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父之罪》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父之罪》读后感10篇

  《父之罪》是一本由劳伦斯·布洛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之罪》读后感(一):【读书笔记】LawrenceBlock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为什么有人会想杀人?纽约一天就有四五起杀人案。去年夏天某个炎热的星期,更是高达五十三起。杀朋友,杀亲人,杀恋人。长岛有个男人乱刀砍死两岁的女儿,几个比较大的孩子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他表演空手道。人为什么会干这样的事? 该隐弑兄后向上帝辩驳说,他不是亚伯的守护者。人只有这两个选择吗,守护或者宰杀?

  我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定价。我的时间只有对我才有意义,在别人那儿能值多少我怎么知道?如今我已经刻意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希望尽可能不要介入别人的生活。那我又该跟强迫我介入的人收多少才算合理?

  他以为他能找到答案?唉,他也许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但那绝不会是正确的答案。无可避免的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

  我说:“我失去了信念。”

  “酒叫你醉,咖啡叫你清醒。” 我摇摇头:“咖啡从来没发让人清醒,它只能撑着你不睡。拿壶咖啡给酒鬼,两样加到一起只是个睁眼酒鬼。” “这就是你的写照吗,宝贝?睁眼酒鬼?” “我眼睛睁不开,但也没醉倒,”我告诉她,“所以才能喝下去。”

  “你没有信仰,斯卡德先生。也许这就是你愤世嫉俗的原因。”

  快乐是当你儿子娶了个和他信仰相同的男子。

  有件事我早就学到了:你不需要知道对方在怕什么,知道他在怕就够了。

  腐化的年轻 青涩的堕落散发出糜烂的光华,年轻的果实在枝头乱颤。

  空气里弥漫着其乐融融的气氛,这气氛有点勉强,你也许可以感觉到一股压抑的不太成功的绝望暗流,但用快乐形容大致还是不差。

  我从没念过教科书,也从没见过温迪。我在她生命结束以后,才开始走进她的生活。我一直想走进她的生活,结果却得一再面对她的死亡。

  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谈恋爱,我只知道他们之间一定有爱。

  也许是夏娃的错,谁叫她乱吃苹果,制造麻烦。让人类得到分别善恶的知识,以及经常作出错误抉择的能力。

  你到底有多大的权利可以扭转局面。我们有权利陷害他吗?我无法想象让他逍遥法外,总得想个法子定他的罪吧?要是办不到的话,我们有权利把他扔到河里去吗?这个问题我更没法回答了,我想了很久。对与错之间总该有条界限,可是实在很难知道该划在哪里。

  我在想,目的正确手段错误,跟目的错误手段正确,到底哪个比较糟。这不是我第一次思索这个问题,也不是最后一次。

  有些人觉得,把自杀用品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比较有安全感。听说自毁的念头帮助很多人渡过糟糕的夜晚。

  我是好意给你自杀的机会,只有笨蛋才会放弃。我可没逼你做任何事情。

  《父之罪》读后感(二):父之罪——无法还清的罪过

  对于一个月就能炮制出一系列书的作家劳伦斯·布洛克,其实我是不感冒的。

  但偶然看了他的马修系列,还是被深深吸引到了。

  马修系列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父之罪》。

  故事开始是一个父亲饱含内心的懊悔前来请求私人侦探,可以帮忙查清楚女儿温迪的真正死因。

  这个侦探就是马修,一个做了16年警察因一次事故,而辞职的没有执照的私人侦探。终究男主马修是个带有故事的人。

  马修带着我们进入到温迪生前的点点滴滴。温迪其实是这个父亲的继女,成绩一直都不错,性格也很好,可上了大学后的她,却渐渐和家里断了联系,只是定期给继父寄一张明信片,就代表她还活着,在哪里。

  继父也听闻一些事情,温迪在大学里因为和教授们关系不正当,而中途退学。之后怎么生存,继父慢慢一直认为:温迪靠男人养着,可以说是一个妓女。

  直到温迪的死讯传来,继父突然意识到:自己对温迪的死需要付多少的责任?于是他不惜花重金委托私家侦探,探究温迪真正的死因。

  温迪死的时候一丝不挂,乳房等身体部位都被割伤,这样的画面也一直成为了继父难以摆脱的梦魇。

  继父告诉马修:他一直非常疼爱温迪,知道自己不会生育的时候,更是把她当作亲生女儿来看待。但就在温迪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坐在他的大腿上,温迪看他的眼神有所异样,而自己也起了异样的生理反应。

  就这之后,继父开始刻意逃避和温迪的亲密。他心里很明白:如果温迪是他的亲生女儿,他就不会如此敏感,也不会刻意回避。

  温迪成年后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更是公然挑逗继父,直接问:想不想和她上床?

  也就是这次继父的拒绝和回避,温迪从此没有踏进家门一步。

  当传来温迪遇害的噩耗,继父陷入深深的内疚,他觉得如果当初自己可以正面面对和教育温迪的话,那么可能温迪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可以说,继父想通过马修的调查把自己从内疚和不安中拯救出来。可到真相水落石出的时候,他却根本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罪过。

  是的,继父对于温迪的死是有一定责任的。

  温迪交往的男人都是年纪很长成熟的男人,对同龄的男子毫无兴趣。这样的她就是因为当初继父的逃避才形成的。

  这本书中除了温迪这样一个内心缺少父爱,而去寄托在年长男人身上的可怜孩子外,还有一个是和她同居的同性恋男子理查德。

  理查德因为对父爱的渴望,以及当年看到自己母亲死亡现场的恐惧。他和温迪一样喜欢成熟男子。

  理查德最后被认定是杀害温迪的凶手,他也在牢房里自缢身亡。

  那年,温迪20岁,理查德21岁。他们再也不会长更多的年纪了。

  “父之罪”,不单单指的是温迪的继父,理查德那个冷血牧师父亲,我想作家想表达的是所有和温迪,理查德有关系的年长成熟为人父亲的男人们。他们对这两个孩子的死都有责任。

  就是这么一个继父想通过私人侦探解脱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懊悔的故事,然后牵扯出了更多的故事,甚至让真凶露出水面。

  布洛克是硬派侦探小说家的代表之一,所以这本书不像福尔摩斯类的侦探小说,但也环环相扣,结局出乎意料。在此,我也不想更多的剧透。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我一直认为男主,那个中年男子亨伯特毁了原本美好的美少女洛丽塔。

  即使洛丽塔有勾引亨伯特的意思,可是那个时候的她才12岁,中年的亨伯特没有回避,而是毫无保留的回应。甚至为了和洛丽塔在一起,违心地和少女的母亲结婚,之后也因为被母亲的发现而产生了,母亲不幸车祸身亡。

  洛丽塔就被他一直带着流浪,上学也不去了,就和他四处奔跑。而毕竟洛丽塔还是青少年,怎么可能真正爱上这样一个控制欲强的中年男子。

  最后中年男子亨伯特也因为自己内心对洛丽塔的深深愧疚,和洛丽塔的离开,自杀身亡。

  如果亨伯特可以和温迪的继父一样,拒绝少女的诱惑,摆正自己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我想洛丽塔会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而温迪的继父如果可以真正把温迪当作亲生女儿,那么温迪可能也会正常幸福。

  人啊,总是一不小心可能就造就了别人的不幸。不幸的发生可能就在当时,也可能会是未来的某一天。

  《父之罪》读后感(三):父亲关上了门,隔墙喊话

  父之罪,the sins of the fathers。

  推动一个悲剧需要几多个父亲?

  最明显的指涉,是理查德的父亲马丁。他杀了一个有恋父情结的女孩。使自己儿子成为疑犯,精神崩溃,并实施了自杀。其次也有暗指马丁职业是牧师。为了照顾教众成为大家的father,他忽略了自己的儿子。

  “鞋匠的孩子永远光脚丫。”

  理查德六岁时目睹自己母亲在浴缸中割腕自尽,用一把老式剃须刀。也许他因此抗拒剃须刀所代表的男性气质。而他父亲严苛冷淡,不能给他所需要的温情。所以他后来成了同性恋,并偏好足以成为父亲的成熟男子。

  从这些“父亲”身上,他依旧自制谨慎,只去获取最基本的生理满足。不要亲昵拥吻,不要钱财,不要契约外的一切,无论情感还是物质。

  而温迪汉尼福特,这个恋父的受害者,有着两个父亲。

  亲生父亲罗伯特布洛,给了她生命,却没有给她一个身份,没有给她爱。以致她一生都在为此世源头的缺失寻觅(她似乎以为她的身份要由年长男性的爱来确认,但又下意识寻求一个审慎的室友提醒她真正的自我)。

  继父凯尔给过她温存,但又替之以突如其来的疏远——因为她诱惑失败了,无论在童年还是成年。其中的失落,她转而以一次次地诱惑年长男性来获得补偿。

  但空洞并不能因此填满。无论如何,她父亲未承认过她,另一个父亲拒绝了她。她的救赎不在纠正过去,过去已经来不及纠正了。她已经慢慢明白。她正要望向另一个方向。

  周遭对两个年轻人的描述,都提到他们很“纯真”。这是两个依旧在复习童年阴影的人,忘记了大考的期限已过,沉溺梦魇般机械重复着历史中的伤痛与丧失。而当他们醒过来,发现身边困在同一个梦中的人,本可以相视一笑:“啊,原来你也在这里。”

  此外还有那些面目模糊的男人。被诱惑的教授,邀她去一个晚宴的商人,为他买一杯酒的陌生人。这些父亲的代替品。这些不能代替父亲的赝品。

  还有我们天上的父亲。全知全能无暇无缺的父亲。向我们要求爱与崇敬的父亲。制定戒律并严令我们遵守的父亲。以神秘方式行事却不允许妄加揣测的父亲……他在想什么?他知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他知道,为何他不引导我们,不体恤看顾我们?

  还有斯卡德。这整个事件中,他都是局外人。但在道德两难的悖论中,如何忽视他跟马丁神父的互文与映照。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手段正确或者目的正确,他们都谮越了个人的权力试图同时扮演审判者与执刑人——英雄与魔鬼,其实只隔着一镜水面。斯卡德如何才能确认自己的世界尚未颠倒?通往地狱之路由什么铺就,他又走了多远?

  父亲惩罚孩子,父亲的过失由谁惩罚?神父悯恤教众,神父的罪愆由谁悯恤?

  这本书里他若有所悟,邀了两个孩子去看棒球赛。但我印象中,最后几本的父子关系似乎很生硬。

  宿命就是把故事结局写到了开头。宿命就是置身于这无尽无垠的分形宇宙。

  《父之罪》读后感(四):【父之罪】随意看看 消遣 还行

  借的时候只看是侦探类小说 没想到内容是这类型的

  之前的线索一丝丝的从wendy和 Richard两个人身上独立的开展

  发现他们的共性和异性

  推测他们的生活状态

  看到Richard的母亲是自杀时 就已经猜到点这个神父父亲肯定有点问题 但没想到是这最终的问题

  wendy的继父也是段小插曲 不过相对那个神父 他算是个好父亲了

  服安眠药自杀已经是对他最大的仁慈了

  很诧异 一个神父在杀了人之后还觉得他会对社会有益 很可笑呢 就算wendy勾引他又怎样 就算他无数次拿着剃须刀去她公寓作思想斗争又怎样 还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定力才犯下罪恶 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的人是最不值得原谅的

  可怜的Richard 和wendy 说不定真的会都有改变 踏上正轨呢 挺痛心的

  《父之罪》读后感(五):还是酒鬼

  布洛克早期的斯卡德系列。在《父之罪》里,马修喝掺着咖啡的波本,是“睁眼酒鬼”。最后的结局让人瞠目结舌,真不曾想到向世人宣讲上帝之爱的牧师会是恶魔。文字还是不改那种娓娓道来的诗意气息,鲜活地放佛那个私家侦探就在你耳边呼吸。最动人的还是作为私家侦探的他,面对“对与错”这些泾渭分明的道德问题,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可以一手包办法官、陪审团以及警察的职责?他问自己:我们有权利陷害他吗?我无法想象让他逍遥法外,总得想个法子定他的罪吧?要是办不到的话,我们有权利把他扔到合理么?这个问题我更没法回答了,我想了很久..

  《父之罪》读后感(六):初识马修

  第一次见到马修·斯卡德的时候,他没有在实验室做血液反应实验,没有说着莫名其妙的话给人占星,也没有在晴天里夹着一把破伞小心翼翼地在拥挤的车内挪动身体,没有任何怪异的行为……他只是一边喝着一杯掺波本酒的咖啡,一边对委托人那狮子般的大头在心里评头论足。于是我对自己说,他是我触手可及的人!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看到警方是如何赚取额外收入,马修怎样教导新人应该接受别人给的美金;看到马修将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教堂而并不在意他们用这些钱做什么;看到马修在莲蓬头下洗土耳其浴,然后用温水冲洗,再用冰水降温;看到马修如何一根根掰断劫匪的手指并抢去他们的钱财;看到马修怎样找妓女缓解压力,却又唠唠叨叨地关心她的生活;看到马修打电话给前妻,希望与两个孩子一起看球……然后我发现,我看到的马修总是游离于案件之外!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没有像读其他侦探小说那样更加关注案情的发展,反而去纠结马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仿佛初次见面时的印象通过不断熟悉而模糊起来。而这个人物不再是我触手可及的,而是一个我想要进入他生活中的人物!总之,他——马修·斯卡德,吸引了我!于是,我一气呵成读完了本书!

  回过头来说说本书的案件。

  “别的我不敢肯定,但温迪,肯定是在康复中。”这是马修对女孩父亲所说的话。这句话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惋惜与心痛。那种感觉就像即将蜕变为蝶却被扼杀在茧中一样令人惋惜。犹如黎明的第一道阳光就在眼前,而自己却陷入无底的黑暗中般令人心痛。

  “你的儿子是同性恋,但是他在温迪这里获得归宿和家常的幸福。不敢肯定有恋爱,但,肯定有爱。”这是马修对男孩父亲说的话。那一刻我鼻子酸了,被扼杀在通往幸福的航班中给人的感觉时如此压抑与悲凉。布洛克完美的把握住了这种信息,并将其传达了出来。

  相对于本书挖掘出的人性来说,整个案件的真相则低调的多。没有什么诡计,凶手比较明显,然而动机却十分惊人。马修的推理完全以人性为出发点,他挖掘的太深了,以至于虽然没有物证,却能让人完全信服。

  最后说一下本书反应的社会现象。所谓“厄勒克特拉情结”是一种恋父情结。本书表面上看,两个孩子都有这种情结。然而当真相揭开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造车这些不幸的根本原因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

  母总是一厢情愿地做着“为孩子好”的事情,可是子女则对此极端反感。“汤姆,你不能做这个”,“苏珊,你必须这样做……”他们感到不被理解,感到被剥夺了自由。于是他们反抗。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另一种父母则完全放任孩子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对不起子女,因为愧疚而放弃对他们的教导。又或者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全天下仅次于上帝般纯洁的。因此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累累劣迹的时候那种懊悔与震惊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中的两位父亲则将这种代沟发展到了极限。所以马修在结案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带孩子们去看球!看到这点的时候,笼罩在全书的那种阴郁似乎突然被阳光击碎。一种温馨自心底涌起!

  《父之罪》读后感(七):我一直想离开这种生活,却一再地被这瞬间俘获

  马修系列一直对我而言是个美丽的存在,无论从口碑还是装帧还有腰封上直指人心的一句话,都像是一把漂亮的刀让我爱不释手。

  翻开劳伦斯·布洛克的创作年表,可以知道处女作是1966年的的谭纳系列首作《睡不着觉的密探》,然而之后就一下子跳到了1976年的《父之罪》。这十年布洛克写了什么,发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我一概不得而知(这时的天朝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事情)。大概这是出版社为了宣传自己的书而使的伎俩,给了一本处女作算是意思意思。于是我的心态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去面对这个纽约城的无证侦探马修。

  《父之罪》很薄,薄的只有155页的内容,73千字。对于薄的书我一直有着自己一套的理解。于是我就想,布洛克给这个故事里赋予了怎么的内蕴?看了简介,我猜到了一种想法;看了五十页,也坚定了这一种想法:既然是《父之罪》,那必然与父亲有关。雨天选择的伞,恋父情结这类的词都跑进我的大脑里,产生了一种不过尔尔的想法——毕竟页数只有这点,也不会玩出什么大花样。

  可悲的读者,才会被页数限制住大脑。

  看着马修不断重现那个妓女的生活,我才意识到,不是布洛克给故事赋予了什么,而是故事就是为了这个内蕴而写的,The Sins of the Fathers——这不是妓女和男同性恋的事,是一群人的事。父亲造成的伤,孤独和混乱,充斥着小孩子不安分的心与冲动。

  故事的结局部分在我看来倒还是挺有本格味道的:线索充分,简单易猜。但在我印象里一贯以颓废形象的马修却认真起来了——之前的两位大家,斯皮德是亦正亦邪的,马洛是拥有“黄金心灵”般的骑士;而马修?他什么都没有,颓唐而又冷峻,他走进了妓女的生活,面对了她的死亡,真实和爱。我在猜马修在那时是不是因为面对了这些从而决定了这样的结局

  。

  善与恶,我一直分不清楚。恋父的孩子会以为父亲一直是善的,这是爱。而没有意识到的父亲却一再回避,这是什么?原来说到底,还是身边的人伤自己最深这个小理由。

  硬汉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南,斯皮德游龙戏凤,菲利普·马洛行走于善恶之间。而马修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他不掩饰自己的一切,因误伤而辞职,因无证而边缘。他会给教会大把的钞票,也许是因为心里仍旧期待一种救赎。

  于是我看到了结尾马修点上了第四根蜡烛。

  我一直想离开这样的生活,却一再被这样的瞬间俘获

  《父之罪》读后感(八):初识布洛克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劳伦斯布洛克就连马16本,按时间的顺序挑了这本最早的系列,当晚就忍不住看完。 国外的犯罪悬疑小说看多的不多,但都有别于国内的手法,不知道是不是阅读量太少,涉猎不广泛,在我看来国内的作者普遍注重于高智商的犯罪手法和警察高超的破案能力,对于纯粹喜欢刺激的我来说当然是一种享受;国外的犯罪的小说(包括这本,估计布洛克其他本也是差不多)弱化了罪犯的犯罪过程,警察也没神化到神探,正常的查案破案,过程少了些悬疑的程度,案件告破后也少了些紧张刺激恍然大悟的拍手称快。但书中加入了更多的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借案件来反映社会现实,让人看的过程中深有同感。看完国内的小说写的评论大部分是关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和主角的个人形象,而国外的大部分会基于作者的表达来进一步抒发对于社会的看法;就像不同看完不同类型的电影,有的看完获得感官上的刺激,有的是心灵上的思考。就看你选哪一个了。

  书中一些话挺喜欢,我就直接列举了:关于贿赂与做人,书中马修对小警探说:“你是有很多得学,不过他们会让你轻松过关,制度本身会带着你一步步往前走。这个制度就是好在这里。”他们警局里,都是拿钱好办事,警察也接些外活,给钱会找个理由比如还钱给你,收钱的人当做对方给的礼物,作为帮忙收的人情。就像主角马修收了凯尔的钱来为他帮忙一样,制度在哪都一样啊,包括发生在主角身上,一切都是约定熟成的事,变成了行为处事的“规则”一样,每个人都得遵守,不用害怕不会,制度会带着你一步步学会;还有马修反思那段,面对真正的罪犯,知道他有罪却无证据,警察有心无力于是栽赃,:"你会想,警察有多大权利可以那样扭转局面,我们有权陷害他吗?无法想象让他逍遥法外,却总得想个法子定他的罪吧?要是办不到我们有权利把他扔到河里吗?对与错之间总该有条界限,可是实在很难知道该划在哪里。”这的确是警察的难处,罪犯逍遥法外是法律的漏洞,警察栽赃陷害也是利用法律的漏洞,这也是他要离职的原因之一吧。

  主角马修这个退休警探是典型的欧美硬汉风格,看的时候不自觉联想起影视中那些硬汉角色,不知道现实中的警察是不是也那样,和国内“书中”描写警察大相径庭,当然国内要写出会给你禁。。。入坑第一部,按照写作的顺序,今晚接着去撸《在死亡之中》

  《父之罪》读后感(九):人性的悲剧

  福尔摩斯,波洛应该是侦探小说史上最著名的两位主角了,最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些久负盛名的小说自己一本都没看过,于是开始搜寻侦探小说必读书目,于是就知道了除了柯南道尔和克里斯蒂还有布洛克,钱德勒,康纳利等诸多大腕。最近趁着新星出版社低于5折的活动力度买了几本各位的代表作,第一本阅读的就是劳伦斯布洛克的《父之罪》。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居然刚好是马修系列的第一本,算是意外的惊喜。

  书名为《父之罪》,鉴于father一词在英文中的含义,想当然认为应该与神父或父亲有关,结果是两个都脱不开干系。本以为会看到一系列精巧的布局推理,结果就这么平铺直叙看到了结局。与其说是侦探小说,更像是一出家庭伦理剧。两个被困扰的家庭阴差阳错酿成了一出悲剧。

  温迪 汉尼福德,受害者,一个有着恋父情结的单纯女孩,因为与教授的关系被发现,被迫离开大学,独自来到纽约,而后与一系列年纪较大的男士发生关系,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般定义上的妓女,虽然她本人可能并未如此想过。直到她遇到了马丁 范德普尔,一个道貌岸然的牧师,在与温迪发生关系后又把自己的负罪感全部归罪于温迪身上,并因此将其杀害,没有想到的是,这却导致自己的儿子,与温迪同住的理查德,在见到温迪的尸体后,精神恍惚下以为是自己杀了她,最后在狱中自尽。

  一个父亲,面对继女的诱惑产生情欲,继而对自己感到憎恶,也因此开始刻意与女儿保持距离,这也间接导致了温迪离开学校,来到纽约。

  另一个父亲,一个道貌岸然,内心扭曲的牧师,在外面维持着牧师的体面,受人尊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主导的家庭会多么压抑,妻子的自杀估计也与此脱不开干系,而目睹母亲的死亡,也为理查德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除了故事的主线,两个悲剧的家庭,其他配角的表现也让人留心,警察们是如何理所当然的收受贿赂,而潘科夫,一个只想认真做好本分的小警察,在面对贿赂时的手足无措,主人公对他的一番提点,也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人家给你塞钱你不收的话,你会让很多人紧张。"可以预料到潘科夫的未来,要么继续坚持原则,但再没有晋升的机会,变得郁郁寡欢;要么,与其他人同流合污,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如果他能走出第三条路,也许就会如马修一样,成为另一本作品的主人公了。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翻译,虽然整个故事还能完整的看下来,但作为小说,文字上的功力几乎被翻没了,只剩下了故事这个骨架,由于没有看过原版,不能断定问题都在翻译身上,但以Lawrence Block的大名,我实在难以相信他的文字会粗糙到如此地步。国外佳作引进的越来越多本是好事,但糟糕的翻译毁书不倦也越来越是个问题。

  《父之罪》读后感(十):果然是欧美风格,大爱马修~~~

  这是我看劳伦斯布洛克的第一本书,应该也是马修的第一次出场,欧美风十足,硬汉形象鲜明,个人魅力十足,可以说第一次看到他我就喜欢上这个人物了。

  他是个辞职的警察,因为一些原因,让他心存愧疚,引退辞职,而当有人再次请他查案时,他倒也可以接受,虽然否认是雇佣关系,却也毫不客气问他要了2000作为生活费;他习惯把收入的10%捐给教堂,一天喝N杯波本酒(感觉整部作品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波本”),走到哪儿都问人家要酒喝,晚上还去找妓女并且可以跟她推心置腹地谈天说地,这真是个真实感十足的硬汉啊~想必马修这个人物迷倒了不少妹子。

  案子本身很简单,被害者的父亲想知道关于他女儿生前的事情,马修用了五天的时间明察暗访,最后查到了案子的真相,结局来得非常突然,意外性十足,并且有些社会派的味道,发人深省,整部故事的收尾读得也非常舒服,就像一些流行歌的渐弱收尾一样,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非常喜欢马修跟那个失足妇女讲的一件往事:当年一个女孩被杀,谁都知道是公寓管理员干的,但是没有证据,无法定罪,而当马修建议用测谎仪时,嫌疑人居然欣然答应,因为他知道测谎仪的结论无法作为证据,结论当然也显示嫌疑人在撒谎,嫌疑人轻描淡写来一句“这玩意儿偶尔也会出错吧”,谁都拿他没办法,不过马修决定自己解决问题,他趁那男的出去的时候把大量海洛因藏到那男的房间里,后来毫无悬念,那男的被抓进去判了三年,一年后在狱中因为一些小事被人捅死了。

  你不能说马修这样的做法是对是错,准确地说是“替天行道”?但是对与错之间应该有条界限,只是这条线,很难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父之罪》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