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5-17 23: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青年十二·谈修养》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3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精选点评

  ●感谢能在最适当时期读到这本书

  ●我超喜欢这套书的装帧设计. 每次捧起来都觉得很有仪式感. 民国背景写出来的文字,放到现在道理依然相通.

  ●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这不仅是那个年代毛病,现在也一并流传下来了,我们并没有去糟粕精华啊。

  ●谆谆善诱

  ●年轻时候一不小心成了蒋勋作家,写点通俗文字,基本上符合中学生作文例子做法重复很多,观点无甚新意,中学生看看尚可。

  ●感慨在40岁的中年才和这12封信相遇,但即使20年前遇见,怎知愚蒙的我会开化呢?很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刚上大学外甥,但又惴惴,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他是真心赞赏还是暗自嘲笑?真希望每一个有见识的人在青年时能读一读此书,并领会其中内涵

  ●还行 只是后面几章有点不知所云感觉机会可以在看一遍

  ●凡书前后重复者,我以为都是不必要啰嗦

  ●苦口婆 谆谆教诲 循循善诱

  ●此书,只有浅出,没有深入,也许是太晚了,前几年就早该读的,以目下的年龄心境来看,获益有限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读后感(一):在那个喜欢写信的年头

  朱光潜先生实在是个喜欢写信的人,放在现代,必得是一网红大v了。在这个版本里这两本书都是信,正文是信了,附录还是信。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谁让人家写信写的好。比之《谈美》,多了更多恳切关怀,尤其是《给不管闲事人们》写的信,叫人明白什么是“真人不露相”。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读后感(二):书是好的,只是在语言类型上不大好阅读

  速读一遍,又略读一遍,获益良多。原本是有些素养的我,而今会更能共情包容

  那些拿来做题目的谈论的问题,青年、甚至是人,的确都应该认真思考一番的。若我在中学时有幸读到这些,而今定会是另一番景象良师益友,对人生、尤其是刚开始的人生,启发引导作用意义非常重大

  关于社会、人生一类的大问题,书里谈论得并非不精彩,援引也并非不广博,但泛泛而谈大道理看多了也像鸡汤一样起了腻味——很耐心才看下去,因为心知是好的。

  感觉不如直接去看援引的大师的详述,或者看相关名著小说散文经史子集。总之,书是好的,只是在语言和类型上不大好阅读。

  本来只想写个短评,但字数超了,就写在这里。觉得有些书(影音书同理),看过了并不需要写一大堆读后感,一句“看过,很好,希望早就看过,希望你也看过”就够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读后感(三):在书中寻一个朋友

  要不是姐姐这个文科生把它拿回,我是看不见这本书的。

  一本书每天放在你的床头 ,何况假期的你是这么无聊,你肯定会翻开看看的。

  一翻开,了不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页便印着“Where my heart lies,let my brain lie also”,他在讨论心和大脑的关系!自己之前也胡乱想过你的心理与思想的关系,他不但想过竟还把相关名言放在扉页上!突然感觉真的是玄妙啊,一个朋友,大约一百年前,在书中等你。

  继续看,感觉这个朋友真是可爱。别人在信的末尾祝你“一帆风顺,学业有成”,他却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1929年,他便打趣地给你讲他心中的“多元宇宙”,“平行世界,多元宇宙”这不是现在的热词吗!他是个喜欢哲学、心理学、文学和美学的青年,信中的他侃侃而谈,朴实而真挚地讲自己的感想;书末的附录第三篇《朱光潜给朱光潸》真的是太幽默讽刺了,既不失文人的风度又把对方怼的哑口无言。

  因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太简短,本书把《谈修养》也收录进去。对比,《谈修养》不是那么惹人喜欢。最后一篇《谈美感教育》写的是真好,其它篇都看不下去了。光潜朋友变了,里面的文章不再有和朋友谈心之感,结尾不再祝你谈笑跑跳,而是“最后,我还须着重说,我们需要彻底的觉悟”,这都是个啥啊!!

  想起他在《谈修养》的序中说,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自己在欧洲读书,还是个青年,十多年过去,现在自己阅历多了一些,写这本书来补年的漏洞。阅历是多了,可是文风也变了啊。正如他在上本书给朱光潸的信中写的:

  我在青年时代最得意的并不是师长的义正辞严的教训,而是像我一样年轻的朋友们对于自己的内心冲突、挣扎、怀疑、信仰所下的忠实的剖这种剖白引起我的同情、印证、感动和回思。我不断地受这种心灵的激动,也就不断地获得到心灵的发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读后感(四):先生和蔼可亲,话语平易近人,这是一本影响我一生的书

  “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这是一本影响我一生的书,毫不夸张这么说。

  第一次知道朱光潜先生,是语文课本里的那篇关于《谈美》的课文作者。那时候有一种隔阂感,总觉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老人,德高望重,离我们很远。

  读了这本书后,发现朱老和蔼可亲,说的话平易近人,且很多放在现代也不为过。

  开头,“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我不禁感到羞愧,确实啊……

  “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谈读书》)

  “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谈立志》)

  “我觉得不但在文艺方面,就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凡是引诱所以能成为引诱,都因为它是抵抗力最低的路径,最能迎合人的惰性。”(《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每个人的现实环境是每个人的课题,要他自己寻求答案。没有答案的就不成其为课题,没有苦难的也就不成其为课题;课题总是包含若干困难,困难解除了就是答案。”(《我要向青年说》,朱光潜。1949年1月)

  诸如此类,振聋发聩、精妙绝伦的句子或思想观点,还有很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读后感(五):掩卷沉思,作为一个青年,书中所言,做到多少?

  看完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感觉真的不错。先生苦口婆心,谆谆善诱,为青年人提出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修身的建议,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国民性、文化渊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先生目光如炬,许多见解一语中的,让人知道世事也不外如是。

  令人大感惊奇的是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可书中的情况尤其是国民性的变化却不多,所以其中的建议更是有许多的现实意义。做人切记不能懒,一懒万事休,要多动一些,为以后长远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做一些有益的消遣,而不是打麻将抽大烟,消遣应既有益于身体又有益于心灵,贵在有一些好的爱好。等等等等,苦口婆心的老先生所说甚多,在此也不仅一一了。

  最感动的一点就是先生更是有着我们这一代人所难以企及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都显示出拳拳爱国之情,那个时代虽然处于一个国家苟且的大时代,但眼前之事却不是我要买房置地啊,我要升官发财啊。先生的文中都是应该不计名利、严谨治学、踏实做事的观点,从而令社会更好,十分敬佩这种风骨,虽然我很难做到吧。

  很喜欢朱光潜先生这种名家能够放下架子去给青年人写信的做法,更喜欢他每次的署名你的朋友光潜这种平等的态度,还有他做这些事情所出于的一种情怀,对当下之现状的不满,所以给青年一些建议令其更好的发展,从而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掩卷沉思,书中这些信中提到的建议,谈修养那些文章中有修养的人应该所做的表现,我们又做到了多少呢?

  读书笔记: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文学之所以美,不在于有尽之言,而犹在无穷之意。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悲剧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

  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国家是人民组合体,在学者能言学,在工者能言工,在什么者言什么,合而言之,就是在国言国。

  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以束缚而不能给人以幸福。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到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 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比以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

  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

  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是创造。

  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侧身天地长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安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