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的制胜一击》是一本由陈宇慧(田螺姑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读后感(一):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35种家常风味搭配变身上百道菜肴
烹饪于生活里其实亦是一种乐趣。如果可以,你不妨亲自动手来做做,就此告别快餐告别外卖开启新的生活方式。当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肴摆在家人面前时,就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正是你幸福生活的开始! 做什么?怎么做?不会做怎么办?别担心—— “我已经帮你试了所有的错,唯一失败的理由是你不去做” 。这样告诉你的正是陈宇慧——一位百万粉丝美食博主,擅长设计有细节,有温度的家常菜谱。《家常菜的制胜一击》是她出版的第四本菜谱书。 家常 家常,是《家常菜的制胜一击》中菜谱的第一个特点。 当你打开这本菜谱,书中菜谱,道道都是家常的饭菜,有荤有素,有面食有点心,营养搭配合理,一年四季老少皆宜。每道菜的食材罗列详细,且食材多为常见的:大白莱、土豆、牛肉、里脊肉、各类鱼等,让你不用再为找不到食材而发愁。 详尽 详尽,是《家常菜的制胜一击》中菜谱的第二个特点。 除了食材罗列详细外,书中对烹饪过程的步骤叙述要更具体。“茄汁咸蛋黄豆腐”这道菜的步骤中,光说熬汤底:放多少油,用什么火,蛋黄什么时候放,炒到什么状况,放入蛋黄前你应该怎么处理蛋黄,加入番茄罐头、高汤、盐分别是在何时,又分别得炒多长时间,甚至给你解释了为什么选择番茄罐头而不是鲜番茄,或者如果你想用鲜番茄时,应该怎么处理。作者都事无巨细,一一道来。细节是作者从头到尾都在强调的一点:食材处理的细节、火候控制的细节、调味方式的细节。后面的煎豆腐、煮豆腐的过程就更不用说了,一步步清清楚楚。并配之一幅幅过程图片,可以对比判断。跟着去学,对于新手来说,上手要容易许多。有这样一份菜谱,你只要跟着做。想做不成功都难!每道菜都有成品图的展示,光是形、色就已让人垂涎欲滴。仿佛隔着书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制胜之处 家常与详尽,是特点也是优秀之处,但却不是它的制胜之处。怎么说呢,就是说这种优秀是别人也可以具备的。而《家常菜的制胜一击》的绝对与众不同之处,制胜之处在于它为我们详解了35种家常风味背后的搭配原理。就如同我们学生时代的学习一样,好的老师,不仅使得我们学会解某道题,不仅是让我们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其所以然。一道菜谱后,作者对这道菜调味方式进行大篇幅的解释说明,让你真正了解这道菜的风味特点和原理。我们可以根据“风味”部分的描述,充分发挥食材的搭配,由此每种风味都可以做出上百道菜。大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田螺姑娘陈宇慧真正做到了这点。 你还不动手学起来吗?开启健康幸福的生活模式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其实是种不错的感觉!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读后感(二):轻松制作家常菜
家常菜对于大家来说一定都不陌生,家常菜顾名思义就是家里吃的菜,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吃菜,自己在家里可以制作的菜肴,就可以称做是家常菜了。家常菜也是相对而言的,在饭店里面,厨师这种专业的人士炒出来的菜,相信大家都见识过,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饭店,制作的菜肴可谓是色香味具全。这是和我们国家的传统的菜品相关联的。色香味具全可以看作菜肴的一个层次,等级,只有具备了这些才可以称作是一道美味佳肴。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制作出色香味具全的菜品可是太难了。因此才有了家常菜一说,而家常菜在很多饭店也经常用来招揽生意。成为人们喜欢的食物。
虽然说家常菜是居家就可以制作的,但是家常菜也不是谁都能制作的比较好的,很多的人制作的家常菜自己吃还可以,如果有客人来,那么就很难登大雅之堂了。所以认真的学习,制作出一道美味的家常菜也是非常必要,不仅吃起来味道比较好,而且看起来也让人更有食欲。现在的菜谱也是非常多的,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被里面美味的食物所吸引。但是那些菜谱中的美味,看起来就像是饭店大厨制作的菜肴一样,看起来制作的 容易,但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那么的简单。但是最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则真的就像是家常菜一样,名副其实。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的作者是田螺姑娘,当然田螺姑娘是作者的笔名,作者的真名是陈宇慧,作者可是有着百万粉丝的美食博主,最为擅长的就是制作家常菜谱。作者已经出版了多部关于美食的作品,本书是作者的第四本作品。作者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作为作者的代表作品,可以从书中看到作者对于美食的独到见解,可以学习到美味食物的制作方法。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这本书确实是非常的实用,这本书和普通的菜谱在图片的选取上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普通的菜谱上作者可能更多的是关注菜品的色泽,注重食物的形态,所以经过了精心的布置。不仅是菜品,就连盛菜的盘子都是精心挑选的,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太精细了,制作的难度感觉很大。但是本书的选取确实是非常真实的,更加符合日常生活的节奏,更加适合在家里自己制作。
翻开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菜品也是很多的,而且这些菜也是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实用的。所以非常符合大家的口味。作者讲述的也是非常的详细,不仅有真实的图片作为参考,还有详细的文字叙述,读者只要认真的按照作者讲述的去制作,相信就可以自己制作出美味的家常菜了。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常菜制作入门书籍,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多种家常菜的制作过程,讲述的非常详细,还配有真实的图片。作者不仅讲述了家常菜的制作方法,还着重的讲述了一些要点,这些要点都是制作美味家常菜的关键所在,只有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够更加轻松自如的制作出家常菜。确实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家常菜书籍,很喜欢。
�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读后感(三):普通人也可以做的家常美味菜谱
我本身非常喜欢做菜,虽然做得不好。我在这本《家常菜的制胜一击》之前就关注了田螺姑娘陈宇慧的WX号。做菜的WX号有这么多,我只关注了这一个,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公众号或者美食视频,有时候已经转变为一种美学大赏了。东西做得不怎么样,雷同的还多,吸引流量的关键是要漂亮。所以你有时候看着视频里面美轮美奂的菜,你想做出来,却发现没有办法做成视频里面的样子,而且做出来也不好吃。
只有田螺姑娘的WX号,一直关注用最新鲜最地道的原料来制作出我们的家常菜。毕竟对一般人来说山珍海味只是偶尔吃吃,家常菜才是每天都要面对的主要食物。
这本《家常菜的制胜一击》已经不是田螺姑娘的第一本书了,但是这是我第一次看她的书。
表面上看起来这本书好像平平无奇,但只有翻进去看了之后,才能发现里面满满都是金子啊。
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部分——食材和调料的部分。
很多食谱书都会在开始的时候列出调料来,但是田螺姑娘的调料全是自制的,而且都是自己的独门秘方,非常值得看。
比如说,最常见的辣椒油和家庭简易高汤,制作完之后该怎么保存?还有万能的肉末,做家常菜的人都知道,肉末炒蔬菜是家里最常做的一道菜,所以如果有万能肉末的话,只要拿一点蔬菜一起搭配炒一炒,就能完成一道非常美味而且简单的菜。
腌制食材部分我看了也非常的受益。因为家里有一个烤箱的关系,而且我也不太喜欢油烟,所以很多时候都是腌好了食材之后直接放进烤箱里烤制。这样油烟比较少,比较健康。但是什么样的菜用什么样的腌制方法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往往为了图省事,我都是用一样的材料来腌制,就导致了很多菜烤起来味道都差不多。而这部分的腌制食材的方法,不仅写了分材料来腌制,不同的烹饪方法还用不同的腌制方法。我觉得非常的有用。
菜谱里面,比如说最简单的一个麻酱黄瓜,谁会想到一本书里面居然会有一个麻酱黄瓜的菜谱。
又谁能想到麻酱黄瓜原来也有点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白砂糖。
我原来做腌黄瓜的时候都会把黄瓜用盐腌制,然后过15分钟之后再把盐洗掉,然后再去上麻酱。我以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原来并不是,黄瓜原来并不需要用盐直接腌制,而是用淡盐水浸泡,怪不得我自己腌制的麻酱黄瓜有时候尝起来会有点苦。
我按照上面的食材做的麻酱黄瓜,果然比我自己做的好吃的多。
还有麻酱原来也不是芝麻酱直接倒上去,还是要稍微的调一下,芝麻酱,白砂糖,盐和混合,再加入一点点香油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找到喜欢的浓稠度,再把它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淋上去,不要一次性全倒上去。
没想到做一个麻酱黄瓜也有这么多小心思,怪不得自己做的就没有餐厅里做的好吃。
掌握了这个麻酱的风格之后,我就可以做我喜欢吃的麻酱油麦菜了。
我为什么十分的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的实用性真的非常之高,里面每一道菜都可以在家里面做,尤其是鱼香排骨,泡椒蒜子烧猪肚,五花肉炒蛋,这种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菜,非常有趣,也非常好吃。
如果你才学做菜,要选一本菜谱书的话就选这个吧,一定没有错的。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读后感(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家常菜的制胜一击》有感
家庭中什么样的人喜欢做饭,我觉得首先是个爱生活的人,其次也许是个吃货,然后就没有了。我记得不知谁规定的夫妻交往规则里有这么一条,如果想管住男人的钱,必须要管住男人的心,那么首当其冲的要管住男人的胃。但是好像如今的世界,男人们逐渐成为了做饭的主力,女人们到成为了挑饭的爷。其实倒不是男人变得贤惠,只是男人们的味觉更灵敏,关键是谁要会做饭,谁就掌握着这顿饭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省的男人们吃下难以下咽的饭菜,更主要的也是减轻了女人们的负担,可以省出时间整理家务和看孩子。不过别说,这样的分工合理的家庭还是比较完美的,至少我现在这么认为。
我也算会做饭的,虽然卖相差点,但是我总在不经意间学着做些名菜,而且去饭店吃饭的时候总会琢磨这道菜是怎么做的,而且也会不断看书钻研提升做饭技能。虽说做饭不是个好活,但是做成一道菜就觉得其他都是小儿科,君不见高级厨师都是男性,但女子中也不乏大家,比如今天看的《家常菜的制胜一击》的作者田螺姑娘,从食材和调料、菜谱两个方面介绍了35种(也可以延伸至350种、3500种)家常菜的“最后致命一招”,这一招,就是胜在细节上,在细节上寻求与众不同,在细节上得到升华改良,在细节上体会人间美味,在细节上征服你的胃。
第一部分是食材和和调料部分,介绍了辣椒油的做法、调料的选择、高汤和万能肉末的做法,以及腌食材的重要性。一是三段式辣椒油的做法,所谓三段,就是分三步把辣椒面倒入到油锅里,以获得辣椒油的香、色和辣度。这种做法真是细致入微。对我来说,有了孩子之后,真的很少再吃辣的,其实细想一下,也不是所有不辣的孩子都喜欢,也不用因为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的味蕾,还是可以多尝试的。二是调料的选择,作者列出了常备的调料,酱料如酱油(生抽和老抽的区别,我是第一次知道)、醋(陈醋米醋香醋,也是有所区别的)、料酒(作者说有被滥用的趋势);油质调料(藤椒油、辣椒油、香油,我的家里只有香油);酱类调料如豆瓣酱、腐乳、鱼露、耗油等,看了这些调料,我觉得有必要去超市调料柜组好好逛逛了,以前每次看到各种调料都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现在终于知道点了。三是高汤的用法,肯定是比用清水好,但是好像真的没想过去熬制,不过如果下次炖大骨头的话,真是有必要把那些汤留着用几次了,以前都接着扔掉了,现在想来真是浪费了。四是万能肉末也是可以尝试的,作者竟然能够想到用猪肉和牛肉混合在一起用,一次多做点,也能多用几次。五是腌好食材也很关键,腌制的目的有去腥提鲜、入味、提升嫩度,这些原先我真的没怎么用过,好吧,我饭没少吃,但是真不懂做饭也有这么多讲究。
第二部分是菜谱,分为素材、荤菜、主食、小吃等。一是素菜。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鱼香茄子,因为以前学校旁边有个饭店,做的比较好吃,可是后来成了家,面对茄子,就不知道怎么做出来好吃。书中针对茄子比较吸油的特点,指出要用小火处理,风味茄子、地三鲜这类的菜我可是望洋兴叹啊。调料汁的调制也是按照比例来的,最后在放在一起炒。通过看菜谱,才发现,想要把菜做好吃就不要嫌麻烦,往往不是炒一次就一步到位,而是需要针对食材分多次烹饪。二是荤菜。比较想尝试的就是蚂蚁上树,自己之前也炒过粉丝,当时觉得味道还不错,就是容易粘在一块,原来是自己煮的时候有点过度。看到菜谱的照片是真让人有食欲啊。三是关于主食或甜品。我比较中意于甜水面,看着就觉得有劲道,真适合我们北方人啊。做法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就是发面切面,重要的还是甜酱油的熬制,包括煮香料和煮酱油,材料是多了点,但熬制也不是很麻烦,最后跟煮出来又过凉水的面一搅拌,味道肯定错不了,最适合饥肠辘辘的时刻。
如何把家常菜做好,我感觉用好调料很关键,像我这种只知道放油、放酱油或放醋的人来说,真该好好学习一下了。所有的调料都应该跟菜品所匹配,才能让调料不至于喧宾夺主。此外,不同菜品之间的搭配也很关键,搭配好了就是相互成就,搭配不好就是乱炖。细想一下,做菜跟做人一样,到了一定阶段,就不能只求家常了,而是要追究极致了,那就需要在细节处致胜了。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读后感(五):跟着田螺姑娘学做菜
窗外的蝉鸣不断,夏日里的热浪滚滚而来。在这酷暑难耐的二伏天里,吃饭什么的让人头疼,做饭更让人头痛,这真是一道大难题啊。
不少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位田螺姑娘,这样无论是工作一天回来之后,还是早起匆忙上班前,都可以看到家里直接准备好了饭菜,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现在,还真就有一位田螺姑娘,她就是来解决夏日吃饭做饭的难题。
回到家中,桌上摆好饭菜:一份麻酱黄瓜,一口咬下去,浓稠的麻酱,配着清脆爽口的黄瓜,瞬间暑气就消了一半;一份蚂蚁上树,一筷子下去,粉丝带着肉末,口腔里瞬间被咸,鲜和辣所充斥着,细味还吃不出哪一味具体是从何而来,却仍是感觉特别好吃;一份宫保鸡丁,光是红亮的色泽,就让人食欲大增,一勺舀上来,有着炸花生的脆,有着鸡丁的鲜嫩,混着辣椒的辣,花椒的麻,够味道。
清晨起来,桌上摆好饭菜:一碗酸辣汤面,高汤与酸辣的气味混合在空气中,木耳丝的脆,鸡蛋饼丝的香,油豆腐丝与韧豆腐丝的豆香,混和香菜,一口下去,辣酸刺激着味蕾;一份香肠蛋炒饭,胡萝卜色与豌豆绿,鸡蛋液均匀的包裹着每一颗大米粒,干爽松软的米饭,配着麻辣香肠,而使用了葱花的搭配,提味效果更浓;一份海鲜盖饭,闻上去就是鲜鲜鲜,虾仁丁,干贝丝,花菇丁,各有各的鲜,榨菜丁,胡萝卜丁,芦笋丁,各有各的颜色,浇盖在白白米饭上,那鲜味浓郁,又有口感脆脆的菜,吃下去能量顿时补充满。
这些让人食欲大增的饭菜,这些看上去就让人有吃的欲望,田螺姑娘又是如何做出来的呢?因为田螺姑娘有着独门秘方,且听她徐徐道来。
以这道宫保鸡丁为例:
花生米的脆,在于先浸泡一晚,再放温油锅小火炸,或是直接放冷油小火炸,这二种,只要在花生米接近自己想要的颜色时就需要立刻关火捞出来。同时需要注意时,炸时用的油,一定要多,否则油温上升太快,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了。
鸡肉的鲜嫩,在于鸡腿肉要去骨去皮,切成指甲盖大小的丁,需要加入白胡椒粉,生抽,陈酿料酒和水淀粉。腌制时间不必过长,腌后即可使用。最重要的是腌完,要以没有多余的液体向外渗出,也不是糊状为最好。
红亮的色泽,在于调料汁的配制:二勺白砂糖,一勺米醋,一勺陈醋,一勺陈醋料酒和适中的水淀粉配在一起。特别要注意,所有液体调料要刚好盖过固体糖的部分,糖和醋不能减,一是炒不出发亮的感觉,二是香味出不来。
这些准备好,重要的步骤步是炒制:冷锅,先放三勺油,然后直接放入干辣椒段,小火炒至棕色,然后放入花椒,小火。油温较热后,把腌好的鸡丁放过锅内,温要刚刚没过鸡丁,然后关火。半分钟后,再开至大火,炒半分钟后加大葱丁,炒至熟透。再顺锅边倒入调料汁,快炒,关火,散入炸花生米。
好想让田螺姑娘住到自己家里,可惜田螺姑娘只有一位。这些做菜的技巧却被她写了下来。这位田螺姑娘姑娘就是陈宇慧。
她以食材和35种家常菜菜谱,分别举例说明,细节决胜着菜品。从常用料,包括干辣椒、底油、到酱料,简易高汤,还有可以搭配的万能肉末,以及如何去腥提鲜提嫩入味等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特别是了为让操作更为直观明了,在介绍菜谱的时候,作者除了先将原料一一列出,更是将步骤详细说明,包括顺着锅边淋,当菜开始缩水倒入,这些直观的判断的方法,这些倒料的技巧,都能让菜更好吃。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确切来说,文字大加图片。作者甚至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调整都详列了出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毕竟谁也不是随便一做,就是大厨级别的,肯定要经过几次实验才能做出更完美的菜来。
不过,众里寻田螺姑娘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田螺姑娘那些菜谱却在这本《家常菜的制胜一击》中。
这个夏季里,让我们跟着田螺姑娘学菜的搭配原理,学着做菜的细节和技巧,熟能生巧,我们也可以成为田螺姑娘或是田螺先生的。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读后感(六):那些厨房教我的事
搬来去年我在公众号写的文章。做菜也是做人啊。
. 1 .
我喜欢自己做饭,这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我经常从下厨房和田螺姑娘(微信公众号:tianluo_hhhaze 一个做菜和生活都非常认真,思考很多也动手实践很多的美食博主)那里看菜谱,汲取营养。
田螺姑娘自带幽默,所以菜谱评论区的氛围经常一片欢腾,偶尔也会看到诸如“一看就吃不饱”的这类评论,田螺姑娘也能恰当地怼回去。在其他博主菜谱的评论区,也经常看到各种不同意见,但我最忍不了的是这种:“一看就不正宗”。
正不正宗到底谁说了算,一开始所谓的正宗也不过是老师傅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烹饪和改良后固定下来的,中间一定经历过对某种用料或者工序的修改完善;而且就算不正宗又怎么样?做菜的目的不是好吃吗,难道只是为了照着菜谱完全复刻,即使有更好吃的方法也不被允许?
大部分人在职业中不过是混口饭吃,但在某一行里干到最优秀的那拨的,一定是要么努力要么有悟性或者两者都有。你让普通人照本宣科可以,让已经学会融会贯通的高手还只按着菜谱来,不允许添加任何创造力,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我甚至想到,未来哪天我自己也开店了,就要起名“最不正宗”,来反抗这些所谓“正宗”和“正统”人士的压迫和歧视。
就像一谈到性少数问题,很多人一上来首先就会说,“你们这么做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可是传统到底是什么,这些人有几个分得清。传统不过是一种大多数人遵循的社会规范,但是不了解历史的人,根本不知道社会规范是一直在变迁的。一夫一妻多妾是曾经的社会规范,为什么现在不这样了,是不是现在不符合传统了?女人裹小脚是曾经的社会规范,为什么现在不这样了,是不是现在不符合传统了?三从四德呢?刑不上大夫呢?包办婚姻童养媳呢?真要扯传统,南风盛行的朝代可不少,现在反倒成“不正常”了,这符合传统吗?
. 2 .
又扯远了,本来不是要说这个的。
其实想说的正题是,下厨是我为数不多的爱好,在厨房的方寸天地里,我放松了心情,给家人和朋友端出了无数美味和健康,收获了许多赞赏,教会了孙老师几个能露一手的菜,也因为边做饭边听播客,发现了好几个受用一生的节目(最早是太医来了现在已经停更了,后来又有得意忘形也停更了、还有BYM硕果仅存)。而且,做饭这件事情本身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东西,在细细的体味中强化了很多道理。
其中一个就是:做好一件事情很难,但毁掉一件已经几乎要做完的事情很容易,只需要在任意一个关键环节上掉链子就够了。所以,做真正重要的事情,要在每一个重要的环节上下功夫,切不可抱侥幸心理,觉得抄近路或者觉得差不多就好,墨菲定律就爱在这个时候起作用。
在天津的那一年,为了省钱,我用的是上一任房客留下的锅。上任房客是南开的几个学生,学校宿舍不够住在校外,他们也是为了省钱,用的自然也是最便宜的铁锅。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来它长什么样子了,只记得随便一炒就糊锅,一年时间,炒出来的菜都很难让人满意。
到北京之后,我换了一口新铁锅,倒也不贵,但比之前那个明显要好。同样的菜,同样的原料和程序,做出来的东西味道和色泽都差别很大。
(此处应该有对比图,但没有)
做菜是件略神奇的事情,调料的先后顺序、处理原料的细微差别、切菜的方式、火候的大小,这些因素稍有调整,出来的东西都会很不一样。
我不是那种能吃出来饭菜之间细微差别的人,什么“嫩”“爽”“滑”“鲜”(喂,你在想什么?)这些感官体验,我统统不是很清楚到底什么样,但依然被前后锅的轻度升级为作品所带来的明显提升所震惊。
第二次震惊来自于刀。上个月某天下班的时候,孙老师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小区门口有位大爷在磨刀,让我拿家里的菜刀去。孙老师超喜欢这种跟硬科技(??黑人问号)沾点边又完全不属于科技的东西,他去德国出差一个月,逛商场要带礼物回家,挑来挑去买了两把双立人磨刀器,我听了之后,一脸懵逼。
家里的菜刀买了有好几个月了,一直没开刃,但我觉得用起来还好,所以一开始是拒绝的,毕竟拿一把菜刀在小区里走来走去很容易被认为是怪叔叔或者精神病。最后耐不住孙老师软磨硬泡,还是去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我以为自己切的各种丝已经很细了,可拿着磨好的刀,切菜的时候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削铁如泥,土豆啊、胡萝卜啊这种大块头根本毫无抵抗之力,统统束手就擒,切出来的丝不仅比以前细(甚至比擦丝器还细),而且充满了骄傲的灵魂。我不禁为自己的刀工赞叹不已。
(新刀下的土豆丝)
和锅、刀一样,火候、盘子碗这些工具的变化也都至关重要。电磁炉不如家用燃气灶,家用灶不如饭店里的大火灶,差在火候的大小和可控程度。盘子碗的样子不一样,影响吃饭的心情,普通的碗碟虽然不至于减分,但好看的盛器明显加分,我在犹豫了很久购入第一个一直嫌贵的日式图案的瓷碗后,每次用它吃饭都觉得这钱花的太值了,恨不得把家里土土的盘子全部扔掉。
一道菜的原料和调料本身也很重要。原料是基础,调料是灵魂。
鱼虾肉蛋奶蔬菜的新鲜程度影响口感和色形,原料有差别就是会做不出想要的味道。我的西红柿肉丝面,就必须用自然成熟的番茄,才能有酸和甜都恰到好处的口感。还有一直引以为傲的少油的酱烧茄子,用淡紫色的长茄子就比深紫色的茄子和圆茄子味道好太多。糖醋排骨最好用前排,后排就容易跟不上。什么时候炒菜配纯瘦肉,什么时候配五花,这些都属于显学的,还有些算是玄学的,比如擦丝器擦出来的丝味道不如切出来的,大盘鸡里手撕的青椒比切的好吃,剁馅儿比机器打的馅儿好吃……其实从菜的接触面积、软硬程度、受热上来看,也都不是没有道理。
调料也很神奇。光中国的香料就有不知道多少种,什么样的菜配什么样的调料,配错了吃起来就很奇怪。比如蒜和茄子配一脸,八角桂皮配煮肉。要想让菜品的味道层次丰富,关键就在用对各种调料。中国菜里常用的香料各有各的优点和香气特点,搭配好了那种奇妙的味道就出现了。(田螺姑娘写过一篇长文,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香料的特点和搭配,点击查看中餐香料的家用秘密)中华料理源远流长,各种地方菜系里也经常会用到一些特色调料,在某道菜里用上就会赋予它别具一格的灵气。
刚追田螺姑娘菜谱的时候,我十分小气,看到菜谱里出现我以前从来没用过的原料或者调料,都会选择性忽视或用自认为相近的东西替代,除了在家附件的超市买不到之外,主要是担心买回来以后只做这一道菜的时候用太可惜。但每次做菜都少一样两样,做出来的东西真的会有形无神。最近姑娘推送了一篇赵师傅凉面(点击查看,看完记得回来),我终于决定备齐所有原料试试(最终还是偷懒没炸黄豆)。白菜腐乳、宜宾碎米牙菜、甜面酱、白胡椒粉、香油、香醋……统统备齐,调汁的时候就觉得这个面不简单,成品出来,味道确实惊艳。
(我做的赵师傅凉面)
中午我又扒姑娘菜谱,去楼下备了些材料,然而还是没有买到九层塔和台湾酱油膏,就这样做了一次三杯鸡(点击查看,看完记得回来),真是好吃到家了。
(我做的三杯鸡)
原料、调料、刀、锅子、火候、碗碟……这些都是对呈现一道美味至关重要的部分,一个环节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整道菜就不能达到理想状态。这是做菜的道理,也是做事情的道理。
. 3 .
追田螺姑娘菜谱一段时间,我在家里屯了好多以前不会用到甚至也不可能想到的调料,柱候酱、干黄酱、豆豉(别笑,我以前真不用)、黑芝麻香油、白菜腐乳、香醋……虽然这些东西在常做菜的人看来都极为普通,但仍然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食域范围,丰富了我和孙老师的餐桌,以及,满足了我俩的一部分口福。
但我知道,我离做好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离做好一件事情也有很大的距离。但这一路上,感谢厨房和喜欢厨房、喜欢美味的人们教给我的事。做菜如做人,我还在一路前进。
有一天我真的会开一家“不正宗”餐馆吧,这是我真正喜欢的事。
. End .
《家常菜的制胜一击》读后感(七):今天吃什么?你苦恼的从来都不应该是美食制作
不知道大家每天最纠结的问题是什么?在我这里,最纠结的问题就是——今天吃什么!?每一次朋友如此问我的时候,我都会白眼一翻,铿锵有力的回答她三个字:“不知道!”毕竟,现在生活太过于幸福,很多以往想吃吃不到的东西随时随地的都可以买到,所以对于吃满满的也就变成了吃什么才好咧?
在我看来,有时候并不是现在社会的食材不够丰富,而是现在的食材太过于丰富了,所以导致了我们的选择困难,不知道到底吃什么才好。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平时吃东西都吃的挺多的,所以也就造就了一个什么都已经吃过了并且不想再吃的情况了。
思来想去吧,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每个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喜欢吃的美食也是不一样的,时令蔬菜算上来每个季节其实也就那么多,吃来吃去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就如同我家一周里的午餐晚餐每次都是老妈决定吃什么,但是基本上一周里总有那么几天的菜是相同的。所以,吃什么,真的好纠结。
曾经有人感慨,现在的女孩子怎么在家里连做饭都不会了。曾经有人发微博,说看上去每天能够给自己做饭摆拍显得生活无限惬意的知名网红,最后被发现那些摆拍的美食都是点的外卖。还有吃瓜群众发现最近大火的潘玮柏的老婆修出来的厨艺直接和其他人撞车。
2020年的一场疫情,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是——疫情在家,我点亮了厨艺技能。由此可见,所谓的很多人不会做饭,并不是说他真的不会做饭,而是在各种理由的支配之下,不愿意直接上手去做而已。更何况,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要上班,晚上到了七八点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做饭就更不想动了,毕竟做完了饭八点了,吃完饭九点了,清理完厨房没时间了~
为什么疫情期间那么多人可以点亮自己的美食技能呢?在我看来,无外乎就是每天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颓废的时间也足够了,于是开始做一点事情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疫情期间无可奈何宅家的人们,开始了居家整理、打扫卫生、并且认真的研究菜谱做起了美食。
网络时代最大的好处便是——任何我们觉得疑惑的问题,都可以搜索到解决的方法。不会做饭有什么关系,米菜充足的情况下,网络里搜出来菜谱,跟着做就好了。第一次失败没关系,第二次总会有所进步。第二次继续失败还是没关系,因为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任何人都会觉得有成就感。
父母一直以为我是一个不会做饭的人,他们却忘记了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了在家炒鸡蛋饭的过去。那个时候,双职工的父母总会有不在家的时候,而我一个人在放假的时候,只能在自己饿了的时候寻找一些能够解决肚子温饱的方法。
第一次炒鸡蛋饭的时候,我没有放油,鸡蛋直接粘着满锅都是,无看着一锅的鸡蛋,默默地去了公共洗手池洗锅。邻居的阿姨看到了,夸我厉害的同时告诉了我一个很基本的常识——炒菜之前需要放油。于是,我的第一次炒鸡蛋在一次失败的经历之后成功了。
小时候对于做饭的记忆并不多,因为需要我独自动手的日子屈指可数。记忆深刻的另一次则是在弟弟家,所有的大人都不在家,我和弟弟两个人饿着肚子大眼瞪小眼。最后我在厨房里找到了四季豆,于是开启了我的第一次炒菜之旅。炒鸡蛋饭已经不在话下的我,炒了一次盐不太均匀的四季豆。好在熟了,不影响口感,只是偶尔的有些四季豆,没有什么盐味而已。
现在很多成年人不会做饭炒菜,在我看来只是因为家里的长辈太过于强势,将这所有的一切大小事务全部都包干,仅此而已。而这类长辈还会有一个特色便是——家里的小辈没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长辈一定会说小辈没用。其实在我看来,没用的并不是小辈,而是长辈。
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完全不接触一件事情的时候把这件事情做到完美,而剥夺了小辈动手权利的长辈们却从来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小辈好。真的好吗?看着那些步入了社会却连基本饭菜都不会做的人,我感觉到很疑惑。
美食是人间之根本,没有美食陪伴的存在该是多么的寂寞?
有一段时间特别沉迷于西点,在我的烤箱到手之后,我第一时间便是在网络里搜索各种西点的做法。遇到自己想做的蛋糕或者面包的配方,就记录下来然后按照配方去购买食材,最后在家里一阵捣腾。
我对着配方做西点,成功的次数不算多。因为我发现,大部分时候我按照配方和步骤做出来的蛋糕,总是会和网络里搜出来的成果有出入。比如做一个蛋糕卷,结果蛋糕坯直接表皮爆裂;比如做一个巧克力蛋糕,结果整个的蛋糕内部都还是流动不成型的存在……
有一次我去了一家DIY蛋糕店,一边按照老板教的步骤去做4寸小蛋糕,一边把自己在家做蛋糕时候的疑惑全部都提了出来。老板笑着告诉我:“每一个烤箱都有属于自己的脾气,所以不能一味的跟着配方去做。你需要了解你家烤箱的脾气,然后才能做出好的蛋糕。”
那一次在蛋糕店DIY做出来的4寸小蛋糕,让我很有成就感。回家之后,我把自己的蛋糕配方拿了出来,做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会把自己做出来的成果记录下来,看一下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失败的地方又在哪里。
炒菜做饭,其实和做蛋糕同理,不然为什么在不同的人家里吃饭,最后吃出来的味道都是不相同的呢?
除了在网络里搜索各种材料,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书本里寻找美食的制作方式。逛书店是我平时的业余爱好之一,而逛书店看到喜欢的美食制作书,也是我购买回家的爱好之一。在家没事的时候翻一翻美食书里平时自己可能没接触过的美食,都会让自己在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多一份选择。
天热的时候,不想做饭的时候占据大多数,好在家里的美食书本多,所以我也不担心吃什么这个问题。我和朋友选择了一个最直观的方法——随机抽取一本书,然后根据里面的食谱做美食吃。这样一来,每天让人头疼的今天吃什么这个世纪大难题,没有咯。
这么做的好处便是,选中什么吃什么,不带挑选的,所以挑食在我这里,是完全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然,也会遇到一些必须重新选择的菜谱,这个时候那当然就是闭着眼睛在重新选择一次咯。
有人会疑惑,既然不存在挑食的情况,为什么菜谱还需要重新选择?中国美食博大精深,除了快炒系列,还存在慢炖系列。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一些需要提前熬制的高汤来辅助做好的美食,遇到这样的菜谱,那我就只能选择放弃咯。毕竟工作日的时间,不允许我用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熬制高汤呀~
我和朋友的观念是:吃,就一定要吃的开开心心的;吃,就一定要吃食物最本质的味道;吃,不能耽误生活的其他事情。
我喜欢看美食直播以及各种和美食有关的视频,因为看着屏幕里的那个人吃的开开心心的时候,自己也会有一种想要一品美食的冲动。特别是在看到了做菜的视频的时候,更会产生一种我也可以的感觉,于是跃跃欲试的就开始买食材并且动手制作。
直播以及vlog的流行,衍生了许多的美食up主的出现,田螺姑娘便是其中一个。田螺姑娘是拥有着百万粉丝的美食博主,擅长设计有细节、有温度的家常菜谱。她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也经常发布各种各样的菜谱。
田螺姑娘把自己的菜谱,整理成了一本又一本的美食食谱书籍,而《家常菜的制胜一击》,便是田螺姑娘的第四本菜谱书。田螺姑娘说:“我已经帮你试了所有的错,唯一失败的理由是你不去做。”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翻开了田螺姑娘的《家常菜的致胜一击》,好奇她的美食食谱,也好奇和其他的美食书相比,这本书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存在价值。
说起菜谱,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食材、用量、步骤。现在不论是网络还是美食菜谱书,翻开都是如此,所以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不同的美食制作书籍,里面会有大部分的撞车美食。想一想,去了一趟书店,因为一个封面而被吸引了目光的美食书籍,翻开一看却发现自己家里已经有了相同的了,是不是会觉得很没有意思?
所以,当我翻开了《家常菜的制胜一击》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小开心的。如果说普通的美食书代表着一个页面N个菜谱的话,《家常菜的制胜一击》则是基本用3个左右的页面量来讲述一个美食的制作故事。
田螺姑娘会在每一个美食的做法结尾处,贴心的说上为何这一道菜需要用这样的做法、用这些调料。甚至当这一本书里出现了和以往书籍里相同的美食的时候,田螺姑娘都会认真的说明为何会有这样的存在。
比如《家常菜的制胜一击》里面,有一道菜叫做“孜然麻辣牛肉”。而在田螺姑娘的第二本书《日日之食》中,有一个“麻辣牛肉”。两道菜的做法基本相同,但是仔细看过去,“孜然麻辣牛肉”的做法却带着些许的改变。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懂得更多的事情、吃了更多的美食、看了更多的世界之外,还在于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而美食的制作,便是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一步步尝试、一遍遍沉淀的过程。每一道重复制作的菜,我相信在品尝之时,大家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滋味。
每一种食物,随便制作都能做熟,但烹饪的细节非常重要。家常菜的制胜一击,很多时候并不在于食材拥有的多少,而是在这个食材的制作过程之中,我们是否了解制作它最好的步骤。人生其实和烹饪一个道理,明白了具体的过程,然后去添加细节的味道,才是最美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