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窗法雨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27 19: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窗法雨读后感精选

  《西窗法》是一本由刘星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6 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窗法雨》精选点评

  ●睡前读物着玩儿

  ●很好的启蒙读物,也许适合刚高中毕业步入大学同学,把从前洗脑的东西过滤过滤,写的不是很深,但是米米居然看完了?!她从来都不看这类书的.

  ●再次读这本书,有了不一样感受,每个小故事传递着法的精神

  ●大一时听周凤婷老师推荐,映象大二阅读...现在的自己距离那时似乎有点远。

  ●作为法学通俗读物,还是很受益的。

  ●学习法律应该知道的法律渊源历史。2015年3月30日 每篇都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是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要想借这本书管中窥豹真有点难度。如果仅仅是休闲阅读,还真是读后即。2015年6月20日

  ●很好读的法学入门书籍简单易懂

  ●嗯,还是可以的,就是有些文章写得很早了,不是太能跟的上时代了!!

  ●比较适合非法律人士看,大四才来看觉得太简单了,案例简略叙述简单,语言通俗。所以只给三星了。个人觉得徐爱国老师的《名案中的法律智慧》(看过一点)中的案例更有趣然,附录中的几篇文章就有学术气息了。

  ●普法读物,非常不适合法学生阅读

  《西窗法雨》读后感(一):法学故事

  作为一本随笔集,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与观点,个人感觉还是挺好读的,作为对法律没什么了解的人来说还是一本挺好的启蒙书,只不过感觉涉及的法律少了点,大多案例都是比较旧的,所以感觉跟现代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希望有些靠近21世纪的法律案例。

  《西窗法雨》读后感(二):透过西窗,讲述法雨

  本书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聚焦西方法律社会中一些比较突出特殊重点

  觉得比较适合法学刚刚入门的人,有一定法律基础的人看这个,还是觉得有些太浅了。。

  《西窗法雨》读后感(三):法雨滋润

  这本书是刘星老师写的,语言通俗易懂。老师巧妙运用各种案例来对法律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读者更易理解。书中,老师主要讲解西方法律理论,而这些西方法律理论是我们中国需要借鉴的。 刘星老师所举出的例子经典,又引人入胜,让我这个法律初学者收获颇多。例如他所提西方人认为“当大多数民众强烈道德要求时,这已表明法律和民主之间出现了脱节,此时唯一的方法是道德的法律限制”,这让我想到了江歌事件。江歌事件中刘鑫做法触犯了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引起了民众的热议。若刘鑫真的见死不救,那我们该如何处置?当然由于这案子是在日本发生的,中国对这案子基本上无权处置。 总而言之,这本《西窗法雨》实在是法学初学者必读之作,让我受益匪浅。

  《西窗法雨》读后感(四):精装本第三版即将问世

  已经是第三遍读刘星老师的《西窗法雨》了。

  翻开这本书,里面讲的故事,对于已经学习了13年法律的我,已是毫无陌生感可言。第一篇是讲苏格拉底宁死而保卫雅典法律尊严的故事;第二篇是讲安提戈涅中自然法大于国法的故事;……总之,都已经很熟悉了。

  书中阐述的道理,也并不是深不可测,而只是给大一些法的观念。

  但正是这些观念,让我们这些人成为了“法律人”。

  “法律人”这个称谓,现在可能并不一定招人喜欢。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也并不能很好找到工作。但法律人整天嘴里念叨的“公平”、“正义”、“权利”,却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我这一代的法律人,学习西方法律观念、法治观念、民主观念,要远比专业本身多,这也是我们这些人的特点。

  小时候,老师总是说,好像是个著名科学家说的,把老师教会你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就是你学会的。的确,现在我们都能讲上一两个西方法律史上的故事,从故事中说出一些道理。而这些故事所折射出的道理,恰恰是我们真正学会的。

  刘星老师的作品,我几乎都读过了。《法律是什么》,我本以为是普及法律的读物,但读后才知道是有关现代西方法理学的,从而也让我开始读一些原著。《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读》和《西方法律思想史导读》,也都是讲故事,说法理的,但这两本书的中的法理就很专业了。

  如果说有什么书是最适合推荐给刚入门的法科学生的,我觉得就是这本《西窗法雨》。

  这次第三版的《西窗法雨》变厚了,因为里面不仅加了图片,用纸也考究了,而且还是精装的。布面精装,耗费了编辑和美编的很大思。我还有一本独一无二的软精装本——这是一本试验品,由于感觉不够好,最终没有采用。

  希望学弟学妹有机会买来看看吧。

  《西窗法雨》读后感(五):也许是我过于期待。

  作为政法大学的一名学生,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想读,但在学校的图书馆,由于它过于热门,总是借不到。终于这次回家,在市图书馆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这本书。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像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带给我同样的冲击,但是结果有些令人失望,相当缺少阅读快感,最大的收获是一些对西方法律状况的常识性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内法制现状的启发和反思。

  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读书应该一气呵成,绝不能再这样拉长战线了……不爽……丢人……

  还有,觉得这本书读着不畅快,可能是因为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对于自身来说较为生疏的问题,这就是无知的不良后果,慢慢来。

  还有,认为书中什么样的内容是经典而富有哲理的,与个人思想状态密切相关,近来理智似乎又被本能和情绪控制了。这样不好,非常不好。

  还有,这种东西方对比类的东西读着难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多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我们很难摘掉有色眼镜完全客观(而非过分悲观)的认识自我,二缺乏对于自己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宏观而正确的认识,但什么是正确的?你眼中的正确就是我眼中的的错误。什么是正确的?我是一个世界观都还没有确立的小屁孩。如何确立一个正确有效的世界观?读书,思考……而不是在儿女情长中缠绵缱绻不能自拔。

  刚刚又把书粗粗地翻了一遍,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几个关键词:法官的地位,政府的职能,公权与私权的对峙,程序公正,民众的权力。

  法官的地位——以判例法为主的西方国家,法官的地位举足轻重,常常是由法官说的算,甚至能够否定立法。这一点与我国区别甚大。法官高于政府,代表绝对的正义与公平,这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好像有很多人,已经不大相信正义与公平的存在了吧……但是我真的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没法说。

  政府的职能——作者表达的似乎是,西方政府仅仅是社会的公仆,以契约为基础构建起的社会的权力距离似乎是很小的,又与我们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小现实截然相反,当然,这话都是我道听途说来的。

  公权与私权的对峙——在集体主义的国家里,是不大存在这个问题的。但是我国各地区发展速度严重不均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些地方已经俨然将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表现作为主流价值观。或许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也会随着网络、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而逐渐出现。

  程序公正——这也是一个对于中国民众来说不太熟悉的概念。但是它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并被一些法律工作者讨论。程序公正并非费事而是具有实际的效益,需要我们慢慢认识和接受。

  民众的权力——书中给人的感觉是,外国人很有发言权,想告谁告谁,想不服不服。当然了,我们不能忽视能够写到书里的必然是有独特之处的事情这样一个事实。但是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的敢言和能言还是与我们不大相同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窗法雨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