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悉达多》读后感(一):纳尔奇斯?还是歌尔德蒙。
我喜欢很多电影,会经常有事没事的翻出来看,吃饭的时候,也许上厕所的时候。全看完,或者只看到情深处。男主角的一瞥,也许女主角的回眸。
一部电影的精髓往往只在一幕。这一幕让我们思想有了寄托,灵魂有了归宿。
但中央车站我只看了一遍。它告诉我,我想深信,并且我愿意深信的一件事,人间尚有真情在。既然我信,就不愿去看第二遍。不是害怕情节经不起推敲,而是它一直存在我心里,陪伴我,提醒我。
所以,亲人离世,朋友远去,爱人抛弃,这些原本少年时无法承受的情感,得到了最轻柔的安抚。没关系的,总会在不期而遇和绝望无助的时候收获真情,在冻僵的身体里涌入一股暖流,血液又流动起来,四肢有了触觉。
我看了很多书,最喜欢纳尔奇斯与歌尔德蒙。这书我看了多遍,它让我觉得当你混乱不堪,焦虑万分的时候,读一读黑塞,或许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稳。这份平静不来自你收获一种抽身事外,或许坦然应对的方法,知道如何做,怎么做,而是清楚的认识到,我或者自己,是谁。
这很重要,是穷其一生追求的答案。我是纳尔奇斯,还是歌尔德蒙?!
都没有关系。不管我是谁,只要选择属于我的生活,走我该走的路。
不管是什么样的路,宽窄、荆棘平坦,我将羽化成仙,或是幻化成魔,都是我自己最好的选择。
就像皮亚杰说思维的发展,也许也是人生的发展,终将同化、顺应、平衡,并循环往复。
不是不冲突,只是都能友好的化解冲突,像太极的黑白,光阴的两岸,有一个平静的出口,不必苦短人生。
乔达摩-悉达多,后世万能的佛,将精神一分为二,化为两个肉身,走两条不一样的路。
肉身和灵魂不能走两条路。
否则,就会在折磨中受尽煎熬,直至枯萎。
如果我是纳尔奇斯,我要走纳尔奇斯的路。
如果我是歌尔德蒙,我要过歌尔德蒙的生活。
我无法选择我是纳尔奇斯,还是歌尔德蒙。所以我不强迫,也不要挟自己,只追求自我与本我的统一。
这世界的路不止一条,可自己该去走的路却不那么多。
也许我画了一个大大的圈,最后又回到原点,那也不是浪费生命和时间。
尽量不错过,去探索和体验,倾尽所有不图结果,低谷与顶峰,极致与虚无,灯枯油尽,行将就木。此生,不必惋惜,没有怨念。
来世,还有来世的负担。
这世界的路不止一条,可自己该去走的路却不那么多。所以,走自己的路。
如诗的语言,摘抄几段如下:而最爱他的人是乔文达。他爱悉达多的目光和仁慈的嗓音;他爱他的步态,他行动时的优雅完美。他爱悉达多的一切言行,但更爱他的精神,他崇高激昂的思想、强大的意志和高贵的使命感。乔文达知道,悉达多不会成为卑劣的婆罗门,腐败的祭司,贪婪施咒的商贩,虚荣空洞的辩术士;他也不会成为邪恶奸诈的僧侣。信众中善良愚蠢的羔羊。他要追随他,为人拥戴而神圣的悉达多。他要追随他,当悉达多成了神,抵达无量光明的世界,他仍要做他的朋友。他的随从,他的仆人,他的侍卫,他的影子。
如若人能毫无希求,质朴而天真无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隽美!当人单纯、觉醒,不疑专注地穿行于人间,世界何其隽美又妩媚!白日很短,黑夜很短,时辰飞逝如海面之帆;帆船满载珍宝和欢悦。
“既然你一无所有,你靠什么生活?”“我从未想过,先生。三年有余,我一无所有,却从未想过靠什么生活。”“看来你靠他人钱财为生。”“看来是。商人也靠他人钱财为生。”“说得好。但商人却不白拿他人钱财,他以货物交易。”“世事看似如此。各有索取,各有付出。这是生活。”
“亲爱的,你老了。”她说,“头发白了。但你仍是当年那个赤裸身体,双足布满灰尘,来我花园的沙门。我也老了,老了---你可认出我?”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难道有人曾被父亲或老师一路庇护?
苦恋着,在爱中迷失;因为爱,而成为愚人。
结尾吧,最近看到一句很有趣的话,一个人想象自己不懂的事很容易浪漫。可能因为看不懂黑塞,所以觉得黑塞这个人应该特别浪漫,连读他著作的我也跟着变得浪漫了。
《悉达多》读后感(二):寻找自我之路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一首很优美诗,这本书让人反复去思考,这是一本值得慢读的小说,不适合速读。悉达多里面哪怕一段文字都是充满哲学的理论,让人跟着思考去领悟哲学的世界,能够打开你的新的思想。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产生最早的,至今已有近三千多年的历史,照佛教的解释,佛不是神,而是“觉者”,即觉悟了的人。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人,“悉达多”的意思 (清愚) 是“目的达到的人。
黑塞将乔达摩和悉达多名字分开,来讲述和佛祖释迦牟尼不一样的觉者之路。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最尊贵的婆罗门,这个最高的社会精神阶级贵族。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悉达多是幸福的,悉达多和乔文达一起修行参禅冥想,他是所有人当中领悟最高的一位,已经达到自我宇宙合一的境界,就是这样的高贵他引起很多人的爱慕的敬仰,他的父亲坚信他会成为婆罗门最伟大的王,年轻的女人们不免会爱上他,最好的朋友更是爱他的精神上的世界。而万人敬仰的悉多达却感不到一丝的快乐,虽然他让人赏心悦目,但他内心依旧灵魂不安,内心无法去满足,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他决定不顾家人好友的反对离开婆罗门去和乔文达去了沙门去修行,而且在沙门也无法得到答案,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遇到了佛陀乔达摩,他向佛陀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得到答案的他依旧内心有个裂缝困惑着他,直到他遇到了美丽的伽玛拉,她和他进行欢爱之事,他入了凡俗的世界,貪,痴,饮酒,吃,邪淫,等等凡俗的世界侵扰着他,他已经堕落凡尘的世界,更是迷失了自我,离自我的追寻道路越来越远。对物质生活和世俗的自我表现的很是极致。然而又在自我的觉醒中,脱离对了世俗的痛苦之海,痛恨世俗的生活,希望摆脱这样的生活。
在遇到了当年的渡他过河船夫,他深深望着河流,开始心中有了一点的顿悟,他决定留下来参悟,了解河水的秘密,河水总是不变的,声音也是不变的,就像永恒的精神世界,悉达多日益积累的参悟终于找到了自我,看清了人生的种种经历,一瞬间他终于不再困惑,他找到了“自我”的精神世界,参悟了人生百态,成为个体的自我和永恒自我的“结合体”。
每个人都要找到那个“自我”。很多人活在这个世界却无法了解自己真真的需要什么,更无法理解真真的自己,无法看清眼前的迷雾般的自己,灵魂也无法觉悟。我们应当在这个世界寻找真真的“永恒的自己”。
《悉达多》读后感(三):知识分子的三重“唵”
我最早读赫尔曼·黑塞,是他的未完之书《德米安》,近乎零死角的自我洞悉与接近哲学层面的自我剖析令人感叹,并与极具正能量的蓬勃之气共同裹挟而至。如果说《德米安》是站在一个敏感多疑、充满希望的少年肩膀上烦恼这世间纷扰的作品,那么这本《悉达多》就是站在一个思想更加深远明晰、自我追求更加强烈的知识分子身上,观察并试图大胆解释众生之相的杰作。
《悉达多》取自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八相成道”的故事,但黑塞对其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演绎:佛祖在他笔下更像一个“凡人”而非令众人信仰的“神”。传说中的“八相成道”不过是一个铺垫,最具传奇色彩的“左肋入胎、右肋出胎”的托胎情节被省略,选取的片段反而是当年佛祖形体枯瘦的六年沙门苦行,苦行结束时牧女神圣的乳糜之供被世俗化,演变成人性欲望的缺口、游戏业的开端。
但这所谓的“凡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对于黑塞本身而言的。赫尔曼·黑塞出身于一个很有文化的基督教家庭,浓烈的宗教意识几乎贯穿他整个生命,会让他下意识地疑惑、思考与追寻,故事中的悉达多就是他在佛教领域的化身,他将其塑造为一个思想者、一个学者。而所谓“思想者”,所谓“学者”,与当下相比,我个人觉得,知识分子这个称谓可能更加贴切。
小说中的悉达多扮演的“凡人”,有着极为强烈的知识分子代入感。其中贯穿他一生的东西,是知识分子的三重“唵”:少年时的“读万卷书”,中年时的“行万里路”以及老年时的“本我即世人”。
“唵”在小说中表示圆满,三重“唵”即人生三个阶段渴望的理想达成。
少年时的悉达多是一个俊美聪慧的男孩,出身于高贵的婆罗门,一心追寻法义与真知,视周围的一切为幻象,试图通过读“抽象”的万卷书来发现世界的本质与潜藏在冥冥之中的真理。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心理,是孩子极度渴望获得知识的本心,所以他宁愿成为一名清心寡欲的沙门(苦行僧),希望通过感知他者的痛苦来获得更高的奥义。
这种感觉就像自己小时候在课堂上学会什么知识,回家后兴冲冲地与父母言说,从中得到的表扬与喜悦即是慰藉。但这也导致自己视抽象、复杂为更高的境界,并过于关注虚无缥缈的概念,从而模糊了看得见的与看不见之间的关系,升腾出一种年少轻狂的傲慢与满足。
正如老年的悉达多所反省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要在一本书中探寻意义,他便会逐字逐句去阅读它,研习它、爱它;他不会忽视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把它们看作表象,看作偶然和毫无价值的皮毛。可我,我这个有意研读世界之书、自我存在之书的人,却预先爱上一个臆想的意义。我忽视了书中的语词。我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妄。我视眼目所见、唇齿所尝的仅为没有价值而表面的偶然之物。”到了中年,悉达多已经敏锐地发现只是“读万卷书”会让他失去生活的实感,于是“行万里路”成为新标准。何为“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实践与经验,用肉体去切实感受人生,感受世界。
放在如今来看,就是离开学校,融入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融入枯燥琐碎的工作,融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融入到这些当中去的知识分子,就像进入了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所有格格不入的锋芒都会被磨平,生活所有全新的褶皱都会趋于柔软陈旧。
这表现在《悉达多》中,被衍生为一种“堕落”:悉达多一边向名妓迦摩罗学习“爱的艺术”,一边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人,穿金戴银,享受舒适奢华的生活。他自认为是在研究“如孩童般的世人”,认为自己是“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但实际上却是渐行渐远,从研究世人到变成世人,不过是一步之遥。
但至此,他也明白了自己不过就是一个“世人”:“世人和思想者、学者相比应有尽有……思想者只是思想的孩童般的世人而已。”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
在这样的基础之下,老年的悉达多学会同时用精神和感官来感受世界,秉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钻研精神,他选择向河流学习,在这条河中——
他认出“自己的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成年和老年悉达多。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并非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他开始明白,就算是一颗再微不足道的石头,都有自己的价值,它并非幻想,它可以成为动物,成为人,成为神,而自己爱它的理由并不是这些,而是它的本质。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同时消亡,同时存在。知识分子的三重“唵”,三次探索,其实一直都处在一个平行关系中,每一次都并没有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与之相反,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真相,你看的即是真相,即是结果,即是圆满。
所以,也许“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才是最好的选择。
《悉达多》读后感(四):《悉达多》——一本勘察人生之书
这是一本关于追寻自我、寻找人生真谛的书,它由西方人所写,却充满了东方的智慧。它的语言庄严优美,无愧于副标题“一首印度的诗”。它无法提供标准答案,但它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黑塞二战后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诚如某位译者所云,黑塞对于东方佛教的了解,比一般中国人对于他的了解还要深。许多论述都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曾经掀起一股黑塞热,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黑塞的书。但愿黑塞在中国也能被广泛阅读,毕竟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弥漫着东方智慧的气息,我们应该对其感到亲近。 关于译本问题,如果你相信我,就放弃其他所有译本,读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这一本,来自姜乙从德文直译的版本。我对比之后觉得这是最好的《悉达多》中译本,而豆瓣诸君也给了这个译本最高的评分。
《悉达多》读后感(五):追寻阿特曼的弃枝鸟
《悉达多》读书笔记
——追寻阿特曼的弃枝鸟
“唵(Aum)”,这个字是一切的开始。
念诵它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婆罗门和刹帝利们进入学堂所学习的第一门功课。“唵”由三个音节构成,即A(毗湿奴天)、U(湿婆天)和M(梵天),它代表了一切的最终圆满,一切殊胜的完美。而在佛教中,“唵,”则代表着降服一切的力量。
故事从那个在树下无声吟诵着“唵”的婆罗门少年对自我的思考开始。
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他享受着父母、朋友的爱,他接受着来自奥妙的吠陀与渊博的智者传授的知识,他得到同龄婆罗门少女们的爱慕,可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使他感到快乐,因为他是不安的,他知道,他所寻找的是阿特曼(Atman自我,神我)的觉悟和最终的圆满。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审视之后,为了追寻那个我们一直追寻的“它”,所需要下的决心、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难以衡量的。(这或许就是我们中的一些人有所审视生活却不敢做出抉择而落入平庸的第一个阻拦。)
当然,我们的婆罗门少年,和佛同名的悉达多,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寻找阿特曼的求道之路。他舍弃了一切,他成为了一个沙门。他在月光下长跪,用沉默和目光迫使父亲答应他的请求。我知道,这是求道者的坚决。我知道,这是舍弃了枝头的鸟儿一往无前的起飞。
他在离开了父母后,跟随着三位沙门苦修,他看透了冥想、瑜伽之流都是对于自我的暂时麻醉,和饮酒一般的别无二致,而所谓法术之流更是无趣的把戏,只是老沙门们谋生的手段。他因此再次启程,带着朋友们一起上路。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所在的时空正是佛陀住世的那段正法时代。当听闻了佛的消息,他们当即赶往,拜谒了佛陀,这个真正的圣人。在佛那里,悉达多见到了真正的圣人,他所找寻的那种圆满,他聆听佛的教诲,他仰慕佛的安详与宁静。他却无法完全认同佛的教法,因此,他与他成为比丘的朋友告别,他与佛告别,再次踏上了寻求阿特曼的道路。
我把这段经历看作是迷茫少年对于自我的寻找,是神赋予所有生灵最重要的礼物——自我意识的缓缓觉醒。而当他的自我意识真正觉醒那天,他才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对自己一无所知。”
“我要学到的即是‘我’的意义及本质。‘我’,是我要摆脱、战胜的东西。‘我’,却是我无法制胜,只能欺罔、逃遁,只能隐藏的东西。”
“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做出判断。”
“人只应该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和必要的行为,其它的一切毫无意义。”
自我这个话题,是我们常常避而不谈的,苦思也很难有自己答案的问题。可是却是成为一个独特灵魂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你不曾深思过这个问题,那么你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去思考,却不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个体,一个独特的个体。
他终于真正睁开了“我”的眼睛,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世界。
他不再苦行,不再认人为师,他走出了密林,让船夫撑他过了河。
在河对岸经历的,是尘世间的种种凡尘。
迦楼罗,是爱与欲的化身;而迦摩施瓦弥,则是生活现实的化身。而,悉达多,怀着纯净求道者的目光,却也难免迷失在了这滚滚红尘。
红袖添香,声色犬马,纸醉金迷。那舍弃了原本枝头的鸟儿,却停留在了一另一枝头。
他穿上了华服,他从婆罗门悉达多、沙门悉达多变成了而今的富有的悉达多。他本以为他不会沉沦,带着沙门的傲气,睥睨着周遭的众人。可慢慢的,他清瘦的身躯变得肥胖,他黑色的长发变得花白,他清澈纯净的目光最后竟然也开始变得浑浊起来。他沉沦了,在滚滚的红尘里。
幸好,“唵”,把他的求道之心唤了回来。他赶紧逃离了这一切。
“他梦中的知更鸟死了。他心中的鸟也死了。他深困于轮回的牢笼。似一块吸饱水的海绵,他尝够厌恶和死亡的味道。他浑身腻烦,浑身痛苦,浑身充满死意。世上再没有什么能诱惑他,愉悦他,安抚他。”
他来到了那条河边,那条他出入世的交界线。再次和船夫攀谈,开始了他向圆满飞行的最后一段旅途。这只鸟儿再次舍弃了舒适的枝头,向着圆满飞去。
在他完满路上最后的阻碍是他的儿子,小悉达多,他本以为他是个沙门,不会爱上任何人,可他在小悉达多身上还是看见了当年在月下逼迫父亲答应他请求的自己的影子,他才发现,原来这最后的阻隔就是最初他以为已经舍弃的亲情。他事事操心,不肯放手。可最终他还是放手让他离去了,破除了“我执”,而他就在不喜不悲中找到了佛陀的那种安详与宁静。
弃枝的鸟儿,终于在不知疲惫的飞行中找到了阿特曼的圆满。
这个故事,是一个沙门的故事,是一个弃绝者的故事,是一个求道者的故事,更是一个追寻自我和破除了“我执”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很容易让有着同样精神情感需求的人产生共鸣。因为悉达多所经历的,在某些方面是与所有的求道者有相类似的情况。悉达多不单单是一个人,更是一种象征——一种一往无前的勇猛精进和耽于红尘却能幡然醒悟的智慧般若。
(每人眼中看到的故事可能相同,却会有不同的感悟,这就是我的所得所获)
《悉达多》读后感(六):执着并没有错
作者描述了悉达多追寻内心安宁和永恒真我的一生,最后他悟到:我们终究无法逃脱轮回之轮,世界始终圆融统一,时间始终滚滚向前,今日之圣人可能是过去之罪犯,昨天的山石污泥未来可能成为佛祖,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世界本来圆融,我们的追寻和执着反而成了痛苦的根源,这是执念。悉达多本来蔑视的世俗的爱欲并不是罪恶,反而是生命力的体现。正真的真理是无法通过言辞来传递的,因为任何的言辞和思想都是片面的,是无法承载圆融世界的,这与老庄思想有些相近。
不过最后,作者将一切化为爱,爱一切,爱世人。我觉得有些敷衍,也许是他自己也确实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说法,任何的理论都无法令他满意,只能用一个爱字概括。
我年龄尚小,无法做到全部理解,不过我觉得追寻和探索并非障碍,世界本来圆融,多了执着难道就不在圆融了?内心的安宁和永恒的真我不论是否存在,我们都应尽力探寻,这也是生命力的体现。
《悉达多》读后感(七):变与不变我都是我
看这本书大概是因为我的自我境界还没有达到那么层次,也或许是我之前未曾看过这种类型的书,看起来着实有些吃力。不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经常看书的人都是知道的。这是作者赫尔曼.黑塞的第九部作品,这是一本属于中篇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一目了然是悉达多。想要了解一部作品,对于了解作者有很大的作用。这样会让我们更加读懂作者当时创作背景,当时作者处于自己人生最困难的时期,不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那些普通人民的战乱之苦,那是好多人都避免不了的。而当时作者的家庭也不是很和谐,妻子精神分裂,还有三个要被照顾的孩子,黑塞经济又非常拮据,所以面对这一切不幸遭遇,本书的面世就犹为正常。自己以及遭受苦难的人类前途与光明在哪里,这个答案是他们迫切想知道的。
故事是发生在古代印度的,主人公悉达多,一个天生英俊倍受瞩目的婆罗门之子,他不安于现状,他想去追求自我的升华。其次乔文达,一个追随悉达多的忠实者。他们追随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这是一部有异国风情的小说,既具有哲学又包含佛陀的内容,就拿主人公悉达多的名字来说,与传说中的佛陀有着相同的名字。这是作者特别用心的地方,同时从名字设置我们便可以猜测出,主人公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永恒而完美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部目的明确结构清晰的小说,悉达多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一步步发展下来。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难免会造成很多人有悲观抱怨的情绪。这部小说恰巧在强调人不能逃避“自我”,我们需要做的是鼓足勇气直面现实,我们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管悉达多多么的完美,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尝试了他从未尝试过得生活,黑塞在这里多悉达多世俗生活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认识了名妓卡马拉,他体验到了男女之间那种说不出的亲密接触。他跟商人也学会了做生意,体验到了物质带给他的享受。然而时间久了,他觉得这一切都是痛苦,他极力要脱离这些。
结尾与其说是受了印度影响,更可以说其具有道家哲学的色彩。作者在文中以河水来解答了如何解决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的问题。河水在不停的流动,它却是不变的,永远都在这里,可是它不同时刻又是不同的模样。悉达多经过一生的追求,体验到了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生命的坚不可摧,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读后感(八):《悉达多》:普通人,你将如何度过这一生?
文/吴情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赫尔曼·黑塞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虽算不上著作等身,但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德国是哲学家的国度,德国作家,其实也不乏哲学修养深厚之辈,比如赫尔曼·黑塞。当然,哲学是哲学,小说是小说,一般说来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界限;可优秀的小说家,往往能够不知不觉之中跨越二者的界限,成就一部哲理小说,如《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Siddhartha: Eine Indische Dichtung)初版于1922年,彼时,距离“一战”结束不过几载。向来以文明国度自居的西方,在战争之后沦为一片废墟,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是如此。启蒙运动所高扬的理性,在面对大面积的死亡和杀戮时,不堪一击。年轻的小说家黑塞,与当时其他文学青年,逐渐将视角转而投向遥远的东方印度,希冀借鉴其文化以度过自己的思想危机。
《悉达多》故事内容较为简单,但寓意极为深刻。不过,首先要声明一点,“悉达多”并不是印度佛教创始人佛陀,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只是印度高贵的婆罗门种姓中的一位青年,他爱思考,经常投身于精神活动中。然而,在对佛陀教义的念诵和体悟中,悉达多心生疑问,于是向父亲辞行,抛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与友人乔文达一起成为了沙门。后来,他们偶遇佛陀,乔文达决心皈依佛陀远去,悉达多不以乔达摩的教义为尊,继续前行,体悟世间大道。后来,悉达多遇见名妓伽摩罗,坠入了情欲之网,虽在伽摩罗的推荐下,与另一位商人共事,但情欲才成为其生命的根基。不久,疲乏的悉达多从这种生活状态中挣扎出来,与一位船夫同吃共住,生活简单却也幸福,直至伽摩罗带着两人的儿子来访,平静的生活才暂时被打破。小说结尾,船夫瓦酥迪瓦得道,悉达多成为摆渡的船夫。
《悉达多》翻译为中文不过十三万字左右,德文版想必更短。然而,短却不妨碍内容的深刻,而菩提树、渡船、林苑等意象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这位德语作家笔下,丝毫不显隔膜,水乳交融至难以察觉的地步。佛教认为人生本苦(尽管其忽视了人生中光明甜美的一面),现世无法超脱,只有苦心孤诣、种下善因,才能收获来世福报。“一战”结束后的西方社会一片哀嚎之声,这种人生本苦的观点,自然有其立足之地。
当然,点名佛教人生本苦的观点在“一战”后欧洲青年心中的生长土壤,其目的并不是否定《悉达多》的高超与深刻。与黑塞之前创作的小说《德米安》中的叛逆者形象不同,悉达多,不是以权威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一个在思考形而上的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存在之疑惑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自己,也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百年,诚为短暂,如何抓住有限的时间成就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尽管不一定会有明确的答案。
普通人的一生,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巅峰也有低谷,在波动的心境与变化的情境中,我们该如何自处呢?像悉达多一般抛弃自己的贵族身份,抛弃家庭,似乎很难做到,也过于苛刻。但是,抛弃一些名气、利益,抛弃外人的眼光强加给自己的命令,抛弃虚荣、傲慢、优越,却可以习得。人生很可能确实为一杯苦涩的咖啡,从上到下,从头到尾,都是彻彻底底的苦,但要不要加糖,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一比喻有不当之嫌,毕竟佛教所谓“人生本苦”,是形而上层面的。)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悉达多》读后感(九):是佛陀,也曾是普通人——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文字优美,真的如副标题一样,像一首诗。当然,译者也功不可没。
书名欺骗性,以至于看了前两章,还以为是讲释迦牟尼的传记小说;看了一半的时候发现不是;但是看到快结尾,又觉得是。最后合上书本,才觉得这虽不是传记,却是用小说的形式讲佛由普通人成佛悟道的心路历程。悉达多是得道前,是追求阿特曼、大梵的苦行僧和经历了世间离合悲欢有着贪嗔痴的普通人,乔达摩是得道后,慈悲沉静的眼神中包含星辰日月。乔达摩·悉达多合,佛性与人性二为一,才是最终成为佛的那个世人。
乔文达的角色,想让自己泪奔。悉达多告别父母踏入沙门时,一句“你来了”“我来了”的对话,志同道合的知己、追随者的温暖让旁观者我简直要喜极而泣。他们在祗园分别,又充满遗憾。
看到迦摩罗那章开始,心里简直想要卧槽。这是搞毛啊?明明前面已经悟到星辰大海了,为何又来这一出套路?不过看到最后两章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经历的智者始终对世人的一切充满蔑视,唯有经历过,才会深刻体谅每一个笨拙幼稚世人的生活的喜怒哀乐:求得求不得的情欲、父子的生别离、或者是人性种种无尽欲望,置身事外时觉得追逐者那么可笑幼稚,身处其中方知人生实苦。
智者是睿智的,但也是没有温度的,所有的悲悯都有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佛陀是宽容的,因饱经苦痛而对所有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因此对世间万物充满着慈悲和大爱。
于佛陀是,于普通人,同样如此——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言辞讲出来,就变得片面了。所以,以上读后感仅算是自己的管中窥豹了。
《悉达多》读后感(十):《悉达多》读后感
不止一次看到强烈推荐,对其评价极高,抱着不看不能评价的想法去看了。
看的时候突然想到,抱着这样吹毛求疵的念头,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啊,既然看了,就好好欣赏和学习它的长处吧。
这部小说非常容易读下去,大量的排比句的作用,让作品有一种长篇叙事诗的优美(译者功不可没)。后半部关于亲子之爱的反思很深刻,很少看到文学作品里有这样的深度。
看完后总体还是觉得盛名难符,当发现我在用什么做比较对象时,自己也觉得好笑。
这部作品好比登山动员书,言辞优美、引人入胜,而我已经在登山,更需要路径指南和说明。
看《悉达多》最大的收获是,明了术业有专攻,如果需要得到什么专业的指导,还是请教专业人士——挑剔这部小说在求道方面的阐释不如高僧大德的教导,对作者委实太不公平。
又,另一个译本中译者提到这部书曾在美国大学风靡一时——如果大学时读到这一部,想来是会十分惊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