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闲书》是一本由仇鹿鸣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是值得一读的 有一篇讲访古心境的我觉得挺值得读的 虽然其中几篇讲碑刻的重复太多了 没有买的就别买了 文章都在网络上有 (你瓣动不动就x师的真的笑死人 别人认识你是哪根葱?
●对于唐代碑志了解不多,不过书中提到从基于碑文为主要材料的“证经补史”的传统研究方式转向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政治书写及碑的落成前后中的政治、社会生活的考察,饶有趣味。个人最喜欢《今月曾经照古人:河洛考察散记》与《“走进”与“走出”博士论文》两篇。 前者属于历史学者的古迹考察,既能看到现存的古迹,又能看到现在所不存的历史现场。 后者提到广泛的阅读只能建立不错的学术品味,而不能让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甚至有时会影响处于学术成长期的研究生写出符合自己期许的文章。但从长远来看,广泛阅读建立的学术品味导致初学者的“眼高手低”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审查机制,眼界与自我期许更为开阔。
●看完了论唐后拖了很久才重拾此卷,真的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知道自己下一步下很多步该做什么
●有些篇目重复,梁思成夫妇被乡下人带去看碑反复出现了三次。指出当前研究相比老派的金石学反而视野更为狭窄了,指出用旧方法做新材料的问题。探讨碑刻自身的四种社会史意义。蛮喜欢河洛考察那篇,有时间也要去趟洛阳,龙门、北邙。还有仇老师不会开车噢,想想还挺可爱的。
●仇鹿鸣的书确实有意思
●并不闲
●今日读毕,书中的很多观点,感觉对我很有帮助。最喜欢的是关于墓志碑刻,金应熙,以及博士论文等文章。
●所获良多,特别是作者分享的学习方法。关于唐初几位女性和安史之乱叛将的分析,也比较契合我最近的几个想法。
《读闲书》读后感(一):读闲书
《读闲书》,仇鹿鸣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不太厚的一本随笔集。若非作者“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专著,估计很多人就不会买这本书了。虽是随笔,但也有学术为基础,因此读起来并不算太流畅。对中古士族、碑石等论述印象较深。其他关联性不大的单篇散文也就一般般了。
《读闲书》读后感(二):仇鹿鸣随笔读后感
2019.11.24——2019.12.15日 经过了二十余天,终于结束了此书阅读。 本书由仇鹿鸣的18篇小文章组成,读完具有一定的收获。个人感觉收获较多的文章有五篇。 两篇对于自己的生涯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即“读经已死,经典教育万岁”和“走进与走出博士论文”,里面谈到了如何进行经典阅读以及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困境,然后如何去面对这些困境。三篇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甚至颠覆了自己传统的历史认知。这三篇是“安史之乱的另一面”“《东晋门阀政治》重读随记”“仇鹿鸣谈中古士族社会”1.所谓的安史之乱,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王朝正统论笼罩下的史学编纂,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们深入理解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作者通过对使用安史年号墓志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安史之乱。2.事实上早在早期中国史上,无论是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还是秦与六国、楚汉的角逐,甚至西晋末年十六国的动乱,皆是东西之争,而非今天人“后见之明”认为的南北之争。 如果我们从分权的形式与程度来重新思考皇权与士族关系的动态演变,或许能为观察中古政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3.对于科举在促进唐代社会流动、士族门第瓦解方面的作用,似乎不能过高的评价。整个社会氛围对士族的认同与推重,是士族社会得以存续的根本原因。士族的网络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机能,如果冲击是持续性的,难免走向衰败。
《读闲书》读后感(三):闲书不闲
本书是仇鹿鸣先生的学术随笔集,一共收录了17篇随笔以及一篇访谈。书中提及的问题广泛而深远,写几本厚厚的专著也不为过,作者文笔出众,深入浅出,虽篇幅有限,但也有不少金石之言。
前四篇主要从墓志中解读上官婉儿和唐前期宫廷内的几位女性人物。
唐朝女性的地位算是封建王朝中最高的,特别是在前中期,女性角色在政坛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异常活跃,但即便是这样,她们在史书中的记载依然寥寥无几,她们的形象还是显得单薄。作者通过对墓志的解析,还原了部分女性角色在唐朝政坛的形象。
第五至第七篇,一从燕政权的政治宣传、一从唐朝廷对所谓贰臣的态度转变、一从乱后魏博与朝廷关系的变迁三个方面讲述了安史之乱。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解读总是站在唐的角度,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从燕政权以及藩镇的角度去解读。他对“忠”这一观念在唐朝当时的含义,以及唐之后演变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第八至第十篇讲述了石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作者认为,关于石刻的研究还停留在简单流于表面的研究层次,强调学者不能只重文本的解读而忽略其景观意义,更不能只顾求新求快,而忽略已有的碑文。
最后八篇包含读书笔记、现实观察、考察散记与学术生涯的简单叙述等方面的内容。这几篇倒更像是随笔散文,没有前几篇专业性那么强,因此读来也更令人感到亲切。
对海外汉学的关注,对学者在历史潮流中沉浮的同情,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对经典教育的理解,对自身学术研究历程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严谨治学与批判精神的态度。
作者在《“走进”与“走出”博士论文》一文中讨论了读与写的关系,强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提醒读者,在专业领域内深挖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还有更广阔的空间。
读完此书,受益良多,书中既有具体的历史知识,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加深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也激发了我练习学术写作的热情。部分篇章还值得我反复研究咀嚼,可作为我写作的范本!
《读闲书》读后感(四):“萃取式”至“代入式”的研究理路
最大的收获来自56-73的三篇文章,内容多有重复,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最近以来确实越来越有深刻的认识。即,研究出土文献不能简单地将之视为“文字的不同载体”而已,其书写载体本身,书写,放置的位置乃至使用的字体都包含历史信息,要点在于要将出土材料还原到历史的场域中去。一方面,即使是类似的文本,在不同的书写载体上,或使用不同的书写方法,在历史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另一方面,书写载体的变化又可以影响文本的书写方式,甚至可以进一步的影响到政治制度层面(这方面主要是蹭张老师的课蹭来的意见)。文章提到在“萃取式”研究的学术传统下,“各类出土文献,无论是甲骨、青铜器,还是简帛,碑志,文书,学者多不过视之为文字的不同载体,其价值的高下,在于能否订正传世文献的不足。”不过从今年自己看过的一点资料上看,在几种材料上都有了与“萃取式”不同的,在研究角度上具有类似性的变化。开学初看罗泰的《西周铜器铭文的性质》,其中特别关注到从铭文在礼器上的位置上看,不是在容器底部就是在内壁,装上祭品后就会被盖住,书写位置并不适合给人阅读,说明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为文件存底,而是一种宗教性文书(这方面和这三篇文章对碑志的分析有类似之处,硕大的碑文并不十分适合阅读,更是一种政治权威的体现);关于简牍的,五月份又看了冨谷至的《文书行政的汉帝国》,其中将简牍还原至历史环境中的尝试(即所谓“视觉简牍”的概念)也有这种特点,书写的简牍的形制,封泥的有无,乃至书体的变化,书写中波磔的运用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并进一步试图还原其在政治上或心理上的作用,启发很大(但也有不少观点感觉有些过激,好像说着说着就过了头);三文又从碑刻的大小,摆放位置以及碑文的内蕴和立碑相关的政治运作等角度分析,都丰富了研究的面向,难点似乎在于如何避免太过穿凿的论述,在还原历史环境的时候,比如分析随葬文书的摆放位置及其意义,或者分析某种书写方式或载体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一类,似乎不可避免的要使用传统研究以外的研究方法,怎样让这种论述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可能是个问题,但不止局限于文字材料本身,用更全面的视角研究出土材料,这一定是个大趋势,只是因为我书读的晚,接触的东西少,所以觉得新鲜。
《读闲书》读后感(五):如何读经典以及如何读闲书?
近读仇鹿鸣新书《读闲书》,尽管这是一本偏学术的文集,但是我特别喜欢这个书名,这本书是仇鹿鸣近年来的书评集学术随笔组成,一部分是仇鹿鸣完成博士论文后从魏晋史转向唐史的一些学术随笔,扭转了我们一些关于唐史想当然的刻板印象,比如对上官婉儿的真实形象进行还原。以及分析了一些我们熟悉现象背后的历史原因,比如安史之乱对于叛臣的处理,文章虽然有考据味,但是整体还是非常精彩,所以对其即将上市的新书《长安与河北之间 : 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更是期待。
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读碑和金石学相关的文章,比较专业,作为外行,是仇鹿鸣让我意识到,碑作为史料的重要性,包括前面唐史部分的很多发现,也来自于作者读碑的成果,想起华南学派“进村找庙,进庙找碑”的研究方法。
书中最精彩的我认为还是他关系魏晋南北朝的采访以及他重读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的读书笔记,两者都可谓干货满满,很多关于魏晋史的历史洞见和分析。
另外一篇最精彩应该是《读经已死,经典教育万岁》,其实讲述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经典以及如何读经典,确实国人对于经典和读经典都存在着严重的认知误区,一方面不愿意读,甚至鄙视读经典。另一方,神化经典,死读经典,难免多少被传统文化“洗脑”,形成一些传统文人知识分子弊病,比如学术与政治纠缠不清,尤其是“帝王师”或“货与帝王家”情节。
他在书中说,“读经典应该重点读“中国经典本身所具有复杂的历史面貌,须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书写中层累造成的特征(如三皇五帝神话的建构与发明),经典文本流传形成的复杂性及其背后政治、文化动力(如尚书古文的公案),经典地位的变迁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如孟子升格运动)。”
也就是说,读经典要读懂经典是怎么形成的,经典背后的政治动机又是怎样的,经典及作者地位命运与权力的关系是怎样的,以上这些我个人认为比经典本身讲了什么更重要,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把他理解为跳出经典读经典,这种读法更强调批判而不是继承,这也是我们对待经典应有姿势。
回到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喜欢的地方:读闲书。其实从书中仇鹿鸣的学术自传《“走进”与“走出”博士论文》一文,尤其是后记中,我们看到,仇鹿鸣是个非常喜欢读闲书的人,我个人揣测他《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口碑好的原因主要在于精彩的叙事和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分析,前者显然和他爱读闲书分不开,我特别欣赏的就是他读闲书的心态。
北大洪子诚教授说过,学者都是为了别人读书,为了研究都是有计划的读必须读的书,乱翻书和读闲书的机会就少了,华东师范唐小兵也有个类似的概括。好在仇鹿鸣一直有这个习惯,在一篇他喜欢读书的文章中,他说到,除了学术专业书籍,他还很喜欢看展,和读博物馆相关的书籍,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还有一点,仇鹿鸣认为读一本本领域的二流著作,收获可能还不如读其他领域的一流著作,我深有同感,如果不是为了做研究,广读每个领域的一流作品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能对成长更有益。
当然,主题式的阅读和问题导向系统深入阅读也非常好,主要是系统,而且能构建知识和不同书本之间的联系,联系往往比知识本身重要。
最后,我想起曾经一位朋友说的话,贤人才读闲书,虽有自恋之嫌,但是我觉得这个时代,非功利的读闲书可能比专业学者读文献更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