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09 20: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的读后感大全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是一本由[英国]保罗·巴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08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8-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精选点评

  ●没什么太大意思

  ●真挺一般的,不过至少有了一些基础的考古学辩论

  ●(P)只要带上了一点点资深八卦范儿水平内涵提高的那是一个立竿见影中暗暗一叹,终于找到高蒙河先生的师承了。。

  ●考古学都能写得那么有意思,膜拜啊!!!!!!!!!!!

  ●不吸取教训哦~~~

  ●一本小册子,中英对照好评。适合入门吧!

  ●意想不到地充满黠智啊,相对篇幅来说信息量也够大,不知这套书其他几本有没有那么有趣~虽然阅读结果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与考古学不投机~另外,第章以评论为主,对外行来说比较费解

  ●从没意识过考古与道德之间还存在批判关系,难道一面表示古人敬意,一面还侵犯他们的陵墓遗骸考古学家历史见证人还是灭迹者,想必他们内心也很矛盾吧。

  ●没想象好看

  ●非常有意思的小册子简明介绍了近代考古学的起源发展和面临的困境,最后读者会发现20年前英国考古学家观察到的问题在今天的国内几乎被原样复制了过来。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后感(一):知识不过是一种猜测 不断地经受着各种检验

  第一次阅读关于考古学的读物感觉了解到不少简单的知识。例如关于年代确定方法信息来源与测定等等。

  尽管整本书篇幅不长,但还是能一窥考古学的发展进程:随着时间推移,“考古学”一次的含义发生变化,过去的测定方法也一点点被修正完善,考古学和其他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前进。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是对还是错?知识不过是一种猜测,不断地经受着各种检验。

  不过内容都比较基础,如果对考古学有一定了解的话或许意义不大。另外关于书中的“幽默”,由于文化差异或是翻译的问题,确实不是很能理解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后感(二):一些值得注意的点

  1、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2、文物情境割裂开来,使大量缺失

  3、文物交易使文物流失收藏家就是真正的窃贼

  4、考古的客观性是无法达到的,不存在解释过去或进行研究独一无二的或正确无误的方法。

  5、考古学中的某些人死于致命的古微生物,而非广为流传的“木乃伊诅咒”。因为他们对那些微生物已经没有免疫力了。

  6、A.J.P泰勒:历史不是事件目录而是对事件的看法

  7、“因为没有人知道在过去发生了什么(包括最近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所以考古学的研究将永远也不会终结理论将会轮番出现与消失,新的遗迹或发现将改变已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虚构故事,这些虚构构成了有关过去的正统观点,并且通过大规模的重复与广泛的传布而为人所接受,从而逐渐被确立下来。正如马克思·普朗克所写的:科学真理并不通过使对手信服与使其看到理性之光而取得胜利,而只能因对手死亡,因熟悉这一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而取得胜利。”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后感(三):理想和现实总会打架

  这本书一共读过两遍。

  一次是在我刚刚学考古的时候。稀里糊涂的被分到了历史系但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考古专业。有的时候人生就是那么的神奇。我在想,当初如果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没有撞车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不会和这么一个专业搭噶。但有些事情就是命定。(我一直是个宿命论者)

  朋友知道我学了考古,她说不小心在图书馆翻到了这边书,让我拿去看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言,有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在这个年代连经济这样的专业都找不到一个好的工作,为什么不做一些像考古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呢。

  事实上,考古在全世界都遭遇着这种“尴尬”,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比“尴尬”更贴切的形容词了。

  考古无疑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如果给你很好的待遇很多爱冒险的人会选择这样一个专业。而事实上关于考古学家的美好幻想仅仅存在于脑中,真正进行考古却要遇到很多问题——除了钱还有辛苦。女性在这个行当中尤其不被偏好。

  第二次读这本书是为了一个presentation,我想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的专业,普及对象是台湾某大学历史系的同学(他们没有考古专业)。于是我问了书里面的一个问题——有谁能说出一个考古学家的名字——又是一次“尴尬”,和作者预言的一样。我以为至少他们会知道张光直,毕竟他是台湾的,也毕竟这群人是历史系的。

  人生就是理想和现实在打架,最后不知道谁死了,

  总之,你是要死的。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后感(四):讀後小記

  書中譯注有助讀者理解原文及相關背景;解說有助了解原文插圖的幽默之處,譯者應記一功。但整體而言,譯文水準飄忽,還是讀原文吧。

  閱讀時察見「有趣翻譯現象」數則,茲列如下:

  (一)扉頁介紹了作者、序言作者,唯欠譯者,翻遍全書亦無介紹譯者的篇幅,甚奇。

  (二)譯文淨化

  quot;More bizarrely, a gay magazine in Austria claimed that sperm had been dicovered in his anal canal, but that scientists were too embarrassed to publish this 'fact'!" (40-41)

  「更為稀奇古怪的是,奧地利的一家娛樂雜誌堅持聲稱已經在遺體的輸精管中發現了精液,但是科學家們太窘迫了,他們沒有發佈這一『事實』!」(41-42)

  把gay magazine譯作「娛樂雜誌」的確稀奇古怪,至於anal canal到底是甚麼管,似乎譯者並不想讀者去管。

  (三)政治正確

  頁75,插圖中的每句對白都幾乎譯了出來,就是沒譯"Burn all Neo-Marxist heretics",可見馬克思在內地依然地位崇高,不容侵犯。

  最後是一些用詞斟酌:

  Feminist (85-87);女權主義 (85-88):用「女性主義」一詞較佳。

  Islamic Fundamentalists (96);伊斯蘭宗教激進主義者 (97):現一般譯作「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

  colleagues (88);同事 (89):「同行」——這裏是說的是從事考古學的同行。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读后感(五):考古也有趣

  摘自《同程网》 作者:美鱼儿

  考古其实与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从来没有起过兴趣。这两年对考古有了一丝丝感觉是因为身边同事家的儿子上了西大的考古专业,于是,“考古”这两个字经常飘进我耳中。想着他有可能就是未来的考古学家了,而且一不留神有了个发现,愣把人类的什么文化又提前了几万年,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只是,我一向把考古学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电影、小说中的,比如《夺宝奇兵》中的琼斯等,是文学创作出来的,当然又有趣又惊险又刺激;另一部分则是现实中的,他们整天工作在考古挖掘现场或研究室内,枯燥而无趣,顶多当个《鉴宝》栏目的专家为或真或假的古董估个价什么的,在我等不玩收藏的人看来,谈不上有趣。也许为收藏人鉴宝能挣点外块什么的。直到前两天读到一本书《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彻底纠正了我的自以为是,才发觉,原来考古不但有趣而且有魅力。忽然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个笑话,说妙龄女子竞相嫁给考古学者,因为他们会觉得妻子“越老越有魅力”。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Archa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是牛津通识读本,不过一本105页的小册子,应该是专门给那些很少接触考古学的人看的。后一半是原文,对E文好又对考古感一小点兴趣的人来说,读起来再好不过。作者保罗•巴恩(Paul Bahn)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获得过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读了此书,果然快乐,当然要分享。

  在“前言”中,作者说:“这本小书只想通过提供考古学领域的某些基础知识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希望他们会受到激励去更深入地钻研考古学中的那些丰富的文献,去进行某种研究或实地发掘”,“如果一个年轻人开始不是被这门学科那激动人心或与众不同的特质所吸引而投身其中,那才真叫奇怪呢。”“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里,如果你去问有教养的公众中的一员,让他说出一位活着的考古学家,我敢打赌,他们中极可能没有人能够举出一位来,除了那位虚构的人物印第安那•琼斯。这就是好莱坞的威力,这就是今天考古学默默无闻的现状。往昔的伟大人物都已逝去了——我们也许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同类了,但是一支由略微有些怪癖的、富有献身精神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大军正在地球上勤奋地工作,试图去理解往昔的意义。你也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本书将帮助你判定你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你也许永远也成不了伟大的考古学家,但如果你不能做好某件事,那就学着从做坏某件事中获得享受吧。”“噢,而且别指望发财。”是蛮有趣的吧。那位同学正在学习之中,日后一定能从中得到享受。也许发不发财就在其次了。^^继续看“导言”。

  “导言”中引用了《泰晤士报》在1924年1月18日上的一句话,“很少有什么嗜好会像研究史前考古学那样使人变得如此健康而贤明。”这考古的好处还真蛮了不起的。“昨天你扔在垃圾箱里的东西,不论多么无用、可厌或是可能令人难堪,现在都已成为了新近考古学记录的一部分。”看看作者自己怎么说考古学,“考古学的乐趣之一就是整个世界都是你的盘中餐,只要你能够筹集到资金开始工作。你可以选择任何地点、任何时期作为研究对象,……在这里,你可以做任何事。”“如果你梦想着从事一种相当活跃或奇异的工作,而且又不愿意进行发掘或探测,那也还有充足的其他选择:例如,试验考古学或人种考古学或岩石艺术研究。你可以待在自己的扶手椅里,或者周游世界,……换言之,从事考古学就好像是同时在上整整一组夜校的课程。”“从更为个人的角度来看,考古学是一门让你能够尽情享受自己工作的学科”。“总而言之,考古学就像是一座最为宽敞的教堂,总能为每一个人提供某些东西,也总是欢迎每一个人”,“考古学是一种终生的探索,永远也不会真正有一个结果;它是一次无尽的旅行,没有真正的终点。”“让我们安下心来相信考古学仍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可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像冰人与兵马俑这样真正超越常规的发现可以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很少有其他学科能够这样夸口。”原来考古学也算是旅行啊。我热爱旅行,一种有终点的旅行。那么,估计我是热爱不上这种没有终点的旅行了。看着有趣也不错呢。

  书中的正文共分10个章节,读起来还有很有乐趣的。我们一向以为,考古是一项很严肃且严谨的事。可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宣扬考古学的伟大与高尚,反而时不时地强调考古学的虚无,比如“当考古学家想要通过放射性碳来确定一份样本的年代时,他常常会预先被要求说出他期望什么样的数据”。再比如,那些对岩洞壁画的解释,“只要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似乎是个好主意的论点(这通常是从其他人那里借来的,最好是借自另一门学科),那就会有无法抗拒的压力要将这一论点应用于视野之内的所有东西,并且要将一种非常不同的现象的每个侧面都硬塞进一个解释之中”,而“被选中的解释往往反映了当代的思想与偏见”。

  书中使用了很多双关语,所以,我觉得可能读原文会更加有趣。光读译文已经很有意思了。作者在第三章“技术”中说到,“一代又一代学者毕生都在对这些石头进行详细分析与归类,但它们对于其制造者来说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我们仍然一无所知。石器工具实际上是不会毁坏的,而有机体材料——骨头、鹿角、木头、皮革、肌肉、绳索、筐筐、羽毛制品等等,在最普通的环境下都会腐烂,所以我们已经永远丧失了旧石器时代的大多数成套工具。就连我们赋予这一时期的名字――‘旧石器时代’――也可能会让人误解,也许称这一时期为‘旧木器时代’要恰如其分得多。”最喜欢本章结尾的一句话,“换句话说,考古学可以传送来自远古的重大讯息,但是,天哪,正如古语所云,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太精辟了!

  在第四章“人们怎么生活”中,作者写道,“如果某一植物或者动物出现在人类的胃或粪化石之中,那它就确实是被吃掉了,这是不容争辩的。但由于这类发现十分罕见,所以不得不做出它们被吃掉的假设”,“例如,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处是驯鹿的骸骨,而它的原始居民都是素食者”,考古学家的解释就是“他们只不过碰巧十分痛恨驯鹿!或者他们需要许多骨头、鹿角和皮革,却厌恶肉。”这样的假设还真是有趣哦。

  在第五章“人们怎样思想”中,作者幽默地说,“如果你在结婚许多年之后,甚至还不能读懂你的伴侣的思想,那么想象一下去重建――用可怕的行话来说――所谓‘史前的思维方式’该是何等的挑战啊!”说到史前艺术,作者认为“一定也是多重目的的――包括了游戏、神话、叙事、涂鸦、讯息、创世神话和宗教。它的一切并不一定是庄重而认真的,并不一定展示着超自然的恐怖;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活的狂欢,反映着嬉戏和轻浮。”其实也许我们不能确定任何东西。“在一次著名的实验中,一位澳大利亚学者让某些土著人区分一组岩石艺术上的一些动物――他们的区分与由西方动物学家的推理所获得的结果大大不同:在总共22个形象中,西方动物学家认错了15个,而只从表面上认对了另外7个!”

  但这不是说,考古学只能在漫长的历史迷宫里乱撞乱猜,他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简化和使得大量庞杂的信息更有条理。”在第六章“居所与社会”中,作者说,考古学家把古人类分为四个非常宽泛的类型:群落、部族、酋长领地和国家。“与考古学的年表区分类似,这些类型纯粹是在一个连续体上任意选定分界点,所以,常常非常难以断定一个文化是属于这一类型,还是那一类型,因为有些特征似乎显得比其他特征更重要。正如在冰河时代没有人会说,‘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活得不耐烦了,现在我们是不是该开始旧石器时代晚期了?’”但是,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器物、工具制造的废料、动物骨骼等等”进行定位。

  在第七章“事物如何与为何改变”中,作者认为,“考古学一直受到理论的重大影响”,比如进化论,比如社会学。从而又影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著述,还对人类学家产生了影响。当然新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对考古学也有重大贡献。考古学“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浸泡在由各个学科组成的整个海洋中,不断吸收并整合着理论观念与技术的碎片”。“迄今还没有人在论述有关过去的任何侧面时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尽管如此,我们究竟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是对还是错?知识不过是一种猜测,不断经受着各种检验。证明、真理和客观性这些词汇并不适用于一个由猜测构成的世界。我们只能努力工作以增加我们对这些猜测的信任程度。考古学涉及的是概率,显然,基于可靠资料的明智假设可能比那些凭空想象出来的,毫无论据支持的东西要更贴切一些。”

  第八章“少数与女性”中谈到,“考古学像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责任,考古学家不应当粗暴地对待其他少数群体。考古学家的基本困境是,如何一面表示对过去人的尊敬,一面有意打扰他们的遗骸、毁坏他们的陵墓并移出他们的尸体与墓葬品”,“但是,总体来说,考古学已经有了进步――在这一问题上,它不再那样大嚷‘无心的过失’,而是更多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罪孽。如果说坏医生埋葬了他们的错误,那么好的考古学家就应当重新埋葬他们的错误。”想起刚刚看到蓝小艾写的辛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对2100多年前保存下来的完好遗体进行研究,也是考古学家的责任吧,除非她没有被发现。

  既然谈到了女性,想起那位同学说他们班上女生占一半呢。未来的女考古学家的力量可不敢小觑哟。但是,在考古学中,“学者们常常将某些活动视为完全由男性从事(例如狩猎、石器工具制造与岩石艺术),然而人种论研究表明女性也经常从事这些活动。男性学者们要么忽略这一事实,要么准备忽略这一事实,结果产生了一幅有关过去的扭曲图像”。作者希望“真正向前的道路是和谐的、没有性别歧视的考古学”。可以想见,情况也许正在改善,但道路仍会很漫长。

  第九章“将过去呈献给公众”,作者强调,“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而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除了博物馆、普及读物、文物杂志、电视和影像制品外,考古发掘者还“通过激发公众的兴趣可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收益与其他额外收益。所以他们组织开放日、发放宣传单、进行媒体报道”,“有时甚至组织付费旅行”。这可是一个好办法,即可普及公众对考古的兴趣,又能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在第十章“过去的未来”中,作者焦虑地说,“许多最著名的遗址已经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狮身人面像受到极端气候与附近贫民窟的污水渗漏的影响;图坦卡蒙陵墓已遭到地层断裂的威胁与1994年洪水造成的毁坏;巴基斯坦的莫亨朱达罗遭到了侵蚀与盐碱腐蚀;雅典的卫城受到了污染与天气变化的影响……”“然而,对考古遗址与素材的主要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然环境或人为疏忽,而是人类以各种方式造成的损坏”。包括大众到遗址旅游,战争或军事演习,对古墓的盗窃和对文物的劫掠。“其实,现代收藏家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作者希望随着现代新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使得“大量的考古旅游将在家里进行,人们坐在扶手椅中,这将减轻对遗址的压力”。这才想起来,原来我们的很多旅游就是考古旅游呀!为了我们的敦煌可以更长久的存在下去,我决定还是不去为好,就待在家里看看电视或碟片上的介绍会更好。^^同时也在这里小声呼吁一下,还没去过敦煌的就不要去了;去过的就万万不要再去了。当然,考古学家或古代壁画艺术研究者除外。

  一不小心,这读书笔记写得长了点,有些些像小学老师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摘录好词好句。不喜欢的XDJM可以略过。其实呢,就一句话,读了以后,真正认识到“这本趣味横生的读本折射出了考古学的持久魅力”。书有趣,考古也很有趣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