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包在纸里的火》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09 19: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包在纸里的火》读后感精选

  《包在纸里的火》是一本由云飞扬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的28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包在纸里的火》精选点评

  ●萧原的故事......新闻界黑暗...

  ●翻了个开头 发展是个大院的故事 然后就索然无味放弃了 身在过其中 什么都懂 还什么呢

  ●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但是每个人始终环抱着那样的希望和理想工作 到头来发现都是私心恭维占据全部的时候 这个时候选择默默无闻 工作 领取月薪是最实际的 也告诫自己实年轻狂追求想只能作为兴趣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靠着实际存活的

  ●私以为,此书行文布局颇有古龙遗风

  ●看完我都想去做记者

  ●近期读过不错的书,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人性描写总是出人意料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有人想我们看到的。真相究竟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切忌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读大学,就是不再相权威!!!!!!

  ●感觉拍成电视剧会是比较好看的

  ● 在读的时候,我问自己,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我不曾发现,因为我没有去发现; 现在我要去发现这样的人。

  《包在纸里的火》读后感(一):部分真实大于本意

  不喜欢作者文风 像一个自恋高中男生小说如同现在的新闻稿,四分真实,六分生拉硬扯。

  里面最真实的人物是周社长和崔哲,主人公和“我”只作者脑中的想像

  如有亮点我自己的感觉是,部分真实的意义大于文本意义。写出了都市报纸记者的感觉,由于记者长期接触复杂的社会与人性,面临多种诱惑,自己的人性也复杂起来。

  周社长一边高举理想大旗激扬文字指点媒介江湖一边争权夺利庸俗伪善

  崔哲一边揭露嫖娼,一边自己嫖娼,一边挪用读者捐款,一边又捐助卖淫女的大学生弟弟

  故事有些虚构,看似不可思议事情现实中却又顺利成章。明明是社会公器,却在企业商业化的运作着。这一畸形体制决定了记者人性的扭曲。这点作者在小说结尾点到,但是在整个行文中没有将此突出,总有一层纸没有戳破,没有写出中国的记者味!

  记者 应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包在纸里的火》读后感(二):读后感

  王琛——我不是什么书评,仅仅是看过此书,肤浅的谈论一下的我看法

  《抱在纸里的火》我是在机场的一个小书店看见这本书的,要知道在一个超小的书店里能找到一本感兴趣并且想看的书并不容易特别是还肯原价买下读,因为大多书的书店都是打折的。

  你一定想问什么趋势我想买这本书,我告诉你吧,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所以,谨以此书献给曾经当过记者、正在当记者和准备当记者的人们。”

  你一定会猜,我就是曾经当过记、正在当记者和准备当记者的人们,事实上不完全是,我目前只是一个it网站的小编辑,平时写东西偶尔充当一下记者的角色。

  我是一个80后的年轻人,对以传统的平媒我并不是非常了解,对于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也懒得过问。不过此书中的媒体“潜规则”、媒体之间的暗战确实让我了解到了平媒的黑幕、人心的贪婪以及掩盖事实的丑陋。这本书描述了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和顽固的媒体“潜规则”进行较量的过程。从冲动的对峙到按计行事扭转乾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起初我觉得主人公萧原是一个愣头青、当他爬上主任的位子时,我觉得他心机太深,最后他离开报社时我才看到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开始欣赏萧原的人性善良,同时也欣赏此书的作者,不愧是记者出身,能把一个故事描述的如此丝丝入扣。

  《包在纸里的火》读后感(三):有新闻理想的人,从来不是孤单前行

  “如果我们用太多的时间来审视令人失望的事情,我们就可能掉进失望的陷阱并且越陷越深。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心存对‘美好’和‘温暖’的信仰,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令人失望。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会过得好一些。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如果我们有信心,就会发现,希望其实无处不在。”

  作者是老师的朋友,一样曾经在媒体圈里为着理想而坚持着。书里把在报社里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人非常喜欢这个行业,在他们眼里,新闻理想是现实的事物,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这种理想。但他们可能是报社里最孤独的人;第二种人是最大多数的人,他们无所谓新闻理想,也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只是为了生存而来到报社;第三种人来到报社,仅仅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新闻从业者的软权力和资源。其实,作者就是书里的第一种人。

  听说本书曾经有另一个结尾,可是类似“萧声克的救赎”一般的结局被改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作者无奈。当然,我也无奈。它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最坏的时代”。

  我从来不敢把新闻记者想得多高尚,尤其在现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理想主义的新闻记者在这里坚持着,坚守着内心深处最珍贵的幸福和充实。

  书里讲了许多包在纸里的火,丑陋,抑或现实,让人叹惜,让人沉默。我的老师曾经不断叮嘱我,不要太悲观。毕竟,善是蜗牛式进步的。有新闻理想的人从来不是孤单前行。

  其实,有新闻理想的人就该如此。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和希望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推荐每一个准备当记者的人读这本书。它会让你的心里充满悲观,同时,又珍惜每一丝可能得到的希望和快乐。

  《包在纸里的火》读后感(四):报纸与报应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认为它很有意思。《包在纸里的火》,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当合上书的时候,我承认,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它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看的《新闻界》,如果说朱华祥是横向的描述了报纸和报人是如何巧妙地与真理部博弈的话,那么云飞扬就是纵向的剖析了在市场中一份报纸和一群报人的成长兴衰。

  作者用福柯式的笔法向我们层层剖析了媒体内部的权力、良知和“潜规则”。在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一切都会有报应的”。而整个故事也应验了这句话,所有弱者最后都得到了帮助,所有“潜规则”过的记者都得到了审判,虽然有些只是道义上的。

  从某些程度来说,它比《新闻界》好看,因为它的人物更真实。在那个虚构的报社中,从总编辑到部门主任再到普通记者,大家似乎都走着一条相似的路——从初出茅庐的年少轻狂到人过中年的心机重重再到最后的圆滑世故,这就像一条“记者堕落论”一样,在他们身上百试不爽。

  就像书中的萧原说过的,在媒体中通常存在着三种人。第一种人真的很喜欢这个行业,他们执着地追求着新闻理想,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新闻才成为了一项受人尊重的职业,不过他们通常也是最孤独的。

  第二种人无所谓喜不喜欢这个职业,在他们眼中,记者只是一个赖以谋生的职业。他们不关心什么“新闻理想”,他们在报社中是“沉默的大多数”。

  第三种人很喜欢这个职业,但是他们同样不关心“新闻理想”,他们看中的只是报社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权力和光环,他们是把新闻看成了生意场上的资本,他们在用新闻“做生意”。这些人通常在报社中最积极,因为他们要争取最大的“话语权”。

  其实报纸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地方,它一方面承担着公共事务,比如向公众传递信息,代表公众公众进行舆论监督。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企业,和所有企业一样以盈利为做大目标,遵循着“二度贩卖”理论——把新闻卖给读者,再把读者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靠广告费养活记者编辑。这是媒体中永恒的一组矛盾,这组矛盾或许连一些总编社长都无法处理得当,更何况涉世未深的记者编辑。

  几乎所有的记者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都有着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像大学老师讲的那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是,他们在承担着社会道义的同时却游离在社会主流之外,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未来还不确定,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做事难免乱了分寸。当失望的情绪蔓延在生活的空气中时,他们就难免受一些“潜规则”的影响,做一些原来根本不屑也不敢做的事情。就这样,一个记者就从第一种人变成了第二种人,甚至堕落成了第三种人。

  我们尊重第一种人,但是我们也没有权力去指责第二种人。毕竟这种人在任何行业中都存在,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媒体这个行业承担了太多的道义和公平。

  就像作者在全书的最后说“所以,谨以此书献给曾经当过记者、正在当记者和准备当记者的人们”。

  《包在纸里的火》读后感(五):我想做记者。

  《包在纸里的火》是我在二月看过的最好的一部书,里面讲述了一个报社里发生的故事,它由许许多多的偶然性事件拼接而成,让我深深地了解了关于记者行业的一些内幕。

  刚开始看这本书是为了打发可能会多出来的周末时间,后来在回家的路上就一发不可收拾,跟着故事的讲述者慢慢的对那个叫萧原的记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书作者云飞扬,原名金凌云,仔细搜罗了一下他的资料,貌似原本是京华时报的记者,后来由于自己的脾气过于直接导致离职。

  原来当记者果真这么刺激!第一次对记者有印象还是读郑渊洁的《生化保姆》时,祝置城和王元美抗庭分礼,并且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那帮记者们从中赚了不少交通费(现在流行叫车马费),有的甚至用这些钱买了一辆车。

  这本书从头到尾似乎都是谜团,不一口气看完绝对心存不甘。当然,这些谜团被演绎的都有了些耸人听闻的味道,但是也全部基于一些存在过的事实。比如醉酒后的女孩被撞死在马路上;比如老太太从报社的十八楼跳下;比如失去右臂的流浪汉之死;再比如用车轮碾过胸腔的不法包工头……这些故事有的被我猜到结局,有的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峰回路转,还有的始终贯穿在全书中,成为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

  联想起去年还是前年的“纸包子事件”,北京电视台首度披露的,一个纸馅儿包子地下加工厂被公诸于众,不料几天后突然来了个形式大逆转,说这是一个实习记者的“恶搞”,完全没有此事!事实上,这事儿是真的,至于为什么被隐瞒掉并找了一个替罪羊来承担后果,似乎很清晰了。那时的北京马上就要召开奥运会,全国上下一片紧张,任何不光彩的事情都会给首度形象乃至国家形象带来严重破坏,所以既然这事儿可以控制住,那就不要说,就把这团火包在纸里吧!而那些包不住的火,就交给公众来一块儿解决,比如一些国外的捣乱分子,我们可以恶狠狠的替高层来骂他们,且不犯法。——那张纸是很厚很厚的,于是就算真的有哪个大楼不幸起了火,依然可以包起来,并且重新修复。想深入调查?没门儿,也不看看全国最牛逼的喉舌是哪个!

  今天凌晨,正好看到第六章【骨灰】,引言是“走近解剖台的时候,眼前的那具尸体令她颤栗。当她看清楚那张已经发青的面孔时,瞬间袭来的震惊和悲痛几乎将她击溃——那是她的父亲。”简短的讲一下这个故事,一个贫困单亲家庭的外地女孩在读医科大学,她的父亲在某一天来给她送学费,在火车站遭到了抢劫与伤害,却不舍得为自己交手术费,最后离开医院被冻死了。尸体据说已被火化,那女孩只好哭着认领了一盒骨灰,她甚至都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后来上解剖课时……

  我着实被吓的不轻,这也是全书中最惊悚的一个故事,也很令人难过。原本以为我会做噩梦(我甚至临睡前去照看大头的时候都胆战心惊),还好一夜平安无事。

  把好杂志卖给读者,再把读者卖给广告商,这是圈内人所共知的“二次营销”。而大部分杂志报纸都要靠广告费生存,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些汽车杂志上的汽车品牌报道,是否也会受其厂商广告投放的影响呢?同理,时尚杂志的化妆品与奢侈品广告,音乐杂志上的新专辑广告——怪不得“采编分离”成了好多总编恪守的一条准则。

  这本书的最后部分,让我生出一些感动来,尤其是谜底揭开的那一瞬间,美好和温暖,“我突然长大了很多”。

  我想当记者,向云飞扬致意。

  天亮天黑

  http://freewu915.blogbus.com/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包在纸里的火》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