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9-23 19:5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是一本由[英]罗萨·玛利亚·莱茨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09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精选点评

  ●感觉这本书有点儿读不太进去。

  ●插图弱爆了。。。翻译学术规范也有缺陷。其实人家明明就是本introduction,我们非要自欺欺人地叫做“史”。。。

  ●平时分析都太深入细节 却忽略了艺术史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这本虽然在不少解读上引人怀疑交代不够清楚(受篇幅所限吧 能写的像小说一样澎湃有力还是很难得的 (加一星给文末小传和术语索引有用

  ●2018#92

  ●读到打瞌睡。。怎么作品评论来的一样?@省立中山图书馆

  ●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画派关注人。乔托到拉斐尔

  ●稍微有点简略

  ●米开朗基罗直到八十九岁时还在进行精神物质之间的斗争,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雕琢他所有塑像中未完成的一个时,他一定知道谁是胜利者了。

  ●得惊呆了,各种大牛人。。。技术越进步,人类为人反而退化了。。。

  ●kindle是个好工具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读后感(一):古典主义伟大复兴

  文艺复兴是一个伟大的年代,是人觉醒的年代,是古典主义备受推崇的年代,是透视画法成熟的年代...... 这样一个精彩纷呈时期,要想在100页里尽数其美,是不可能的。作者只能撷取几个精彩的点,由点及面对文艺复兴艺术进行描画。不过,只读一遍总觉得有理解不深的感觉,要再读两三次吧。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读后感(二):非常经典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英]罗萨·玛利亚·莱茨。

  《剑桥艺术史》是非常经典的艺术史入门读物,我现在是按照年顺序序往下读。

  如果说之前的《古希腊罗马艺术》让人看完就想立马买机票去希腊的话,那么《文艺复兴艺术》简直是意大利旅游种草机。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大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都会非常吸引你,希望能身临其境地观看和体验,尤其是每一副作品下面会有作品目前的收藏点,例如佛罗伦xxx美术馆/博物馆,罗马xxx美术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真是每个看了都想去。

  其实书内容本身没什么概括的,非虚构类作品论述的就是内容本身了。不过有几个特点,或者说选择阅读需要提醒地方

  1. 整本书内容按时间顺序讲述,按文艺复兴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时间顺序来讲述每个时间段的艺术特点。

  2. 重点在整体艺术风格特点的解读,而不在单件作品或单个艺术

  3. 适合有一定基础知识的读者,书里对作品或者风格的解读都是「一步到位」,不会对基础层面东西再做过多解释

  最后想说别被「艺术史」这种看起来很大很重的名字给吓到了,其实绘画完全可以当故事看,尤其时期的绘画艺术都是以叙事为主的,了解其中的故事和画家的一些小机之后,再去看画就会觉得非常有趣;建筑则是比较高层的艺术(因为建筑需要大量的财富),而且建筑还有非常明确的功能性,看一个地方(时代)的人怎么造房子就能了解当地(当时)大众的追求和社会的风潮。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读后感(三):一些感想。

  本来是不打算写这篇读后感的,因为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但想想还是要记录点什么,姑且算作自己是接受过文艺复兴艺术教育的一种自我凭证吧。

  全书分八章,从文艺复兴的起源一直讲到了它的至臻至善的结尾。看似涉及的面很广,实在点到为止,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有关艺术特征的介绍也不完备,更遑论有什么艺术理论上的洞见。具体的体例无非是选取特定时间段内的某个作家的特定作品(但居然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没有详细介绍,这让我匪夷所思)。

  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可以说一点提高也没有(这当然也跟自己阅读的专注度与心态有关)。

  撇开艺术作品,我来谈谈其他的一些感想。艺术史的评论脱离了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我想要去触碰背后类本质的东西,权作是某种尝试吧。

  商人和教会对艺术的影响是有趣的。

  先来谈谈商人。比如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可以被视作这方面的代表。我们来看文艺复兴中的作品,可以发现它的嬗变过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由宗教题材到世俗人物的介入,最后无关宗教。这样的变化,反映出商人的经济地位的提升,与之相适应的在艺术表达上的某种强化。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一个朴素到丰富甚至奢靡的过程。

  宗教,依旧是这个世纪绕不开的主题。我们可以近乎断言,失去了教廷的支持的画师、艺术家是不可能自立的。作为艺术家最主要的赞助人,他们所要表现的还必须是关乎宗教圣经。他们可以做出的尝试是以全新的艺术技巧以及对光色的把握,来重塑那些近乎cliche的人物题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诗性的表达。这还没完,在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中完成了对文艺复兴艺术的终结以及巴洛克艺术的开端这样的带有启示性的艺术作品。

  尽管这本书有诸多的不足,但依旧可以视作是对艺术经验的一种有益补充。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读后感(四):认识自己,永保信念

  我想这本书应该是色彩非常丰富的,但我是在kindle上阅读,就借用了纸质版的封面来纪念。

  不明白中文名字为什么要用“史”来命名这个系列,出版方或许想抬高身价吧,其实也拉高了读者的预期。

  英文名字更准确《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Art - The Renaissance》,这就是一个导论和简介,适合入门了解,所以书后会附上名词解释和扩展阅读的书目。

  文艺复兴几百年的辉煌灿烂,被浓缩到这样一本小册子里,也不得不佩服编者的渊博与清晰的逻辑。从十四世纪末哥特式艺术开始入手,到米开朗基罗到达文艺复兴的艺术顶峰,巴洛克艺术时代开启为结束。艺术环境和具体的作品,被放入到大的城邦,宗教,地理的语境里去崭露端倪,这是我觉得本书很出彩的地方。

  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新建筑风格时,编者会提纲挈领的梳理平民与贵族在建筑美学和功能结合的觉醒,然后又极具空间感的描绘了鲜花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结构和与城市的关系,顺带指出旧宫广场是通过拆除政治上失势家族房产而成,且出现在但丁,彼特拉克等家族中,张弛有度。

  语言在艺术作品前会无力,因为那些表达在不同观者前总有偏颇。此书的编者把白描与评论这两个平淡的手段结合,却格外的突出了艺术作品自身的魅力。在介绍波提切利的《春》时,风神、花神、爱神、信使之神等位置的说明,从文字上也能传递出洛伦佐时期那种苦乐相糅的奇妙气息。

  文艺复兴时期所独有的人文主义,理性的神学和人学相共融的特点,也在对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介绍中充分表达。那些依然受人类思想方法指导的人类,依然希望实现各自的抱负,却又带着殉难和行善的标记,紧紧拥挤在有史以来最大基督像周围……

  人认识自己,从而产生深刻的信念,发展与自己,上帝和自然的更强的联系,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极了不起的成就了。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读后感(五):文艺复兴的大心情:爱的三次方

  子皿 20190211

  注: 这本书的趣味性略差,略肤浅。结合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起看对文艺复兴会有更深的理解

  文艺复兴是一种大心情。木心如是说。Reborn of classical antiquity, 重生又青于蓝。

  当翡冷翠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钟声撕破中世纪的黑暗,当米开朗基罗从一整块大石头里把大卫释放出来,当拉斐尔风尘仆仆赶到翡冷翠,1504年的翡冷翠是什么心情,都有谁搅动风云榜,都有谁巴巴的遥望?重重叠叠的时光,重重叠叠的心情。变和不变,过去和现在,言犹在耳事犹在身,是本心。

  文艺复兴从翡冷翠开始,影响遍及欧洲各国的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经过了中世纪漫长的寒冬,改变和创新变成新的流行趋势,innovation, invention and inspiration, I 3,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用全新的绘画技巧和奔放的诗意来诠释艺术。

  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创造创新仍是现在世界进步的加速器。当我一次次仰望,一次次“触摸”文艺复兴的光和影,心中一棵美的种子蠢蠢欲动,等不及要开出花来。

  “只愿天空不生云,我望得见天,天上那颗不变的大星,那是你...” 愿翡冷翠的星永远引领着你,如那段枯月桂树干上的新生绿枝,永远能从头开始,le temps revient!

  ------

  6个笔记

  ◆ 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大伞

  A room with a view在佛罗伦萨拍摄,很有寓意。站在米开朗琪罗广场俯瞰整个翡冷翠小城,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漂浮在一片红色屋顶之上,阿诺河如练绕城。难忘当日的风景。

  gt;> 现在,它自由地舒展在佛罗伦萨蔚蓝色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下,恰似一件杰作融合在杰出的自然景致中。

  ◆ 波提切利

  那些花朵,是春天吐出的泡泡

  gt;> 惊叫着想逃却逃不开,她张开的嘴中只能冒出花朵。

  笨拙的云朵,下一小场笨拙的雨。笨拙的男女,谈一段笨拙的恋爱。

  gt;> 信使之神墨丘利,正挡住一些笨拙的云朵

  ◆ 8 至臻完善

  “我在大理石中看见了天使,为了能放她自由,我不能停下雕刻。”——米开朗基罗。

  gt;> 显然,从孩提时代起就切割石头、刻画石头,当然使他对石头了如指掌。他熟悉石头的隐秘纹路和天然接口,也熟悉石头间隐藏着的色彩,这些色彩在一场夏日的暴雨或长时间的烈日灼晒后就显得特别鲜艳。

  ◆ 盛期文艺复兴的殿堂

  imon Schama: this little gem is a glimpse inside the renaissance mind. In particular, into Donato Bramante’s mind. It is also a miniature size, doll’s house prototype for what he will want to happen to St Peter’s itself.

  The two greatest monumental buildings in the world: St Peter ‘s and Hagia Sophia, were going up at the same time in 1550s, and on the same building principles. Michelangelo took his cue from Bramante and translated the colossal strength into flowing lines.

  gt;> 多纳托·布拉曼泰修建的小圣殿,1502年,在罗马蒙托里奥的圣彼得教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