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小平
近日读到一句话:你不能既坦率,又显得坦率。坦率与显得坦率,怎么会是矛盾的呢?关键是“显得”这个词,显得,意为显露出来、表现出来。坦率,来自你的内心,来自你的骨子里,但你过于显露出来、表现出来,就会变得不坦率。
事情往往如此,你太显露、太表现、太炫耀,就会背离其本义,走向其反面。就如你真诚,但你过分地显露真诚,就会变得虚伪;你善良,但你过分地表现善良,就会变得伪善;你优秀,但你过分地炫耀优秀,就会变得骄傲。
人的性情与品质,不是你外表张扬出来的,而是你内心积淀出来的。(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9月24日)
嗑瓜子
文/黄小平
一位企业家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嗑瓜子嗑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也不觉得不耐烦呢?
“因为瓜子好吃。”听众说。“所以做事要做喜欢做的事。”企业家说。
“因为瓜子好嗑,一粒瓜子一下就嗑开了。”听众说。“所以做事要做容易做的事。目标要小,因为小目标容易达到,不断地完成小目标,最终就能实现大目标。”企业家说。
“因为嗑开一粒瓜子,就能吃到一粒瓜子仁,嗑瓜子有甜头。”听众说。“所以做事要给人甜头,让人有收益,这样才能让人受到鼓励,激发热情和兴趣。”企业家说。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只要勤于思考,就会从中获益。做喜欢做的事,做容易做的事,做有收益的事,这便是从嗑瓜子中悟出来的道理。(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8月13日)
眼睛看什么最难
文/黄小平
眼睛看什么最难?看自己最难,因为眼睛离自己最近。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往往最难看到。
人难做到的,是自知。一个看不到自己的人,又如何自知呢?一个不自知的人,又如何认识自己呢?所以,古人才规劝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知道”自己的人、看到自己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人,才能心明眼亮,心知肚明。
正因为眼睛看自己最难,所以我们更要时时刻刻“看”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自知的人,做一个明智的人。(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8月3日)
智慧之人
文/黄小平
什么叫聪明?简单地说,聪明就是耳聪目明,即听觉灵敏,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只要一有机会,聪明的人都能比别人先听到、先看到,为此,聪明的人都是能先得到先机、先抓住机会的人,因此我们说,聪明的人不吃亏。
智慧则不同,智慧不是来自耳朵和眼睛,而是来自内在的心灵,是用心灵去听、去看、去辨别这个世界的,所以有机会,智慧的人不是一概抓来,而是会用心灵去认知、去辨别、去筛选,什么机会可要,什么机会不可要;什么利可得,什么利不可得。智慧的人,懂得放下,懂得放弃。智慧的人,是放得下、吃得起亏的人。
如果你很聪明,但凡事放不下、吃不起亏,说明你还只是一个聪明的人,缺少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7月23日)
鹦 鹉
文/黄小平
我看到房檐下的一只笼子里关着一只鹦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鹦鹉因为善于学舌,善于学人说话,而被人抓来,关进了笼子里,正是因为鹦鹉有善于学舌的特长和优势,而让它成了笼子里的囚徒。善于学舌,成就了鹦鹉,让它招人喜欢,但同时也让它失去了生命的自在。
成就你的东西,如果一不小心,也会让你输在它上面。(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7月23日)
烦恼不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先天就带给了我们烦恼,烦恼是我们后天自生的,是后天才有的。自生的东西,也可自灭,我们自生的烦恼,当然也能让它自行消除。
怎样消除我们后天自生的烦恼呢?
一块地里,长满了杂草,我们如何消除它呢?有的说,用火烧。可今年用火烧掉了,明年又会长出新的杂草;有的说,用刀割。可割掉一茬,很快又会长出一茬。而一位智者说,消除杂草的最好方法,是在地里种满庄稼。
同样,消除人生烦恼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心里种满快乐的“庄稼”。(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3月11日)
看 淡
文/黄小平
凡事看淡些,是我们经常用来劝人的一句话。怎样才能看淡些呢?也许,去看一幅山水画,就能看出其中的一些道理。
一幅山水画,越是近景,色彩越浓,越是远景,色彩越淡。一些人之所以看不淡,就是因为凡事都把利益放在眼前、搁在心里,离得太近,又怎么能看得淡呢?
看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如果我们凡事都能把利益放远一些去看,看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如一幅山水画,近景,色浓,远景,墨淡。(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