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拉康名言
日期:2018-12-19 19:34:01 作者:拉康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拉康名言

  1、人的欲望必须通过否定行而得到满足,因为获得满足之前的欲望只不过是一种被提示的虚无,一种非实在空虚,人的存在要想获得其实在性,就只有通过否定的行动、通过欲望的满足来接受一种实在的肯定内容

  2、被菲勒斯能指禁止的原乐和通过拥有菲勒斯能指而获得的原乐。

  3、梦的工作机制语言的运作机制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能指的法则

  4、从主体方面说,主体为了维系其与不可能之物的凝视之间的距离,总想用幻象来掩盖创伤,用眼睛来取代凝视,用替代性的对象来置换真正的对象-原因,视界的驱力就在这一系列的两者之间重复往返,以满足其求原乐的意志。然而,在这所有的替代以及由此而来的满足中,总是有某个东西从主体那里滑脱,每一次的替代和满足最终总是把主体引向与凝视的错失的相遇,主体最终只能发生一声绝望的哀叹:“我所看到的根本不是我想要看的。”

  5、没有僭越,就无法通向原乐。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6、人的欲望不同动物的欲望,更确切地说,人的欲望虽以动物性的欲望为必要条件,但人的欲望本质上和实际上必须超越它的动物欲望。

  7、能指是对另一个能指表征主体的东西。这后一个能指因此是所有其他能指皆对它表征主体的能指-这意味着,如果该能指错失了,所有其他能指就什么也不表征。因为表征是针对某物的。

  8、Fort/Da唯当此刻,幼儿的欲望已然成了另一个人的欲望,成了主导着他的自我对体的欲望,其欲望对象即是他的痛苦

  9、通过锚定点,能指停止了,否则会无限地进行下去的意指滑动。…… 这个锚定点的历时功能句子中可以找到,因为句子只能伴随其最后一个词才终止它的意指活动。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10、原乐的律令就是召唤我们尽情地去享受/享用我们的欲望及随欲望满足而来的快感,可问题在于,我们的欲望总是他者的欲望,是对他者之欲望的欲望,我们的欲望满足总是因为他者的介入而落入空无。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原乐或者说欠的求原乐意志总要受到他者及他者的原乐的纠缠

  11、既然所指只是作为一种缺席在能指的下方不停地滑行,那语言的意指价值又从何而来?实际上,即使否认能指是为表征所指而存在,但他并没有因此否定意义可能性,在他看来,纯能指就其本身而言固然不表征任何东西,但能指链却构成了一个意义生产语境

  12、焦虑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他可以判定他之所爱的东西和他能够给予的东西之间全部现有差异

  13、本质上,我们认为有效验的移情其实是言语行为。每当一个人以诚恳]充实方式向另一个人言说时,就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移情-象征的移情,在那里所发生的事将改变两个在场存在的性质

  14、在镜像阶段,欲望是依附在镜像之上并借助于像的统一性浮现出来的,但像并非欲望的真正对象,像的统一性不仅无助于欲望的满足,反而会阻挡欲望去寻找其真正的对象,当自我的欲望满足于认同他人形象时候,自我所获得的不过是一个异化的盔甲

  15、与实在界相遇的失败对于主体而言意味着什么?依照拉康的理解,这一失败的意义就在主体的分裂,或者说我们在这一相遇的失败中可以看到主体的分裂。

  16、为什么会有主体的失败呢?因为切割的剩余

  17、能指的差异作为“标记”首先标记的是主体位置的差异,是主体在意指链条中所占据的位置的不同,就像那两个相向而坐的小孩,因各自对自身所居位置的完全认同而使他或她看不到单一能指本身的空洞和不完整性,从而“把能指的位置和所指混为一谈”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18、从欲望的角度说,自恋的想象性认同是为了从他人那里获得对自身的辨认,在这里,他人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欲望主体而存在的,在想象层面,自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它们之间并非如各尔和科耶夫所说的一个独立的自我与另一个独立的自我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不是一个欲望与另一 个欲望之间的关系,而是欲望与欲望对象之间的关系,自我欲望从他人那里辨认自己的理想形象,它想占据直到取代他人的位置,因此,自我对他人的想象性认同实际上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换句话说,在想象的层面,所谓人类共存的局面根本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19、在此存在着菲勒斯能指的一种不对称性运作。男人也要经受象征性的阉割,但与女人被剥夺且是被双重剥夺不同,他不需要像女人那样以“不拥有”作为象征地“拥有”的一种形式。他被阉割,但同时他也“拥 有”,他的欠缺是象征性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欠缺,他才可以作为一个男人去欲望,即他已经从对想象的菲勒斯的认同中脱离出来,不再被母亲的欲望固定其中,他可以在父亲身上找到欲望的锚定点,找到与其性别相同男性认同。

  20、俄狄浦斯情结意味着想象的关系本身是一种乱伦的和冲突的关系,它注定只会导致冲突与毁灭。对于人类而言,男性和女性之间要想建立自然的关系,第三方就必须介入,那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是某种和谐模型。这不需要说太多——必须有一个法律,一个链条,一个象征秩序,必须有言语秩序的介入,也就是父亲的介入。这不是自然的父亲,而是被称作父亲的那个形象。这一可以防止整体局势陷入冲突和瓦解的秩序是建立在这个父之名的存在之上的。

  21、“我”的分裂则在于,我在获得“意义”的同时,我的存在有一部分必定要被切割,成为有意识的“我”根本无法参透的“非意义”,“我”与那个被切割的部分是分离的,“我”的有所得是以失落牺牲作为代价的。这意味着,“我在”作为一种寻求确定性的主体化行为其实是主体在“思”和“在”之间的两难选择,并且是一个被迫的两难选择,就像“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一样,在这个二选一的选择中,主体并无选择的自由,因为他必须选一样,且只能选一样——或者要钱,或者要命。

  22、“伪装”是一种掩饰,掩饰那根本性的欠缺;“伪装”就是装得像真的一样,就是那真实的方面永远出现;“伪装”也是一种表象,是一种表演,让你相信“我”就是你所欲望的那个东西;所以“伪装”还是一种压抑,压抑其所是,让非其所是成为被欲望的和被爱的;但对女人而言,“伪装”更是一种策略,一种游戏,借此她可以在对方身体上找到自己的欲望的能指——那个有着物恋价值的玩意儿,那个可以带给自己快感的器官。尤其是,通过这个能指,女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认同:“假面的功能……支配着认同,而通过认同,被拒绝要求可以得到解决

  23、无意识的主体说到底也是欲望的主体,只是这两种说法的切入角度稍有不同,前者更多地是从无意识的语言构成来讨论主体的结构化,后者更侧重于从无意识的驱力机制来揭示主体的命运,前者是构成论的,后者是动力学的,就是说,对无意识主体的动力学阐述根本上就是对欲望的阐述,由此可以想见,欲望理论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必将占据核心地位,就像埃文斯说的:“如果说有一个概念堪称是拉康思想的核心,那就是欲望概念。……欲望既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也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

  24、乱伦禁忌是结构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初法则,在它出现之前,原始社会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乱伦,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人类社会正是凭着那一神话性的想象——想象曾经有一个时期,男人只是享用本部落内部的女人——才确立了这个原初大法。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25、差异性是能指运作的基本原则,各能指之间依照这一原则而结成一个意指的链条,并形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运作是超越于主体之外的。

  26、对于笛卡儿的那个公式,应当改写为:“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所以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在”;“在我是我的思的玩物的地方,我不在;在我没觉得我在思的地方,我思着我之所是。”

  27、就他者作指之宝库而言,主体是在追他者之来欲望的,可这个他者是有欠缺的,总有一个能指在那里错失,所以主体在他者之中的欲望总要借助一个替代所指,由此而行成一个欲望的转喻链条。但另一方面,并不存在一个他者的他者,就是说,他者本身是有欠缺的,其在主体身上的运作总会产生出一个纯粹的意义剩余即对象a,主体因这个剩余而再次把自已投向他者的欲望。

  28、象征性认同根本上是对他者的认同,是在他者的位置对自我的观看,也就是说,所谓自我理想不过是主体以他者的目光看自己时得以凝定的形象。

  29、主体或欲望就是一种剩余,一种残渣,剩余是一种无用之物。剩余是激发欲望的原因。

  30、只需稍微提及菲勒斯的功能,就可以暗示主宰性关系的结构。 这些关系是围绕着一种成为(a being)和一种拥有(a having)展开的,因为它们关涉着一个能指,即菲勒斯,因此而产生了矛盾效果:它们一方面在这个能指中赋予主体一种现实性,但另一方面又使得被意指的关系虚化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拉康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