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拉康座右铭
日期:2019-01-22 19:04:01 作者:拉康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拉康座右铭

  1、正是父之名在那个位置上的缺失,才在所指中打开了一个洞穴,并由此引发了能指的一连串变迁,而想象中那日益扩大的灾难就是从这些变迁中产生的,直至最后能指和所指在一个谵妄的隐喻稳定下来。

  2、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满足被延宕,比如我要求的本来是这个,母亲给的却是那个,我要求的本来是母亲的时刻在场和无条件的给予,可她只知道塞给我乳头,这一切现在都被理解为是爱的要求遭到拒绝,都只会导致挫折感的加深。由此母婴关系就从那一神话性的完满阶段进入到了另一个阶段,一个母婴关系出现了撕裂的阶段,拉康在第5期研讨班中称此为“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阶段”。

  3、菲勒斯是一个能指这个事实意味主体只有在他者的位置上才能抵达这个能指。但是由于这个能指在那里总是被遮盖着的,并且是作为他者的欲望理由存在,所以这个他者的欲望本身恰是主体需要去辨认的,换言之,他作为他人就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个被意指链的断裂所分裂的主体。

  4、能指的差异作为“标记”首先标记的是主体位置的差异,是主体在意指链条中所占据的位置的不同,就像那两个相向而坐的小孩,因各自对自身所居位置的完全认同而使他或她看不到单一能指本身的空洞和不完整性,从而“把能指的位置和所指混为一谈”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5、这个剩余、这个不可象征化的残留物到底是什么?它指的就是原初的、已然失落对象,是在前主体阶段的欲望对象-母亲或母亲的欲望。尤其是,所谓“原初的、已然失落的对象”实际经历了创伤经验的主体事后回溯的结果,是主体在自身的失败中构建出来的而不是原初真的有这么一个对象存在,只是后来失落了,在此用符号a用来标记这个对象-原因乃是强调其有回溯性建构中呈现出的已然失落、永久失落的独特品质,也是为了强调该对象-原因的不确定性未知性,强调它是不可象征化的,是能指的网络所无法捕捉的。

  6、任意性原则,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和在文化约定俗成的,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论证的。

  7、性别差异的问题根本上涉及的是主体的性别位置,即主体在语言结构社会秩序中借以定位自身欲望及欲望满足的方式

  8、用,结构着婴儿的原初认同。当然,镜像中的这个小他并非现实母亲的物理镜像,它是原初的性欲力比多投注到对象身上形成的一个对体、一个意象,因而,按照拉康的逻辑,婴儿对这个镜像的认同是一种自恋的想象性认同。

  9、因为菲勒斯是一个能指,其功能分析的内在主体的经济学 可以揭去其在神秘性的事物发挥的功能的面纱。因为菲勒斯是一个能指,所以它注定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指明那些意义效果,因为这个能指以其作为能指的在场而规定了这些效果。

  10、命名的本质不在于赋予物一个名称,而是物的在场的一种隐喻性替换,词语的在场是以物的不在场作为代价的,因而是对物之缺席的一种命名,是对物的谋杀

  11、自我和主体都是被构成的,前者是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的产物,后者是象征界的符号性认同的产物,在它们的构成中,都有一种他性的结构,所以,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思、它们的言说,都不是自身所主导

  12、实质上,不妨说,梦不就是一种向错失的现实-那现实除了在还未完全醒来时无止境重复自身外,它再也无法呈现自身-致敬的行为吗?

  13、两性性征的形成:男孩因阉割焦虑放弃对母亲的欲望,转而认同与自己同性父亲占有像母亲一样的其他女人,由此而形成男性性征:主体、主动拥有象征着权力的菲勒斯;女孩却在母亲身上发现遭受阉割是一个必须接纳的既成事实,她只能期待有朝一日可以被赋予一个真正的“阴茎”,由此她先是把她的欲望转向父亲,希望能从父亲身上得到其所欠缺东西,当发现这一愿望可能实现时候,她又把欲望转而投向父亲以外的男人,希望通过和他生育一个孩子来寻得阴茎的替身,这样,女人通过认同“母亲”的功能而最终使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得到了解决。

  14、如果说对于女孩以及男孩而言,阉割情结在造成俄狄浦斯情结方面皆起着关键作用,那这恰恰是因为菲勒斯作为父亲的功能是一个根本没有对应物、没有等价物的象征。这属于能指方面的一种不对称性。这一意指作用的不对称决定了俄狄浦斯情结下一步将要采取的道路

  15、这一切[指上面说的矛盾的效果]的出现乃是由于一个貌似(a seeming)的介入。这个貌似对拥有的取代在一方那里是为了保护它,在另一方那里则是为了以此掩饰其欠缺,而其效果只会是把两性行为——包括交媾行为本身——的每一方的理想形象典型表现投射到一个喜剧场景中。

  16、没有僭越,就无法通向原乐。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17、“能指是一种不指涉任何对象的记号也就是说,能指与对象或意义之间不存在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能指不指涉对象,相反,它指涉的是对象的缺席,“它也是一种缺席的记号”

  18、想象的移情比较好理解:在受分析者的方面,它体现为主体把分析师认同为自己的镜像,把自己的力比多愿望投注到对方身上,形成一种自恋式的幻觉自我,并在言语中曲意奉承对方的欲望;而在分析师的方面,则体现为分析师对受分析者的想象性投射的认同,并同样以空洞的言语去迎合对方的需要。

  19、不论那使人类朝向他者场域的是驱力或部分驱力,抑或只有部分驱力是有关性化结果的心理代表,这都表明:性化在心理上是由主体的某种关系来表征的,而这一关系又只是得自于性化本身。性化是通过欠缺的方式而在主体的场域中建立起来的。

  20、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女孩不拥有菲勒斯,“在没有任何象征材料地方,就会在引发认同——这对于主体之性欲的实现至关重要——的方面出现一个障碍,一个缺陷”。换言之,女性之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缺席,一种虚空,一个空洞”。它不像男性之性,后者拥有一个威风凛凛玩意 儿,一个以挑衅之姿势为其最高荣耀的肿胀之物,总是欲望着通过另一性来为其消肿,而女性之性的虚空性、空洞性使得她总是只能渴望另一性来填充她的欲望饥渴,她代表了一种根本的欠缺,她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象征之物来指认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欲望象征化,所以对于她而言,“女人是什么”永远是一个谜,“她的位置本质上是成问题的,且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同化的”。

  21、个人主体的层面而言,对象的缺失是与主体进入象征秩序、进入语言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父之名的阉割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菲勒斯能指的作用,主体在认同父亲位置的同时必要放弃对母亲的欲望,拉康称这个母亲-对象是在能指动作中被切割的对象,是在语言的意指游戏中脱落对象,是被父法禁止的对象,是主体在象征性认同中被近牺牲的对象,也是主体追求欲望萍踪时的对象剩余,更确切的说,是主体不可能的欲望满足的残留物,之种对象缺失是引起欲望的原因,并把这一引起欲望的对象命名为“对象a”

  22、人啊,听着,我要告诉你们那个秘密。我,真理,在言说。

  23、就他者作指之宝库而言,主体是在追他者之来欲望的,可这个他者是有欠缺的,总有一个能指在那里错失,所以主体在他者之中的欲望总要借助一个替代所指,由此而行成一个欲望的转喻链条。但另一方面,并不存在一个他者的他者,就是说,他者本身是有欠缺的,其在主体身上的运作总会产生出一个纯粹的意义剩余即对象a,主体因这个剩余而再次把自已投向他者的欲望。

  24、俄狄浦斯情结意味着想象的关系本身是一种乱伦的和冲突的关系,它注定只会导致冲突与毁灭。对于人类而言,男性和女性之间要想建立最自然的关系,第三方就必须介入,那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是某种和谐模型。这不需要说太多——必须有一个法律,一个链条,一个象征秩序,必须有言语秩序的介入,也就是父亲的介入。这不是自然的父亲,而是被称作父亲的那个形象。这一可以防止整体局势陷入冲突和瓦解的秩序是建立在这个父之名的存在之上的。

  25、所谓人的欲望就是他人的欲望,既指主体的欲望只有通过语言或言语在他人那里得到确认,也指主体只能在这个异于自身的场所辩论自已的欲望。

  26、症状是一种隐喻,是说主体症状-在拉康那里尤其是指神经症状-机制有着隐喻的结构,因为所谓的症状就是替代物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被压抑的东西以另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症状亦要看作是被压抑物的返回,是其剩余意义出现在替代物中,而这正是隐喻的运作方式。

  27、就像那个玩线轴游戏的儿童,他通过将母亲的缺席象征化,使母亲这个欲望对象成为自己可操控的对象,然后在不断发出“Fort/Da”这个牙牙之语的过程中实现自己 的角色转换,以舒缓自己的欲望煎逼。但这也仅仅是“舒缓”而已,对不在场的物的命名固然可以使主体随意地将其召唤到面前,使不在场转换为一种在场,可这一象征性的转换也使得那真实的不在场更加难以忍受,使得主体不得不在不断的象征化重复中承受着欲望的煎熬。

  28、无意识是语言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只有在语言或语言的断裂中才能找到无意识的踪迹,更是因为无意识本身总是语言地呈现自身,不论是在梦中、在口误中还是在病人的各种症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于语言的结构,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在梦中常呈现为字谜一样的东西,有着类似于句子一样的结构。

  29、阉割根本上关涉的是主体在其构成过程中必要遭遇的对象“缺失”或“匮乏”。

  30、不连贯性是一种基本形式,在那里,无意识首先是作为一种现象即不连贯性呈现给我们的,在那里,总有某个摇摆不定的东西自身显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拉康座右铭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