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美学随笔》是一本由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笔流畅清新不造作,用简单文字表达深刻道理的才是真大师。谈了不少:过多阅读对独立思考的损害,文史哲各自的看重点,音乐对意欲的直接表达,大自然的美,语言学习对概念和思维的拓展裨益,理智对待死亡。看过后仿若有千帆过境的清明平静,亲近美好的头脑真是件美好的事。
●对于死亡,音乐,名誉,语言文字,教育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读后收货很大,哲学教人如何思考判断,其他学科教人知识和信息,宗教是对死亡的解释,而哲学又根本地形而上地解读了死亡,不愧是大师。但叔本华为什么总批判黑格尔,赞康德和歌德,还不是很懂
●最喜欢的论阅读、论思考、大自然的美和论死亡。关于阅读,大师提出了如果仅仅是阅读,其实是一种思考上的懒惰。这让喜爱阅读的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断提醒自己在以后的阅读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大师还把作家分为流星、恒星和行星,用以说明他们作品的优劣。的确,市面上太多的畅销书,就是流星,并没有阅读的必要。关于死亡,是大师论证中最深奥但也最为精彩的一篇。大师深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提出了“意欲”(其实我自己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的存在是本质的存在,而其它都只是表象。提出了人不可能从无到有,然后通过死亡再次归于无。因为无只能产生无,所以人是一直存在的。论证人的一直存在有很多观点以及推理,个人无法一一理解。正如大师所说,一般的佛教徒就只能相信“轮回再生”这一简化了的佛教奥义。这书好读也不好读,推荐。
●大学时读 打的四星,隔了五六年重读
●1、本书最值得读的是最后一篇《论死亡》。(也最长的一篇) 2、叔本华确实是有些洞见和干货的,全书也有不少精彩的地方。但是缺点在于1)有些啰嗦。2)他在书中逮着机会就喜欢诋毁黑格尔,喋喋不休,看得都让人厌烦了。不得不让人感慨为什么他就不愿意反思一下与他同时代的黑格尔受欢迎,而他自己却不受待见。到晚年才开始为人所接受呢???
●论语言和语言学习、论判断、批评和名声、比喻和寓言、论音乐、论大自然的美这几部分没读下去,知识储备不够,暂时跟不上大师的思想节奏。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一):叔本华
我越来越着迷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很多朋友认为他的思想是悲观主义,便会有些许的排斥,但通读他的三本读物,悲观意味并不强烈,只是对于生活看得太过透彻,对于人性本质意欲的分析得过于深入,便不是那么为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为物质论了。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二):智力体操
思想和逻辑用文字的形式表演的舞蹈
某些论述仍不免受时代发展所限
我们今天的认识也同样受制于时代
某一时期人们所笃信的真理 在之后的时代可能是浅显的谬误
世界真的是可知的么
世界真的是不可知的么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三):人一旦深刻,他对任何事物都会有深刻的洞见。
人一旦深刻,他对任何事物都会有自己独到和深刻的见解。叔本华就是这种情况,书中叔本华对美学的各个问题都有很深入的阐述,非常让人信服,并且让人耳目一新。叔本华是唯一能够说服我的哲学家,因为他对事物有敏锐的直觉,对于尼采我只接受他的一部分。尼采的高度体现在他那些格言里,而对事物的清晰论述他与叔本华还是有差距的。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四):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解答了我潜意识中的很多困惑,以前自中学起就少有人讨论的问题,后来直接忽视了,现在想来是应该论一论的,这个版本翻译的非常好,很喜欢,论阅读和书籍 这一章 感觉中国学生最应该读一读,或许就会少一些书呆子了,叔本华的“补遗和附录”一直没有找到中文全本 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好的书总是如此被轻视,那些穿越小说等却猖獗的很。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五):人生指导之书
花了近两个礼拜啃完了这本。它是漂友漂给我的一本书,并且漂友特别推荐。这是一本需要通过思考才能消化的书,作者在“思考”、“读书”、“鉴别”以及“死亡”等等各个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人生很有指导性。读了这种颇有深度的书,再看市面上的主流,不过尔尔……活在几个世纪之前的人类跟现在没什么差别,而伟大的思想家在现世却出不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