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世上的大野鸡》是一本由[德] 赫塔·米勒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写小说 就是写诗
●人很蠢,还总是乐意宽恕,我已经宽恕了她的一切,我宽恕了她的面包师,我宽恕了她在城里治疗,整个村子都在笑话我。我没法再看着她的眼睛,只有一点,因为她死得太快了,好像她从未记挂过任何人。这点我没宽恕她。
●非专业性读者阅读时候依然会出现很多阅读障碍。隔离陌生化语言稍显刻意阴森。罗马尼亚调调很标准……名字取得好《人是世上的大野鸡》《独腿旅行的人》……# 赫塔·米勒全集补完计划#
●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写的很有特色,很凝练,充满了诗歌的特征。
●“我们总是谈论诗意,但关键是,什么是诗意?对我来说写作必须要准确,它必须要鞭辟入里,然后我要做的就是将帕斯托要表达的东西写成句子,而残忍就跃然于纸上了。“美”在这里就是一个双重含义的词,对于一种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我们就会用“美”。在艺术领域里,我们对无法接受的作品就用“美”这个词。我必须要这样做,因为这和主题休戚相关。写作的句子要准确有它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如果读起来佶屈聱牙,那么肯定是那里有问题。段落间的变化诗化的段落和纪实的段落搭配错落有致,整体之间要有变化,环环相扣,这都是要考虑的,但是这些又都是直觉的东西,我之前也不知道,只是写到这里某个句子自己冲口而出,仿佛要将自己展示在世人面前。我只是一个媒介和载体而已。这些都是在写作中水到渠成的,在此之前我也不知道我会怎么写”
●人不能相信爱情。
●http://zhuanlan.zhihu.com/Paper/20242187
●诗歌的语言写就的小说。
●如题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鲁迪家族的每一个人在温迪施眼里都是疯的,但从故事的铺陈里,他们又是格外纯粹的人,纯粹得有些令人怜悯,我觉得就像这苹果树吧,其他的在小说本身的尺度难以透析,笔墨于社会政治的灰暗。 我理解在恶劣的社会里,旁观的人是疯狂的,像被迫害过的猫头鹰,而谁都想收获果实,为了心中的果实,人也变得疯狂成了病魔,牺牲了人性,扭曲地收获。而谁又都不愿住进精神病院(疗养院)等候山后墓地死亡的发落 谁也都难免沦落为被拨去毛皮的动物,此刻的人是颤抖地,这毛皮大概隐喻的就是人性,拨去后在人间沦落为动物性十足的怪物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二):《独腿旅行的人》精彩语录
一阵躁动不安从眼球里流了出来,又返了回去。
我们已经证明,如果我们活着,我们就不存在.
岁月很快在大腿和臀部之间枯萎凋零。岁月驻足过的地方,混杂着香水和一抹尿液的气味。
后来,后来怎么样了呢?季节劈头盖脸地变迁,把他们变成了什么样:假如阁楼和地窖太昂贵,假如不准到城市的钟塔上面,假如地铁站的长凳被改装成椅子,入口的铁门在夜里被锁起来,假如警车从车站大厅里开出来。
在年初和秋天,桥下树木和钢轨之间总是有见不到光的角落。夏天,公园的长凳上,塑料袋被当成了靠枕。梦,像夜和四季一样长。头脑之外的梦,跟老鼠、兔子、鼹鼠和鸟使用着相同的入口。
冬天,汽车携着红灯和呼啸的汽笛而来。
睡眠中的人在僵硬地等待。警察和医生不再叫嚷。他们打开卷尺,用石笔画出标记。行人前来围观。
街道汇成了一束,巴士勉强从房子旁边开过。
屋檐上直到最后一个角落都滞留着一丝臆想出来的寂静。
没什么可以打破这寂静,没有风,没有发动机。
就连那些稚嫩的晃来晃去的脸也无动于衷。
它们沉默着。
德国的寡妇都有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和一头蓬乱的发,好像雪和钢。
——摘自《独腿旅行的人》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三):他们永远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他们永远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赫塔米勒中篇小说集,包括了《人是世上的大野鸡》和《独腿旅行的人》两部作品。 前者讲述了温迪施一家等待着当局同意他们去国外的许可,越来越多的罗马尼亚邻居离开了村子,而他们还在漫长的等待中,生活仿佛停滞了。这时,女儿阿玛丽做出了决定,用自己去换取当局的公章…… 《独腿旅行的人》,讲诉伊莲娜从东欧流亡到了西德,暂时居住在柏林的一间政治难民营,不久后搬到一间公寓住下,她陷入了与三个男人的四角关系,并竭力保持清醒。 也许有些人已经厌烦了赫塔米勒的反复咏叹调,无论哪个音阶都在讲诉那些让某些人会对号入座的不舒服的场景,这是有心人心中的杂草,也是有些人最后的遮羞布,也许看了会烦躁不堪,会恼羞成怒,有的时候自己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会庆幸作者的作品不是现在这个当下环境中成文的,不然需要面对的是什么呢,后来转念一想,自己有些过度焦虑了,能够写出这样辛辣直接甚至有几分粗俗言语的阿姨,有什么大风大浪是没有见过的呢。 文字中如此难堪的悲剧的没有尊严的状况下依旧可以求得生存,那几句不痛不痒的言语攻击估计也就是挠挠痒而已吧。 作者写作这些作品的时候正处于自己的转变过渡时期,揪心的字里行间,是对故土的眷恋,对于柏林街道生活状态不带感情的描述,强烈对比之下体现的是处于人生过渡期的内心的挣扎。 当然有些人会阴阳怪气,当然有些人会明知故问,当然有些人会避重就轻,但是,说这些话的人的内心本就一片荒芜,也许走到人生尽头,也没有窥得自己内心的一丝缝隙。 总得来说,赫塔米勒的语言功底是登峰造极的,无论是对于词性的转化还是语句顺序的颠倒,这不是胡言乱语只是有趣的字谜游戏,作者的语言时而直白,时而坦率,时而大胆,时而晦涩,时而喋喋不休,时而惜字如金,让想要从中找出破绽的人大跳其脚,个人评分8.3分,推荐指数四星。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四):若未曾远离,又何来怀念
读赫塔•米勒的第二本书我选择了这个中篇小说集,除了同书名的《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鸡》还有一篇《独腿旅行的人》。相对第一次读的长篇《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这本书要好读很多。
这两个中篇从题目来看就觉得很有意思,一种赫塔•米勒式的暗喻,一个关于移民,一个关于流亡,都是在那个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在看米勒的书之前,我对罗马尼亚的那一段历史并不太了解,大概是去年,看过一部罗马尼亚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讲述的也是发生在那个时期的故事,当时就觉得看得十分压抑,就跟现在看米勒的小说一样,这种压抑的气氛让人很难受。
《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鸡》是一个让人很无奈的故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心的麻木,为了生存,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出卖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甚至是自己的女儿。但是反过来想,这也并不能怪任何人,是那个畸形的时代造就了这些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得麻木的人民。
《独腿旅行的人》是关于一个流亡他乡的女人,她在流亡的过程中深陷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以及努力保持的一份清醒。虽然最后她如愿获得了德国国籍,但她心里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是读着故乡友人寄来的信时,更多地勾起了她对故乡的怀念和眷恋。
米勒的这两个中篇小说,都透出出对故乡的一种情结,这应该也是作者自身心态的反应吧。这些经历,都是她曾经亲历或是亲见过的,这样的情绪或许也只有处在那个环境里的人才能体会如此深刻吧。一个人如果未曾远离过故乡,又如何能去理解这份怀念和眷恋?
我觉得赫塔•米勒并不是很擅长讲故事的作者,但是她很擅长像导演一样把自己的故事剪辑成片段,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放给我们看。就如这两个中篇,如只想知道故事情节,看书背面的内容提要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读小说,就会发现故事的那些细节极具画面感的一层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很容易就陷入到作者构建的那个环境中去。
米勒最擅长的应该在于文字的应用,有着她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可以把小说写出如同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甚至写出如同诗歌般的韵律,还有小说中的各种隐喻,都很微妙,也很精彩。这是赫塔•米勒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她的成功之处吧。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读后感(五):《人是世上的大野鸡》精彩语录
水井边轮子在转动,因为月亮很大,要喝水。因为风挂在轮辐里。袋子湿了。它就像一个睡觉的人挂在后轮上。“袋子好像一个死人,”温迪施想,“吊在我后面。”
温迪施老婆把脸转向墙壁,大声哭起来。她拖着年轻的哭腔时哭声悠长,拖着现在老年的哭腔时哭声短促。有三次她拖着另一个女人的哭腔抽泣。接着不作声了。
她的睡眠在那晚那么沉,没有梦找到她。
“时间到了尽头。”温迪施想。他听见挂钟的白色斑痕在滴答滴答,看见黑色斑痕的数字指片。没有指针的是时间。只有黑色的斑痕在旋转。它们拥挤着。它们从白色的斑痕里挤出来。沿着墙壁落下来。它们就是地板。黑色的斑痕就是另一间房间的地板。
苹果树在颤抖。树叶是耳朵,它们在倾听。苹果树饮下它绿色的苹果。
温迪施感觉到碰撞,一块石头挂在了他的肋骨里。
温迪施闭上眼睛。他感觉到他的眼球在手里。他没有脸的眼睛。
温迪施带着光秃的眼睛、肋骨里的石头大声说:“人是世界上一只大野鸡。”温迪施听到的,不是他的声音。他感受到他赤裸裸的嘴。说话的是墙。
南方的土地上没有树,而且很热。土地在燃烧。小猫头鹰在通红的野蔷薇中点燃了自己的眼睛。它的翅膀飞到铁丝网上时它期盼着一次死亡。
士兵们躺在灰蒙蒙的晨雾中。他们躺在茂密的灌木林里。他们在演习。他们用手、用眼睛、用额头在战斗。
军官在叫嚷着命令。
坑地龟裂,灰灰的。杨树好像一把扫帚立在天空中。
耶稣睡在教堂门的十字架旁。他醒来时已经老了。村子里的空气比他裸露的皮肤要亮。
温迪施老婆领子旁带着斑驳的影子,好像带着一颗死亡的心脏。
——摘自《人是世上的大野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