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4-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精选点评:
●处女座
●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一是合群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二是沙漠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三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但这肯定不是出于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自己,我就是命运。/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的人都是意志的客观化即表象。意志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驱使,不断产生欲望。欲望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当欲望休止,又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多数人应该为少数能创造高级文化价值的人牺牲
●对世俗黏糊的温暖嗤之以鼻,耗费一生而不得他人的理解,墨染的孤独使你形容枯槁且言行迟钝。你扑过去抱着马头声嘶力竭地哭吼,终于再也无法强忍绝望的泪水。
●王沪宁爱读
●如此,他引领我们走向深渊。我猜尼采不应该只是这样吧?
●好感动,可惜上课偷偷看被数学老师发现了,我的激动心情荡然无存,变成了尴尬。
●没读懂,要多读几遍
●“所有未能向外释放的冲动都转向了内部——人身上事后被称作他的‘心灵’的东西藉此方才长成。整个内心世界,原本单薄得好似夹在两张皮之间一样,当人的向外释放受阻之时,便适度地彼此分开和生成,获得了深度、宽度和高度”。
●依旧没看懂。
●真诚之困难在于超越世俗的伦理道德,世俗伦理本是为众人群居而存在,超越它,意味着在世俗中孤独的存在;对抗这种孤独的,于尼采,是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于弗洛姆,是对自我的不断追寻,皆是不断的超越。作者以充满激情的文字解读充满激情和超越的思想,读之实乃一大乐事。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一):尼采
这是继《查拉图斯如是说》后紧接着读的又一本跟尼采有关的书了,目的是希望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尼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做到了的。
书是很早以前就翻开过的,但那时根本还谈不上知道尼采,对哲学也兴趣寡淡,简单瞥了几眼就放弃了,再次重读,竟然觉得津津有味,可见人的阅读偏好是会随时间而变化的。之前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有种看的不是很懂但却被尼采深深吸引的感觉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二):尼采
这是继《查拉图斯如是说》后紧接着读的又一本跟尼采有关的书了,目的是希望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尼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做到了的。
书是很早以前就翻开过的,但那时根本还谈不上知道尼采,对哲学也兴趣寡淡,简单瞥了几眼就放弃了,再次重读,竟然觉得津津有味,可见人的阅读偏好是会随时间而变化的。之前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有种看的不是很懂但却被尼采深深吸引的感觉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三):在尼采哪找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的人都是意志的客观化即表象。意志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驱使,不断产生欲望。欲望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当欲望休止,又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
叔本华继承康德,认为现象界的人并无意志自由。但是,在康德那里,意志自由尚作为一个公社替本体界的人保留着,这种自由尽管不可证实,却是在人的尘世的道德生活中实际显示出来的。叔本华对于这种本体界的人的意志自由也予以否认,因为在他看来,人根本就属于现象界,仅是世界意志的个体化形式,每个人的意志即是每个人本来的自我,都是已被决定了的既成物。问一个人的意志能否自由,就等于问他能否称谓不是他的另一个人。可是,在本体界中并无人的位置。所以,叔本华把人自愿灭寂自己的意志从而摆脱世界意志的支配看做惟一的解救之道。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四):不做三十岁的老人
虽早已听说这位西方哲学大师,但从未接触他的作品甚或思想。在知道了周国平先生的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后,即选择了此书,作为我关于尼采哲学的入门书籍。
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由于意识形态及政治原因,我国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长期的宣传与教学过程中,尼采哲学一直遭到全盘否定,被简单地归结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反动的唯心主义唯意志论。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以前被阻在国门外的现代西方思潮蜂拥而至,尼采等人的思想才慢慢得到比较公允的评价。本书即是当时国内第一本为尼采翻案的专著。虽然作者并不这样认为:
在历史的审判台前,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却决不是弱者。他所需要的不是辩护,而是理解。这部著作所提供的正是关于尼采的一种新的理解。
在阅读中,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形成于100多年前的观点和思想,竟在一个世纪之后,折射出如此之多的光芒。尼采揭示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问题,包括传统价值的崩溃,信仰的空白,自我的迷失,文化的平庸,在今天并不是解决了,反而是更加尖锐了。
当今的中国,似乎也在经历欧洲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许多文化和精神危机。那些曾以思潮为时尚的精神浪漫,已被今天以财富为时尚的物质浪漫取代,最有诗意的东西是金钱,绝对轮不上哲学。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样一本哲学通俗读物,在时隔10年、20年后还要重印,重新出版的原因。周国平先生在《纪念版感言》中最后说到:
对于今天的青年,我期待本书会有一种交流的价值。我完全理解你们在今天社会中所承受的巨大生存压力,无意劝你们仿效我们当年的精神浪漫。但是,读了这本书,也许你们会同意,浪漫并不限于物质,在财富时代也应该给精神生活保留一个位置。一个四十岁的青年在本书中向你们说话,希望你们不做二十岁的老人。
是的,在物质世界忙碌奔波的我,也正在从青年奔向中年的路上,心理已经成熟亦或老练甚至老去。我庆幸能在如此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在如此年龄段,与三十年前的周国平先生、百年前的尼采大师对话。这应该是上苍给予我的提醒:千万不要做三十岁的老人!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五):尼采的书是鹰的书
兜了个圈子,人生的意义被归结为知识,这正是尼采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把苏格拉底看作造成两千年来欧洲哲学偏离人生根本的罪魁祸首
文艺复兴时代的乐观主义信念已经被证明是少年人的天真幻想,尼采的哲学在根底上是悲观主义的,不过又不同于叔本华的纯粹的悲观主义,它带有一种激昂的情调
为了赋予人生意义,他开始提出酒神精神,后来又提出强力意志
生命已经把自己奉献给我们,我们应该时时想着给予最高的报答,只有带着恶意而不是带着爱观察人生的人,才会抱怨生命给予他的快乐太少
用生命本事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而当你抗争之时,你就是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百倍强烈地感觉到生命的快乐,这种抗争痛苦而生的快乐,相当于生命本体的欢乐
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一个巨大的不幸,一个令人疑惧的问题,而有勇气和情感自由,这样一种状态被悲剧艺术家挑选出来加以颂扬
酒神精神的要义是肯定人生,祝福人生,连同它的悲剧性
舞蹈象征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
你要站在你自己的生命之上,高屋建瓴地俯视你自己的生命,不要把它看的太重,这样你反而能真正地体验它,享受它,尽你所能的把它过的有意义
酒神式的陶醉,其本质是力量提高之感和充实感
生命总体方面与其说是匮乏和饥饿,不如说是丰富奢华乃至荒唐的浪费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保存,还是在于力量的增强和扩展?在尼采看来,真正的强者不求自我保存,而求强力,为强力而不惜将生命孤注一掷,恰恰体现了生命意义之所在
最美好的都属于我辈,不给我们,我们就自己夺取:最精美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刚强的思想,最美丽的女子
生命本无意义,人生的肯定者应当按照生命的本来面貌接受生命,把这无意义的生命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在你清醒的看到生命无意义的真相后,你仍然不厌倦它,不否认它,依然爱它,祝福它,到了这一步,放显出你的悲剧英雄本色
任何人都可以否认尼采哲学的任何一个点,但谁都无法否认,他真诚的思索过人生,他是人生道路上一位真诚的探索者
宁愿绝望,胜于投降
由于在起源上,在独立性上,在目的上,人类异常的误解了自己,更由于据此而成的需求,人累就自视过高,常常能做出更好的事,即所谓超越自己
我丢开书籍,有几年功夫,我什么也不读,我赐给我自己最大的恩惠。事实上那个原来的自己被埋葬了,它曾经失落了自己,当它被迫去听了别人,这就是所谓读书的意义。但它有渐渐害羞、胆怯的苏醒了,它最后又说话了
这些法利赛人是些狂热的逐利者,同时又是些狂热的基督徒,殊相同质,逐利和虔心都表明一点:没有灵魂
他看见人如何被钉到十字架上,忍受不了,它对人的爱成为了他的地狱,最后成为他的死。上帝年轻是艰辛而好复仇,后来渐渐年老,温和而慈悲,最后有一天为他过多的同情而窒息
基督教实质上是一种伦理,一种与生命为敌的伦理
不要相信那些想你宣传出世希望的人们,他们是毒害者,不挂那他们有意还是无意
基督教是违背自然的,反对生命、向生命复仇的本质
伦理把人的灵魂和肉体都弄的衰弱了
支配自己从而支配万物,他为了他珍视的事物可以和整个世界对抗
最大的帮助是唤起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帮助必须真诚,不伤害受助者的自强之心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奴隶道德的最大特点就是虚伪
在人间不愿死于焦渴的人,必须学会饮干一切酒杯;在人中间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怎样在污水中洗濯自己
让时代把它的污秽都投向我们吧,我们都纳之于我们深处,并重归澄澈
匆忙极其普遍,因为人人都急于从他的自我面前逃避
只有饥饿者,才能与之食:教育的最高原则。一旦去掉教育的伪饰,现代人的裸体又衰弱如骷髅
你们已经不复懂得刺心的酸楚,蕴藉的欢愉,远离朋友的悲伤,默默无言的沟通,失眠者的热望,一无需要者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