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10篇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一):人间有味是清欢

  曾在央视的《开讲啦》看过林清玄的演讲,他说起小时候和父亲自己的愿望:长大了要去一次埃及,要当作家,每天在家写写,钱就能到你的手里来。当时换来的是父亲一巴掌以及一顿嘲讽:要是真有这样的好事,我早就去做了,还用等着你?时间展现一切:林清玄在成年的时候就去了埃及、在30岁之前得遍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他的作品历经几十年畅销不衰。

  想了解林清玄的成功,要从他的文字里去找。《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是他最新的合集,收录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林清玄的文字有一种神秘的、净化的、安定的力量,如同夏日里骤起一股清风,让人瞬间清凉无比;如同一股清澈的溪流,帮你冲刷走污浊的世界;如同一位久未见面却仿佛时刻都在身边的朋友,随时随地能给你人生安慰

  林清玄擅长用最朴实的文字,讲述最璞真的生活。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没有高高在上的指引,他就讲身边人身边事,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读起来很舒服并且愿意读下去。

  林清玄令人敬佩的一点是对生活的挖掘和思考。《清净之莲》里,日常偶然的一瞥一见,都能引发他的思索,比如洗手时看到水的流逝,想到也许流走的不是水而是心情或者思绪呢?偶遇飘落的蝴蝶花,就联想这是不是蝴蝶的幻影呢?正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认真对待的热爱,才让他有源源不断创作的动力。他用一颗纯真的心去描写生活,文字是真诚的,作品才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

  现在社会的步伐很快,人们形色匆匆;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很高,人迹罕至的幽谷、清净的小径,也都慢慢有了人烟、热闹了起来。小时候看过真正的青青的山和透明的水,现在很少看到了,我们很快适应了这样的变化,甚至有点麻木的生活了。林清玄却把这样的转变、这样的心境用文字写下来并且思考。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他写道“山还是原来的山,寺还是原来的寺,为什么感觉完全不同了,失去了什么吗?失去的正是清欢”,他也这样疑问“马会老是我知道的事,人会转变是我知道的事,而在有马的地方放机器马,在跑马的地方没有一株草则是我不能理解的事”。他始终保持一颗拥有清欢的心去看待世界并与自己对话,在他的一字一句的描写,我们浮华的心也慢慢的静了下来,渐渐的找回遗失的本心。

  以小写大、从普通事写最真的人生道理,读林清玄的文字,是一次自我修复之旅、是自我找寻之旅。读着他的文字,修得一颗柔软心,来包容凡世的变化,拥有一方自己的清欢天地。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二):春天花会开

  打开《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时是冬至,合上书本的时候刚好立春,似乎正好应了雪莱那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乍一看书名的时候,还以为是时下流行的鸡汤类书籍,还好封面显著位置上一眼看到林清玄的大名,否则很可能就弃之不顾了。这本散文选集共分为六章,分别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用欢喜心过生活”、“走向生命的大美”、“幸福的开关”、“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快乐地活在当下”,每章八到十一篇散文不等。整本书的印刷极其精美,尤其是书中一幅幅恰到好处的照片,配合含义深刻隽永的文字,令人浮想联翩,特别留意了一下,图片的作者是青简,网上一查,居然是一位消化科医生,颇有些愕然,始知“高手在民间”之语诚不欺我。

  书从图书馆借来后便被我一直丢在办公桌上,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的片段时间或中午休息的时间阅读。打开书时候的心情因而往往各不相同:或是刚刚写完材料时的轻松,或是刚刚搞砸了任务时的郁闷,或是刚刚受刺激后的沮丧,或是无所事事时的困倦……但随着林清玄缓缓流淌的笔墨,所有的心情最后都渐渐归于平静。

  轻松惬意时,会想起《黄玫瑰的心》里所说,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缺乏内在的芬芳,做人也一样,简单朴素最好;郁闷烦恼时,会记起《独乐与独醒》里那一问“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那么,何不独自醒着呢”,以及《用欢喜心过生活》里所说的在红尘中要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要有红尘的怀抱;沮丧失落时,会忆起《幸福的开关》里所说,“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困倦疲惫时,会突然惊醒于《时间道场》里“有的人一分钟当千百世用,有的人千百世轮回生死业海茫茫,不及别人的一弹指顷”。

  或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的确是需要了解一些佛家的思想的,惟其如此,才能对所有的过往纠结云淡风轻地挥一挥手,才能对所有的贪嗔爱欲报以微微一笑,才能坦然行走于生命之途不再汲汲于成败不再戚戚于得失。林清玄盛年之时便入山修行,书中的文章不时化用佛家的故事、教义,传达他独到的参悟,读来既觉得深邃空灵,又不至于晦涩艰深。

  以往对佛家的认识,往往局限于“看破红尘”、“四大皆空”之类的词句,而从林清玄的笔下读来,才明白真正的佛不是这样的,“真正觉有情的菩萨,全是多情的种子”,“禅的正道不是无心的枯木,而是有生命的,如如的”,正如《自由人》里讲到的禅宗公案:一位老婆婆供养一位修行者二十年之久,忽然有一天让派去送饭的年轻美丽的少女坐在修行者怀中,问他感觉如何,修行者回答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俨然一派得道高僧道貌岸然的样子,谁知却被老婆婆臭骂为俗汉而赶走。这不禁让我想起这几年来历次被要求学习的各种“先进”和“典型”,这些人常常都有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故事里他们“大公无私”到对自己的家人也几近冷血无情的“高尚品格”常常令我不寒而栗,不止一次地涌出疑问——连自己至亲的家人都不爱的人,真的可以爱党爱国爱百姓?

  “长厚而似伪,多智而近妖”的,多半是经过涂脂抹粉添油加醋的结果,离本来面目相去甚远。最真实的“道”,或许还是“有情而不羁于情、有欲而不役于欲”,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正如春天花会开,无须横加溢美;花开终会谢,亦不用过分感伤。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三):人生有限,欢喜活在当下

  有人说,林清玄的文是一碗清淡的、有一定营养的鸡汤。

  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文,30岁的时候已经揽获了台湾各种文学奖项,也是这个时候,他学佛学,对于心性以及文字风格有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文字里,你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禅意,和因其所带来的一种对于生活的豁达

  很多时候,总被执念困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敏锐,和别人对待事情的不一样的见解,对于现状的担忧和未来迷惘……一些很小的事情会让自己惴惴不安感到受伤,这些都爬在一张网,看到就眼花缭乱,心间早就纷乱得烦躁不已,别说怎样静静思考解决了。

  当然,瞬间也可以把状态带动到愉悦,比如安静的聊天的过程,心里渐渐觉得安然美好。有时也会突然感到这种幸福而乐呵一番。

  欢喜和忧愁、平和与躁乱。这些状态反反复复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生命不就是甜蜜苦涩、希望与失望,所有事物及所获得的感慨的相对面都是共存的,全然不可避免。而这个时候呢,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握好情绪,使得内心平静。

  林清玄就说需要一场内心的修炼,也就是一次次成长的觉悟。可能是从暴躁变成哲思了,从苛刻变成宽容了,从茫然自卑到欢乐信仰更为一种……

  这本林清玄的散文合集取名《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收录了不少他的著名作品。拿在手上觉得很厚重,翻开却感受到清风徐徐。书中配图大多是花草自然之物,加上一小句文摘语录,好像突然点醒了我原本的浮躁。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林清玄的手写序言,字好看。他说,这本书里收录了这么多年来的创作核心,仿佛天边的一朵云突然飘进窗里,令人欢喜。

  要不断的觉悟才会渐渐走向生命的大美。

  一直真的很羡慕这些人,可以把生活过成诗。就如林清玄,但他也说道做到并不是一件易事,看他的文字,只感到自然流畅和到处的禅意,总流露的生活的清雅舒服,真的让人在阅读之中趋向一种特别的安静。随意翻上一篇,可能就获得一份隐约领悟。

  人到了三十岁,人生会走下坡,生命就充满了悲情

  那要怎么办,不过是要努力的过好,并不是只能眼巴巴等着“死亡”来找。人生有限,要相信更好的在前方,无论如何还有幸福,还有期待。林清玄先生说,幸福与否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决定。也是心。心啊,是很重要的东西。他充满智慧的文字里,总是一再强调:欢喜的心、谦卑的心、感恩的心、柔软的心、清净的心……心带动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

  希望有一颗柔软的感恩超越的心,欢喜的活在当下,不断思考及领会。在这五味杂陈中,发现生活的美丽之处。

  书中说柔软心在于清明,在于随顺。清欢是清淡的欢愉。

  生活中有期待,有真心,有发现美的能力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四):大羹必有淡味——读林清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

  大概是90年代中,我在杂志上看过林清玄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在棺材铺打工的年轻学生,没有地方午睡,都躺在棺材里睡,没有那么多忌讳,反倒觉得安静和凉快,有时躺在里面想想人生,觉得心中百味杂陈。后来又相继读过他写的黄玫瑰等一些小品文,他从不是站在高处夸夸其谈,而是在和缓的故事或随处可见的静物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这些道理又离我们很近,很容易懂,很容易让人认同,让一个懵懂少年在青春期的迷惘和躁动中看到希望的光亮。我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识、崇敬林清玄先生的,算一算,20年过去了。

  很高兴林先生又有作品问世,语言和风格依然是现实又超脱,散淡又治愈,仿佛一位看透悟透的长者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虽流露对现实环境的失望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发现身边事物中蕴含道理的柳暗花明的欣慰,仿佛给俗世中被蒙蔽了的我们揭开面纱,濯净眼睛和灵魂

  收到书之前几天,一位久未谋面的小学同学突然跟我联系,又借出差到我所在的城市,发了个手机定位给我,我约他吃饭。席间,多年没有交集的陌生和尴尬让我不知该聊些什么,但这位同学从他的工作说起,到吃完饭时,我已经知道了他的7位数年薪、他和妻子的座驾、新购置的别墅以及另外的N辆车、N套房产。之后,他又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就像他来之前的若干年一样。讲真,我是个对物质缺少追求的人,但是这位同学给他小时候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我所展示的他的生活,在我心里激起了涟漪。我开始反观自己的薪水、房子、车……原本也令人羡慕的生活,却让我觉得寒酸、索然无味起来,我讨厌这种情绪,却又没办法抗拒。

  恰逢这种情绪有蔓延趋势之际,我收到了这本书——《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细细读来,在涓涓细流般的语言中,在如明信片般美丽的画面中,在林先生抽丝剥茧般努力呈现的道理中,自己的心似乎渐渐沉静了下来。世界是坚硬的,许多人选择剽悍并以此为荣,这是他们的权利。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的世界正像林先生所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生活的馈赠本已丰厚,大羹必有淡味,我想,我属于后者。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五):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读《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

  文/方木鱼

  读到林清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就想到了雪小禅的《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好像是表达的同一个道理,江湖险恶,各自珍重。

  说回林清玄,林清玄是写作者的精神导师。林清玄在多个场合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对我影响至深:“我一直坚持写作,希望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在我们那个地方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作家,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快。我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五百字,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到了中学,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学,每天写两千字的文章;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每天还写三千字的文章。”

  林清玄在撒贝宁(也结婚了哈)主持的《开讲啦》上过一期节目,他在节目的开场调侃自己,大家一听林清玄,会以为是个漂亮的姑娘,再不济,也会是个仙风道骨的道长,可到最后,却是长得一副周星驰《功夫》上火云邪神的模样。

  实际上,林清玄和佛教有缘。同一时期,正在读另一本和佛学有关的书,恰好也是台湾人,蒋勋的《舍得,舍不得》,他们都是很通透的人。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一种境界。

  自序别出心裁,是难得的林清玄的手迹。繁体,竖排,有传统的古文的感觉。实际上并不陌生,吴念真在特别的一天里,用过这种方式,用仿真的信封,仿真的信纸,给读者朋友写信,亲切地紧。有人说,台湾,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大陆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不情愿承认,却不得不服,台湾人确实做的好。后来还特意去了解台湾人的发音方式。

  在自序里知道了林清玄的书斋名:清醇斋,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深和难以理解,和我的勤忍斋有得一拼。

  《温一壶月光下酒》,也只有林清玄能写出这么优美的句子,这么诗意的表达。林清玄说自己听过一个浪漫的传说: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烤来听。

  这是我听过最美丽的传说。

  印象里是他写《木鱼馄饨》,那是一篇经典的中学生阅读理解材料。那对文字的拿捏,对世事的洞透,让人叹服。

  林清玄应该是极喜欢苏轼的,他对宋词用情极深,在诸多词家之中,他应该是独钟情苏轼的,从他喜欢的“人生有味是清欢”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足以看出。他说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我深以为然。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禅心

  林亦霖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无意中读过大师的文字,他说过一句很简单的话“吃饭就是吃饭。”当时百思不得,直到大学临近毕业才渐渐明白。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无旁贷,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还没达此境界之前,人生都要修行。字如其人,他的书很像风,文字很空灵。这种空灵是看透了事情后的豁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说得就是这种心境吧。

  很多事情,像是乱麻的毛线团。留心的人会知凡事必有因,他们会顺着事情找到问题的本质。有些人只是干着急,一味地抱怨;还有些人,麻木了,冷眼旁观,仿佛不是自己的事情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颗心,不受外界干扰的心,保持笃定和完整。

  大师的书涉及的事情很多,讲得道理,言语轻,内涵重,浅入深出。看他的文字,仿佛和他交谈一般。信手拈来身边的事物,一言一行都蕴含哲理。他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青莲,然而他是可移的荷花,一边行走,一边沁人心脾。

  书中很多故事都是他身边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他和妈妈的回忆。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就是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照顾、对他呵护,他的妈妈就像温暖的手,时时刻刻呵护着他,这就是他的心能够依然能够赤诚的缘由吧。与其说妈妈的关爱让他有了健康的身体,不如说,妈妈的爱给了他一双眼,让他可以看透世间的百态保持清醒;妈妈的爱给了他一颗心,这颗心时时刻刻跳动着,温暖着。他心中的感慨迎着笔墨而生,帮他人感悟人生。

  妈妈的爱让他参透人性,让他感受到别人的苦、别人的难。他把从妈妈那里得到的爱再播撒出去,温暖他人。

  就像他和化妆师谈论是么样的妆容是世间最美的妆容一样。形态的妆容,画出一个精致的面庞;精神的妆容,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精神的妆容,把握人生的种种丰盈。我想,爱让他用了精神的妆容。让他能看到开花时花瓣的美好,让他能听到清风拂过面庞时的低喃,让他能看到荷叶上水滴的闪光。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他修来一颗禅心。这颗心让他不将幸福与他人对比,将军凯旋归来的胜利和农夫煮茶的怡然同样都是幸福。这颗心,让他写出了“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样朴实却蕴含深理的言语。在这复杂的世界里,他用着他的双眼,带着母亲的爱,不断前行着。记得有位迷茫的女士曾说自己的修禅耽误了做饭、接孩子,甚至和家里有了冲突。她觉得修禅很苦。大师却言到,真正的禅心就是关注当下,关注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就是不断修行。禅心,不在于念了多少经文,不在于刻意做了多少好事。就随着事情的发展让它发展,做出有益于他人的选择。保持善念,永结善缘。这样渐渐会有一颗禅心。

  这样的心,会明亮你的眼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七):谢谢你来到这世界

  一直很喜欢林清玄老师的文章,淡雅,安静,又充满着哲理。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承受的挫折和绝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个坚硬的世界里,你应该有一颗柔软的心。

  我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对自己的亲人苛刻,对自己更是苛刻。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事,这件事做错了,早知道那样做就好了,那句话说错了,早知道就不说了。我为什么不这么做,我为什么不那么说,我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本来很好的事情被家人搅黄了,他们不应该那么说那么做,真会帮倒忙。

  我抱怨着自己和他人,可能是完美主义者吧,可能是对自己要求太严格吧,可能是对功名利禄太紧张了吧,总之,我被这些事情烦恼着,因为这些事情感到不安,其实一路走来发现那些我担心的事情,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就像在《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这本书中提到的,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不要再抱怨家人,也不要在抱怨自己,对自己和他人都宽容些,才发现世界很大,我们很小,学会知足,学会感恩。就像书中说的,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做一个快乐的人,很简单也很难。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就像作者说的,快乐地活在当下,是除了承担之外,希望有期许、有愿望、有好的心情,不只坦然和自然,还希望能扭转此时此刻的生活,使自己永葆喜悦之心。

  这个世界很坚硬,谢谢你来到这个世界,谢谢自己。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八):捧一弯清泉,洗去尘世喧哗

  看世间繁华,熙熙攘攘的街头,有多少是内心曾渴望过的美好;转身与回眸间,芸芸众生之中,又会期待与谁的相遇;前路的行程,用双脚去丈量,用心去感恩,一步步,点点滴滴,化作内心的宁静与温柔。

  走在一步步拼搏奋进的路上,是太过卖力,还是走的匆忙?当露珠滑落叶尖,闪耀在朝阳下的刹那,有多少人的心不再荡起涟漪;当春雨清柔斜落,与大地合着淅淅沥沥的韵律,有多久没有升起一丝轻柔;当傍晚暮色将至,数万的生灵归家的途中,又有多久不曾感受到那份暖暖的踏实。

  曾有太多的理由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但活得自在的理由只有一个,拥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作者林清玄用自己前半生的奔波,换来了成就,留下来的是迷茫与内心的空荡。到底什么可以填满人生的意义,又为何要在天地间来回的踟蹰,四季周而复始的美,或许早已在舍弃孩童般的天真时,一并丢失在了岁月的某个角落。老人的话总是充满了智慧,头不接天,脚玄于地的生活是违背天道的,脱离了天地的滋养,有再多的成就也只是数字。当林清玄重新回归自然,他用自己的所感所悟为读者们讲述着人生中曾被忽略的美好。

  禅宗的智慧得益于自然的赋予,“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一念缘起,哪怕是跌落于红尘中的一草一木,也可以看到其难得的柔和一面。一念缘落,即便是满山缤纷、莺歌燕舞,也难争得片刻自在。越清雅的花越香溢飘远,越宁静淡雅的心越魅力旷达。“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一叶绿中,就能看到流动的灵性,看到顽强以及生生不息的希望。一世心房,也会看到容纳无常的宽厚,看到本真以及静跃动然的温存。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伴着一幅幅意境盎然的照片,细数洒落其间的点滴智慧,一颦一簇都拥着深远,耐人寻味。 很多个生活中的你我常遇到的小事,在林清玄看来别有一番寓意,随手指到一句都有惊喜的发现。儒道佛的思想就存在于身边的每个地方,修好了这颗心,便能够发现那些等待发掘的真谛。

  “在每一寸的时光中都有欢喜,在每个地方都有禅悦。”在这变换的世间修得一颗柔软的心,捧一弯清泉,洗去尘世喧哗,证悟人生的美妙慧境。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且安浮尘幻事心

  佛法之中常提及的布施有三种,分别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财布施又分“内财布施”与“外财布施”,既身体力行的去做事以利益他人或施舍钱财帮助别人。法布施则讲法令人心开意解,无畏施则令人离于畏怖心得安乐。

  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行一颗柔软心》,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体力行布施之事。不论是对生活困苦之人的财布施,还是文中对佛法奥义的真实阐述的法布施,他的文章令人读了趋向宁静与解脱,有无畏施的功效。因此在读这本书时便有了领受布施的感觉,而究其所以然,盖因文章之中流露出的悲悯与智慧,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他心中的那份柔软。

  《柔软心》一书收录了林先生早年至今的文章,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数十年的跨度里体味出其生活滋味。柔软,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智慧之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这体现了柔弱智慧中蕴含着的力量。而在佛法并未进入中国之前,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上善若水这样的智慧,林清玄更是将此典故书于序中。

  林清玄先生在文章《修得一颗柔软心》中如是说:“‘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间多一了一颗心,刚强难化的心与柔软温和的心并无别异。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地相见。”面对草木且见其至诚,这是何等心境。在《楞严经》之中,佛言:“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心中有了慈悲,走路且不忍心伤害草木,更不会有意拔弄。慈悲,便是常言所说的将心比心,而这颗心,便是柔软的。林清玄先生对于草木的慈悲,有着与佛法相印的至诚,这也因此他的文章有慈悲于其中。

  释迦牟尼佛在《地藏经》中如是云:“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意指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其心性刚硬,不信不受,难以降伏。此经素有佛门孝经之称,是释迦牟尼佛当年于忉利天为母亲所说,意在教导其弟子度化众生亦应如子忆母,母忆子一般,心当柔软无碍,尽管众生刚强,但佛菩萨却从不舍弃一位众生。

  林先生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想来是其而立之年上山学佛的成就,虽然入山数年后再涉尘世,旁人不知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领悟。但从他文章之中所流露出来开阔的视野与宽广的心胸,便能感受到佛法于其中的运用。如其在文章《走向生命的大美》便是他对这些问题的释疑,“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地觉悟,才能体验到更深刻、广大、雄浑的美。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每每读起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都能感受到一股力量,或许是因为他文章之中所流露出对佛法的彻悟,对世间事物的领悟。他在《万物的心》中说:“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树木且知道要追求生命的美好,自视为高等生命的人类则更应该去找寻与实践生命的真理。柔软,便是通向生命真谛,林清玄通过文字令读者去发现他所领悟的。

  林先生其散文的特点,不论是人们评价的质朴、清新、还是真纯,所指都是其在行文之端显露于文字流露出的赤子诚心。在这本《柔软心》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于其文章之中不论是高深佛法的阐述,还是平常事物的感悟,都贵于真实,不论是早年所历的世事变幻,还是后来对生命真谛的彻悟,都能令人在读阅之时感同身受。若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上的观点,便是“不隔”。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十):你的心决定看到世界的颜色

  穿梭的人流有多拥挤,来往的车流有多匆忙,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人生来奔波,因为我们有很多的需要,需要让自己过得更好,需要让在乎的人过得更好,需要遇上更好的人,需要很多很多。似乎一旦在追逐就不能停歇,因为这个世界太残酷,不会对任何人多一丝的怜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是不能变得软弱,软弱意味着示弱,意味着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遇。

  渐渐的开始学会让自己变得坚硬如同这个坚硬的社会,开始牢牢占据着自己已经获取的资源,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倚靠,多一点资本去与这个世界斡旋,来不及等待,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味地追求结果,关心结果,眼里和心里装的就只剩下结果。

  会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换个方式可能会过得更好,不一定是物质上有多大的品质的提升,但至少如那些故事教会我们的那样,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多抱怨也是好的。

  林清玄先生在这本《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的亲笔序言中有一个拉近彼此距离的小细节,他也会将自己写错的字任意涂抹,不是划斜杠或者画圈加上电话曲线那样的修改符号,看到这里的时候会想起自己写错字时的坏毛病,这样的涂抹会被判定为卷面不整洁,在未来的岁月里,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改正,多年后看见有个人还在这样一如既往,还是很亲切。

  林清玄先生在书中有一段对荷花的描写也超越了一直以来周敦宇的《爱莲说》,大约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莲花会带着一点生活的心酸,一如我们在忙碌中屡屡碰壁,会遇到很多生活的坎坷,但他依然以一种最柔软的姿态面对世人,扎根淤泥中,长出雪白的根茎,露出水面的的茎干更是摇摇晃晃,夏日里的一场大雨就会倾斜它挺拔的身子,花瓣更是在莲蓬逐渐变成熟后落入流水。如果将莲花的自身条件作出一个比对的话,那他真的是很劣势,但是他依旧顽强,并作为圣洁的象征。历来佛祖的佛像也都是与莲花台相称。文人爱赞美莲的高洁,古人爱用莲花图案做常用的调羹,会雕刻于房檐屋内。

  生活会艰难,咬着牙度过越过一段山丘,也还会想要翻越下一座,风景始终都在,怎么能轻易停歇脚步,一颗柔软的心才会感受世间百味,多彩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