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小丑》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09 19: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小丑》读后感1000字

  《论小丑》是一本由诺曼·马内阿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小丑》精选点评

  ●后斯大林时代罗马尼亚极权政体下的众生相笔力所及的对象包括审查机关、御用文人文化特务、“保守分子以及独裁者本人,非常有助于理解所谓开明专制”下的权力运转逻辑

  ●受迫害姿态

  ●雖然有所刪減,但文中對於極權狀態的描寫還是有所一針見血之處

  ●美更多是以个体形式而不是以集体形式存在的。振聋发聩,仿佛能听到大耳刮子抽某d的piapiapia声

  ●4.0

  ●筆者洋洋自得的態度在文中時而顯現,讀著很不喜。

  ●罗马利亚独裁体制时代下的挣扎

  ●“说到底,善是以一种安静谦逊方式表现出来的,努力躲避着恶的喧闹侵略真理残缺含糊的形式存在着,在隐蔽机敏符号中找到自己避难所。”

  ●熟悉可怕

  ●罗马尼亚人不会齐奥塞斯库 无关宽容 因为谁都能记住曾在歌剧舞台上撒泼的小丑

  《论小丑》读后感(一):跳出意识形态热闹

  对苏共、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了解,会很深层次理解作者遭遇

  更不会读懂书中几篇评论内涵不幸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读

  者。

  就像书中出版导言中所说,我侧重于本些的文学性上的浏览,作

  者的文笔流畅译者功劳也蛮大,在这里给个赞。

  对于书中意形态的理解,让我想起了民国国民党白色恐怖

  当然这是一种对比的联想,情况要比文化大革命好的多。也许

  个比喻不合适宜。但共同点都是国家主体为极权的意识形态,

  对国民思想、文化的一种压抑排斥,独裁者化身为小丑,上演

  各种人间闹剧,他姓资、也姓社... ...

  《论小丑》读后感(二):我几个月前发布在图书城的关于此书的简评

  似乎处于欧陆文化圈边缘的罗马尼亚文化其实不乏桢干,比如个性雕塑家布朗库西,达达运动军人特里斯坦·查拉,还有就是本书的作者马内阿。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喜欢在所谓流亡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上投射过多目光,这种关注因为戴上了意识形态的标签而趋于畸形。看得出马内阿在作品中,力图纠正人们对流亡作陈见:他并不想操刀禀戟地讨伐“小丑”政府,而是用幽默反讽暗示出对其的不屑;他并不寻求世人对于其遭遇的同情和理解,而是深刻发掘自身遭遇的根源;他对西方式民主以及后齐奥塞斯库时期不仅没有推崇,反而尖锐地掷出目前民主政体下的沉痼。他让我们知道,一个有良知的流亡作家,绝不会满足于做一个本国制度外的诉苦人,他让我们看到,东欧知识分子几十年的妥协与抗争,幻灭与希望,那些专制的荒谬面具,以及这些面具下的必然.

  :我们要原谅那些对此书作部分删节的编者,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下,他们已经足够有勇气了。

  《论小丑》读后感(三):罗马尼亚的另一个面相

  19年年初从罗马尼亚做志愿回来,被这个国家的美丽和淳朴深深吸引。夕阳浸润了茫一片的地平线,枯草从白雪里隐约伸出,老爷爷在公路上赶着马车,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的屋顶向天空喷云吐雾。

  我接触的罗马尼亚人大多开放而热情,温柔的眼神里是很纯粹的善良,有的甚至愿意自己掏钱带外国友人体验他们美丽的城市,只为收获一份真诚的友谊和异样的经验。

  他们并不保守,也少有歧视和偏见,不因自己国家小而自卑,也不因自己是欧洲人而骄傲。他们有童话般的城堡和小镇,却从不对它进行网红商业包装,让嘈杂的游客挤爆他们安居的城镇。

  但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国度,我从没听说过他们的文学

  从学校图书馆的角落里翻出稀少的几本罗马尼亚文学,而出现最多的名字,就是这个诺曼·马内阿。

  这本书,让我看到这个国家竟然有这样伤痛的可怕历史。

  我仿若突然看到了,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那突兀而丑陋的工业建筑,在破坏整个城市建筑和谐美的背后,隐藏着这个国家人民如何难堪的过去。

  《论小丑》读后感(四):在一个摇摇欲坠的时代的选择

  在《论小丑》中,诺曼马内阿试图用一种漫不经心的体例谈论独裁者及其笼罩下的国家机器。因为,“我们不应该严肃地对待官僚,那只会提高他们的身价。”对独裁者也是如此。他把他和白脸小丑相比较,发现两者的异同之处,并试图哈哈大笑。当然,他始终做不到完全的漫不经心,就像他自己透露的:本想随随便便轻蔑地对待上门访问的一个政工人员,但仍然被激怒,生起气来。

  《论小丑》实际上仍是一本严肃的论文,开始我对“论小丑”那篇文章哈哈大笑,但里面太多像小孩吵架时的骂人语言看多了让人烦闷。“幸运的罪”里,他分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神学家、作家、宗教史的专家,默塞伊利亚德,为何在二战时变成一个狂热的法西斯分子(艾奈斯库)的拥护者、崇拜者、宣传者。

  这是奇怪的,因为据那些在他流亡时认识伊利亚德的人说,他非常和蔼可亲,很难跟人们记忆里的残暴、灭绝性的纳粹产生联系。“但是我们应该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看待这场人类的悲剧。在一个经济、政治、道德和知识各方面都发生严重危机的时期,民族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简单化的、暴力的、‘极端的’解决措施。纳粹主义虽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非常邪恶的意识形态,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意味着焚化炉,它是慢慢地、偷偷地、残酷地演变到了罪恶的顶峰。从表面上来看,在它的另一端是共产主义,它来源于提倡平等和例行的乌托邦式人道主义---这一点区别不应该被忽视,即使是在苏联的劳改系统也不例外。”

  一个保守知识分子怎么会变成一个极端主义的思想家?诺曼马内阿把伊利亚德的经历放在天平一端,天平的另一端是“为什么一个人道主义的、‘进步的’知识分子会演变成一个褊狭好战的共产主义者?”

  伊利亚德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瑞克兹总结了伊利亚德的观点:“民主无法在人们燃起狂热民族主义的热情--使他们成为一个强大、稳健、乐观的民族,让他们心里充满神圣的使命感。作为一种舶来品,民主关心的问题不符合罗马尼亚的国情:如个人权力、少数民族的权力、政治意识的自由这些‘抽象的概念’,伊利亚德认为这些都不能解决罗马尼亚的根本问题。”

  伊利亚德的想法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卷入纳粹阵营的优秀知识分子的观点,在一个混乱而摇摇欲坠的世界,这些极端主义的想法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出现在许多知识分子身上。罗马尼亚(或者换一个名字,你试一试)有着肥沃的土壤可以让极端主义植根,除了脆弱的民主,“在这个民族饱受苦难的历史上,身份危机和对乌托邦理想的轻易认同也为新极端主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这里说的身份危机,前面作家解释过:罗马尼亚纳粹利用议会民主,希望从农民那里获得选举的支持。这些农民们“在罗马尼亚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全被忽视,尝尽了失败的滋味。”

  在任何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时代,从来不缺“被忽视,尝尽了失败的滋味”的群体,也不缺乌托邦理想的各种版本,在另一个历史上饱受苦难的民族里,也从来都是轻信“简单的、暴力的、极端的解决措施”,轻信乌托邦模式,极端主义的土壤,从不贫瘠。

  “对我来说,墨索里尼是不是暴君无足轻重。我感兴趣的只有一点:这个人在十五年之内改变了意大利,把一个三流的国家变成当今世界的强国之一。”1937年,伊利亚德在一本杂志上这样写。

  《论小丑》读后感(五):【你一言不发,两眼茫然地盯着空气,在那里你看到的是无尽的绝望】

  【三月书摘】----马内阿《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

  我们三月份的读书主题是极权主义,由于各种复杂的关系,三月的读书讨论会未能进行,在此深表歉意。这本罗马尼亚作家的《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诚然是一本有意思的小书,和三月份的主题相关,大家有空不妨借来一看。以下是我做的简短书摘,敲成此文以表达对作者精妙语句的敬意。

  书摘:

  在任何一个把文化作为武器的政治体系里(给予艺术家过高的荣誉或过重的处罚),作家会长期遭遇一些陷阱,这些陷阱会损害并逐渐毁灭他的正义感,最终丧失其个性。他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特别是要保护自己不陷入那些精神陷阱,不受到那些简单化观点的侵蚀,它们并不仅仅存在于极权制度里,而是无处不在。那些表面上完全对立的东西常常被证明是互补的。众所周知,许多反法西斯者是共产主义者;在很多情况下,某个极权制度的反对者,有意无意地成为另一个极权制度的支持者。

  1945年,我还是一个刚从集中营回来的孩子,有人给了我一本民间故事集。我至今还记得这第一份礼物,它那厚厚的绿色封皮,那种文字的魔力:文字真是奇迹。但一直到后来,也许是不可避免地,我才发现文字也是一种对抗或人性的武器。

  我拒绝效劳于我们的暴君小丑,不是因为我鄙视他恩宠,而是因为我想最大限度的忽视他。在最初那些动荡而混乱的日子里,也许只是荒谬的其它,然而恐怖愈演愈烈,向雪崩一样积聚着力量,最后吞噬掉了它途经的一切。即使这样,即使它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巨大章鱼一样拍出太多压迫得我们窒息的污物,我也努力不让自己去恨他,因为恨他实在太抬举他。既然大家都恨他,都希望他死掉,那就没什么可做了。

  一切都始终悬空在积聚和爆发之间不能动弹。生活里充满了拖延,怀疑和恐惧像肿瘤一样疯长,精神分裂症全面爆发。随着时间不断被国家占用以致最终被彻底剥夺,私人生活被一步步地缩减直至最后消失:除了工作时间、上下班在公共交通上的痛苦奔波、开会、购物,人们还要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排队、政治会议和集会上。等到你总算回到了鸟笼一般的家时,你发现自己迷失了,你一言不发,两眼茫然地盯着空气,在那里你看到的是无尽的绝望。

  在极权主义状态下,封锁的社会和一盘散沙的民众共同维护着一个由私人和国有牢房组成的大监狱,看守牢房的不仅有狱卒,还有自己的同伴:一个仁慈而有效地解决社会冲突的残忍办法。

  法国作家福楼拜吧自己比作“江湖骗子”一点不是造作之语:作家力所能及的报复只能是在他的小说里讽刺他的敌人。

  我指出,体育运动方面的成绩是通过精确的长度和时间来衡量的,而艺术品却很难以完全客观的标准来评价,这两者是不同的。我说,文学奖项很少是完美的裁决,罗马尼亚作家工会是如此,诺贝尔奖也是如此。奖项的裁决只需要合理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得奖作品要符合一定的艺术标准。在任何情况下,对获奖的渴望是灰心丧气的迹象,灰心丧气丝毫不能刺激艺术创造,进行艺术创造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发挥创新精神,而不是靠着荣誉和宣传。

  艺术家不必严肃认真地反对官僚,这只会抬高他们的身价,因为你反对他们,说明你把他们太当回事,无意中反而加强了他们的权势,承认了他们的权威。艺术家把荒谬的东西夸大到可笑的地步,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在今天疯狂混乱的社会里,一切都被搅乱了,一切都被毁灭,艺术确实有被荒谬“吞没”的危险。但是作为艺术家,即使他不幸被沦为小丑,即使他要付出暂时抛弃自我的代价,他仍然要保持一种暧昧的姿态,把自己放在摇摇晃晃的跷跷板上,努力把损失变成收获,把空虚转成期盼。

  要想远离过去的错误,首先要敢于承认错误。归根结底,极权主义最致命的敌人不就是诚实吗?只有良知(能够在人面前进行自我批评和检查)才能让一个人远离腐败的实力、远离极权主义意识形态。这些势力既不简单也不直接,他们经常利用人类的脆弱通过复杂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他们无辜的痛苦,却不敢直面自己对这些苦难应该承担的责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小丑》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