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是一本由[美] 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于开始读这本了。经常惊诧的发现有那么多经典还没有读,然后就很惶恐。
●有机会应该再读一遍的
●: C912.4/5273-1
●酒神与日神
●经典。
作者在人类文化类型的个案分析方面论述的比较细致,但作为结论的文化整合与文化相对主义总给人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感觉。或者说,作者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化选择的基础上,但这个大的前提一直没有被提及,作者有意的忽略了产生不同文化的土壤和文化的主体意识而只是描述了作为结果的文化模式,难免让人摸不清头脑。另外,关于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或许这个观点很符合中国人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在把握文化的差异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各种文化相互之间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就像我们政治课本里谈论的那样。然而,这只是一种关在书斋里的学者捏造的一种理想的文化模式而已。不谈跨文化传播的问题,而仅仅就文化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相对主义都是一种逃避的态度,它的问题在于没有直面问题而是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既不承认情感态度上的好与坏,也对文化势力的强弱与斗争进行评价,像是一个老好人一样努力让各方满意。我想,没有激进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进步。在肯定作者的人文主义悲悯情怀时,我们还是要看清楚问题在这里并没有得到解决。
《文化模式》读后感(二):正常
而精神病或者说变态,意即个人行为与所处社会文化产生分歧者。另一种角度说,如果它置于另一个社会可能会被视作正常。比如柏拉图<<理想国>>将同性生活形容为幸福的唯一途径。
这么说来所谓的精神病治疗就是将我们所不认同的个人生活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让他们加入正常人的大本营。
我不否认精神病治疗的意义,只是用这种由"正常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去纠正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目的是告诉他,你得正常点,融入这个社会。真的不会太残忍吗。
可不可以试着承认各种行为的存在合理性,可不可以不要定义,不正常。
2.过度承认某种行为的正当,会导致某种极端行为得到培育。或者极权的产生。
3.和周遭的不相适都快让我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还好还好,只是不同而已。接受与周遭环境的偏差。
4.人的可塑性是真的很强,比如我刚才看着大饼子咽了口唾沫。
《文化模式》读后感(三):文化选择,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整合,文化模式
人类学文化模式研究的经典著作,文化相对主义的代表作。
这本翻译实在不怎么好。
概括一下我理解的主要内容吧:
不同文化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原本一个社会的习俗就像一个人面对一件事一样,有千千万万种可能。但由于年龄圈,地理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最后只选择了一种。但这一种是与自身社会相适的。每种文化自有其逻辑。都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不同范式而已。所以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便是文化相对主义。
即便是现代占据霸权地位的西方文明,也只是历史偶然的结果,因为科技的发展和商业的扩展所附送的文化输出占据了霸权地位。
此外,不同社会在自我选择之后各种选择加在一起,由社会整体意图的倾向最终导致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文化整合的结果。
文化模式的内在逻辑便是个人与社会矛盾的根源。个人与社会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个人选择最终影响社会整体选择,社会倾向同时也对个人选择施加影响。对于不被社会接受的异类,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因为他们并没有错,只是和社会的最终选择不同而已。比如,一个神经病在一个社会里被当作神经病,在另一个社会里可能就是真理的代表。
《文化模式》读后感(四):前言概括
译者已经总结很好了,摘录如下:
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是选择的结果,其中包含自身社会价值取向的表达,在形式化过程中逐渐成为固定的文化模式,为该环境下生长的族群提供耳濡目染的风俗习惯、情感传递方式、重大仪式的程序,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主导作用,而非生理性遗传,对种族异化论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例如,对于丧葬仪式,功能主义满足于揭示它维护团结、重建社会纽带这样的功能;而本尼迪克特则写道:按人们所接受的不同观念,同样一种对象性行为,既可以导致一种酒神狄奥尼索斯式的对于危险而令人厌恶之经历的体验,也可以是一种严肃而规矩的礼仪,强调选择产生的异样性和多元性。
《文化模式》一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谈了关于习俗的科学这一概念。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谈的是由选择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前所述,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部落,或部族,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间的迥然相异。而这样一些差别,绝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那种必然差别,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明智的人应对诸文化的千差万别持一-种极大的宽容。第三章作者论述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方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后,又是如何整合成为种模式的。本尼迪克特继博厄斯之后,特别提出要把不同行为领域中的习俗联系起来看,反对分离的个别研究。在她看来,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对于个体行为来说,塑造着不同的行为类型。第四、五、六这三章里,本尼迪克特以三种不同的文化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在各个行为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塑造的不同行为类型。第七章作者分析社会在文化整合中所起的作用,社会的本质是通过评价而使个体的行为趋于同化,调协各种冲突因素,从而整合出文化完形。而个体在这完形中总是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天生适应,不适应却努力去适应,天生对立。作者在第八章里提出,应对那些不适应的个体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样,一种文化才能不断吸取新的东西,保持其生命力。
《文化模式》读后感(五):常识常新
书中对三种典型文化中的习俗描写详实和引人入胜,出生、成年、婚姻、经济、死亡……品味和将文字可视化的过程是对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Common Sense巨大的颠覆。而真正开始了解一个文化其价值和逻辑的核心时,这里面所描写的典型整体式文化又完全自成一体,显得道理自然。
于是想到,像老友记当中得Phoebe甚至Joey,偶尔的天方夜谭般的言论和行为,其实都可以说是有着另外一种的思考逻辑和价值取向使然。只是对于另外一种文化,或者一个个体发出的匪夷所思的行为,我们常常只会用自己固有的,或文化当中主流的文化给与评判,只会简单指责这个那个不合常识不可理喻,却很少试图去探究过别的系统之内自成一系的逻辑。
只是像文中提到的这些仍然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再看完之后不禁感慨,我们平时在现代社会中所接受到的所谓文化撞击简直不值一提~毕竟我们许多基本价值观原本已经统一。
却又真的无法满足于此。看到我们现在自己的文化,不禁有“上帝给了每个民族一只杯子,从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都在杯子里蘸了一下,但是他们的杯子不一样);现在我们的杯子变型了,破碎了~”而出现的,是本尼指出的一个不再完整和一致的异性文化体系~其社会属性依然是中庸的,但经济属性却越来越趋向资本导向的功利,想要在这样一个矛盾的文化体系当中求和谐何其之难。
本尼迪克特说,绝大部分人之所以被塑造成了他们文化的那种形式,不是因为那些风俗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明智,而是我们的天性中存在极大地可塑性。而对于自己文化的意识,往往是在接触其他异类文化时才唤起更多觉醒。
我们可以学着识别自己的文化,欣赏自己的文化,却完全没有必要一味为它辩护。毕竟跳出到另外一个文化当中,你也许就会发现自己原先的匪夷所思,殚精竭虑。文化虽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效率,真正引导自己内心的大约还是个人的天性。不要害怕思考自己真正的价值观,表达和遵循自己认同的常识和逻辑吧
想起了自己当年听了许多托福听力片段之后,一度萌生投身人类学的理想。
研究所必须具备的方法论就是,先把相关的资料分类,然后考察一切可能的差异形式和条件。唯有在关于人类自身的研究这一领域中,主要的社会科学却以某一局部变异即西方的文明取而代之了。
政治、社会、历史,常常如此。
是实现我们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诉求的时候了。
后记:由于给《芈月传》的一句热门短评 引来水军报复狂踩本人2015年之前所有长评。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算太烂 麻烦请赏个“有用” 顶一下,以免文章被折叠 跪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