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4-29 23: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精选

  《修得一颗柔软》是一本由马明博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修得一颗柔软心》精选点评

  ●8.5 机场买的,文章小智慧大。「水清月自現」道不在远方,行道者脚下是道;佛不出心外,学佛时即身是佛。

  ●最近能静下来读的一本书 读别人的禅 定自己的心

  ●不说禅,不说柔软,这样的书,反观内心,才更鲜明发现自己有多浮躁多静不心

  ●读了世界因你而欢喜,觉得还可以,就买了这本睡前读物。但这本简直是在尬写。思想新意不说,语言极为做作。"柯说..."和"明,你造吗?"不相上下

  ●马明博道:“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是诗人余光中翻译的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句。猛虎之刚,蔷薇之柔,同存于一心。当然,完整人生或许应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因为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便能动能静,能屈能伸,能笑能哭,能复杂也能天真

  ●非常好 内容深刻

  ●相江湖

  ●散文随笔禅师温和,不知不觉就会刺挠你的心

  ●仍然要积极,但态度淡泊

  《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一):几十个故事,很细腻

  看完有种心领神会感觉,似禅非禅,很生活,写的也非常的随性。不同时间去读能悟出不一样东西马老师的一些经历见闻还是很不一般的,要是有机会感觉得去接触一些大师才好,解除心中的一些疑惑,书不定可以少走些弯路,人生苦短,总是迷茫不行的,需要认真体会生活的细节,多多思考,并从中看到一些东西嗯本质

  《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二):禅无处不在

  拿到这本《修得一颗柔软心》,看到封面上马明博的名字惊奇了一下。马先生又出书了。

  马先生是我的老乡。虽然没有谋过面,但看过他写的文章,通过两次电话,还互加了MSN交谈过。我读他写的上本书时,写过一篇书评清淡禅心》。我并不佛,但是看了马先生的文章,感觉禅是一种哲学。再读这本《修得一颗柔软心》,则有新的认识。从名人普通人,生活各不相同,但禅无处不在。

  马先生与很多名人有过交集,得以窥得一般人所不了解的世界——名人的精神境界。这些人中有的出书,透过书来表达情感与思想,读者就可以通过读书来了解他们的精神境界。但也有一些名人,传世的文章并不多,所以一般人就只好通过别人的转述来了解。马明博先生在这本书中就做了转述人的角色

  比如讲述梁漱溟老先生的这篇《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就很清晰的写出了梁老“抛弃了佛的生活,但没抛弃佛教”的一生。“在水深火热的抗战时期,梁漱溟冷静地以个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倾;在如火如荼的新中国时期,烈日威猛,热浪掀天中,他冷静地以个人之力抗拒着乌托邦式的梦呓与狂想。”这篇文章类似报告文学,读者可以读到梁老“身为佛教徒,而去提倡儒学”的精神世界。

  《鲁迅书桌上的菩萨》一文则讲述了鲁迅晚年关于佛和菩萨的一些轶事。个人认为,马先生关于鲁迅先生“先生以金刚怒目的方式关注民生,以菩萨低眉的心肠写救世的文章”的论断有些牵强。仅凭鲁迅购买《净土经论》、《妙法莲华经》就推断“先生知道,正是因为众生不肯回头,所以菩萨才发愿救度人心”实在是唯心。

  关于本书最后一部分《相忘于江湖》,写的是作者与朋友交往的一些经历。“相忘于江湖”的全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这句话我所理解的是,相生相守不易,有的时候如果做不到,那就相忘于江湖。彼此忘记,断个干净,就没了烦忧。

  对于全书的其他文章而言,禅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名人,是普通人,是缤纷复杂的社会,还是简单明了的生活,禅意无处不在。只是有可能你没有注意到。

  禅最大的好处在我看来,是带给人心灵上的宁静。心灵的宁静是很多成功的秘诀要素之一。所以,学一些禅意的生活,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三):用柔软对待无常

  看过家里一些禅学书,语言要么通俗无禅意,要么过于深奥难懂,这本书算是第一次静心看完了的禅学书,语言富有诗意,禅学融入内心世界与生活,文字美得像一杯清茶,透入心扉,实为繁杂世俗中的一本静心好书。

  书分为四个部分,“老禅师的话”,“55x40的忧伤”,“欢喜的眼,愉悦的唇”,“相忘于江湖”。“老禅师的话”中有一段话,让我心觉突然醒悟,“师说,有烦恼,是因为你想有所得。说着,师伸出手来,以手握空,握住,松开,示空拳,手收回身畔。佛法讲的是无所得。以无所得的心去面对人和事,哪里会有烦恼?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过,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这个无所往的心,就是无所得的心。”

  前些日子好友突然生病,住进医院,原先聊天不会聊深,这段时间也聊了很多人生相关,她说住进医院不知自己病情如何,不知后路会是如何,不知还有什么变数等着,突然觉得很多烦恼都是一场虚空,看了医院周围病人家庭那么多毁三观的人事,也开始不明白活着的意义何在。

  人平时庸碌活着,起床吃饭工作睡觉,空闲时间也乐于选择快餐文化的消遣,很少的片刻会触及自己内心,也是惘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任随自己的心在俗世里浑浊,甚至陷入淤泥而不顾,到头来,庸碌一生,烦恼不断,还是没活明白。在这个社交过度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在独处的时间不断向内深入,明白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意义,而不是在时间里消耗自我。

  日本曹洞宗的开宗祖师道元禅师航海到中国求禅,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禅师说,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这淡然一句令人动容。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经过浑浊俗世,心也变得忽明忽暗,在年月里逐渐坚硬冷漠。现实法则总认为,凌厉处世才是人生必须,殊不知,柔软才是一种渗透人心的力量,博大而刚强有力。佛家救心,成年人的世界纷繁错乱,而禅道似黑暗深海的一束光芒,温和明亮。时光过去,应该是将我们自身的偏见、嫉妒、固执融化,凝固成琥珀般的包容、温和、淡然,于是心也开始变得柔软透澈,那些因内心的贪念欲望所致的烦恼,也自然随风而去。

  柔软心,才是真正的内心丰盛强大。

  《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四):溶进生活里的禅

  溶进生活里的禅

  林颐

  身在都市,时遇堵车,这是现代人烦恼之一。更有“路怒症”,戾气横生,伤人伤己。马明博却说,身在都市,驾车人可以学着参汽车禅。一盏盏红灯,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车可以堵,心不能堵。学会接受堵车,就是学习随缘。

  很喜欢马明博讲述的这则禅话。原本觉得“禅”离我辈俗人太远,而佶屈聱牙的佛经更无意参透,不曾想,偶然遇到《修得一颗柔软心》,起初是出于对雅静封面的喜爱,翻阅后被从容蕴藉的笔调打动,最终更是沉浸在其中所内涵的生活禅的智慧与情怀。

  《修得一颗柔软心》是生活禅学修者马明博的近作。该书包含了四十四则禅意故事,从名人名家到平凡友人,作者记录下他们的慈悲欢喜、生活意趣,与其说该书是禅学书籍,倒不如说是一本带着点感悟色彩的散文小品。

  马明博师从当代禅门宗匠净慧法师。净慧法师素来提倡禅修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马明博得净慧传承,进一步贯彻实践。《修得一颗柔软心》可以说正是“生活禅”的极好体现。本文开头就是来源于其中一篇《石头路滑》。马明博与友人宋歌结伴访友、路遇堵车,二人的对话引出这些点滴感悟。既流畅自然又发人深思。马文博说禅,不刻意、不高深,兼具了文学的诗意和佛学的哲理,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同时又引领我们超越生活,读者接受容易,也行之有效,不经意间靠近了禅。

  马明博写师友,笔致诙谐别致。如开篇《禅师与少女》,列举一则则柯老语录,我数了一下,有39条呢。这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说老人的相貌打扮,“一条有些脏兮兮的牛仔裤,翻卷着一高一矮的裤腿,像个搬运工。”哈哈,这哪里是我以为的禅门高人,原来他们这么入世啊,就跟我周围的邋遢宅男差不多嘛。当然普通宅男可是说不出那39条禅语的吧,然而,说了半天的禅师,少女在哪里呢?马明博给出了答案:“他玄妙处如禅师,天真处如少女。禅师与少女,是柯老心灵的两极。”笔锋一转,马明博接着感叹:“我不明白,在我面前,为什么他天真得像个孩子;而在他面前,我却愚蠢得像个老头子。”

  幸得马明博妙笔,柯老栩栩如生,睿智洒脱而又天真通透的老人,谁不崇敬、谁不亲近呢?感佩师友的亲密无间。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慧思妙语,在书中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就足以让我们心有所动,心生向往。 

  还有相当多的篇幅,细诉品茶、读画、谈书法。马明博描述与友人雅聚。“半盏茶,一下午的时光,安静的,像梦的一个片断。”这一味禅茶,我以为并非追求优雅,而是浮乱生活的内心沉淀。马明博讲纯空法师挥笔泼墨的过程,安静超脱,敬纸惜字,笔划之间,不凝不滞,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美。最喜欢还是听马明博读画。书中收录的二十二帧洇蕴水墨出自作者亲笔,画味拙朴、寥寥数笔,肆意挥洒中暗藏机锋余韵。“读画,不是看画。”马明博转引李可染先生之语:“画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于是,他一幅幅读《慈光》、读《晴朗》、读《安淡惜福》、叙述这些画作后面友人的音容笑貌生平故事,人生如画、画如人生,禅便藏在一笔一勾、一点一墨里。

  “禅之于世俗生活,如同盐溶于水。有时不经意间相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读毕全书,细细品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禅之眼观世界,以禅之意居生活,我们也能修得一颗柔软心。

  《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五):携一颗柔软的心行走在这坚硬世界

  y暖暖蓝田

  收到书的时候,正是我十分焦虑的时候,因为面临产假结束返校上班。看书的时候,是我十分焦头烂额的时期,因为一边是母乳喂养的女儿,一边是学校安排的新班级的班主任工作。

  按惯例,一般修完产假回来的老师都会继续担任原班级的老师,可是,这次,莫名其妙的,学校安排我接新班级的课。接触完全陌生的学生和家长。本来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班,一切都很不适应,如果继续带原班级,我可以驾轻就熟。可是,现在,却得面对60个吵吵闹闹陌生的小人,几乎晕头转向。每天上班像打仗似的,忙得四脚朝天,有时候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中午晚上一放学就急匆匆往公交站牌冲,赶回家给女儿喂奶,到了上班时间,又依依不舍放下孩子。没有时间午休,早晨六点半起床,夜里仍然坚持喂2到3次母乳。偶尔夜里女儿还会闹,不睡觉,睡眼惺忪的我只好用意志克服睡意耐心哄,第二天大清早还是一骨碌爬起,赶去上班。

  所以《修得一颗柔软心》是利用零散时间看完的,孩子小憩时,等公交车时,在忙碌焦躁的间隙,看着看着,心慢慢静下来,不再焦躁不安。四十四则禅意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道理,几乎每个故事中都有那么几句话真击心底,触碰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禅师与少女》一文中引用柯文辉说的话:“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我是一个很不快活的人,有太多的追求,太多执著和计较,所以老是生气,老是与人斗和被人斗。后来经历得多了,胡子长了,多了,白了,我往四周看看,发现人生不过是一场毫无希望的闹剧。”

  是啊,我最近不快乐,是我计较太多的缘故啊。其实,有些事,发生了就发生了,没必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那样最终伤害的其实是自己。

  《50×40的忧伤》里说:“所有的树,大的或者小的,站在大地上,努力地生长,以便去抚摸高处的天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它们深深向下扎根,向上伸展臂膀,像禅者的精进。

  日晒,月照,沙尘暴,风雨雪霜,树都坦然接受,像随缘不变禅定中的禅者。如果是一棵果树,它还能将所遭遇的一切接受下来,化为果实。这是树的智慧。”

  所有的人也一样啊!所有的人们,在世上,努力向上,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会有打击会有挫折会有失败,不同的是,如何去对待它们。我希望我可以像一棵果树那样,将所有的失意默默消化,转化成营养,转变成果实。

  《石头路滑》写作者和篆刻家宋歌一起外出时的经历,当时他们身处长安街,宋歌开车不急不缓,尽管两边不时有车飞驰过去。后来他说:“开车不能心浮气躁,想快些再快些,往往欲速而不达;接受拥堵、慢慢开车,其实又稳又快。”

  这说得哪里是开车呀,这不就是人生嘛。现在的人们往往太急功近利,心高气傲,时常奋不顾身往前行,全然不顾周边危险,来不及欣赏身边风景,往往却得不到善终。相反,那些清心寡欲,不急不慢的人却反而能达到至高境界,笑看一切。

  我们应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正如佛陀所说,禅修如调琴,弦太紧容易崩断,弦太松不成曲调,只有恰到好处,合乎中道,才能奏出妙音。

  赵文竹说:“人生是最大的艺术。谁能在世上用最小的代价活出最高的质量,拿得起放得下,玩得转脱得开,要死还要死得好,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合上书,发现自己的心一点点柔软下来。既然这世界的坚硬我无法改变,那么我就改变自己吧,至少可以先让自己的心柔软下来。

  柔软下来,远离伤害,然后有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