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的人》是一本由Josephine Tey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排队的人》读后感(一):凶手在故事之外么,,,
恩,我看的并非这个版本,而是全集的那个版本。翻译多少有点问题。如果说世界上有所谓 ENGLISH CHINESE这种东西,那这本小说就是由这种语言写成的。翻译得,感觉颇为认真,然则是十足十的翻译腔,有时候让人联想到金山快译,,,不过矛盾的是,对于很多专有名词,却非常认真在括号里给出了注解,,,
然后,关于这个残破不堪的版本的阅读感想是,应该是一篇风趣幽默,缓慢,清新的,,侦探小说。虽然因为翻译,感觉有限,,,
主人公很有魅力,无所不能,整个世界温馨可爱,人人都助人为乐,快乐生活。总之除了案件本身,几乎是牧歌式的世界。读着,心情相当好。对于案子能不能破倒不是很关心。
然后关于整个案情,,恩,不剧透,,,追查过程很精彩,可是,,,最后的真相有点随便,,,
最后,,如果有同样读过的人,凶手,其实不是最后被抓的人,是吗?
《排队的人》读后感(二):只看风景 不究案情
约瑟芬·铁伊的作品常常被上架在“推理小说”栏里,却总是让那些仅想着看推理的小说迷们大跌眼镜。在《排队的人》(The Man in the Queue)的书评里,就充斥着读者们的抱怨和失望。
尽管和同时期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多萝西等人并称,然而铁伊却一直那么任性,她不给你一个封闭的环境,不给你一个才智过人完全中立的侦探,也没有有趣而略显“愚笨”的破案助手,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嫌疑人范围,而至于凶手确实够出乎意料了,但这位凶手丝毫不符合范·达因的二十条规则,只会让你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大大地吃惊伴着“气愤”。
《排队的人》就是这样一本小说。
第一章开始,在不知道几百几千人停留过的剧院排队处,有人被刺身亡了。死者被前后排队的人拥着,售票开始的时候,才因为人流移动,尸体倒地而被发现,后背插着凶器,口袋里还有一把手枪。
这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没有那些相互的利益关系或者明显的爱恨情仇,甚至仅有的几位当事人也只是因为凑巧和死者一样是女星蕾伊·马科布忠实的粉丝而排队在一起。
如果说阿加莎给出的谜题是一道选择题,那么铁伊的谜就是一道开放的论述题。身为苏格兰场探长的格兰特出场时,也和读者一样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开始理起。一切都那么无序,没有身份的死者,没有指纹的凶器,没有目击证人,更别提动机和嫌疑人。幸运的事,也许和千千万万真实的案件一样,侦探慢慢的理清各种各样的线索,把破案的网逐渐收紧。
饭店里偶遇的目击者,死者的领带,邮寄来的丧葬费,神秘的地中海人,遮遮掩掩的女房东......事实证明,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孤单,多离群,总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人际往来。只要这个“排队的人”真实地在伦敦城存在过,那么他就一定会被找到,那么杀他的人也一定会被找到。
随着情节和案情的推进,格兰特锁定了目标,那唯一个的嫌疑人:死者合租的朋友,拉蒙特。也就是那个神秘的地中海人。他寄来了丧葬费,却不来认尸;他和死者合租了四年,却在最后死者要离开伦敦去美国的时候在剧院大吵;案发后他拿了死者的英镑先是躲进了伦敦城的小公寓,最后又在女房东太太的安排下一路北上逃到了苏格兰高地。
虽然晚了一步,格兰特探长还是发现了这一切指向他的证据,于是探长先生要去苏格兰“钓个鱼”。他要亲自出发去缉凶。
“火车冒着蒸汽驶出国王十字街,格兰特已经开始研究地图上一英寸大小的卡恩尼施地区了。他颇为开心地再次研究着地图,能在广阔的乡村追捕嫌疑犯想想就觉得刺激无比,那里有一种走进古朴,贴近人性的亲切,少了大机器和现代化大生产中的沉闷,可比泰晤士河岸边那些张牙舞爪却有寂静无声的钢筋铁骨柔美多了。”
探长先生想必早就腻烦了伦敦的生活,拥挤、冷漠、呆板,那里有一切城市的弊病,带来的总是“沮丧”和“令人窒息”的情绪。这个可怜的逃犯,想想他也没那么可恶,逃到了远远的苏格兰,让格兰特可以带着莫名的激动和兴奋去追赶。
我所读过的最独一无二的“追捕”故事在苏格兰远离喧嚣的世界里开始了。
格兰特探长在火车上,一觉醒来,发现已经到了明媚的乡村,边吃早餐边欣赏窗外移动的风景:“明亮的天空做底,有覆盖着耀眼白雪的松林做陪衬......桦树依山铺开,仿佛是某条小溪的守护神,有的桦树宛如拖曳着轻薄的新绿帘幕......宽广的河谷、大片的田野、小块的砾石地和绿色的乡村......”到这里,读者和探长可能都有点恍惚了,如果不是去追凶,真的是去钓鱼多好。
可惜,真的只是如果。那迷醉的苏格兰风光,险峻的礁石、无边的冷杉林、平静的湖面、汇入河谷的溪流,层层而上的山峦,却都只是追捕拉蒙特的背景,画一样的背景。
而无意中被格兰特发现的拉蒙特和刚认识的丁蒙特小姐的恋情,又让侦探迷惑了。甚至他在整个缉凶的过程中充满了迟疑和犹豫,读者可能也不知所措了。所有的证据无懈可击,而拉蒙特被捕后的自白也无懈可击。格兰特伤透了脑筋,因为他千里迢迢带回伦敦交差的,是一个自己都不太认可的嫌疑犯。这一次,是不是真的错了。
最后的结果变的有点无足轻重了,探长确实错了。在最开始,他就接近了真相,而却被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已经产生的情爱蒙蔽了双眼。确实是一个意外的不符常理的结局,然而凶手、死者、嫌疑人,甚至侦探他们所有的情感却都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如果换成另一场景,格兰特早就按照正常的推理和判断找到了凶手,不致于还要远去苏格兰,然而潜意识支配了一切。探长害怕触及那个真相,探长想离开伦敦,他有烦心事,他想看风景。于是,这个有点儿莫名其妙的嫌疑人带着读者和探长跑远了。
和那些着急的,总是盼着悬念和解密的人们不一样,我特别喜欢铁伊从容的笔调和满不在乎的态度。她是苏格兰人,描绘起自己的家乡来,总是那么得心应手,那里是“钓鱼”的地方,是逃离的地方,是格兰特探长松一口气的地方,也是给读者静静享受的地方。
想看苏格兰高地风景,请看下面:
原文
《排队的人》读后感(三):忍不住猜,一直猜错
你有机会随着格兰特探长去询问黑帮头目,去马场打探,去死者的办公室,去苏格兰高地乔装钓鱼,去海边微服私访……
从头到尾的未知与奇特让你困扰也让你兴奋。
你有一把“证据中的证据”,凶器银匕首
你有千里迢迢抓捕到手的“黎凡特人”拉蒙
可是现在你又有了一个珍珠帽饰,带着同样难解的R.M.缩写 ,带着心底隐隐的一丝不安
你忍不住拂去格兰特探长深陷的困境,开始推测,
你推测 了一种又一种可能
又一一被事实推翻
你有点儿着急了
尽管这个凶手已经在一开始就被铁伊交待过,而你竟然差点记不起这位关键人物的姓氏
一切谜团迎刃而解
你这才知道,不要放过所有掠过心底的哪怕些微的一丝怀疑
一切直觉皆事出有因
除此之外,你不得不佩服,铁伊是一个极佳的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