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悉达多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1 04: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悉达多的读后感10篇

  《悉达多》是一本由[德] 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9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悉达多》读后感(一):读《悉达多》

  盖特露德

  这篇作品充满了作者生活智慧个人经验,通篇字字珠玑。然而它最明显特征还是展现了黑塞一贯饱满热情写作风格。这部作品中任何一个章节都能够唤起读者连绵的情绪,这是因为字里行间都含有了黑塞创作时的激情

  就作品的内容格调思想深度来说,这部作品不如《荒原狼》与《悉达多》。但是黑塞在处理《悉达多》这部作品的时候面对东方终极哲思并没有将人物与他的天命充分融合,由于篇幅缘故悉达多思想的一面呈现的依旧不足。但是这部作品虽然将视角仅限于音乐家的创作历程以及他涉入的儿女情长,却将每个细节处理得无微不至

  以荒原狼为原型可以看到黑塞身上的两种冲动独孤求败式地追求永恒价值的冲动以及参与社交生活的热情,这两种精神特征也遍及了他笔下的其他人物。克诺尔普、柯恩、莫特、悉达多都有极其个人的创造时刻同时也在不同人生阶段沉湎声色犬马

  克诺尔普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之人,虽然他多才多艺,但是他无法严肃面对生活,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反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不断地自我流浪

  从这个作品也可以看到上个世纪初德国地方小镇风土人情。如果对德国的历史以及地理有所了解,对这部作品的好感应该会大大增强。

  悉达多

  同样在作品中谈及佛教思想的三岛由纪夫在写法上就与黑塞不同。就佛教内容而言,三岛由纪夫所谈及的是严格的小乘佛教,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丰饶之海这系列作品之中。而黑塞所关注的是东方哲学思想,并不单单是佛教,还包括印度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早期的古典作品。

  创作思路上,丰饶之海系列接近于用小说去阐释作者的佛教观念。佛教的观念深度嵌入小说当中,因而佛教观念和小说的混合是非自然并不生硬的。因为作者本身的运思就含有佛教思维,所以用这种思维驱动构思的小说使得故事情高度容纳禅思。这种结合在《春雪》这部作品中结合度最高,故事背后佛教观念隐藏的最深,读完故事能让人隐隐感到其中有某种深刻的观念支撑,并且笼罩着整部小说,然而作者却几乎没有明示。丰饶之海后续的三部作品就意境和这种佛教思维的融入都远不如《春雪》。

  黑塞的创作让我考虑是不是他每每创作小说都是通过所写的小说在剖析自我。写作方法上,《荒原狼》和《悉达多》都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写,《荒原狼》里还有一大段的意识描述。作品的叙事情节的推进并不是作品关注的重点,驱动小说内容前进的反而是主人公的心理、认识、思想的变化。作者似乎是通过创作一个人物来展开一部分自我,主人公的困顿也似乎是作者自己的自我拷问。

  通读《悉达多》这部作品,作者充分展示了悉达多的心理动态,不过作品的最后悉达多历经人生以后对戈文达解释自己的体悟时所表达观点大致是两个,其一是神秘主义,我的思想只是秘而不宣混为一体使用语言从任何一个角度开始解释都显得片面愚蠢,因而因其是紧密一团所以不能说。其二,实在论。悉达多仅关注存在之物,对时间这类并非实存之物基本持拒斥的态度。对于第二点,一个东方的自然思想者应该不会过多的关注和作为一个重要思考角度,即是作者因其西方的思维使得无法充分创作出一个真正自发的东方思想者老朽时的沉思。戈文达成为佛陀弟子以后,那他可是真真正正的声闻乘小乘,其觉悟也不可能是小说中最后所描写的那样低。

  悉达多

  1. 僧侣的生活和入世人的生活都被笼罩在活着的状态下。因而僧侣的斋戒、等待思索并没有比入世人的饕餮忙碌博弈来的更加高超。比起入世人僧侣反而缺失直面生活的勇气。入世人可能心境不够清明,但是积极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一部分。

  2. 对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对他有所规定,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萨特所说的绝对自由,但是这是一个思想的概念。思和实践是两个范畴。虽然绝对自由可以实践,但是很多思索的结果实践起来非常糟糕。而绝对自由这个概念就属于很糟糕的那一种。这里还是海德格尔认识的比较深刻,此在的存在时有限的。因而可以理解为何当初他读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时候并不认同。所以存在着家庭伦理职业规范、社会责任,并对人进行了规范。

  3. 轴心时代的印度、中国、希腊、希伯来所孕育的哲学全然迥异,不同的地理环境当地人的思维状态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相较而言,中国的儒学逻辑复杂程度上较为简单。希腊的思想有客体化科学化自然的倾向。印度和希伯来的宗教冲动都比较明显。而以印度来说,后传入的佛学就思维难度而言远远超越了儒学。这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促进了儒学进行回应,因而产生了思维水准超越孔孟的宋明理学。进入新儒学更多地就采用了概念辨析和推理。希伯来的思想强烈地把自然唯一神化。而印度似乎执着于能够用内心安定容纳自然的变动不居。

  《悉达多》读后感(二):“觉醒”为佛 一种哲思一种当下

  一种哲思一种当下-读《悉达多》后感

  《悉达多》叙述一个婆罗门青年奇特哈儿塔和自己好友戈文达,从自己成长教育中,信仰的婆罗门教悔中,周围对自己的爱中,体会不到幸福灵魂安宁。随后对他们的神-阿特曼,产生了怀疑,认为是暂时的,是被创造出来的印象。从而放弃了而去寻找其他的永恒,去证得答案。随后跟着三个苦行僧学习经过坚韧的修行和对情感的抑制,他们虽然得到了平静的“内心”与“自我”,但是还是觉得无法超越自己师父,只能流于形式和自我认为的证得真谛,然后离开了,去投靠释迦摩尼家族的活佛。好友皈依了但是主角自己却认为,活佛虽然很有宁静与无喜无悲,值得尊敬,自身却并没有讲出真谛,可能这个真理或者道是无法使用言语来体会的,而自我寻找进而自证的。经过渡河,认识了船夫,也体会到船夫不凡和知道船夫的道就是听河水声音。之后主角沉沦在女色或者说是爱情权利金钱欲望之下,在觉得浑浑噩噩之际,想通过自杀而求解脱忽然觉悟了。在体会到偶得亲情的之后的喜悦,又失去亲缘,如同自己离开父母一样。在挂念心碎之后,与船夫一样,听着河水的声音,听到内心的倾诉,自己证得万物一切的暂时性和虚无性,但自身却仍然热爱他们。如同活佛一样,如同释迦摩尼一样。他觉悟了,自己也就成了悉达多,自己证道成佛。自己的道与真理,是与万物的统一,是各种角度的和谐,是无法言语的。为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

  佛的真实含义为“觉醒”,是一种当下的状态。与现在的佛教宗教思想内核一样,却没有那么多流派教义。学佛即是学佛的那种状态,那种反思与自证。这才是一种哲思,一种哲学。所以黑塞,写佛,却并非写佛的创始人,而是另一个通过自己而证得自身,体会到幸福喜悦和宁静的另一个佛。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一直都是从未改变。得证自性为空,真实与虚空本一,如波粒二重,不可以从是非摘捡中出来,是非理性亦非感性可以测量的,只有遮诠法不断说,不断接近。这大概佛经不断,经典不绝的原因吧。

  《悉达多》读后感(三):唵

  看完悉达多,总想写点什么,但好像又不知从何开始,只得再翻阅书籍,正如书中所云:“一个智者努力表达的智慧,听起来总是很愚蠢。”这正是悉达多传递给果文达的思想——智慧是无法传达的。 “乔达摩洞悉人生的无常和虚妄,却依然如此地热爱人,已漫长而艰难的一生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教导他们!在他身上,在你这位伟大导师身上,我觉得也是事实胜于言辞,他的行为生平比他的言论更重要,他的手势比他的见解更重要。他的伟大,我认为不在于言论,不在于思想,只在于行动,只在于生活。” 悉达多凝视着河面,或汹涌,或平静,或浑浊,或清澈,他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世间万物,每一块皆为梵。乔达摩是一位完人,瓦苏代瓦是一位完人,悉达多亦是。如译者所言“以河为师,悟道成佛”从他开始敬神和祭祀、迫使父亲同意他离家苦修,跟着沙门学习,跟着珈玛拉学习,跟着富商学习,跟着赌徒学习,跟着果文达学习,跟着河学习,跟着瓦苏代瓦学习,一切就已陷入了轮回之中,自我早已迷失,直到瓦苏代瓦离开他,正如他离开了沙门时一样,只不过这次,他觉醒了,这个正在走向自我途中的人。“意义本质并不在事物背后,而就在事物内部,在万事万物内部。”妙不可言传,唯求情到意达为止! 读完后,只觉它既是一本慢书,也是一本快书,刚开始阅读时,很奇怪一位德国的作者——黑塞会写出这么多关于印度文化的词,这当然,也是我自己没有接触过黑塞的缘故,看到这里,加上又是郭极力推荐我来读的,因为她读完后,只道“相见恨晚!”。我便想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书中的香气。直到我读到觉醒这一部分时,我便毫无睡意,脚底轻盈呼吸越来越慢,愈来愈平稳感觉从未这么安静过,感觉此书就像一杯白开水根本就没有香味,一切的香味全在内心,所以只想一饮而尽为快。 但这,就是悉达多。

  《悉达多》读后感(四):【书摘】悉达多

  老婆罗门一言不发。他沉默得如此之久,以至于小窗外一颗颗星星都偏离了原来的位置

  儿子抱着双臂默然而立,父亲坐在席上缄口不语,唯有夜星在空中悄然移行。

  大凡天下母亲的,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盲目的爱:天下慈爱的父亲,对自己的独子都有一种愚蠢的骄傲;天下虚荣少女,为了自己的装饰,为了赢得男人的受慕、都会发挥出种种盲目而热切的努力。所有这些微小的、简单的、愚蠢的、却又是无比强大的、重要的、热烈的冲动、在悉达多看来,已不再是微不足道。他看到了人们为了这些冲动而活、看到了人们为了这些欲望而从事伟大的事情,旅行,打仗,受苦受难,发愤图强;看到他们为了这些冲动、欲望而辗转奔波、他很爱他们。在他们的一切欲望和需要中,他看到了生命活力,也看到了生命的不可磨灭和永恒的梵天。

  “一个人不可能看到另一个人在路上走了多远。佛性存在于强盗身上和骰子赌徒身上,强盗也存在于婆罗门身上。沉浸在深思冥想之中的时候,人可以抛开时间,在同一时于刻中看到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时候,每样东西都是好的,每样东西都是完美的,每样东西都是梵天。在我看来,存在中的每一样都是好的——死亡同生命一样好,罪恶神圣一样好,智慧同愚蠢一样好。每一样东西都是必需的,每一样东西所需于我的仅仅是我的赞同,我的承认,我的善意理解。一切都中我的意,一切都与我相得,没有东西能伤害我。我曾经从我的躯体和灵魂明白了,我的犯罪是必需的,我需要欲望,必须为财产奋斗,必须历经厌恶绝望深渊,为的是学会不抗拒这种种,为的是学会去爱这世界,为的是学会不再把这世界与一种臆想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想象的完美幻景相比较,而是接受这个世界,去爱它,为自己属于它而高兴。歌文达,这些就是我心中的一些思想。”悉达多弯下腰去,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拿在手上。

  《悉达多》读后感(五):吾道一以贯之——读黑塞《悉达多》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以《荒原狼》、《玻璃游戏》等一系列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中篇小说集《悉达多》则让人们领略了其文学创作的另一番风景

  这本作品集包含了《盖特露德》、《克诺尔普》和《悉达多》三部中篇小说。《盖特露德》讲述了两位才华横溢音乐家与一个年轻美貌女子三角恋爱故事。柯恩是音乐学院学生,在一次郊游时,为了讨好他心仪的女孩丽蒂,两人坐上雪橇,冒险从陡峭山坡上滑了下去,结果摔成重伤,成了陂脚。却因祸得福,柯恩潜藏的作曲才能被激发了出来,从此将胸中的灵感和激情源源不断变成五线谱上流淌音符。他的处女作——一首奏鸣曲得到了歌唱家莫特的赏识,他将柯恩介绍到自己任职的剧院担任乐队小提琴手。在一次音乐会演出了柯恩的一首小提琴二重奏之后,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酷爱音乐的工厂主依姆多先生,并对其美丽女儿盖特露德一见钟情。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音乐,盖特露德非常喜欢演唱柯恩的歌曲,还试唱了他创作的一部小歌剧中女主角。在讨论由谁担任男主角时,柯恩主动推荐了莫特,不料“引狼入室”,莫特与盖特露德迅速堕入情网,柯恩尽管非常痛苦,但还是对他们的结合表达了真诚祝福。但莫特酗酒和打女人毛病复发,使盖特露德无法忍受,回到父亲家居住。眼看自己和盖特露德的爱情无法挽回,万念俱灰的莫特自杀了……

  《克诺尔普》中的主人公克诺尔普则是一个流浪者。他出身在一个穷苦人家,却满脑子的哲理思考,喜欢唱歌,出口成章。学生时代,他热烈地爱上了一个叫法兰切斯卡的姑娘,她却戏弄了他,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克诺尔普从此踏上了流浪的旅途,成为一个浪游四海的游吟诗人。虽然他有过两个爱人,并生下了一个孩子,但还是找不到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克诺尔普都很讨人喜欢,连朋友家的妻子也会向他表达爱意,喜欢他的姑娘跟他一起去参加舞会,但这些都无法使他动心。岁月流逝,四海为家、居无定所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回到故乡,向他曾经熟悉和热爱的一切告别。

  《悉达多》写于一战结束不久的1919年,惨烈的欧战促使黑塞思索信仰的重要性,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忧虑,他将自己的思考写进了他的这部中篇代表作中。小说中的婆罗门贵族青年悉达多违背父亲的意愿,走上了游方为僧、寻求真理的道路。然而,他感到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知识掌握得太少,于是又回到尘世,向高级妓女卡玛拉学习爱情,跟富商卡马斯瓦密学习经商,过上了骄奢淫逸、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这一切都无法使他满足,他的感官活跃了,“灵魂变得沉重”,遂不辞而别,前往茫茫的森林,结识了渡船的船夫华苏德瓦,终于摆渡济世,得道成佛。

  假如要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这三部中篇小说,它们大概是:音乐、流浪、悟道。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是日耳曼民族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伟大的作曲家与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就我们所了解的德奥作曲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到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马勒,其传世名作的问世,都是以他们的贫穷、孤独、失恋和病痛作为代价的。黑塞精通音乐,他的《盖特露德》用小说的手法,诠释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柯恩的生活中遭受了两次爱情的重创,第一次重创造成了他肢体上的残疾,却开启了他音乐创作灵感的大门。第二次重创让他的精神差点崩溃,他几乎要开枪自杀了。在这人生的危难时刻,是音乐拯救了他。出版商寄来的祝贺他作品成功演出和出版的信以及评论家热情评价他作品的杂志,使他忽然领悟这个世界并没有放弃他,他可以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就像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写的那样,他被确诊为耳聋后,绝望得想自杀,“是艺术,只是艺术留住了我”。黑塞笔下的柯恩也是如此。他从第二次爱情重创中站了起来,把自己对露特盖德的爱慕、思念化作一部部激情洋溢的音乐作品,在艺术创作的成功中获得了救赎和升华。黑塞在小说中说:“一个正派的艺术家往往一辈子都是不幸的。当他饥饿不堪地打开自己的口袋时,里面总是只有晶莹的珍珠。”柯恩情场失意,艺术创造获得成功的故事是这一表述的形象化写照。

  《克诺尔普》的关键词无疑是流浪。它让我想起了德国文学艺术中经常出现的流浪者形象,比如德国早期浪漫派重要作家路德维希•蒂克的长篇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短篇《鲁能堡》、《朋友》中的主人公都是“游子”、“流浪者”,舒伯特的钢琴套曲《流浪者幻想曲》和他的一些艺术歌曲中也反复出现流浪者的动人意象。因此,黑塞笔下的克诺尔普与蒂克、舒伯特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有精神上的一脉相承之处。与其说克诺尔普为了失败的爱情离开故乡,浪迹天涯,不如说他的血脉中流淌着日耳曼民族不安现状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基因,渴望到远方寻找美的家园。而他所到之处的磨坊水车、工匠铺、乡村庭园与舞会、啤酒美食,这些富有德奥特色的风物人情,构成了小说迷人的背景。难怪茨威格称赞这部小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

  悟道是我们理解《悉达多》这部中篇的关键词。黑塞借助悉达多探寻人生真谛、得道成佛的故事,寄寓了自己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思索。从锦衣玉食,寻欢作乐,到得道成佛,普度众生,悉达多认识到了真理与其对立面一样真实,“人们头脑中能够想到的思想,嘴巴能够说出的话语,都是片面的,一切都是片面的,一切都是不完整的一半,一切都是整体、圆形、统一体中的残缺部分”。奔流不息的河水让他明白要用和谐统一的思想充实自己,“智慧归根结蒂无非就是一种灵魂形成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神秘的艺术;它能够在生活的每一瞬间进行和谐统一的思索,既能够感受到和谐统一,也能够吸入这种和谐统一”。

  三部中篇,三个关键词,黑塞用他惯常的感性的叙事与理性的思索相融合的语言,娓娓讲述了三个不同的人生故事,其中又贯穿着一条统一的线索,即:人对精神世界完美的无限追求。用孔夫子的话来表述,就是:“吾道一以贯之。”这种追求漫长而痛苦,悲欣交集,永无止境,因为,“世界是不完善的,或者可以理解为正走在一条通向完善的漫长道路上”。

  《悉达多》读后感(六):略读悉达多

  悉达多成书于1922年,那时的黑塞45岁。不管之前或者之后,45岁的黑塞一定是一位和蔼而安详的人,在世界的某处找得了自己灵魂的平静。

  这本书很难称得上是一本小说,篇幅不长,缺乏铺垫与伏笔,也看不出发展与高潮,仿佛这个故事可以从任何一处开始,又可以在任何一处结束。

  这是一个印度婆罗门的朝圣之旅,只是这场贯穿一生的旅行并非是关于见闻与经历,终点也不是某个人人向往的圣地。而是关于心智的成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终点也自然是心灵的和谐统一。

  悉达多的生命历程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青年、中年和老年。悉达多从一开始就并非一个圣人的形象,而他的终点也不是一个圣人,虽然书中缺乏细节的描写或者环境的烘托,但这本书所聚焦的灵魂,依然让他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有自己高于别人的思想,也有着与他人相同的欲望与情感,可贵的地方在于,他敢于抛弃安静的苦行僧生活而面对自己的欲望,也从来不否定自己所经历过的污秽与堕落,他最终做到的,既不是美国式地对绝望的战胜,也并非对生活的妥协,而是接受自己生命的起伏,并认识到生命发展路程的曲折的必然性。

  这本书有着西方式对自然欲望的赞扬,或者说不掩饰,也有着东方佛学的智慧,这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人性的多样与丰富。可能这也就只能出自黑塞这样一个出生于“世界文化”熏陶的家庭中的人了吧。

  举一个具有佛学智慧的例子,悉达多在一开始就学会了“思索,等待与斋戒”其中关于斋戒书中是这样介绍的:“如果悉达多没有学会斋戒,那么他在今天之前早就该找一份差事来做了,不管在你这里,或是在其他地方,因为饥饿将迫使他这样做。但是悉达多却能够静静地等待,他从未不耐烦过,从未感到困难,很久以来他就不知道饥饿为何物,他可以嘲笑饥饿。先生,这就是斋戒的好处。”但是在这之后,悉达多并没有止步,他让自己深陷财色的诱惑之中,这样的诱惑可谓比食物的诱惑要大得多,这也是本书的独特之处,既具有佛学的智慧,又不否定欲望本身。

  书中也有许多关于时间、存在本质的深刻体悟,如:“因而悉达多早年的出生并不是过去,而他的死亡以及他的返回婆罗门也并非将来”,这也加深了本书的意义,它不再只是一本关于寻求个人解脱的旅程的小说,也是一本包含了对存在与时间进行思考与怀疑的哲学性著作。

  我总以为书评写的再多再好也只是一位读者对书籍的管窥之见,真要去体会还得亲自读读原著,倘若这篇书评能激发起读者的兴趣,那么也算是有点功劳了。

  《悉达多》读后感(七):悉达多苦逼寻道一辈子最后悟到了什么?——读《悉达多》

  说实在,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一开始并不在我的书单内。

  我的书单的宗旨就是关注人性和信仰,这已经是个很长的书单了,甚至包括宗教经典、哲学论文等冷门的书,所以当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入书单内的时候,我认为他可以代表文学在人性和信仰方面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了,就决定不再增加文学类的书了。

  直到我碰到了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

  书中所描述的内容,让我一看就加入书单、下单购书并优先阅读起来。因为他讲的是一个优秀的、有雄心壮志(寻道)的印度青年穷尽一生、历尽磨难地寻找信仰,并且最终找到的故事。

  像我其他读书笔记一样,我一上来就穷根究底,直截了当给大家讲明白:这个热切于寻道、敢于吃苦和尝试的青年,他穷尽一生,最后悟到了个啥?

  但在那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他所丢弃的东西:

  最开始,主角悉达多他学习了印度教的经典,要知道,印度教也是个古老并且理论成体系的宗教,佛教就是出自于印度教,但是他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

  他毅然告别双亲,跟随一个苦行僧团体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苦修实践,最后知非即舍。

  他拜访一个佛教的高僧(书中称之为活佛),觉得这也不是他想要的“道”,这需要点勇气的,要知道佛教的创始人也是学习了众多理论、扬弃了众多法门、最终在菩提树下证道、成立佛教理论的。你还觉得人家悟出来的东西不够好?是的。

  他后来入世,跟随妓女学习爱情、跟随商人学习赚钱,当然,这些都不是信仰。

  他最后跟随一个河边的摆渡人,长期学习倾听河水的声音而最终悟道。

  好吧,那我们来谈谈,他最终悟到了个什么?

  首先,他悟到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时间是个假象。

  这个观点其实有很多灵修学派都表述过,有点唬人,但是在这本书里,还是很好理解的,简单说来,即是: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是同时存在的,并且都蕴含在现在。

  举个例子,一块石头,它今天是个石头,但日月流转,构成它的分子、原子说不定就被附近的植物所吸收,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它就变成植物了;以此类推,它在漫长的时间之后就会变成动物、人类。同理,它在过去也不是石头,而是别的东西。

  但是它的过去和将来的种种模样,都蕴含在现在的石头模样中!

  所以它既是石头、也同时是植物、也同时是动物、人类以及其他种种。再次强调,是“同时”。

  这就是主角悉达多认为的:时间是不存在。

  如果你理解不了,不妨如此想象:你想象自己是上帝,长生不老,不随时间而改变,你能看到一颗石头的所有前生今世,种种模样。而它的所有模样对你来说,你看得都那么清楚,所以觉得他们都是同时存在的。

  石头如此,那么人呢?人亦如此。

  再比如,一个罪人可能将来会有一天成为活佛,那么对于这个罪人的现在,“现在和目前就已存在未来的活佛的影子,他未来的一切都已全部具备在他身上”。

  如果把这种的眼光应用到整个世界上去,那么就不必等待这个世界它慢慢地、经年累月地变得完善,而是:

  (世界)每一瞬间都是完善的。

  一切罪孽本身便包含着宽宥赦免,所有儿童身上都具备老年的东西,一切婴儿身上带着死亡,而一切死亡者却有永恒的生命。

  既然这个世界的当下就是完善的,那么我就应该现在就爱这个完善的世界,而

  悉达多最后的观点也是:

  我爱这世界。

  看透世界、阐释世界、蔑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事。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

  以上就是悉达多悟道的全部内容。你可能以为文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是我告诉你,精彩才刚刚开始,因为我们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佛教。

  怎么说呢。《悉达多》中的悉达多,是德国作家黑塞杜撰的;但是在真实的世界里,真有个悉达多,生而为王子,出家求道六年,拜师学习过很多法门,也经历过各种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他就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

  由于翻译的相似,在网上甚至有人误以为黑塞这本书的“悉达多”就是释迦牟尼。其实不是的,不必考证太多,从最终他们证悟的结果就能分辨出不同。好了,那问题又来了:

  真实的悉达多,释迦牟尼,他最后悟出了个啥道理?

  我采用《南怀瑾选集第七卷*如何修正佛法》中的说法,他最后悟到的那个东西,叫:

  缘起性空。

  首先说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缘起”这个东西的性质是“空”。

  那什么是“缘起”?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指“因果律”之中,“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

  南怀瑾说:我讲的话是缘,发出声来你听得到是缘。意思是说:他讲话是原因,你听到就是结果,这种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就是缘。所以,有原因才有结果,没有原因就没了结果。他不讲话,你就听不到了。非常简单的道理。

  但在佛教中,这种相互作用的力量可大了,大到什么程度?

  大到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其实都是人类的主观意识,通过“缘”这种相互作用而创造的。(这实在是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待日后我读到佛教的书之后再展开,现在先说这个结论。)

  所以我们的这个现实世界,是建筑在“缘起”这个基础上的。没有了“缘”这个基础,上面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变成不存在的了。即现实世界也会变成了“空”。

  这就不得了了。

  释迦牟尼说这种缘的相互作用其实是空的,其实就是说这整个世界也是空的,只是一种幻觉,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他所明白的重大道理。

  只要想明白这个,你就能跳出这个世界,解脱成佛了。

  所以这个道理很了不起。

  看到这里的童鞋,若有兴趣,再随我深入一层理解佛法,没兴趣的,直接跳过这节。

  上面说到,整个世界都是空的,但是“我”,一个个体的人类,也身在其中,难道也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吗?

  不是的。

  在佛教中,认为每个人都有八种“识”。前五识对应的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的器官作用,第六识大概指我们的“意识”,此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那这么猛的第八识,居然超越了“意识”两个层次,究竟是什么东西?方便的理解就是:灵魂。

  第八识,又称阿赖耶识,就是人死之后仍在存在,并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你投胎多少次它也不会死亡。

  这下明白为什么《圣斗士星矢》中四小强要觉悟了阿赖耶识才能进入冥界了吧!多读点书还是有用的。

  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我”。

  而这个“我”是真是存在的,不是“空”的。

  所谓的解脱,就是要让这个真的“我”,脱离这个花花绿绿、荒诞不经、受苦受罪的娑婆世界。

  这也是佛祖觉悟的道理之一。

  相信我,如果你有一天,你真确感受到了自己的阿赖耶识,得知自己是真的有永恒的生命的,保管比中了五百万还高兴。(但这理论的是非真假,我且不做评判。)

  说回来,黑塞的悉达多和释迦牟尼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

  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黑塞的悉达多承认这个世界是真是存在的,并且爱它;而释迦牟尼觉得这个世界只是一种幻觉,是要去干掉它、超越它的。

  所以黑塞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佛陀传。

  两相比较,好像释迦牟尼的觉悟比较牛一点?其实未必。

  佛教发展了这么多年,佛经佛学汗牛充栋,研究者不计其数,其理论大厦早已建筑得华丽堂皇,匆匆一瞥,当然会被它的巍峨和严谨所折服。但是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做不到让所有人信服。

  所以也不是没有人想过从根本改造它的,有很多灵修学派,就是脱离于佛学或者说更早的印度教理论,建立起自己的学说,比如说,克里希那穆提的学说、“奇迹课程”等等,我以后会讲到这些的。这些林林种种的灵修学说,归根到底就三个字:“爱”和“宽恕”。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就能发展出一套庞大的思想体系。

  这和黑塞中的悉达多所悟到的东西是有所相通的,所以黑塞的思想决不简单,而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的。只不过黑塞更多的是一个文学家、诗人,这些思想都被诗意化了,没有用严谨的哲学思想来阐述而已。

  黑塞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开端,如果真要深究,你就得随我读一读其他书籍了。

  再来聊一个有趣的问题:

  觉悟究竟是什么?是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知识吗?

  看完本书,大概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首先,觉悟不是一次性的。那种认为“挨了祖师一闷棍,两眼发星,但马上就悟了”的童鞋就可以洗洗睡了,因为觉悟可能有多次的,你要挨好多闷棍,才会悟到比较多的道理。

  其次,觉悟也不是是短时间(在一刹那)获得大量知识,至少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它仅仅是想通了一点,最关键的一点,这点想通了,你之前所学的所有的道理都能融汇贯通了,这就是觉悟了。

  《悉达多》读后感(八):我并没有读懂——不过是书摘

  根据豆瓣上的标记,显示从2017年8月就开始读,那大概读了半年吧,中间总是断掉放空很久,或者一拿起书本就想睡,可能是选的译本不对(甩锅中),所以也几乎没有读懂,从看《无耻之徒》的时候就被剧里的姐姐种草,读完只想说,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这本书怎么可能就花一晚上读完?我每个看这本书的晚上都只想睡!

  ——2018.2

  生活是痛苦的。

  大多数普通人,都像一片片落叶,随风飘舞、旋转、摇摇晃晃,最后掉在地上。另外还有一些人,这些人为数很少,他们好似天上的星星,按照固定的轨道运行,没有任何风能够到达他们身边,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和自己的生活轨道。

  我不知道,我知道得和你同样少。

  我失去了财产,或者说是它失去了我。

  斋戒——等待——思索

  每一种生命都是不可摧毁的,每一瞬间都是永恒的。

  但是你即使为他死去十回,你也不可能丝毫改变他的命运。

  一切都是片面的。

  ——2018.2

  《悉达多》读后感(九):信仰不等于宗教

  本书开始差点放弃看下去的念头,幸好坚持下来,得到一些认同的点。回忆书里的一些内容,想起悉达多与好友葛文达一起去参拜乔达摩时候,悉达多对这位受尽敬仰的乔达摩尊敬之余带有不解,正因为他进行了深刻思考才会仍有不解,他并没有决定和其他人一样追随乔达摩,而是一个人继续前进探寻他的不解与困惑,经过很多年后,他阅历无数,中间也有过世俗的物质追求,但是最后他又回归到最初修行的心境-----思考,等待,斋戒。这三样东西曾经给过他平静与雍容,也把他拽进物质糜烂生活的深渊,但是最后帮助他又回归初心,做回一个修行的苦行僧,他没有具体的宗教神态信仰。回到那条河旁,他顿悟了本书要传达的一个观点:信仰与宗教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平凡的人要修行回归内心,可以依附一条河,一本书,一句话,一首诗,一个人,或者你无法说清道明,甚至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非物质……信仰应该是自由没有约定俗成的成分!!表示赞同!!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看的《我的个神吖》,有对宗教和信仰认识的交集,信仰也许是一个非实体,也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不要再去抨击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民族,他们只是没有宗教,但并非没有信仰!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如果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一定会有!

  《悉达多》读后感(十):万物暂时且虚幻,而我热爱有加

  悉达多,古印度一名出生优渥的婆罗门,从青年时开始便和挚友踏上了求道之路。

  终其一生,他有过苦修、证悟、沉沦、迷失、幻灭、静定……以及“涅槃”,此处为借词,在老年悉达多看来,“世界上不存在叫做涅槃的东西;只存在涅槃这个话语。”

  黑塞的作品总是充满大量的辩与证,从文体来看,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哲学。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在”的过程和生长的过程,这种动量和流逝感贯穿着他笔下的人物。“悉达多”,佛语原意为“觉者”“目的达到的人”,在书中作为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一直在生长和觉醒的形象。

  悉达多的一生,并不似挚友戈文达期盼的“上升”和“螺旋前进”,其终极指向也非“涅槃”。佛的内涵奥妙、雄浑,有着时间的和谐与平衡性,时间的包含也在于,它不是线形的,也不是螺旋形的,而是大形若无,是存在本身——一种极大的内在同频。

  时间是当下,一种具象的比喻,是对悉达多产生过启悟作用的船夫华苏德瓦眼中的“河流”。他用一生倾听河流,也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得觉醒、平静与圆满。这种当下,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经历的一切,每一瞬,每一种思绪的流动,身体的感同身受与超然物外。万物暂时,如川上流水;万物虚幻,是一种隐秘的,无法说出口的思想。

  而“我”一定深爱有加。只有深爱过这个世界,和世界产生过联系,投入过巨大的情感,入了世事,执迷过,剧痛过,与之相对的“在”才是真实的“在”。

  悉达多的求道之路必然如此:

  苦修——试探与抛弃原生;

  证悟——阶段性的智识升华;

  沉沦——修行的必经之路,入世体味繁华、爱情、贪欲,经历财富、创造和毁灭;

  幻灭——一切皆虚幻,连虚无本身既是真相也是幻象;

  静定——和第一阶段的苦修不同,他和船夫更真实地生活,“不动”,是倾听河流的端庄。这个阶段悉达多也领悟了亲情的欢欣与背离,煎熬与放手。这是悉达多最重要的阶段,从时间的体量来看,并非最长,却是密度最大的。他既饱含着喜悦,又不再是无节制的“极乐”。他不再追寻,不再固守此前的“斋戒、等待和冥想”或追求之相悖的“狂欢、放纵和餍足”,而是“倾听”,是顺应——这种思想似乎从佛学走向老庄的“道”,像两种宗教观的合融。

  “倾听河流”,在悉达多看来,并非固化姿势和带有目的性的求索。因为寻求真理而不贪,获得真理而不语,理应如是。

  当亲爱的戈文达回来论道,以此生并没有停止“寻找”而自傲时,悉达多的回应是“寻找应该成为:自由自在,独立存在,漫无目的……”

  终究,悉达多并没有认为自己比朋友高明,因为“高明”,并不是他求道的目的。他证悟出来的是“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善的,一切罪孽本身便包含着宽宥赦免,所有儿童身上都具备老年的东西,一切婴儿身上带着死亡,而一切死亡者却有永恒的生命。”可以说,世界就是世界本身,像河流涌动,包含着一切,听到了它的声音,便理解了它的“神圣”,以及自身存在的神圣性。

  这,是悉达多的辩证,也是作者黑塞的哲学思想的表达。通过描摹悉达多的求道之路,黑塞也融汇着多种宗教的“真”与“善”,在他看来,人类的信仰是矛盾,也是和谐;是冲突,也是谅解;是道,也是非道;是构建,也是消解——是一切智慧与美的总和。

  所以,悉达多高度欣赏佛陀加泰玛的传道行为与智慧,却不信从。因为他认为加泰玛的伟大之处并非其高妙的言论、思想,而是行动和生活。正是这种“行动”的感召,加泰玛成为他事实上的精神导师,他并没有在形式上信从,却殊途同归,像加泰玛一样,用一生去证悟,终得平静的智慧。

  “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

  掩卷,我的心也渐渐从某种颤动回归到平静。来过,爱过,拥抱过,最后从容地离开,这是我的命运,也是世人的命运。

  此刻有种巨大的和谐从内心升腾——世界从没有这么近过,既是巨大的虚空,可以容纳万象;又是真实的具体,因我的在而在,也不因我的在而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悉达多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