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悉达多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17 13: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悉达多的读后感大全

  《悉达多》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9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悉达多》精选点评:

  ●看过黑塞之后才知道 原来从叛逆的存在主义到圆寂的斯多葛主义的成长历程可以写得这么诗意 虽然和德米安一样 一字一句都像是智慧的浸润都能写进心坎里去 但我还是更喜欢悉达多一些 从内容上看更像是德米安最后几章的注解 算是终于“解答”了我在读前作时关于如何找到自我又如何找到世界的疑问 另 我是看的kindle版 纸质书不知道但电子版的排版挺好的 而且杨先生的翻译也让我很喜欢 不知道关于出版社不尊重书的言论从何而来

  ●这个版本

  ●把佛陀一分为二毕生寻找的想法极有创见,然而对思想者的过于烘托和佛教无论出世入世都消极的处世态度颇令人不喜。

  ●哲理性诗化语言 读来很好的感受~

  ●无感

  ●以悉达多的一生为索引,在各种身份中,(婆罗门之子,沙门,乔达摩的异行者,卡拉玛的追随者,伽马斯瓦弥的后继者,水的学生、船夫的学友,儿子的羁绊者,果文达的朋友。)学习、迷失、顿悟。展开了对自我、爱欲、时间的思考,最后不过一声“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PS:年度最佳,黑塞成为我新晋文学男神。不知道为啥,我觉得悉达多很像贾宝玉)

  ●充满太多佛家禅意,如果没有一定的对佛经理解,还真是看不懂。这本书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我是谁,谁是我,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我来说终极的问题是:我在寻找什么,什么是我在寻找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法是:我究竟需要的是什么,还是我什么都不需要。是我迷失了,还是在迷失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恐怕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

  ●那个说出版社不尊重读书的,你能不能把理由给说出来,为什么不尊重!别扔下一句看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装逼格高的话,就呵呵笑笑走开。话说回来,你真的买了这个书,有读过吗?

  ●第一次看黑塞的作品,感觉一般,没能领会其寓意。

  ●这位出版社,做畅销书也请尊重书。(楼上杠精朋友,你见过拿书内三页纸正反面地给出版社做广告还放二维码的嘛)

  《悉达多》读后感(一):和佛陀同名的悟道者

  本以为是另一个版本的《佛陀传》,迟迟不敢开始。拿到手,薄薄一本,一天就可以读完。

  此书的悉达多和佛陀同名。黑塞说悟道并非通过经文和佛陀讲授教诲的内容获得,而是通过思索,禅定,认识,证悟获得的。虽然佛陀的教诲内涵丰富,教众人正确地生活,不做恶事,但我们并不知道佛陀在大彻大悟时发生了什么。教诲中没有包含佛陀自身经历的秘密,在千千万万人中唯有他一个人经历的秘密。

  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人像占着一条固定的轨道运行的星星,没有风能吹到他们,他们有自身的轨道和规律。

  在自己的愁苦和迷惘中,悉达多认识了自己,无常之物变幻神速。

  黑塞分享的对智慧的看法:人可以发现智慧,体验智慧,享有智慧,凭智慧创造奇迹,却不能讲述和传授智慧。

  黑塞还分享了对时间的看法:时间并不存在,因为它导出同时存在,因此它只有现在,而不存在未来的阴影。一旦克服了时间,一旦从思想里摒除了时间,世间的艰难困苦,敌对仇视不也一扫而光了吗?

  探索时只盯住所寻找的事物,发现却意味着目光自由,胸怀坦然,没有目标。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的想有所发现的人,是不会接受什么学说的。

  黑塞分享的他的悟道:我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我理解的这里斋戒的意思是会克制欲望。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悉达多在各种欲望充裕的环境生活中,慢慢地从生活节制,乐于思考,勤于打坐的人,变成了苦修之轮,思考之轮,分辨之轮都越转越慢。不满,疾痛,厌烦,懒散,冷酷无情一个接一个地被接受。

  悉达多对物质从有到无,有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都没有表现出特殊的感情。他在各种各样的生活里修行,仿佛“大隐隐于市”。从他儿子到来到离去,让他体验到了他离开时父亲的感受,从此种深刻的感悟中,他的悟道有更深了一层。

  摆渡人的情节似乎在《写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中有类似的章节。

  这是一本可以一看再看的床头读本。

  《悉达多》读后感(二):随想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Ruby.F(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3488877/ 首先我十分认同黑塞在书中所说他对思想不多么在乎,更看重事物。他可以爱一棵树或者一块树皮,但不能爱言语。思想和言语是片面的,唯有体验得真理。我在此刻不能再同意更多,因为限制于本人才疏学浅以及言语思想的片面性,我想将看到书中的段落和所想记录下来,却往往词不达意,但依然自大地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回顾温习《悉达多》这本著作时可以作为参考材料。(#号之间为个人体会) 在与沙门同行这一章中,悉达多和果文达说:我一直渴求只是,一直充满疑问。年复一年,我请教婆罗门,年复一年,我请教神圣的经典《吠陀》,年复一年,我请教虔诚的沙门们。哦,果文达,我耗费了这么多时间,现在仍没完没了地继续耗费这,结果学到的只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学!#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总是傲才视物,换了一份工作,又换了一份工作,认为什么都没学到。悉达多一直在做自我辩证。# 在尘世这一章中,悉达多为了获得金钱,衣服,去给一个商人打工。商人把草重要信函和合同的事全交给了他。并且习惯了跟他商量所有重要的事情。他很快看出,悉达多对贸易所知不多。可是运气却很好,而且在沉着镇定方面,在善于倾听他人心思方面,胜过了这个商人。#所以,人生处处皆学问,我们总是自命清高,自命不凡,在每个工作中感到大材小用,壮志未酬。其实离开之后,才会发现,我们以前做的事情还是得到了运用。# 在河岸这一章中,他想,把须要知道的一切都亲自品尝品尝。尘世欢娱和财富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我还是个孩子就学过了,这我早就知道,可只是现在才有了体验。现在我明白了,不仅是脑子记住了,而且亲眼目睹,心知肚明。太好啦,我终于明白了!#伍迪艾伦的电影很多都很符合这段话,包括日本电影小森林系列,兜兜转转,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可是其实生活并不是一个圆圈而是一个螺旋。体验过了那些早已知道的道理,才能更理性更立体的看待这些道理。# 在船夫这章,他看到:河水流啊流啊,一个劲儿地流啊,但却总是在哪里了,总跟原来一模一样,然而又每时每刻都是新的!#还是对应圆圈理论。轮回、释然和体验。# 学者张文江在《<悉达多>讲记》里说,“黑塞的构思很巧妙,他爸释迦牟尼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一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释迦牟尼还是在家人的时候,他叫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名,乔达摩是姓。黑塞把释迦牟尼的故事一份为二,悉达多是未成就的人,乔达摩是一个已成就的人。悉达多走一条修行之路,回归乔达摩,实际上就是把两个人重新拼成一个人”#这让我想到了故事其实在一开始果文达在书店开头就说过的圆圈理论。悉达多刚开始无法忍受现状,觉得应该追求自我,追求内心,然后他经历了婆罗门、沙门、乔达摩、卡玛拉、商人、船夫、儿子,尤其在儿子要远离自己的时候,他想到了当初离开父亲时的场景。在此,我觉得文章迎来了一个高潮,我们处处逃避想逃离的,然后去追求想成为的。最后却发现一切都是轮回而已,此时俗人之嫌成为俗人之可爱。每个人不过是在体验不通的人生而已,我们生来就是为了体验。从自然中来当然也要回归到自然中去。# 以上内容皆为意识流随想,如有问题,欢迎讨论指正。

  《悉达多》读后感(三):遐想之旅——一次回忆

  

《悉达多》突然唤起我很久之前的回忆。高中的时候一直渴望找到生命的真理。

当时学业压力大,一难受就在想: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很多自己的探索(当然,可能看起来不成熟)。当时也一直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要用整个生命来践行的使命。这种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能够感受到内心蓬勃的热血和满满的充实感。

总结起来我对人生、生活、生活的态度、生命的意义应该有过几种看法。

第一种是《道德经》里的无为而无不为。因为当时看这本书着迷了,以至于开启了我对先秦诸子的探索,也是那个时候看四书和孙子兵法(但是现在全忘了……)。说来奇怪,虽然我后期看了《论语》,但是《论语》对我的影响可能还没有《道德经》深刻,这个可能也跟我当时喜欢这种玄之又玄的风格有关吧。《道德经》大概影响了我一个学期,当时对待生活大概是使自己处于一种“不争”的闲散状态。

第二种是,内心怀有信仰,同时我们也在靠近信仰。大概意思是说,有些本质需要我们去不断追寻,但是它本身内在于我们心中,我当时应该是把“真善美”或者类似于真善美的东西当做自己的信仰了。

第三种是在高考之前,因为压力很大,我需要安慰自己高考的必要性,我就想,生活就像一个炉子,每个人都在里面翻滚,我应该要经历这种生活,不管高考结果如何,经历过了动荡过了也是一种体验。

第四种是高考之后悟到的(虽然可能不成熟),大概是说,生命的意义不是我们想出来的,是我们实践出来的。举个栗子,如果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勤劳,但是我却是个很懒惰的人,那这个就不是我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蕴含在生命本身。

大学开始的时候,我又陷入了对人生的探索。后来被老师点醒了一下,他说,生命的意义不需要刻意寻找,它会在人生中某个时刻体现出来。就像他一样,在某个时候意识到自己想要做学问,所以成为一个学者。

后来很长的时间,我都没有再想这种很伤脑筋的事情。

但是寒假疫情的时候说服了自己,生命是有意义的。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讲西方文化的老师说,在虚无(我不知道虚无是啥,这里当是借个词就行)的东西中寻找慰籍会遭遇失败,只能从真理中寻找慰籍。(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个应该是哪本书里的思想)后来在豆瓣看到一个话题,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好像是讨论,“愿意为什么真理而付出生命”。

我已经很久没有再进行这种关于生命的深度思考,可能是因为我暂时还没有遇到再需要我寻找答案的关卡。

最后只有“认真生活”以及“社会责任感”经过长久的审视之后觉得无论是在伦理道德上还是在自己内心中觉得能过的去的。

当时一度回到了闲散舒适的状态,当时写了一段话,放在这里。

“用功利堆砌出来的成功带有某种虚假的感觉(虽然我也说不清楚)。面对很多很强的同龄人时,我以前会觉得自卑或者要做到像他们那样,但是现在我能够用平视的目光看待,而且也不一定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意思是说,只要我认真生活且有了社会责任感这个精神追求,我就不需要自卑),而且不再那么容易变得热血,我好像推倒了很多持有的信仰,有些事情还不够“本质”以至于无法成为我的支柱。”

这个书评跟《悉达多》可能关系不大,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书里面的很多思想我也没能理解。觉得有点玄乎吧。我跟它隔了一层纱,书里的思想好像没能渗透进我的脑子里。但是生命的意义和内心的安宁终归是个人的事,我相信悉达多的一个观点:智慧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

(补充)我好像想起来了一些事情。我以前还持有过一种观点,生命是无意义的。人会死,钱财乃身外之物,永恒其实是瞬间,见到的都是假的(我不了解佛教,以后再学他们的知识吧)。最后一次持有这种观点的时候是疫情期间,因为当时老师讲课讲了《鼠疫》,所以后来放下这种观点……(因为我价值观不稳定,所以很容易动摇)

高中的时候还有一种观点,追求意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当时找到的“信仰”都不能在我内心中引起激荡,“信仰”显得浅薄空泛,所以我在说服自己不要在去找了……emmm……

说到《悉达多》里面的以河为师,我一直觉得向世界(包括大自然)学习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我觉得这是我所知的最渴望拥有的一种技能。

  《悉达多》读后感(四):《悉达多》

  我任何语言都比不上黑塞自己的叙述,悉达多自己的总结,所以我就直接引用原文给大家呈现悉达多的经历。

  “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修,只知道寻找梵天,崇拜阿特曼的永恒精神。年纪轻轻,我追随赎罪的沙门,生活在森林里,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习忍饥挨饿,学习麻痹自己的身体。随后,那位佛陀的教诲又令我豁然开朗,我感到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已融会贯通于我心中,犹如我自身的血液循环在躯体里。可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佛陀以及他伟大的智慧。我走了,去向卡玛拉学习情爱之娱,向迦马斯瓦弥学习做买卖,聚敛钱财,挥霍钱财,娇惯自己的肠胃,纵容自己的感官。我就这样混了好多年,丧失了精神,荒废了思考,忘掉了统一性。可不像慢慢绕了几个大弯子吗,我从男子汉又变回了小男孩儿,从思想者又变回了俗子凡夫?也许这条路曾经挺美好,我胸中的鸟儿并未死去。可这又是怎样一条路哇!我经历了那么多愚蠢,那么多罪恶,那么多错误,那么多恶心、失望和痛苦,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为了能重新开始。然而这显然是正确的,我的心对此表示赞成,我的眼睛为此欢笑。我不得不经历绝望,不能不沉沦到动了所有念头中最最愚蠢的念头,也就是想要自杀,以便能得到宽恕,能再听到“唵”,能重新好好睡觉,好好醒来。为了找回我心中的阿特曼,我不得不成为一个傻子。为了能重新生活,我不得不犯下罪孽。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哟?这条路愚蠢痴傻,弯来绕去,也许是尽在兜圈子呗。随它爱怎么着怎么着,我愿意顺着它走下去。”

  有一次悉达多问他:“你是否也向河水学到了那个秘密,就是时间并不存在?”瓦苏德瓦满脸爽朗的笑容。“是的,悉达多,”他说,“你想讲的是不是,河水到处都同时存在,在源头,在河口,在瀑布,在渡口,在急流,在大海,在山涧,到处都同时存在,因此对于它只有现在,而不存在未来的阴影?”“是这样,”悉达多回答,“我弄明白这点后再看自己的生活,就发现它也是一条河,少年悉达多跟成年悉达多以及老年悉达多,只是被影子隔开罢了,而不存在现实的间隔。悉达多先前的出生并非过去,他的死亡与回归梵天也并非将来。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有本质和现时存在。”

  看到这段对话,我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文中有段关于教育孩子的讨论也值得思考,我也摘抄下来。

  “我离得开他吗?”悉达多面露羞惭,他小声地问。“再给我点时间吧,亲爱的!瞧,我正在争取他,正在争取他的心;我要用爱,用善意和耐心,将他的心抓住。有朝一日河水也会对他讲话,因为他也是应召唤来的。”瓦苏德瓦的笑容越发温暖了。“噢,是的,他也是应了召唤。他也属于永恒的生命。可是你和我,我们究竟知不知道召唤他干什么?知不知道他该走什么路,该做什么事,该受什么苦?他的痛苦将不会小啊,他心高气傲,脾气倔强,这种人会吃很多苦头,走很多弯路,做很多错事,遭很多罪孽。告诉我,亲爱的:你不教育你的儿子吗?不强迫他吗?不揍他吗?你不责罚他吗?”“不,瓦苏德瓦,这些我都不会干。”“这我知道。你不会强迫他,不会打他,不会命令他,因为你知道,柔能克刚,水可穿石,爱心胜过暴力。很好,我赞美你。不过,你所谓不强迫他,不责罚他,不是你的一个失误吗?你岂不是要用爱心来束缚他?岂不是每天都在用好心和耐心令他羞愧,使他越发难受?你这难道不是强迫他,强迫这个高的、娇惯坏了的孩子接受我们这两个老头,跟我俩挤在同一间茅屋里,像我俩一样靠吃几根香蕉度日,把米饭都当作美食吗?我们的想法不可能是他的想法,我们的心衰老而宁静,走起路来样子也跟他不同。难道你想的一切还不是对他的强迫,还不是对他的责罚吗?”悉达多愕然盯着地面。他小声问:“你说我该怎么办呢?”“送他回城里去,”瓦苏德瓦说,“送他回他母亲的房子里去,那儿还有仆人,把他交给他们。要是没有仆人了,就把他交给一位教师,不是让他受教育,而是让他跟其他男孩、女孩在一起,回到他的世界里去。这,难道你从来没想到过?”“你真看透了我的心,”悉达多悲哀地说,“这我经常想到。可是你瞧,这孩子本来心肠就硬,叫我怎么能再送他回那样一个世界里去呢?他难道不会花天酒地,不会沉溺于享乐和权势,不会重犯他父亲的所有过失,不会也许完全沉沦在轮回里面吗?”“问问河水吧,朋友!”船夫笑容灿烂,轻轻摸着悉达多的胳臂说,“你听,它正在笑你呐!你真的相信,你干了蠢事就能避免儿子干蠢事吗?你能保护儿子免受轮回之苦吗?到底怎么办?通过教诲,通过祈祷,通过劝诫吗?亲爱的,难道你完全忘掉了那个故事,那个当初你就在这里给我讲的一位婆罗门之子悉达多的故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吗?是谁保护了沙门悉达多,使他免于轮回,没有陷入罪孽、贪婪和愚昧?他父亲的虔诚,他那些教师的劝诫,他自己的良知,他自己的探索,这些能保护他吗?有哪个父亲,有哪个教师,能保证他不过自己的日子,不沾染生活的污秽,不承担自己的罪孽,不自己啜饮生活的苦酒,不自己寻找到自己的路呢?你难道相信,亲爱的,也许有谁能幸免于此吧?或许只有你的宝贝儿子是这样的幸运儿,因为你爱他呀,因为你想帮他免除烦恼、痛苦和失望呀?然而就算你为他死上十次,恐怕也丝毫改变不了他的命运。”

  还有很多经典语录我就不赘述了,《悉达多》真的很值得一看,它薄薄的完全可以一口气读完。看完这本书我内心是兴奋的、激动的。但是我却不知如何表达出来,唯一肯定的是我一定会二刷此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悉达多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