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职
文/黄小平
飞翔是鸟的天职,游水是鱼的天职,绽放是花的天职,不要以为“天职”对我们而言是个崇高到仰望的字眼。其实,天职很简单,天职就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带给你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过去,我一直把“天职”这个词看得很神圣,总认为它离自己太远,太遥不可及,直到读了以上这段话后,才对它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自己的“天堂”,对仙人掌来说,它的天堂在干旱的沙漠,而非潮湿的土壤。
对鸟来说,它的天堂在天空;对鱼来说,它的天堂在水域;对花来说,它的天堂在春天。而对人来说,适合他的工作、生活、环境、理想和追求,就是他的天堂。
有了“天堂”,还要懂得尽职。就像鸟,有了天空,还得学会飞翔;就像鱼,有了水域,还得学会游弋;就像花,有了春天,还得学会绽放。
天空飞翔的鸟,水中游弋的鱼,春天绽放的花,正因为它们各自尽了自己的“天职”,所以,这些普通的生命,才会变得如此神奇而美丽。(摘自《广州日报》 2006年3月6日)
空杯与满杯
文/黄小平
老师把一只玻璃杯放在讲台上,问我们:“这只玻璃杯里装满了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一只空玻璃杯,于是我们回答:“里面什么也没装。”
“真的什么也没装吗?”老师继续问。
我们再次肯定,玻璃杯里什么也没装。
“同学们,但你们错了。难道你们谁能否定,玻璃杯里装的不是一杯满满的空气吗?”老师说。
是啊,玻璃杯里装满的不是空气么?
“在我们习惯的眼光里,我们只看到玻璃杯里有形的物质,而看不到玻璃杯里诸如空气这种无形而我们又须臾离不开的东西。一只杯子,可以装有形的物质,也可以装无形而又宝贵的东西,比如空气,比如阳光,这些有时比有形的物质更珍贵。”老师说,“其实,人生也是一只杯子,它可以装有形的物质,比如金钱和财富,也可以装诸如空气这种宝贵而又无形的东西,比如精神和追求。所以,当物质匮乏时,我们应该坚信,人生这只杯子里还可以装满爱,装满幸福和快乐,装满理想和希望;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人生这只杯子里,装的还是满杯!”(摘自《广州日报》2010年2月27日)
有光便有色
文/黄小平
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色彩。色是光带来的,有光便有色。色彩不同,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影响到人们的喜怒哀乐。红色,它给人热情;橙色,它给人温暖;绿色,它给人希望;灰色,它给人忧郁;黑色,它给人压抑;蓝色,它给人恐怖;……
光给我们的,不全是喜悦和欢乐,还有哀惋和忧愁。当光明给我们热情、温暖和希望时,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感谢光明的馈赠;当光明给我们忧郁、压抑和恐怖时,我们不应该怨恨光明,对光明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喜与乐,哀与忧,它们同属于光明,只不过是我们在光明中看到的不同的两面罢了。
当生活的色彩给了我们哀与忧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色是光带来的,有光便有色,这份哀与忧,正说明了我们身处光明之中。光明在,希望就在,明媚的前途就在。(摘自《广州日报》2010年8月21日)
蒙蔽我们双眼的不只是黑暗
文/黄小平
无疑,黑暗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的视线处在一片混沌之中,什么也看不见。
然而,蒙蔽我们双眼的,仅仅是黑暗吗?
当晴日当空,我们看见了一片高远的蓝天,但蓝天之上,无数的星星都去了哪里呢?当然,星星仍挂在天上,只是强烈的阳光遮盖了卑微的星光,让我们对卑微的星光视而不见。
当一个人处在强烈的光环下,那强烈的光环是不是也遮盖了其身上某些卑微的东西,让我们视而不见?所以,一个人越是光环加身,我们越要正确地去认识、去品读,别让那强烈的光环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遮挡了我们的视线。
越在光环之中,越要牢牢地记住,蒙蔽我们双眼的不只是黑暗,还有那强烈而耀眼的光芒!(摘自《广州日报》2010年4月4日)
人不是有病的时候才病的
文/黄小平
一位保健专家告诉我,人不是有病的时候才病的,人在健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病了,那病菌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与我们健康的肌体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斗争,只是我们健康的肌体暂时把它们压制了。其实,人从一出生,那些病菌就与健康的肌体同生共存。
同样,人不是失败的时候才失败的,不是在忧伤的时候才忧伤的,不是在恨的时候才恨的,在我们成功、快乐和爱着的时候,那失败、忧伤和恨就已经潜伏着、存在着。
所以,当我们在成功、快乐和爱着的时候,如果疏于防范,麻痹大意,那成功就有可能转化为失败,快乐就有可能转化为忧伤,爱就有可能转化为恨。
人不是有病的时候才病的,所以,人在没病的时候、在健康的时候,就要对病有防范之心。(摘自《广州日报》2016年1月10日)
文/黄小平
一
一片羽毛在风中飘,看似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但羽毛要飘向哪里呢?羽毛要飘向哪里,连羽毛自己也不知道,只能是风吹它到哪里,它就飘到哪里。羽毛是自由的吗?连自己去哪里、到哪里都不知道,都掌握不了,能说是自由的吗?
随波逐流不是自由,随风飘荡也不是自由。自由,是知道自己去哪里。
二
有过真空体验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身不由己,难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行动。
在我们的想象中,在失重的状态下,在没有重力约束的情况下,人应该更无拘无束,更自由自在。但自由,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任何自由,都是在适度约束下的自由。失去约束的自由,即使到真空中去找,也无法找到。
三
作家马德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蚯蚓,大意如下:蚯蚓之所以钻得深,能在泥土中自由出入,是因为卸去了身上所有的手脚,没有了手脚的妨碍。
而人的手脚,是给人自由的,一个捆住了手脚的人,也就没有了自由。但一个控制不住自己手脚的人,手什么东西都敢拿,脚什么地方都敢去,结果不该拿的东西拿了,不该去的地方去了,到头来,这些人因放任手脚的自由而最终失去了人生的自由。这样的人生,也就注定走不长,走不远。
一个人,可以从没有手脚的蚯蚓中,学会如何看管好自己的手脚。(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