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之罪》是一本由劳伦斯·布洛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修系列第一本,可能还有些青涩,没有雅贼那种优雅自信的味道。诡计也一般般,甚至读到一半就隐约能猜到什么,毕竟,“父”之罪嘛……
●DNA时代之前的侦探小说,一时有些不适应。然而足够吸引人,心理学,宗教,性向,非技术流小说,赞!
●好久没有熬夜看小说,第一本布洛克的,不像国内的一些犯罪小说那样扣高智商作案手法和精彩破案过程,但也很吸引我,对社会现象的描写花了不少笔墨。被题目所误导一直在猜凶手,破案后并没有那种紧张刺激恍然大悟后的拍手称赞,弱化了个体行为,区别于国内犯罪小说。主角和描写的社会现实够我写篇长评了
●记人名真是个巨大的挑战【还有脸说,其实根本没在记。所以我欧美看得少,人名地名真是个坎。
●很精彩
●2018.07.06 读了几本马修后发现最初这本是目前最喜欢的。故事开头的惨烈和曾有过的一线救赎的微光。
●第一本午夜文库,第一本马修·斯卡德。长句总是让人思考。短句简洁有力。纽约从来不缺少犯罪,斯卡德早已习惯。尚未戒酒,辞职干私家侦探的原因,给教堂交什一税。案件的真相很本格,背后的事实让人唏嘘,标题“父之罪”也有了不同的含义。他与她只是试图让生活回到正轨而已,只是需要时间。
●怎么说呢,这纯粹是一种感觉。我知道感觉多数时候不靠谱,但是它足够能让你启程,就像一段爱情一样。很喜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同时很庆幸没喜欢上斯卡德之前就收齐了斯卡德系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念,独善其身,则共生共存,相互倾轧,就会扭曲
教育就是如此,循循教导、潜移默化才好。铁的纪律、强硬的惩罚,未必有好的结果。
《父之罪》读后感(二):读者别以为小说名字泄了底,这只是个象征,原文用的是复数
一流,马修的故事,保质保量。读者别以为小说名字泄了底,要知道原文是The SINS of fathers,用的都是复数,这是个标志,象征着小说的主题,无数父亲因为种种原因与子女产生代沟,从而给子女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新一代的罪恶,何尝不是源于此。本书悬疑点设在动机上,分析动机很具有挑战性。
《父之罪》读后感(三):好看好看
人物刻画的丰富饱满,而且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整个故事有两个高潮,一个是马修向温迪的父亲报告,到这里我以为噢,父之罪在这里,同时翻到后一页才发现前面都是铺垫。目的正确手段错误,跟目的错误手段正确,到底哪个比较糟?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
《父之罪》读后感(四):珍惜你的零花钱
不要浪费钱去买劳伦斯·布洛克任何一本书,根本没有任何推理内容可言,只是一个酒鬼的流水帐日记而已。通篇就是喝醉了睡,睡醒了喝,蹩脚的罪案情节,最后结尾时编一个火星结局。真奇怪那么多奖怎么得的。难道老美也有潜规则一说,看到新星的宣传天花乱坠,花了好几百元买齐了全套书,每本都是勉勉强强看完一遍,以后都不会再翻了,扔的扔,送的送,随便借给什么人... 所以说买书也是件要负责任的事,真正的好书应当借来看完认准了再去买。
《父之罪》读后感(五):父之罪
从找到牧师谈话时,牧师对死者的厌恶,不仅仅是因死者造成自己儿子的死亡,这时开始对牧师产生怀疑。后面揭示死者有恋父情结,曾勾引继父,这时牧师和继父都有嫌疑,甚至继父可能更大。但随后并未排除继父嫌疑的情况下,如明确不在场证据或无动机,仅是确认牧师妻子是自杀,笔锋一转,直接找到牧师,指认其是凶手。牧师与死者关系只是无证据的推测,认定牧师是凶手也基于此。总体看,马修首次出场,经验老道,是基于其十三年警察生涯的磨练,但逻辑不严密,推理不完善,转折过于突兀,缺少证据的推理只是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