录片的导演应该是可一一看的。

  作为一个毕业两年来,一直在教育行业摸爬,一直与3-5岁的幼儿相处的曾经的老师,其实有点冲动想聊一聊触动我的几点:

  纪录片中出现的第一家日本幼儿园——大阪莲花幼儿园,这所幼儿园的园长告诉周轶君:这所幼儿园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同时也在教育家长。

  校长在接受周轶君采访的时候,表达出这样的观点:

  【幼儿教育不单单是针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包含父母、监护人、地区等元素组成的大型社会构造中来思考。】

  【我们感觉小孩子毕竟是比较弱小的,比较需要照顾,也需要成长,而在这个照顾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大人能够得到成长。】

  我在这两年的工作实践中,从consultant到Local teacher ,接触到了80后这一群体中的家长,去年开始有明显的感觉,90后的父母也开始陆续出现,在这个过程交流的过程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家长在孩子幼儿阶段所隐藏的焦虑、不安、渴求。在做consultant的时候,接触到的比较多的问题是关于教育理念上的普及,很多时候,consultant其实做的重复最多的工作是在给家长普及一种教育理念以及介绍这种理念背后的动机、背景、发展、成果。其实,大部分带着孩子来参加试听课的家长,即使试听完,和consultant聊完,这个过程不报名的家长居多数,但这也是他们接收讯息、学习幼儿教育的一个过程,而关于这一个小时的咨询,作为consultant 来说,他没有任何的报酬,家长在这里面无论如何其实都是受益的一个过程,这其中的外教的试听课、校区的参观与服务,consultant免费上的一堂课,虽然所有的consultant 都面临工作赋予的成单压力,但买卖市场是合乎准则的,家长的认可与否也取决于他自己,常常听到家长的困惑,“孩子该不该这么小就学习外语”、“这么小的孩子要以玩为主”、“幼儿阶段的孩子没有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力”、“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幼少儿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教育行业里面的主力需求与支撑,他们的家长都是80后,而80后这一群体,其实,他们是接受了教育的一代人,而且基本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大学教育。对于80后来说,大学教育还没有滥觞,还能称得上高等二字。但其实这种学历程度并不等于他们在面临亲子教育时能做出基于自己学历体系之下的判断与认知。我的consultant之旅,就在这种拉锯中不断的普及这种超前教育的理念,基于我们的国情,基于我们尚处的发展阶段,基于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基于千千万万焦灼而又碰壁的家长,预见到这所有的背景,再谈教育,话题多少变得沉重,至少目前在中国聊教育,不会很轻松,不论怎么聊,话题都会无可控制最终与阶层相勾连。又变成一个无法解决的刺痛,在这种刺痛与现实下,我们或许能多少理解那些80后、90后父母的overactive 。

  站在sales manager 的角度,我是一个很失败consultant ,没过多久,我就被转岗,被调到我能发挥的岗位上,而这短暂的consultant 的工作,带给我的冲击与沉重,是长久的,从此我对那些带着孩子风里雨里参加试听的妈妈多了一份同情与理解,理解他们的用心,包括焦灼,包括激进。

  后来做了Local teacher之后,接收到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的家长有着天然的概念:孩子送进学校之后,一切学习结果都由学校和老师负责,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他会自动给自己弱化,或者退出参与。这一点,在日本的幼儿教育中是看不到的,当然是有多方的原因所促——诸如日本的全职妈妈承担孩子的教育,不会出现父母角色两方的“真空”、日本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等等。

  还有就是对待幼儿吃饭问题上的很多妈妈的头痛、玩玩具时间的规定达不到效果、小朋友的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而恰恰这些最让新手妈妈苦恼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纪录片里面都有涉及到,触动蛮深……而这些,或者50分钟的这个纪录片的第一集,能多少给我们一点点启发?

  我在看的时候,潜藏在我久远记忆里面的学生时代的事情开始苏醒——初中遭遇小集体霸陵、小学鼓起勇气保护常常被男生欺负暴打的女孩,这些事情太久太久没有被触动,都已经蒙尘,再次想起来,都是童年中斑创的与成长有关的事情,现在回看,已经相当旁观、冷静。但是成年之后性格里面的某些偏执、骄傲、戾气、敏感,却又的确在某个幼小的瞬间根植。

  这个纪录片,是今天(28han)优酷平台首播。能在首播当天以极偶然的方式看到,其实还是很喜欢这个话题的,可能与我专业、工作经验则有关,虽然我我现在已经离开教育行业。

  看下集预告是要去芬兰的一个学校,看孩子的年龄,应该是小学教育。看的时候以为6集都是围绕日本的教育,才发现并不是,如此看来,应该是目前世界上幼儿教育或者说是教育领先的几个国家的教育采访的纪录片,还蛮期待下集芬兰篇的,芬兰是全世界教育比较出名的,他们的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童年的快乐与零压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他乡的童年》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