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美学随笔》是一本由[德] 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4-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是得有多讨厌黑格尔?
●直截了当
●抑郁寡欢的时候,很适合读叔本华。想想自己算个啥,生活算个啥,活着算个啥,死又是个啥。“生活就是一场噩梦,我们必须从这噩梦中醒来。”
●最后一篇《论死亡》尤其精彩,只有在谈及死亡问题时,才能牵扯到人类生存的本质:死生的循环往复表象之下的意欲不灭性,以及独立于之外的神秘存在——人永生不灭的本质。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唯心的,我们此刻思考并存在,而且享受着即刻永恒的感受。
●叔本华这家伙的哲学完全没有逻辑嘛,这么多的比喻太过感性了。而且吐槽太多,缺少客观性,完全是屈原的离骚嘛。
●叔本华真的每次都能给我非常及时性的启迪。比如《人生的智慧》让我真正喜欢上独处,而本书让我认识到阅读的局限。 如果大自然真的要人思考的话,就不会给人以耳朵,起码会给人蝙蝠一样可以关闭的耳朵。 人就像其他生物一样,只是可怜的动物。 最后关于死亡的论述真是让我茅塞顿开。
●叔本華傲嬌帝!傲嬌有理!很好奇叔本華不厭其煩地攻訐貶低黑格爾(「像黑格爾這樣一個徹頭徹尾的可悲的江湖騙子」)和同時代德國學者是為哪般啊?難道是因為「在至今長達三十年里,我的著作竟然會一直被視為不值得看上一眼」?哈哈哈有點可愛。那股犀利勁好像謝耳朵丫( ̄^ ̄)ゞ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一):叔本华对贝多芬的热爱背后的原因
由于直觉心理功能差劲,我对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天然兴趣,因此听歌总是听小苹果,华仔和凤凰传奇等现在看来特平庸的歌曲以自习时隔绝噪音。 除了没有天然兴趣,12年教育对文学和艺术的鄙视也导致我注意力都被考分吸引了,这是孩子那个年龄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缺失的问题,可是即使学文科和艺术的也没学到多少除应试套路以外的东西,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也很不咋地。 后来在叔本华对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二):天堂亦純真
去往美的真理路上,多少人是因過度透析而深受來自非物質方輻射的?叔本華在《美學隨筆》里很好地解答了這問題——學術的高明,是將理論源源不斷地輸入人的大腦,在設置思想障礙時又予人提供靈活出竅的爬梯。
創作的美學,過早的被開發,像著名海濱沙灘上的沙子,承受著千萬次的蹂躪,不變的,唯有每天的日起日落。
叔本華保住了這份『起落』純真,也給我們提供了這份『純真』。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三):对叔本华的书评?不敢造次。
《叔本华的美学随笔》集成了叔本华对文化的深度思考。本书的独特魅力就是叔本华把抽象和平素生活类比起来的写作风格,还有他朴实的文字描述。美学的各个方面:思考、阅读和书籍、历史、文学、写作和文体、音乐等等,叔本华都对其有着非常深入和透彻的思考,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有本书深入浅出的分析。
叔本华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在本书所用的每个字句可以说都是精炼的无可挑剔了,同时又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毫不费力,而他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能与其媲美的屈指可数。所以作为读者,在叔本华的著作面前,只有抬头敬仰的份,对其的任何评价或是对书中内容任何形式的转述和总结都是多余的,造次的。
也是因为以上,唯有摘录书中的妙语箴言才可表达对本部叔本华著作的尊重。
“没有什么事情比写出无人能懂的东西更加容易,而以人人都可以明白的方式表达出重要、深奥的思想,则是最困难不过的”
“简朴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天才的标志,文体是因思想而显得优美”
“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如何多读也嫌太少”
“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
“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世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如果我们经常持续不断地阅读,在这之后对所阅读的东西又不加琢磨,那这些东西就不会在头脑中扎根,其大部分就会失之遗忘”
“我们就要阅读那些对所讨论的事情有着根本性的发现和认识、真正有独创性的人所写出的著作,或者至少是在某一学问领域里被公认的大师的作品”
“宁可购买二手书,也不要阅读内容方面的二手书”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四):叔本华对文艺作品本质的理解和对文艺垃圾盛行的激愤
文艺作品从来都是承担着宣传意识形态,文化塑造和作为人类镜子的作用,这部大宅门反映得即是中国商业家族在宗法社会里的的经典剧目,通过一部电视剧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的近代史变迁,同时也可以看到导演看破红尘的虚无主义。 中国古代这种反映虚无主义的文艺作品也特多。 在以中晚唐诸多著名诗人为代表的知识阶层看来,英雄事业、帝王江山、繁华盛世、崔嵬宫阙、文采风流、城市财富的积山盈海等等一切制度文化和经济成就的积累,都是毫不足评的过眼烟云;而只有这些伟大事物的转瞬即逝、一梦成空才是世界的本质特征: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虎为龙亦成空。 在大量小说和戏剧中(在传统中国,广大下层民众的历史观念和政治哲学主要是在这些通俗文艺作品的浸染下形成的),也依然是以对一切制度成就毫不足评的悲叹,来作为总结人物和王朝命运故事的基本理念: 千年田土八百翁,何须苦苦较雌雄。古今富贵知谁在?唐宋山河总是空! ......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1]。 在中国古典名著里,也常将虚无主义认作是世界的本质。《三国演义》,开篇便讲“天下大势”变化不定不可捉摸,结尾处“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也是对一切英雄豪杰都注定化为“野草”的感叹。《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同样是对任何世间繁华、人生追求都毫无意义的悲剧性总结。 其实,虚无主义基本是中国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少它比那种认追名逐利、修齐治平为最高追求的精神要高的多。因为虚无主义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一切(感性的)东西都是要死的,亦即生灭流变的,这需要大量的知识和很强的反思能力。 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正在死亡,而且是每分每秒都在死亡:当你意识到你上一刻的感觉时,它就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你的所有记忆都是作为已经死去的记忆浮现在你面前。然而,你的人生目标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为一种感觉的(比如成就感、被尊重的感觉),所以你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这一切都是不能持存的。比如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高考后就抑郁了,因为他发现他努力追求了多年的目标(高考的好成绩)一点都不神圣也不永恒,它所带来的快感竟然那么短暂就过去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足够聪明,他就会意识到在大学里继续重复高中的模式(比如追求一个好工作)是多么地虚无,所以他抑郁了。“中年危机”本质也是这样。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五):若思考和阅读只能选择一个
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每次趁着各大电商打折,狠狠的买上若干书籍,饕餮一顿,总是觉得自己读书很多,上瘾一般乐此不疲。于是,读书有时并不是为了学到什么,而是读完,有了一点炫耀的意味。
可是谁知道叔本华在这本随笔集中,一上来就给我们当头一棒,在《论思考》与《论阅读与书籍》(两篇名字非常有吸引力的文章)中,他告诉我们:思考!思考!思考!那才是最重要的,读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思考才是你真正需要做的。读书是让作者替你思考(仔细想想,这道理竟如此真切),那都是别人的东西,自己思考过的产物才是自己的。于是,叔本华在《论阅读与书籍》的脚注(没错,就是脚注)上,对那些手不释卷的嗜书人,点明了那残忍的事实:
事实上,不间断的大量阅读新的东西只能加速忘记在这之前阅读过的东西。
这一事实,我想是很多嗜书成性的人都思考过的(至少是潜意识的),觉得不停读书是有问题的,他们不敢说也不想说,这就像皇帝的新衣,对谁都是一种打击。我们就是喜欢读书,却很少停下来思考一番,就像吸毒一样,本知道吸毒没有好处也颇为破费,却从来不对自己点破这一切。我们脆弱的以为,生活本就艰辛,让我们保有一点任性吧。
蒙田也曾在《论学究式教育》中对这有类似的说明,他认为,我们的脑子由于存储了大量别人的思想,以致自己的思想被挤的无处可放。但这一切也是相对而言,如果你能够大量阅读的同时大量吸收,那真真是让人羡慕啊!
以我个人为例,自己曾读过一本很好的书,觉得很多地方都特别的有道理,当然会摘抄段落以备查看。若干年后重读,发现之前的那些精深道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记录的笔记也甚少翻阅,印象中就是这本书很好,却说不出一二三来。于是,这成了两点一线的阅读,两次阅读成为端点(此时此刻,这本书对我才有意义),而在中间的线段此书对我的生活却毫无用处(我早已忘了啊)。这就是缺乏思考的原因,不能使这些道理与我们自己的精神合二为一。
另外,叔本华说,我们思考了太多书中思考的东西,而对事物本身的思考却寥寥无几。这对我们的思考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以书为引,思考更为宽广的领域,而不是局限于作者的思路。
被“打脸”打到痛了,再看叔本华说书评:他认为,书评应该公正无私,严格地作出判断,毫不留情地抨击不够资格的劣品,阻止他们继续招摇撞骗。自己也写过一些书评,却从未从书评人责任这一角度来看待书评。以往,我总是从我自己的个人喜好、经验角度等对一本书作出评价,绝少想从更为客观公平的角度去评价,更别说是为了阻止劣品传播这一使命。有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有那种判断力,但不想和不做本是两把事,我们需要保有一颗客观的心和终极使命感。但人人都会有个人的局限性,绝对客观本就不存在,没错,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时刻提醒自己,这段评价是否客观,时刻修正,唯有如此,才不会落个误导之名。
对于写作,叔本华也说了很多我们都曾疑问的问题,他认为,一个头脑明晰的作家,写出的文字也一定是直观的、清晰的,绝不是绕来绕去,让人摸不到头脑。我不止一次读到这样的文字,以为是自己的深度不够、理解力不强,但事实上,那绝有可能是作者本身也没有清晰的思路,或者是要故作高深,于是我们像叔本华所说的,读着读着就开始沉闷、乏味,甚至有点不知道读的是什么,我们把大量的精力用于记忆之前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上,读到后面早已疲惫不堪。
为什么古人们在书籍匮乏的时代,却终究能成为大师圣贤,而我们读了如此多的书却还是过不好一生,那正是他们思考的结晶,他们以小看大,思考的是大千世界,而不是局限在书本上。而对于我们这个获取书籍极为便利的时代,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除了思考、读书、写作,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展开来说,那绝对是可以大书特书的。最重要的是,它们如此直指人心,撕掉一切遮羞布,打得你支离破碎,重新来过。读过这些内容,我也刻意放缓读书的速度,勤思考与记录,选择性的重读,此时,也该放弃自己的虚荣心、自己的小任性,若思考和阅读只能选择一个,显然我们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