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广州日报》发表黄小平小品文系列七
日期:2020-01-29 19:24:50 作者:黄小平 来源:广州日报 阅读:

《广州日报》发表黄小平小品文系列七

  《广州日报》发表黄小平小品文系列

  盼 头

  文/黄小平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年龄越小,觉得时间过得越慢,年龄越大,觉得时间过得越快。比如小时候,哪怕是只差几天过年,都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小时我们不断地有盼头:盼过节、盼过年、盼过生日、盼穿新衣服、盼买新玩具……在一次次盼望中,把时间一次次拉长了,所以才觉得时间过得慢。而长大后,我们的盼头渐渐地减少了,想渐渐地变少了,期待也渐渐地减少了,过一天算一天,对时间的流失麻木不知,所以也就觉得过得特别快。

  如果想让生命活得更长久,那就不断地去给自己盼头,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梦想和期待。(摘自《广州日报》2016年2月14日)

  甜头苦头

  文/黄小平

  美国生物学家维恩•坡茨把100余只老鼠分成两组进行喂养,一组喂以加糖的食物,另一组喂以低糖的普通食物。结果,喂加糖食物的老鼠,其生育能力、生存能力和健康状况远不如喂普通食物的老鼠。

  为此,维恩•坡茨把糖归类为一种慢性毒药然,维恩•坡茨所指的糖的毒,主要是从糖的功能成分分析的。但我认为,糖的毒,主要来自糖的甜,是糖的甜惯坏了我们的胃口,惯坏了我们的行为性情,让我们变得只知道享受,并在享受中消磨了我们的意志斗志,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摘自《广州日报》2016年1月15日)

  迷路不是没路,而是没有了方向

  文/黄小平

  朋友爱探险。一次,他问我:“你知道在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我说。“没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 朋友说。

  “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我问。“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朋友说,“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

  人生迷惘迷失,不也是因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吗? (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2月12日)

  什么叫眼光

  文/黄小平

  一

  哲人说,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

  而我们的眼睛,却看不到自己近在眼前睫毛。所以,看到自己睫毛的,不是视力,而是眼光。

  因此,一个有眼光的人,不仅能看到未来,而且也能觉察眼前。

  二

  邻居有多远?距离仅是薄薄的一堵墙。但如果方向反了,便要绕上地球一周才能抵达。

  所以,最近的地方往往最远,最远的地方往往最近。

  灵的空间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因一时迷失,把情感中最近的邻居,放在最遥远的地方。

  三

  具有弹性,是橡皮筋价值所在。然而,如果橡皮筋依仗其弹性,一直绷紧自己,得不到暂时的休整和放松,生命就会失去其弹性,失去其价值,走向反面

  人生也是如此,成功离不开努力勤奋,但如果一直用努力和勤奋来“绷紧”自己,而不愿做暂时的休整和放松,人生也会走向其反面,而最终与成功背道而驰

  四

  在探险过程中,哪种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呢?

  一位探险家告诉我,人在迷路的时候,往往不是在路可走的情况下,而是面对众多的路,却不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而迷路的。

  同样,人生的迷失,也往往不是在穷困物质贫乏的情况下,而更多的是面对富有和众多的诱惑,却不知如何保持清醒理智而迷失的。

  五

  零度,是水与冰的临界点。度,可以结成冰,也可以化成水,它可以是冰的起点、水的终点,也可以是冰的终点、水的起点。

  人世间悲喜成败得失,就如零度的水与零度的冰,喜极了、成极了、得极了,这“极”就会成为悲喜、成败和得失的临界点,让喜生悲,让成转败,让得为失。反之,亦然。

  所以,当你喜极了、成极了、得极了,千万别忘乎所以;同样,当你悲极了、败极了、失极了,也千万别放弃绝望。因为冰是水的终结,水是冰的开端。(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1月28日)

  从筷子看人生

  文/黄小平

  一

  每次,菜都是筷子先尝,但筷子从不言语,因为筷子清楚,只有在别人亲口尝过后,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二

  菜都是筷子先尝,是夹菜,如果做不到相互配合,就会失去其功能。

  三

  一把筷子,确实不易折断,但用来夹菜,就不适合了。用,要用得其所,用到该用的地方,如果使用不当,再多的筷子,也等于零。

  四

  筷子是直的,才好夹菜,如果筷子弯曲身子,反而夹不起菜、得不到菜。

  五

  筷子是论“双”的,不是论“只”的,只有一“双”筷子,才是一个整体,一“只”筷子,与没有筷子,并没有什么两样

  六

  用筷子,我们总以为生来就会的。其实,很小的时候,我们是不会用筷子的,后来,是父母手把手把我们教会的。一个人技能,哪怕是像“用筷子”这种最基本的技能,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努力而获得的。(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1月25日)

  如果风云没有变幻

  文/黄小平

  下班时,天下,我没有带雨伞,便不由向同事感叹起来:“昨天天预报说今天天晴,想不到,今天又是下雨又是刮风的,看来,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啊!”

  同事说:“如果风云没有变幻,也就不叫风云了。”

  想想同事的话,也对:正因为风云有变幻,才有了万千气象;正因为人事有变化,才有了人世间的不确定性,才有了人世间奇迹

  风云没有变幻,风云是“死”的,人生没有变化,人生是“死”的,正因为风云的变幻,才有了万千气象,正因人生的变化,才有了人生的梦想、期待和追求。(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1月15日)

  沙子里的学问

  文/黄小平

  一

  当你在夏天海滩,躺在沙滩上,用双手捧起细软的沙子撒落在身上,会是一种多么轻柔和舒适的感觉。然而,当你把这些细软的沙子放在显微镜下,你会惊讶发现,那每一粒沙子都有着锋利棱角

  人世中的很多伤害,其实也是因为我们总把别人的尖刻缺点不足,放在我们想象的这面显微下,来深深地刺伤我们自己。

  二

  当你打开蚌壳,看到里面闪光珍珠,你是否想过,一粒沙子是怎样成为珍珠的吗?你可以想象这样一组镜头:一次,一粒沙子看见一只蚌正在一张一合,出于好奇,它钻进了蚌壳里;而蚌对于这个外来的异己,不断地排斥它、挤压它,企图把它碾成粉末……最后,蚌并没有把沙子碾成粉末。也许你会问,这粒苦难的沙子,后来又是怎样成为珍珠的呢?

  那是因为,在沙子最痛苦、最暗无天日日子里,它始终:凡没有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就是因为这个信念,让一粒黯淡无光的沙子,成为了一颗光芒四射的珍珠。(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1月7日)

  一朵花到一枚果的距离

  文/黄小平

  一

  一次,我问一个孩子,“一朵花,从开花到结果是多少距离呢?”“没有距离,因为一朵花从开花到结果,都在同一个枝头,同一个地方。”孩子说。

  我问,“一朵花,一开花就结果吗?”孩子说,“不是,一朵花从开花到结果是需要时间的。”

  我说,“一朵花从开花到结果怎么没有距离呢?这时间就是距离;还有,一朵花开始鲜艳美丽,而最后都枯萎憔悴,这就是一朵花从花到结果的付出,这付出就是距离,有时甚至是一生的距离;另外,有的花还没有开始结果,中途就凋零了,这凋零就是距离。”

  说到这里,我觉得还意犹未尽,还得告诉点孩子什么,便说,“其实人生也是一朵花,从开花到结果,有时也需要一生的距离,甚至这一生的距离,也抵达不了结果。”

  不知孩子听懂了没有,不过,他以后会懂得的。

  二

  小时候,我站在一棵桃树前,看着树上的桃子,不由好奇地想:桃花开时,满树都是,密密麻麻,而现在树上的桃子,却比花少去了许多,果不都是花结出来的吗,一朵花不是结一个果吗?最后,怎么会果比花少呢?

  父亲告诉我,每一朵花,都是桃树的一个梦想,春天,桃树把梦想齐刷刷地绽放,绽成满树桃花。但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一个果,只有那些肯付出努力、辛劳汗水孕育梦想的花,才能结出圆满果实,否则,再美的花,到头来,也只能在风中凋零,什么也不会留下。

  父亲还告诉我,尽管果比花少,但我们还是要开花,让心中充满梦想,开满鲜花,因为有花才有果,有梦想才会有成功。

  三

  一次,在公园,见一种花,出奇的大,便问公园管理员,这花结的果一定很大吧?

  而公园管理员告诉我,这花是结不出果的。我问为什么,公园管理员说,把心思力气都用在开花上,又如何能结果呢?

  有一种人,像这花,正因为在人生的“花”上太用力、太执著,而无法结出人生的正果。(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0月24日)

  藏出来的威严

  文/黄小平

  宝刀是不会轻易露出自己锋芒的。平时,宝刀在刀鞘里,静静地藏起自己的锋芒。

  宝刀清楚,刀的锋芒是需要“养”的,是需要用刀鞘隔开尘世繁华喧嚣,静下心来,因为只有静心才能静养,只有静养才能让刀的锋芒经久耐用

  一把宝刀,如果动不动就崭露锋芒,那么锋芒就会散落在风尘中,慢慢地失去其锋芒,而不再成为一把宝刀。

  若有人侵犯宝刀,宝刀不会滥砍滥杀,而是微微地亮出一丝锋芒,那威严的寒光足以让所有来犯者胆怯心寒

  宝刀告诉我们:真正的威严不是“露”出来的,而是“藏”出来的。(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8月22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广州日报》发表黄小平小品文系列七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