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的人》是一本由(英)约瑟芬·铁伊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兰特探长初登场,细碎的过程中又少不了对英格兰和苏格兰人的调侃——“开门那一两分钟的兴奋激发了英国人一贯爱角逐先后的本能——我指的是英国人,苏格兰人可不是这样⋯⋯”和在后来的作品里也能看到的有趣比喻——“用各色陶土随意涂白的石阶看似干净但令人不敢领教,有些因为发现自己被注意到而羞红了脸,有些则板着黄脸表示不欢迎来者,有些在忿恨的情绪下气得脸发白。但它们全都一副‘要你管’的表情。”追寻嫌疑人的过程重要过最后的结果,因为解密的方式真的⋯⋯有点坑爹⋯⋯
●凶手绝不更名,绝不投降!
●咋一看分数很低,其实和我想的一致,三星半,其实处女作而言还可以了。铁伊的文笔很是细腻,有人说冗长无聊,其实还好吧……初读觉得有些散,到后来渐入佳境,发现线索,拼凑全景,追捕嫌犯,发现有误,转移目标……这一些都还称得上精彩,最后真凶自首是什么鬼啊?!凶手怎么能自首呢!PS:侦探真是超级无聊,里面最有个性的是特立独行、温柔坚定的丁蒙特小姐和开朗活泼、情深意重的拉蒙特先生,你们快在一起吧!
●三星半吧,这个结尾…
●碎嘴又無聊
●从铁伊开始,侦探小说的重点就已经不放在案情本身而转而关注现实上了,正如那句名言,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理由,而不是一具尸体。
●1.处女作没法看系列。想吐槽都找不出什么槽点;2.平淡无奇的案件,冗长无聊的查案过程,突然冒出的凶手和动机,这个结局,感觉铁伊是在责编一天几十封催稿电报的压力下完成的;3.写得这么短真的不是我的锅,没有什么亮点我也不知道该写些啥。泄底关键词:排队;love;复仇。
●虽然开头就写到了麦克白小姐的怪异反应 可在追踪了那么长一段别人后又突然冒出来一个几乎都让人忘记了的胖太太… 中间一丁点儿都没提起 实在是让人反应不过来……
《排队的人》读后感(一):不需要侦探的侦探小说
第一次读到侦探束手无策,然后凶手自己跑出来说,你们这些警察太蠢,抓错人了,我才是凶手的侦探小说。不知道是在讽刺侦探的智商,还是读者的智商。
其实也不是全无线索,当索雷尔决定去美国或是自杀的时候,却还一遍遍去看蕾伊的演出。这是为什么?去了美国,多的是看她演出的机会,自杀的人,该是生无可恋吧?顺着这条线索,不难发现别针上名字的缩写,及他们青梅竹马的事实。
据说这书是铁伊成名后才出版的,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当初铁伊自己也觉得写的不咋的,可是有一天她出名了,然后把之前的东西都拿出来出版了。
《排队的人》读后感(二):还是有些地方没看懂
结局是有点狗血,还是去掉了一颗星,但是如果是铁伊的第一部侦探小说,已经很不错了,从案件线索编排,还有情节推动上都很谨慎,女性的理智形象如丁蒙特小姐很讨喜,主角侦探被吐槽和常人差不多的智商,但我觉得这个人物还是有点意思。
不过我还有地方没看懂: 死者也不是什么黑道人物,为什么要隐瞒身份?为什么案发当天要带手枪,他不是要自杀的话,那是想杀了旧情人?但是这样也说不通。然后就是排在后面的跑到前面去,竟然也没人发现,这个有点说不通。
有机会要看原著,翻译太烂了,男人和女人都会写错,他和她经常搞混,还有一些错别字,不过我看的版本不是这个,是小说汇总,华侨出版社出版的。
虽然好久前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但是现在还在适应铁伊英式写作风格,希望下一部会更精彩。
《排队的人》读后感(三):值得为她奋战
书的前80%内容都在描述案件的发生和推理的过程,从很少的线索中挖掘慢慢推理出凶手。当进行到80%时探长抓住凶手后,开始怀疑这并非真正的凶手。又用10%的篇幅怀疑另一个人是凶手并进行调查,在拿不到严丝合缝的证据而自我烦恼的情况下,凶手自首了。
在最后一章中对前90%的推理过程,做出如下总结:错的离谱。作为一篇反推理小说,前面的推理过程越精彩,越看似严谨,在最后反转后通过对比越是凸显的推理滑稽可笑。
铁伊的书总让人感到惶恐、畏惧。《萍小姐的主意》表述的颇有名气的心理学作家猜错人的心理和性格,本书是法医和警察,在有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情况下,猜错犯罪者性别和罪犯画像。如果连专业从业者也会误伤,何况我们普通人。
铁伊想诉说的大概就是人性复杂多变,对人和事不要随意下结论,谨慎为之吧。推理是个人主观的猜想,一旦猜错就会误伤无辜者,本书若不是最后凶手自首,法庭按照证据很大几率会误判,尤其当“凶手”是个没有工作的穷人时,法庭没有兴趣听穷人的故事。
书中对人物的描述很丰富,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让人敬佩和羡慕的地方。
敬佩探长的坚持探索。书中探长在抓到凶手但是感觉不对劲时,睡不安宁,他选择继续调查,没有为了交差而放弃。在上司也觉得证据确凿无需自扰时,依旧去寻找死者的行李,想要努力找出不对劲的地方。
敬佩房东太太和拉蒙特的感情,当事情那么巧合,所有证据都指向拉蒙特时,依然相信他并为他安排退路。
敬佩沃利斯太太对女儿的爱,女儿从小和姑姑一起长大,不在自己身边,也依旧爱她并为她付出。
即使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如意,比如爱而不得激烈的恨意,比如被误判,但是也充满了爱,也有坚持不放弃好人。海明威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为她奋战。”我同意后半句。
《排队的人》读后感(四):值得为她奋战
书的前80%内容都在描述案件的发生和推理的过程,从很少的线索中挖掘慢慢推理出凶手。当进行到80%时探长抓住凶手后,开始怀疑这并非真正的凶手。又用10%的篇幅怀疑另一个人是凶手并进行调查,在拿不到严丝合缝的证据而自我烦恼的情况下,凶手自首了。
在最后一章中对前90%的推理过程,做出如下总结:错的离谱。作为一篇反推理小说,前面的推理过程越精彩,越看似严谨,在最后反转后通过对比越是凸显的推理滑稽可笑。
铁伊的书总让人感到惶恐、畏惧。《萍小姐的主意》表述的颇有名气的心理学作家猜错人的心理和性格,本书是法医和警察,在有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情况下,猜错犯罪者性别和罪犯画像。如果连专业从业者也会误伤,何况我们普通人。
铁伊想诉说的大概就是人性复杂多变,对人和事不要随意下结论,谨慎为之吧。推理是个人主观的猜想,一旦猜错就会误伤无辜者,本书若不是最后凶手自首,法庭按照证据很大几率会误判,尤其当“凶手”是个没有工作的穷人时,法庭没有兴趣听穷人的故事。
书中对人物的描述很丰富,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让人敬佩和羡慕的地方。
敬佩探长的坚持探索。书中探长在抓到凶手但是感觉不对劲时,睡不安宁,他选择继续调查,没有为了交差而放弃。在上司也觉得证据确凿无需自扰时,依旧去寻找死者的行李,想要努力找出不对劲的地方。
敬佩房东太太和拉蒙特的感情,当事情那么巧合,所有证据都指向拉蒙特时,依然相信他并为他安排退路。
敬佩沃利斯太太对女儿的爱,女儿从小和姑姑一起长大,不在自己身边,也依旧爱她并为她付出。
即使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如意,比如爱而不得激烈的恨意,比如被误判,但是也充满了爱,也有坚持不放弃好人。海明威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为她奋战。我同意后半句”。
《排队的人》读后感(五):超帅神探格兰特烧脑破解剧院排队谋杀案
《排队的人》是英国推理女作家约瑟芬•铁伊于1929年写的第一部作品,帅气探长格兰特在这部作品中首次闪亮登场立刻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在这部作品中铁伊仅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苏格兰场的格兰特探长爱岗敬业、智勇双全、风度翩翩的上佳形象。书中写到“他中等身材,略微偏瘦”,接着连用两句“如果我说他风度翩翩,你肯定马上想到裁缝的衣服架子一样标准的身形”、“但如果你亲眼见到一位衣着出众,而又不像衣服模型那样木讷的人,那准是格兰特。”读起来很舒服。作者又用格兰特的上司对人物侧面烘托,“这些年来,巴尔克一直不遗余力地模仿这位下属的时尚品位,可还是差强人意;如果还算有点成就的话,就只能说他比以前更注意衣着打扮了吧。巴尔克对大多数东西都缺乏鉴赏力,包括衣着穿戴。他总是不停地忙碌,但这恰恰是其最大的缺点。尤其是每当他还扯着别人跟他一起点灯熬油地加班加点时,大家都希望当初他根本就没出生在这个世上。”很多评论家认为侦探小说对人物刻画是弱项,但是从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铁伊笔下的格兰特是让人喜爱的。谁都想认识一下这位探长,把这位探长变成自己的好朋友。探长办事让人放心,他的职业操守让人肃然起敬。
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案子的神转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始就是剧院排队人群中突然出现无名氏被杀,看似毫无头绪一般人都束手无策,格兰特通过若干蛛丝马迹找出无名氏就是赛马经纪人索雷尔。案子的线索在格兰特的追踪下逐渐明朗,却在第十四章“呈堂证供”出现抓到的人可能不是凶手的结论,一下子案子退回原点,让我们以为探长要栽跟头了,却在最后一刻来了一个神转折,让读者大跌眼镜,既出人意料却在事后的分析中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铁伊在这里设的圈套成功地征服了读者。
作者在写这部作品时悲天悯人的情怀使读者逃离了一般侦探小说的恐怖血腥的俗套。正如最后小说中写的“这真是一桩奇特的案子,但是最奇特之处还在于,里面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恶人。”
读这部小说还有一大妙处,那就是我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每当读到探长出差的环节,有时候竟然有和格兰特一起到处游历的感觉,从英格兰到苏格兰一路上风景如画,在享受火车方便快捷的同时又可以欣赏大自然或城市的美好风光,让读者也暂时摆脱一下紧张而压抑的神经。从因弗尼斯到卡恩尼施的一段邮车之旅更是精彩,我猜铁伊一定坐过乡下的邮车。
此外铁伊对钓鱼、赛马的丰富生活体验,也使她把这两个活动写得生动活泼,让读者犹如置身水边垂钓或在赛马场的喧闹下体味人生百态。
掩卷后你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中规中矩的侦探推理小说。整篇作品行文幽默描写细腻,带有鲜明的英国特色。故事中的意外层出不穷惊喜不断,不到最后一分钟什么是结局就没有定论。铁伊成功地用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