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与变迁》是一本由[美] 费正清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正清的这本书很重要,因为别人看自己总比自己看自己更全面,比如——更加方便的看到后脑勺。
●认为适合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或者仅是从历史教科书获得历史知识的读者来阅读。费正清是世界上有名的中国历史学家,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读中国历史,是一种有益的增长知识文化的方式,但书中所及历史事件多宽泛,缺乏深度,不如读每朝每代的专史。
●8月5日读完。中国自西周开始其实就一直出于传统和变革中,费正清把握了晚晴开始的变革,但对于春秋战国思想争鸣、西汉今古文之争、东汉谶纬之学、魏晋风度、隋唐回归、两宋理学、明清传统以及朴学引发的对传统的回归和冲突论述不够
●读完了,挺好
●“对于政治失败者的道德诋毁好像是儒家思想的一项奇怪遗产”,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吧?!这个版本应该有删减,而且编辑水平较差,年代搞错的地方较多,错的离谱
●一個老外能把中國歷史寫道這份兒上,節棍俄。
●不论是独担危局,力挽狂澜还是英雄末路,功败垂成,背后无不是冷冰冰的历史逻辑。
有明显错误,唐朝三省六部的权力划分竟然张冠李戴,翻译太不负责任了!p83:”尚书省负责制定国是,中书省对尚书省发来的诰令进行审核,门下省为执行机关“
事实是: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二):嗯啊哈
因为作者研究方向的原因吧,作者对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写了很多,相当于整本书的一边,古代史只占一半。
对于晚清,近现代史上外教在中国的传教几次写起。
一些观点很有意思,中国的学者没有过的观点。不能说完全是谬误,只是启示我们多一个角度去思考。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三):传统与变迁
费氏此书为西方汉学研究成果的综合体现,当然,费氏自身也是西方汉学的泰山北斗。与中国史学注重人事不同,西方汉学着重考察中国历史兴衰交替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因素。费氏此书虽面向美国读者,但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具启发意义。中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未曾断绝,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变迁。如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能在此书中看到清晰的脉络。此书于远古、中古史着墨不多,于近古、近现代史也有较细致论述。 该书中几处历史事件细节和中国史略有不同,如西晋经一世而亡,似乎是定义不同,无关大局。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四):读一读,翻一翻
费正清先生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注明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
比起《剑桥中国史》那样大部头的著作,《中国:传统与变迁》是一本简约的中国历史,侧重于从中国社会传统和结构是如何发生改变这个角度来讲述中国历史。从中学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中国历史了,对于一些重要的史实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我们接触的“五分法”的历史,更多的是从阶级的角度分析评价历史,很少能看到其他不同的观点。这些年来,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以及费正清先生主导的一套中国历史学术著作,就如同新鲜的空气一般,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历史观和深刻的见地,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走过几千年历史的。
对于《中国:传统与变迁》这样的书,是一种介于历史书与工具书之间的必备的书籍,如果你喜欢历史,可以时常拿出来翻一翻,不一定从头读到尾,因为那样,可能永远也不会拿起这本书了。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五):传统与变迁
一直以来都莫名排斥厚书的我,终于把这本四百多页的《中国:传统与变迁》看完了,在费正清先生的带领下重温了一遍中国通史。此书上溯半坡、龙山远古中华文明,下迄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内容涉及中国社会三千多年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传承与改变,而且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实在让人感叹。读完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更多不懂之处,在此记录下来。
文中说,中国的传统体制非常稳定,经过精心调和,在君王及其臣子、地主学者和士绅以及农民三个阶层中都达成了均衡,在这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帝国里,无论是商人资本家还是手工业者,海外商人还是投资者、发明家,都难以打破这种均衡。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稳定,中国可以缓慢地发展三千多年并一直维持封建统治,直到晚清时面对内忧外患并加之各种改良维新运动的推动,也并没有像日本一样迅速实现现代化。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稳定?如果是儒家文化的作用,那它是怎样做到如此深入民心的呢?
六朝和初唐是佛教化的时代,佛教徒对宗教形象的需求使李唐一代成为中国塑像艺术的全盛期。佛教在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未对中国本土价值观有何根本的修正。作者说,佛教装饰了中国文化,但并非像基督教之于欧洲那样在整体上重塑国家文化。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