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是一本由让·保罗·萨特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7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16年老师手中接过这本书开始,每当感觉困顿都会逼自己去读一点这个大块头 最近两年读的格外多。不知是理解能力上去了,还是困顿之时变多了。 现在我连这么一本可以依靠的书都没有了。 “让我的一切不如意随这本书的结束而结束吧!”我恳求着。 “Wubba lubba dub dub”我呻吟着。 个体存在都在动荡的变化之中,存在与虚无之间是联系着过去与将来的否定。 我是自由的,我是时间性与超越性的对立统一。 重新认识自己的存在,重新认识自欺与麻痹。 大梦一场,我好累。 存在的实质之一是与事物的普遍联系,让我暂时斩断些吧。 “自从那天被左宏元抓到以后,我就经常为飞向太空的人担忧。他们一定会很疲惫,因为,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没有可以依靠的地方。” 我很羡慕那些飞向太空的人。
●存在主义真的是一个终极话题,人生中第一次看心理医生,就是源于这个问题
● 存在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而克氏的思想实出于对黑格尔的反动,如果说马克思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即历史精神,那么克氏说强调的便是主观精神。但克氏的思想中仍缺少对人足够的关怀,19世纪末潜意识理论的产生20世纪初现象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人的意识活动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层面。对于理性的迷信被彻底消除,但这也为萨特证明人的自为存在留下了伏笔。
●讲点题外的,我真怀念自己高中年代,居然能啃下来这么一大本,还是初接触哲学的时候。
●捧在手中瞌睡,放在桌上酣睡。棒喝不准睡,睁眼旋即葳蕤。都云装逼虚伪,谁知个中心累。嘴硬朝圣无罪,实则颅内缺慧
●开展了读书会 每周五页的进程 读的欲仙欲死 但是阅读、讨论、再梳理这个套路真的是很有效呢 和一群人读书真是再开心不过了
●萨特,呵!半吊子。
●萨特的文学在文学界似乎评价一般,他的哲学在哲学界似乎也评价一般,可是他的哲学在文学界评价似乎相当相当相当高?
●先做阅读理解 再做逻辑推理;/ “用英语作高数题是种什么体验 ?”
人生的原则,青年的意识开端。
这本书++先说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对于非哲学系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难读的,但是一旦略入其味,便不舍得放手了。我从学校读书馆借了第一次,看了一个暑假也没有翻完,当时觉得这本书写的太晦涩艰深不适合我,可能这辈子就读这一次了。工作了三年多后,我从京东上下了这本书。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二):Who am I
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时刻,在某个曾经熟悉的地方,忽然一瞬间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曾经我在这里,而现在,我是谁呢?
上周回学校转了转,在校园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就好像走过了很多年。曾经这里的我,和此刻这里的我,哪个是我呢。我,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初中那个横冲直撞的我?高中那个内向腼腆的我?大学那个爱玩爱笑的我?还是现在的这个我?都是我,和那个阶段特别好的朋友很像很像的我,也都不是我,努力去做大家想看到的那个假人,或是乐观阳光,或是听话懂事。
大一的时候有室友听民谣,有追权志龙,而我还处于听周杰伦和张杰他们的流行歌曲连QQ都很少玩的阶段。我想,我才不会喜欢平平淡淡的民谣,也不会喜欢那些乒乒乓乓的权志龙的歌。而大四时候的我,却是听着各种民谣每天刷刷微博头条知乎的网感女生。与不同的人相处,都能学到他们的长处,也一点点去改掉以前不注意的坏习惯,就是越来越好的我们。
每个阶段的自己都不一样,物是人非的人非,也应当包括自己吧。我一直想,去一个完全陌生,谁也不认识的城市工作生活两年,抛开以前所有的执念,或许就可以懂一些事。而事实上是,不管你逃去哪,你不明白的,还是会不明白。 总想找到哪个是真的自己,想忘记自己讨厌的害怕过做错过的事情,明明那是自己的一部分,却总是要逃避它。想来想去,还是心里大声的告诉自己,你不是原来的你了!
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过去错过又怎样,过去就是过去了,做好现在的自己,才最重要。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三):萨特的思维游戏,第一本哲学大部头
第一次看这种学术色彩比较重的哲学书,相比之下,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更像是第五福音书,直观而文采飞扬。
30页的导言反复看了两遍,也没觉得自己看懂了,没想到最后居然能坚持把整本书看完(只跳了几个小节)。看书时的状态大约就在如下几种里切换:1. 完全被萨特带着走,成了“没入萨特思想世界的存在”,只有在间歇中,自我意识跳了出来,意识到了这些时刻所经历的奇妙感受。2. 完全在外面打转,那些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这样的句式,那些很长的不知其所云的描述。这个时候,反而是自我的存在感很突出的时候,挫败感一而再地跳出来,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看不懂”。3. 这种比较少,就是在对书中所言有大致了解的情况下,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联想与演绎,就是自我在他人的注视中向着超越性的存在。
对“存在”的探讨贯穿了整本书,对于长期接受理工科训练,没怎么看过哲学的我而言,首先要跨越的第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哲学这种不是纯主观(如:文学),又不是纯客观(如:科学)的分析角度。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即物质的存在,我和一张椅子的存在从物理意义上来说是类似的,有一定的质量,占据了一部分空间,等等。从文学的角度,人类的情感,记忆,经历的综合体,尤其是那些边缘性的体验,是存在的意义本身。哲学却更像是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去重新解构人类的主观世界,在那里,像是思想,意识,情感这一类的东西既没有大小,也没有重量,轻飘飘地在那里。
如何在这样一个主观的世界里构筑起关于存在的客观(有逻辑回路,有普适性的)描述。萨特并不是从零出发,相反他大量地引用像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等等前人的学说,在此基础上构筑自己关于存在的一整套理论/探讨。我的最粗浅的理解是,存在的显现是因为虚无,正如同宇宙在虚空之中显现一般。我们能意识到存在,是因为意识到那一层附着在存在上的虚无,这层虚无把存在的边界向我们展现出来。然而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就脱离了这个存在,在一个更高的地方看着这个存在和虚无的综合体(我的二次方)。自为的存在就是这样一种通过把自身虚无化而意识到存在的一种存在。
像“存在与虚无”类似的双生子的概念在书里时不时出现,如自由与障碍,为我的存在与为他的存在,过去与未来等等。在哲学的世界里,没有一个绝对的起点,不同但成对的概念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萨特进一步用这些概念去探讨他人的存在,与他人的关系(爱),群体,自由等等。里面对我而言最有启发的,是关于作为主体的“我们”的存在。这是一种不容易被察觉的世界将我们淹没其中的意图。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我搭乘电梯,去咖啡厅买咖啡,坐地铁从一个站到另一个站,其实是在被世界当成“我们”的一种工具性存在。说白了,是淹没在一种为群体而设的行为模式中。这种淹没,因为我的能动性变得隐晦,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只有超越这种工具性的存在,人的超越性才成为可能。其他的关于与他人关系的论述更像是心理学的范畴,而对于自由只是对自由的谋划这个观点我还是有保留意见。
虽然里面很多概念都很玄乎,很学术。但其实也能在今天的社会找到影子。解决焦虑的另一极就是关闭自由,把自己依附在一些规则和模式中(早晨的闹钟意味着上班,工作的套装意味着职业化),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对自在的存在不停地施压,直到爆发。最近看的一部日剧《止的新生活》便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拼命把自己压到存在之中,直到潜意识的反抗体现到身体上--〉出现窒息感,自为的存在出来救场。
关于自为的存在与“心流体验”乍看之下的矛盾关系,我是这么去理解的。我们仍然需要去追求心流体验,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并不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但时不时的,闪电般的瞬间,自为的存在出现,认可这一段的选择/做法。可以理解为,自为的存在让我打开这一心流体验的副本,而在打开的瞬间它就消失了,但它还会时不时回来探望。这两者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和平衡之中。关于爱也一样,把他人当作对象和把自己附着在他人身上,这两者的切换就是爱的动态平衡。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四):意识和意识的设定
意 识 是 什 么 ?
1、意识是人的内在结构。
萨特分享了两种存在形式:
“自为存在”是因果性的、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人在与世界接触时主动存在的产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映。(不固定、本质可以变化)
“自在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自为不是一个自主的实体。我们是人,然后,可以是作家、画家、厨师、工程师....还可以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还可以是男人、女人、中性人...作为人,我们可以是任何人,我们又可以不是任何人,好像并没有预设的本质。作为人,我们总缺乏一种完整感。
2、意识是一种虚无化的活动。
意识的核心是对象化,意识的对象是自在的存在。在对象化过程中,人需要把“自在存在”否定、虚无化。一幅非常复杂的城市地图就这样摆在你面前,你在意识中显然看不出什么来。不过,你如果是主动地需要寻找或注意某些地点,那么就会有部分街道、建筑标识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而其他的部分则被虚无化了,不能被你注意到。
虚无是主体对“自在存在”下意识地主动塑造,使之具有清晰轮廓,故“自为存在”也反映了人自身的存在。人就是使虚无出现在世界上的存在。
3、意识是一座滑梯。
人是一种要成为自在的欲望,即渴望成为属于他自己的、是他自身基础的自在。自为存在是自在存在的缺乏,自为趋向于自在。作为意识,自为希望具有自在的充实性和确定性,同时又不失去它自身的透明性和可能性;换言之,人希望既是自在,又是自为,希望从欠缺的存在变成完善的存在,希望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
想成为,就是原力驱动力。追求完整就是意识的驱动力。
意识一定是在一个逻辑链的链条中来回自由滑动。这种滑动是一种设定,存在着默认机制。而正是这种默认机制的存在,是把我们锁定、固化的原因。
那么,意 识 的 设 定 是 什 么 ?
1、运行 2、低功耗
运行是第一需要,人的存在根本上是虚无,是内在的否定,这赋予了人永恒的追求。我们厌恶虚无,甚至意识不到这种厌恶,就已经开始了意识。我们本身的意识,它就是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我们终其一生都要把分裂的状态进行一个整合的推动,而正是整合的推动,表征了我们的动机,表征了我们的所有的一切的愿景。因为动机和愿力,最终是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内驱力。
这种从自为趋向自在的滑动是我们无法阻止的。
低功耗是宇宙的设定,低功耗的核心是秩序、规定、无危害的有序运行。而相对的,高功耗是高墒增,代表着不稳定、危险,是被整个宇宙所拒绝的。低功耗这个设定的具体表现有以下3点:
a、我们通过认知至上论来获得同一性、合法性。这种同一性、合法性令人舒适。
我们只将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设定为世界。我们必须依托认知至上论去启动我见即我是的源代码的这套程序,因为这个程序能够帮助我们组织和建构我们的经验。同一性合法性产生了自圆其说。如果沉醉在这种合法性中,所有一切都变成「所见即所是」,那么就陷入了僵化之中。
同一性与合法性,是意识的驱动力自为表现。
、现象无法返回本质,真相在不断逃离。
“没有一种存在不是通过既显露存在,又掩盖存在这样的存在方式被把握的。”
我们无法返回本质,我们无法返回那个存在。但是我们又要努力的去接近那个本质和存在是因为意识的带宽和意识的锁定让一部分人,极少的一部分人看到一种锁定带来的吞没。它想反抗这个机制后面那个更大的设定,所以他用了这个人和那个人的概念。
c、自我怀疑。
我们很难坚定、笃定。很多年轻人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也是,我们在平台上也经常讲到,我总是想确定个东西让我全力以赴,甚至搭上全部的生命,但是那也可能是最可怕,因为我可能会丢失我的无限可能性。
在《存在与虚无》这本书里,设定好像就成了某种可怕的,无法逃逸的存在。也是许多敏感性高、但行动力不强的人被困住的巨大设定:一切都是虚无,设定带来了虚无,我不行动是因为我“看透了”这种设定。(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至上论,自圆其说,还洋洋得意,于是被锁定。)
设定是挺可怕的,虽然这个结论本身就是我们虚无化后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再想想,设定又有什么错呢?这个设定并不是只为你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要维持这个世界运转。当我们知道了意识的设定之后,不是世界要和你作对,其实是一种生而为人的选择。是的,我可以选择去顺应这个世界的设定,成为繁殖的一环;可是我成为了一个大写的人之后,人的尊严就不允许我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这个世界给我的设定。我虽然是被抛入了这个巨大的设定中,但是我们总是可以能动的去选择,去行动。《依恋》中,系统的设定是针对群体中的大部分,有时候也可能没有系统的功能性结果。那么,我们似乎也存在着某种可能,某种希望,成为那个被系统遗漏,没有被系统消解的极小部分。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五):《存在与虚无》导言部分——存在、意识与被感知
在读萨特这本书之前,我先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从那本书中短暂地窥得一些关于存在主义的理论,当时,我在《第二性》里关于存在主义的批注是:她是她走过的路(因为这本主要是跟女性有关)。借由这个切入点,我开始踏上存在主义的征程。开始读萨特之后,才知道自己对于存在主义的认识太浅显——她远不止是她走过的路。
存在主义内在地指向着一场意识的反叛。当思想离卡里斯玛式的遥远的存在越远,那么它就离富有人本主义精神的触手可及的存在越近。法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经提出“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在他的理论观照下,当共同体式微、社会呈上升趋势时,对“人”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要方向,在人的意识与认识,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人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认知等等领域,存在主义一路高歌猛进。作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舵手,萨特将对主体意识与客观存在的思考推至更远。
在导言部分,萨特即开始了他对存在的探索。他先由对二元论的批判开始,从而引出对现象与存在的思考。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现象不仅是现象,存在不仅是存在,并且将我们的意识投向超越现象的更远处,但是,将存在物还原为它外在表现出的各种显露,仍不足以解释存在物的存在。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做一个比喻,借助于我们所熟悉的“求签”行为,将存在物比作圆形的“签筒”,将其表现出的各种显露比作放置其中的“签”,可以说,抽到的任何一支签都可以作为整体的“签”的存在,而所有的“签”放置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签筒”的存在,然而,差别就在于,不同的“签”被不同的主体所解读,它们在时空里随时表现出变动不居的印象倾向,因而,存在物经由它所存在的不同显露而显现,但是却超越这些外在显露而暗含着所有可能被解释、被显露、被感知的无限整体。
如何看待“现象”,是深入理解“存在”时所遇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现象不是事实,事实也不是存在。现象的背后是其无限延伸的外延,现象的超越性,要求凝视现象的主体超越此刻的、瞬间的现象而看到其身上所凝结的具有无限趋向性的整体,从而去把握现象之下的序列。但是,现象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矛盾在于,由现象所限定的某一个对象,即使它被认为应该具有趋向整体的超越性,但是却不能在整体中体现,只能在一个具体的现象中显露,这就容易将对存在的认识引至存在与显现的二元论。个别显露物的不稳定,已经说明了现象的短暂性,而思考一种超越于个别显露物的无限显露序列,已经使得物的持续性、稳定性、永恒性初露端倪。在这一语境所谈论的物,跳出二元论的框架,离存在主义路径里的存在物更进了一步。
胡塞尔的现象学已经表明:存在物的本质的还原如何可能,而在萨特这里,“存在的现象”并不是“存在物的存在”在本质上的无限外延。就一般呈现的物来说,它是它本质的一部分,但是这一物的呈现,并不构成全部的物,存在既不是对象背后的性质,也不是对象的意义,存下不仅由在意识中“在场”的现象、对象所显示,也由“不在场”的指意外延所显现,因而,显示的事物是一种存在的体现,但存在不仅仅是现时的存在,存在是显现的无限的序列性延伸。被意识的对象,仅拥有“物”的特征和部分本质,在它被意识到的那一瞬间,它就内在地暗含了超越现象无限延伸的倾向,因而,物只是物,物不是被定义的存在,不能代表其他不在场的存在,“存在——现象”这一命题,本身就需要“超越存在”的这一视角能够被感知,存在的超现象性,是存在的现象得以被意识的基础。
终于,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观点的狭隘性。在存在的外延里,那些未被感知的、不在场的存在,也可以做为存在物超越现象的内在序列从而被凝结到存在物中,促成存在的构成。如果继续沿着贝克莱的理论路径,很容易就会走向认识论,因而,萨特引入“意识”这一分析媒介。意识本身作为一种存在,它本身不能达成对某物的认识,在实现意识的功能之前,必须先存在一个能够认识到“意识可以认知物”的存在,意识必须能够“被意识到”,简单的说,意识好像一副没有目标的望远镜,它能够认出望远镜所呈现的事物,是因为这样一种存在:透过望远镜事物能够被看见。认识这一行为不能先验地存在于被认识的事物之前,如果仅仅认为意识是一种“透过望远镜认识远处的物”,那么就会简化“认识——远处的物”的过程。
举个例子。我们想象意识是一束光源。当光发散出去时,它指向的是整个世界,是所有存在的合集,而并不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此时,意识还不能与它所意识到的存在物由无意识状态走向汇合,否则,“对象——存在”就容易陷入认识二元论的窠臼。所以,在意识被意识到之前,我们认识不到物的存在,因而,首先存在一个对意识的认识,这一认识本身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当意识这束光落至于某个具体的物时,光源笼罩着物,意识暂时地捕捉到关于这个物的认识,得出结论:存在物。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光只会照亮物的部分存在,这些被照亮的部分对应着物的“在场”,被意识捕捉到的存在,通过存在物的外在显现而被认识,而那些光无法到达的部分则对应着物的“不在场”。物不仅由“在场”的现象或者外在性而定义,同时,物也由“不在场”的序列或者内在性所说明,因而,存在物,但是存在物的存在不仅由存在而显现。由意识到察觉到物的存在,就像由光源到照亮物的存在一样,具有动态的反身性特征。光源不能在光线发生之前而能动地使物体亮,意识也不能在意识被认识之前能动地使存在被意识、被感知,意识所能到达的边界,不是认识到物,而是认识到“意识可以认识物”这件事情,光点落在物体上的瞬间,物的存在通过粒子反馈给光源,从而得出“物被照亮”这一客观事实,意识捕捉到物的存在的瞬间,物的显现通过存在的意识反馈给意识,从而得出“物的存在被意识”这一思维结论。
让我们借助于一个通俗的民间故事——盲人摸象,来尝试着浅显地理解存在与意识、存在与被感知的关系。正如大象通过它的局部的综合显示自己是一头大象,存在物也通过自己的所有可能被意识到的存在的局部而综合为一个可以被感知的整体,并且无限趋于极限。大象部分地是盲人所认识到的大象,但是大象作为一个存在物所呈现出的整体,却不是盲人所主观认为的大象的整体,在这一点上,不能将大象与大象被意识到的主观印象的综合等同起来,所以,存在物并不等于它可以被感知到的主观印象的简单集合。被感知到的存在,是感知者所意识到的存在,感知者只接受自己意识的反馈,只感知自己的感知,因而,存在不能简单地被还原为各种被感知的认识的总体联合。被感知的存在,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就像大象被动地被盲人所感知一样,但是在感知发生的那一瞬间,存在物同时内含了主动性与被动性,那些被感知的存在,主动脱离了它的感知者,独立于存在物而存在于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