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精选点评:
●尼采是真正拥有酒神意志的人,勇敢聪慧,对生命真正热爱,可惜在那样的年代难以被理解与接受。或许在今天这个年代,他依然无法被真正理解,无法得到他想要的爱和友谊。一百年过去了,而人们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才是真正让我难过的。。 通过这本书,我收获了如何面对痛苦与评价。唯有克服它,磨砺意志,才能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大型导读
●尼采入门好书,对尼采的酒神精神、上帝死了、强力意志都有很好的介绍,而且串联了尼采前后几个哲学家的思想脉络,值得一读
●崔健:玩摇滚的不看书,但我喜欢《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因为这句推荐看了这本书。现在想说:我不玩摇滚,但我也喜欢《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哈哈
●这是怎样热烈而年轻的生命啊。
●用尼采所写的哲学观点来诠释尼采!此书既是尼采的自传,也是尼采哲学思想的结晶!
●很棒的著作,能助人静如止水,亦能心潮澎湃,随境而变。 不求甚解时文字优美、行云流水,仔细思忖时晦涩深刻、头痛欲裂,这就是我一贯读喜欢哲学书籍时的状态。 我没有尼采艺术气质的高雅,也不想自己在孤独中深刻,因深刻而疯狂,最后通过疯狂不再孤独。生命可能本没有什么宏大的意义,微小的意义也因个体千差万别,且在被不断被重新定义。 细思极恐,哲学和科学可能是山峰的两面,最高处汇聚于同一顶点,我渴求知道谜底,但绝不试图探寻谜底。在努力庸俗和努力思考中,寻找最不起眼的平衡点。
●还能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读的第一本尼采,这里的尼采不再是历史书中的一个名字,不仅仅是一张黑白的照片,而是一个鲜活的提醒你去寻找人生意义的勇敢又优雅的青年形象。
●一度读不下去。 自己选的书,含着泪也要啃完。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一):经文+散文体的著作
很棒的著作,能助人静如止水,亦能心潮澎湃,随境而变。
不求甚解时文字优美、行云流水,仔细思忖时晦涩深刻、头痛欲裂,这就是我一贯读喜欢哲学书籍时的状态。
我没有尼采艺术气质的高雅,也不想自己在孤独中深刻,因深刻而疯狂,最后通过疯狂不再孤独。生命可能本没有什么宏大的意义,微小的意义也因个体千差万别,且在被不断被重新定义。
细思极恐,哲学和科学可能是山峰的两面,最高处汇聚于同一顶点,我渴求知道谜底,但绝不试图探寻谜底。在努力庸俗和努力思考中,寻找最不起眼的平衡点。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二):抱着马儿哭泣的尼采,是疯子还是智者?
崔健说:玩摇滚的不看书,但我喜欢《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于好奇而读,感觉伴随着尼采过了一生,孤独、癫狂、不被理解、羞怯、想爱而不可得,和远古希腊哲学家对话,和宇宙对话,和内心浩瀚的未知对话……尼采的痛苦源自真诚,如果不是对人生的意义有着近乎偏执的寻求,尼采本该是德国学术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毕竟他是个天才,而非只能卖出几十册著作的边缘哲人。他选择了为心灵的自由而放逐。喜欢书中提到的王尔德的一句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当中有人仰望星空。尼采是这样的人,他疯了以后在街头抱着被鞭打的马哭泣,这一刻,我觉得他离疯子最远,离智者最近。隔着一百年,我感受到他那一刻心灵的战栗。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三):就是简单说,字数超了而已。
说到尼采,人们都会说那个疯子。 我却好爱这个疯子,虽然他的书看的人头疼。
查拉图斯特拉也如同一个疯子,指责耶稣,大喊“上帝已死!”,他怜悯众人的麻木,他愿以通向地狱的决绝指出天堂的方向。人们骂他抛弃他,却以这部荒唐的著作谱出了交响诗,这也是唯一一部被作曲的哲学书。
尼采就是查拉图斯特拉,他用酒神精神与强力意志终其一生解答人为何为人这样的难题,在注定向死而生的路上,挣扎着指出这短短旅程的意义。即使在最后的最后,尼采没有逃过肉身的折磨而精神崩溃,他依然是太阳,耀眼又残酷,你无法躲开太阳。
周国平的尼采研究自不必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感到读者和作者都被尼采感动着,激励着。没有了解尼采而去生活与思考的人,人生应该多少有些缺憾吧。
我这么觉得。
尼采唤醒了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尼采把人们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拉回对于悲剧性的深刻理解,尼采在美学观上纠正了康德“无利害关系的愉快”。他那么重要,提到他时,却好像无法像那些沽名钓誉的学者一般挂满夸赞的锦旗。他真的特别特别努力思考,努力爱着关于人的一切,只是用笨拙的方式。
而爱他的那些人,也好像透过他爱着那些危险又直接的纯粹。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四):不做年轻人中的老人
悲观但从不厌世。自卑但有向往。
有了一定的哲学体系框架来拜读尼采,令我沉迷。“你清醒时已经轻飘飘然,喝醉酒更当如何痴念。”从久坐迈出,散步来的思想才有所获,是一个哲学家,但你也是一个诗人,这两样东西能够分开么?不实际的,不世故的,进入你和我视野的是人生和世界的的大问题,22岁的我,有强健的生命,更愿有高贵的灵魂,这时代被你击溃,并如你所愿,新的“超人”一代又一代诞生,为同一个谜所吸引,寻找着同一个梦境。
上帝死了,天天进的教堂,是上帝的坟墓,把死人当活人一样相信着,欺骗自己,你们根本没有信仰。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作恶”这一断言有这样的概述:“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于无知。坚强者怎能不深自反省。我赞同:同情不知道尊敬伟大的不幸、伟大的丑陋、伟大的失败。[549]“同情的手甚至会毁灭性地插入一种伟大的命运,一种创伤背后的孤独,一种对于伟大罪恶的特权。”并深思:同情也是对主人与奴隶道德者的伤害。当同情成为普遍道德规范时,就会造成人类的衰弱。可亲爱的人啊,我原谅你对我所做的,可是怎么能原谅你对你自己所做的!
给自己的希冀:在人生之画面前,做一个真实的人,一旦灼热的太阳升起,月亮的爱就到了末路。这太阳,就是热爱人生的真正的哲学家。希望我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
余不一一,共勉之。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五):尼采教会我的,是真实的对自己,热忱的对生命。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尼采就是这样的率真而直白,得不到肯定,必然不是一件快事。
说起尼采的名字,并不陌生。他就好像游走在各类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幽灵,时不时的总能看见他恍惚的身影。但又并不真切。
曾经有个时间段,我谈到哲学就会从心底的想要发笑。用成人的话说,这是一群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做的人,在胡思乱想。然而,这正是尼采口中的“学者”,无可救药的市井小民。你真的了解自己么?真的认真的,勇敢的,直面自己的生活么?还是你偏居一隅,懒散在自己的乌托邦里。又或者,你真的可以保持快乐的状态么?这是看完这本书,让我振聋发聩的自我发问。
书的目的,也许给你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了解一种理论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人生信仰,然后有目标的铿锵往前走。如果你只能用“挺好”,“还行”来形容你的生活,那便是进入了千人一面的模式,枉过一生。
"哲学或者作为个性缺陷的补救,或者作为个性丰满的庆祝,总之是发于个性又体现了个性的。"
哲学教会我们的,是诚实的面对自己,形成一套自己的做事风格,用于自己的哲学根基上。真实的表达,自由的生长。
所以我们说,天才,是能够创造出行业哲学的。
我们热爱生命,但是不盲从于名利和金钱所带来的虚荣的快乐。叔本华说,欲望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当欲望休止,又会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如果心中有执念,还是要克服这些惰性和软弱。勇敢的,搏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