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是一本由马国川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后感(一):我们在历史的转折点,历史承重在我们的肩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我爱我的祖国,希望有一天,不需要掩饰那些事实,可以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上学的孩子,让每个青年都找到寻求梦想的路,可以看任何的书,不必阿谀奉上,我们的强大不再需要武力去威慑,我们都以祖国为骄傲。
这本书,老辈的精英指出了一条路。对于出生在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的孩子,更能把自己的感受和贤者的评论相互结合以证实。我们去哪里,“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我们走哪条路,不是苏联,不是欧美,不是日本。”
未完待续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后感(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早就想写点什么,每次都是写一段就删掉,感觉自己写出来的这点文字相对于书中十位大家太浅显太粗陋,纠结了将近一个月,终于把思绪都整理一下写出来,也顾不得贻笑大方了。
中国不乏做大学问的学者,也不乏下笔万言的作家,更不乏善于锦上添花的行业精英,但中国整体却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从2008年(甚至更早)到现在,一种浮躁的情绪如同泡沫浮在社会上,迎着阳光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全国上下争先恐后的忙着粉饰太平,颇有些开元或者康乾盛世的感觉。
在这种大环境下,能看到问题提出批评的才是具有良知的大学问家。十位学者各有各的见解,甚至有针锋相对的观点,比如如何对待“告别革命”这个口号,比如如何对待清末改良和革命的关系,比如如何抉择中国道路的问题,彼此的看法不太一样。不管是什么看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视角区别。建国六十多年来,无论在思想界,还是科技界,我们都需要不同的视角,需要百家争鸣,思想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擦亮火花。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后感(三):改革共识与权力边界
——读《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之一
想必,这个命题困扰着许多有志之士。庆幸的是,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解法。他用了两件法宝,一件是扩音器,一件是集合。所谓扩音器,善借力也,以己之呼吁偕大家之呼吁,以大家之言志彰己之言志,事倍矣。所谓集合,集众家之言,或有所差异,甚至论点相异,但有容乃大,一个旗帜鲜明的论点容易被当做靶子,而做一个思想观点的集合,更有助于减小摩擦。
在此,多说一句。看到最近有些媒体出版了不少“集合”,当然也是借了扩音器,但读来读去都是那些内容,甚至有“新官话”、“新八股”的发展趋势,这种书读一读或许是良方,读多了就是毒药。国川先生的书,或许是一剂良药,靠的是治书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是探索改革共识的思路。
其实,理论上厘清执政党权力边界并不难,按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比较执政所花费的成本即可得。一个无所不包的组织,其内部效率势必较低,逐步把非核心业务外部化、社会化后提高自身的效率,当外部处理的成本与内部处理的成本相同时,边界即找到了。社会不允许我们做这样的实验,但通过充分地观察,仍然可以得到一些答案。以纪检监察为例,目前的制度结构下监察成本如何,是否可以考虑通过更低成本的方式实施有效的监察?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后感(四):转折点——独立与重构
从《变革中国》到《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从现年102岁的科斯到这些生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他们为中国的改革提出了真知灼见,他们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洞识。
从法律实用主义到法律虚无主义,再到法律经验主义,最后到法律理念主义,江平教授指出,“法治精神中最基本的,无非是民主和自由两个基因”。这样的一种法治精神,是建立在一种基本的民主与自由的信仰之上,既不是简单的政治主导下的僵硬的法律教条,也不是毫无判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法律应该仅仅是法律本身,应该尽可能地独立与其他利益集团和权力的干涉,这样一种看似再自然不过的诉求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却往往难以实现,什么时候中国的立法执法能够摆脱某种非理性的依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所谓“依法治国”的理念。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后感(五):朝闻
朋友在我书桌上看到这本书时,幽幽地说了一句:“当代十贤,这是谁评的?怎么评出来的啊?”我笑笑说:“你看看那十位的名字,难道他们还不能堪称贤者吗!”
在当下大呼“中国梦”的时代,我们的社会群体究竟有没有做好一脚跨入文明社会的准备呢?从书中十位长者的访谈实录中,不难看出,他们的隐忧。对于这个社会,这些老者,不单单皓首穷经,更是把视野放在了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关切民生、民育,以身成爇,体现了老派知识分子“弘道”的精神。
在这十位贤者中,资中筠先生尤显突出,不仅因为她女性的身份,更是由于她对于重建知识分子担当“道统”这一职责的提议。一个国家的兴衰,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之重,是不能忽视的。我一度认为,中国的官员应该都算知识分子。但事实却是,他们既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是政治家,而是“官儿”。但是我希望把中国的官员,特别是高层官员纳入知识分子的体系中,那样的话,一旦“道统”重新建立起来后,政府必将充满一片清明之气。然而这个话题,不在这里讨论,因为,这似乎不太容易讨论。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后感(六):中国之路何去何从,于我心有戚戚然
在微电子大行其道、大量占据我们生活、工作的时间之时,手捧此书,在理性的光亮中思考当下中国的处境,不禁潸然。
其中,对于李泽厚先生不少观点难以苟同,认为李先生对“清末新政”的惋惜态度,推崇之下便是对帝制集权的盲目乐观;另外,觉得他对“革命”显然认识不够充分,远不及许绰云、余英时那般洞若观火。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后感(七):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我们都是见证者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身边的变化很大,我们都享受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举个最小的例子:之前我们穿的衣服就是那么几个深暗的颜色,谁也没有几件可以漂漂亮亮的好衣服,现在呢,各个商场的衣服门店,各种鲜艳的衣服都在等着爱美的姑娘们来试穿,关于这穿着的一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十足的体现了我们中国这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和收获,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快乐,开心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政府最需要做的事情。
但是,这改革之路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通过阅读《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你会知道这几十年的艰辛改革之路,有的经济政策和规定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到,还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向前进。
我们都应该了解这段历程,继续传承这种精神,突破现状的勇气!
中国,你的明天会更好!一定会!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后感(八):笔记整理
昨天刚到手,一晚上翻了不少,应该说挺震撼的,不知道出这本书的出版社是不是胆子比较大。大概是书和报纸略不同,政治敏感度低一些?
那边厢正在鼓吹中国梦,这里却针锋相对戳破所谓中国梦和中国模式。官方对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一直沾沾自喜,还迫不及待地开始谋划价值观输出之类。其实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假象,即便所谓中国模式成立,也不过是反面教材,绝不值得夸耀,更加遑论输出带价值色彩的中国梦。一种改革模式到现在三十多年的结果是民主越来越远,自由市场越来越远,政府之手越来越强硬,特权阶层、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寻租动力越来越强,难道还值得夸耀?在这种时候唱赞歌只能是自我陶醉。照这条路走下去,结局很明显,只能是畸形的权贵资本主义无疑。那些学者说起来还是不免遮遮掩掩,但是大致上也清楚表达了。
书还没看完,先写这些,看完了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