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是一本由林耀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根本没读懂。朋友说要先读茅盾的一些诸如《子夜》、《林家铺子》,了解了时代氛围才好懂金翼。但是读老舍我读的透透的啊,封建主义的残留啊,民族资本主义的我没get到点。
●过誉了吧 对家族制度实践的构造也许并非不真,但总觉得太勉强了。确实写到了一些支架性的结构、仪式和文化传统,但是并没有突破性的亮点和聚焦。作者拒绝归因于“命运”而将后果推给“人性”,因此在时间和空间延续性上显示的视角都太狭窄了
●很好,翻译的有些不合中国人习惯,比如洞房中唱的歌,完全可以问一下作者或是乡亲,就不至于翻译成这样...
●已买
●很有意思哇 ╮(╯_╰)╭ 年前买的小书,前两天烦躁得头疼,就想拿本好读些的书出来看。要了解中国,包括古代的基层社会,人类学的感觉还是要有一些的,而后才有人们讲的“进入历史”。特别喜欢那个把个体的一生视作一张张网的意识(并不是这一观点有多新奇、多难理解,而是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很少时时自觉地想到这点)。恩…不知道解放后第一位民族学博士的《银翅》怎么样~
●说是社会学著作,读来却是描写数十年时代变迁的小说;说是小说,却只是小说的骨架而没有血肉。读完又上网查到了真实版金翼之家的境遇。
●社会学对于人的理解还是蛮透彻的
《金翼》读后感(一):社会学奇书
社会学家的想象力总是让我惊讶:这是林耀华用英文写就的一本小说体学术著作,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作者用200多页的篇幅简要叙说了福建某村庄的两个毗邻家族的兴衰荣辱,把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方方面面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故事中,可以想见这本奇书对国外学者会有怎样的影响力!当然这仍只是一部学术著作,语言情节称不上精彩,但是书中社会学家对传统家庭结构的独到观点不容错过。
《金翼》读后感(二):我读《金翼》
看完了第一遍,在看的整个过程中,我的内心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在写我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他们各自家族的种种。一切都是那么的相似,所有人都逃离不了“命运”,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约束”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这条路上,你会遇见沟沟坎坎,你可能倒下了,但就是那种“力量”让你重新步入正轨。其中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的各种人生礼仪,这些细节描写的非常到位。
《金翼》读后感(三):超越家族史的仪式与人际关系
社会学经典文本,也可以当成林耀华的自传体小说,1944年英文原始版的首译本。正如副标题所言,这是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平静而细致的笔触下,在张、黄两家长达半个世纪的兴衰浮沉间,传统社会的秩序和仪式及其背后的意义层层揭示,使得本书具有了超越家族史的理论构建。 “命运就是人际关系和人的再调适。”应该说,这是一本理解我们所处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的必读书,虽然这个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正一步步远去。
《金翼》读后感(四):这是小说还是历史书?
还没读完。
写的是福建一带的事情,自己在那里呆过毕业后最初的几年,似乎有点亲切。
故事里面有大量的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这个是小说吧,肯定有自己发挥和臆想的地方。如果这样,拍成电影是不是更合适?
现在还没看到大家族衰败的地方,故事就这样一直平淡下去?
人际关系。我想作者大概要反复强调这个,人的际遇、命运、个人努力,都以人际关系为转机。
《金翼》读后感(五):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必读经典
本书运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村庄两个家族的发生的故事,在故事的阅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发展命运,了解了那个社会时代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引人入胜的描述中,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等---一个社会的全景就这样生动活泼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想了解在新的商业社会冲击下,传统社会的人们和家族如何应对吗?想知道经济变迁中中国乡土社会是如何适应调整的吗?在闲适地心情中阅读这本书就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