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14 19: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读后感精选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是一本由诺瓦利斯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精选点评:

  ●真是年纪大了!最近翻好多东西都觉得,这书我莫不是看过?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我们必须广撒种籽,却只有平常的收获。

  ●诺瓦利斯宗教性太强,难以认同。

  ●我不应该看的。

  ●那诗人站在高崖之上/像一朵抖抖的兰花/他俯视着人间的贫弱/时代的风却削刮着他的身躯/他醒得很早/却还在梦中/念叨一个无用的名字

  ●找到了!读了《夜颂》相关!我觉得这个书海星!

  ●五星是给诺瓦利斯的。他极其善于描绘和激发人们对超越现实之物的憧憬。配合舒伯特的谱曲一起欣赏,更能触动读者的情感。刘小枫在编者前言里夹带私货太多,把诺瓦利斯说成了政治思想家,我却认为理解他的关键在信仰而非政治。翻译文笔优美,但有一些关键词翻译错误或前后不一,还好很多关键词都给出了原文。例如,译本中经常出现“食糜”(chymisch)一词,让人摸不着头脑,查了一下发现可能是chemisch(化学的)的一种旧拼法。

  ●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我至今只体验过两次:一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一次是诺瓦利斯的≪夜颂≫。

  ●亏了

  ●诺瓦利斯的宗教观和里尔克有很大的冲撞,如果交换着断片和天使来读,简直就像在听两人争论;另,诺是ALCEST的精神先祖,另,没有读信仰与爱和欧洲两篇文.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读后感(一):彼岸诗人诺瓦利斯

  0.人读多了某种风格的文字,就会不自觉地模仿。例如,读多了诺瓦利斯的断片,自己也总想写几个断片。

  1.他有虔诚的信仰、敏锐的感受和优美的语言。这三点都难以描述,只能依赖个人的阅读体验。

  2.他是属于彼岸而非此岸的诗人。他总是望向超验的领域。

  3.他不是复辟的吹鼓手,也不是未来的工程师。他对过去和未来的描绘皆基于理想而非现实。

  4.他说,他对索菲的感情不是爱,而是宗教。“绝对的爱、不依附于心的爱、建立在信仰上的爱就是宗教。” 我总怀疑他爱的不是索菲活生生的个性,而是她的理念。他歌颂她,是因为她使他接近神性。 歌德也说“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但歌德笔下的格蕾琴分明是有血有肉的人。诺瓦利斯诗中的索菲却只是一个残影。

  5.海涅不喜欢诺瓦利斯,在《论浪漫派》里写了个故事反讽他。读过诺瓦利斯之后再看这个故事,我觉得海涅是懂诺瓦利斯的,只不过是看不惯这种一心向往彼岸的作家而已。

  6.诺瓦利斯的诗可以配着音乐读。舒伯特为《虔敬之歌》和《夜颂》中的几首诗谱了曲,诺瓦利斯自己也多次强调音乐触动人心的神奇力量。我读这本选集的时候,脑中总是回响着《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终曲《爱之死》。在诺瓦利斯和瓦格纳的笔下,夜的王国是爱的王国,也是死的王国。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读后感(二):“百年难遇的奇才”、思想家诺瓦利斯

  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思想家。诺瓦利斯作为大名鼎鼎的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天才,被歌德、席勒等人视为“百年难遇的奇才”。他更是思想家和基督教的先知,守望着一种现在的和未来的基督教的到来——就根本而言,他堪称基督教的秘传大师。翻开任何一本德语诗选,诺瓦利斯的《虔敬之歌》和《夜颂》都是保留篇目,前者甚至至今还在教堂里面传唱。诺瓦利斯的作品有一种信号作用,以一种特定的精神——灵魂的经验为根据,这种经验在诺瓦利斯身上有着清晰的轮廓。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夜之赞歌》(1800),《圣歌》(1799)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亨利希·封·奥弗特丁根》,书中以蓝花作为浪漫主义的憧憬的象征,非常著名。1772年5月2日生于曼斯菲尔德附近的上维德施泰德一贵族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1780年,诺瓦利斯孩童生活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那一年他九岁,不幸患了痢疾,以及作为此病后果的胃下垂。在使用了令人痛苦的刺激药物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疗养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才得以改善。而经此一病,他的心智似乎一下子苏醒了。诺瓦利斯于1788至1790年间创作了300多首诗歌,这远远超过了他后期抒情作品的规模。此外,这个时期他还写出了大量的、部分未完成的诗体叙事、寓言、戏剧残篇、小说开头和翻译作品。它们集中于对人的思想、信仰和知识等领域的探索,同时也记录了诗人纯真的经历体会和生活感觉。1791至1793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后在法院、盐务局供职。未婚妻索菲的离世让他悲痛万分,从此他走上了一条通往内心的道路,在内省中他触到了天籁。作为当之无愧的天才,诺瓦利斯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人类未来的准确预言,以其政治上的稳健、哲学上的睿智和宗教上的感悟,也以其优异的艺术才华显得格外耀眼。1801年 3月25日死于魏森菲尔斯。

  诺瓦利斯的代表作《夜颂》(1800)一诗,是在他的未婚妻去世后写成,诗中表现了对死者的悼念,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这是一首优雅的诗,对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宗教歌》一诗表明了他对于宗教的信仰。他认为诗歌的真正的题材和值得追求的内容,是一切神秘的、奇妙的、童话般的东西。在《基督教或欧罗巴》(1826)一文中,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人们和睦、知足,一切政治、社会的对抗矛盾全被消除。他批评欧洲基督教因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分裂。他丑化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要求在一个新的持久的教会领导下,建立一个欧洲的国家联盟。 他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亨利希.封.奥弗特丁根(1802)描写中世纪诗人奥弗特丁根的生平,以与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相对。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读后感(三):这是一个圈套

  这是一个圈套。林克的译文,不但很少“硬伤”,而且流畅,甚至可以说华美——从字节到尾韵对诗歌的形式摹写,更能看出林克的精进与苦心……无疑是刘小枫这套丛书乃至当下汉译作品中的佼佼者。但Dasha心中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个圈套,不是林克的、不是刘小枫的、更不是Novalis的,Dasha此刻行文,也不知道最终能否找到这个圈套的设置者。

  等CX对此书的电子化等了许久,有些等不及了,便在卓越买了一套。到手后,Dasha打开http://www.zeno.org/Literatur/M/Novalis,也打开施勒格尔(Friedrich Schlegel)和蒂克(Ludwig Tieck)主编的“Novalis Schriften”Reimer第五版的PDF(主要为了温习对Fraktur的认读能力),开始了阅读。

  对林克还是很有好感的,为了某种原因,上个月还又重新比对原文逐字精读了他译的里尔克。Dasha一直认为,里氏哀歌十首全译本,迄今计有李魁贤(曾转译自日、英译本)、绿原、林克、张索时(转译自英译本)、黄灿然(转译自英译本)、刘皓明六种,从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来看,林克译本,尽管错讹不在少数,仍是六种中最好的。林克译Trakl,至少6年前,在网上看到过他请求出版的网页,然后,在“流放地”看到了他的部分译文,也很美,很可读。可惜,不知道是Trakl的原因(先刚译本出版了)还是出版社的原因,林克译Trakl迄今不见出版。

  看林克译Novalis,首先感到的是他在基督教背景知识方面的精进,不再有当年那种捉襟见肘的错讹,但弄不懂华东师大2005年再版他的《〈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时,却只是更改了书名《〈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路西弗(Lucifer)译成拉斐尔(Raphael)等等的硬伤却不做更改。

  比对德文把玩林克的汉字,很有一种被魅惑的感觉。林克的汉语行云流水一般,几乎已经不见了翻译的痕迹。林克的译笔,习惯于比对原文鸡蛋里找骨头的Dasha此刻眼见的却还是鸡蛋,没有骨头(当然,Dasha今生必定不是狗了,没有骨头也还能够活下去)。Dasha一直有个直觉,译文聱牙诘屈的时候,译者一定是没有读懂原文,因此就字拆字,一片云山雾罩;译文条清缕晰的时候,译者也一定是没有读懂原文,因此跳脱规避,一片移行换影。但此刻没有找到骨头的Dasha,却感觉自己像条狗,一个圈套已经扑面而来。愣愣地将目光移动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文字不知什么时候又返回到夜颂(Hymnen an die Nacht)的开始,忽然,“des verbreiteten Raums”惊醒了Dasha:林克将这个“verbreitete[n] Raum[s]”译成了“辽阔空间”,“verbreitet”是动词“verbreiten”(传播、散发、蔓延、扩展)的过去分词,过去分词做定语表达一种先行的或被动的状态,“verbreitet”此时则似乎表述的是“空间(Raum)渐渐开阔蔓延到远方”,林克译成“辽阔”,一定不算错译,问题就在这里——翻译不该是“找到一个意思与外文大概差不多的母语词汇然后集结成句成文成书”。Dasha说这句话,没有责难林克的意思,我们自己阅读母语,也未必全然领会作者的原意,有的作者甚至愿意被曲解,有的作者自己本来就写不明白……那么,译者在做什么呢?有什么用呢?目的何在?Wozu?

  圈套在语言本身。当一种奇妙的感觉袭来,我们往往会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这种感觉,于是就有了言不尽意、无以言表、不可言说、unsaeglich……所以Wittgenstein说“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Die Grenze meiner Sprache ist die Grenze meiner Welt)。我们读书、读人、读世界,始终被囚在界限这个圈套里。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误读与被误读。所以,“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便成了一代代人渴求的神话。

  林克的圈套。林克的译文让你在欲仙欲死之际,忘却了你所见的只是铜镜中的花、流水中的月,忘却了这只是一份“the truth is over there”的X档案。

  刘小枫的圈套:

  诺瓦利斯从小嗜读古书——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少诸如“概论”“通史”“导论”或什么什么“研究”一类的书,所谓读古书就是直接读古代大师们的原著……(编者前言,第三页)

  …… …… ……

  无论翻译还是阅读诺瓦利斯,我以为,不凭靠前人疏解,必定困难重重。(编者前言,第三页)

  【傻按:既然嘉许“直接读古代大师们的原著”,后文的“翻译”、“前人疏解”算不算是“‘导论’或什么什么‘研究’”呢?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读后感(四):诺瓦利斯是谁?

  1795年5月的一天,德国思想史上的两位重量级人物费希特和荷尔德林会面,那是在德国中东部的一个城市耶拿。当时在场的除了以上两位哲学家和诗人外,还有一位年轻人,看起来相貌俊秀,气质迷人,总是羞涩少语。自我介绍中,荷尔德林才知道他的名字叫做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克,比荷尔德林小两岁,现今在邻近县的政府机构担任书记员。不久后的1798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花粉》,并采用了“诺瓦利斯”的笔名,意思是“开垦新大陆的人”。此次会面好像是诺瓦利斯第一次进入德国哲学家和诗人的圈子。东道主哲学讲师尼特哈默后来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个夜晚的印象:“谈论了许多有关宗教和启示的话题,而且也为哲学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此后不久,诺瓦利斯就成为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最重要的诗人。

  可是我们依然对诺瓦利斯知之寥寥,那我们不妨放宽我们的视野,看看他的同时代人。这些都是生于1770年左右的人,属于这一代人的不仅有荷尔德林、费希特、黑格尔、施莱格尔、席勒和歌德等后来在德国哲学史和浪漫主义流派中名垂青史的人物,还包括贝多芬以及在法国大革命后影响欧洲历史的人物拿破仑。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年轻的诺瓦利斯浸润于其中的精神氛围已经一目了然了。他不但经常去拜会席勒,而且也是当时担任耶拿大学的监督的歌德家的座上宾,他们总是相谈甚欢。与这些伟大人物的交往,是诺瓦利斯渐渐的摆脱了最初时候那种羞涩和不安,他变得极其活跃、敏捷和富于想象力。和荷尔德林一样,他也对哲学、诗歌和政治,甚至是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哲学,和他的朋友荷尔德林认为哲学是一个暴君不同,他把哲学当成了一个恋人。1796年7月,充满知识渴求和爱情幸福的诺瓦利斯写信给施勒格尔表达了他对哲学的喜爱之情:“我最喜欢的研究与我的未婚妻是同一个名字。她叫索菲——哲学是我生命的灵魂,是揭开自身奥秘的钥匙。从那次相识以来,我已完全沉浸在这一研究之中。”

  我第一次知道诺瓦利斯这名字是在刘小枫先生的《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版)一书中。这本小书是根据刘小枫先生在北大时期的硕士论文扩充而成,主要梳理了从德国古典时期到当代德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但是被人忽视的线索:浪漫主义流派的发展。也许根本不是忽视,而是对浪漫主义根深蒂固的偏见在作祟,才导致我们对其视而不见。比如,在我们这个有些脑子不开窍的国度中,一度对生活上的“浪漫作风”保持审慎而厌恶的态度,对文学上的浪漫主义也一直争吵不休,更重要的是政治的浪漫主义也让我们深受其害。至少在统治者眼里,政治上的浪漫派除了会空想,不会脚踏实地,不会实事求是外几乎一无是处,所以对“浪漫主义”等类似的词汇敬而远之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也不难理解。但是我们要知道,德国古典时期的浪漫主义运动为我们造就了多少改变我们生活的哲学家和诗人呢?浪漫主义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我们所知道的浪漫主义是否使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模样呢?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们了解诺瓦利斯等这些“浪漫派诗哲”还有什么意义呢?根据刘小枫先生的描述,德国浪漫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禀赋,主要关注和把握的是一下三个主题:“一、人生与诗的合一论,人生应是诗意的人生,而不应是庸俗的散文化;二、精神生活应以人的本真情感为出发点,智性是否能保证人的判断正确是大可怀疑的。人应以自己的灵性作为感受外界的根据,以直觉和信仰为判断的依据;三、追求人与整个大自然的神秘的契合交感,反对技术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而在这三个主题下面,更有一个隐藏的根本的主题,“有限的、夜露销残一般的个体生命如何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如何超逾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去把握着超时间的永恒的美的瞬间”。“诗化哲学”的提法能如此打动人心,浪漫主义的美学自然功不可没。

  刘小枫先生编选的诺瓦利斯选集此次分为了两卷:《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和《大革命与诗化小说》出版,依然是收录在“经典与解释”丛书的系列中。卷一主要收录了诺瓦利斯的诗与文,另外还有对其诗文的解读;卷二主要收录的诺瓦利斯的小说及其解读。读诺瓦利斯的时候那种心情很是复杂,有些兴奋,更多的是自愧不如。诺瓦利斯是德国浪漫派上的一个光耀夺目的流星,在这个世上仅仅逗留了29个岁月,但是留给后人的却是一流的天才诗文,这难道也是诺瓦利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默默无闻的一个原因?

  在选集的卷二中,诺瓦利斯的小说被成为“诗化小说”,这种提法和以上的德国浪漫派美学“诗化哲学”的提法是对应的。但是诺瓦利斯的小说就是我们平时读到的那种体裁的小说吗?读过收录到卷二中的文章就知道,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读到的小说,别忘了诺瓦利斯热爱的哲学!施勒格尔曾说,小说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而刘小枫先生更用一句话点破了玄机:西方意义上的小说,无不关涉重大的道德政治问题,“柏拉图的《会饮》既是绝妙的短篇小说,也是深刻的政治哲学作品”,言下之意,诺瓦利斯的小说当然也是政治哲学作品了。

  诺瓦利斯于1801年3月25日,因为患肺结核去世的,终年29岁。据说在他去世的时候还有一部名为《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教育小说没有完成,在这部未完成的作品中,他曾问到:“我们究竟去哪里?”回答是:“永远回家。”这是诺瓦利斯最后的渴望,对尘世的和平,对无限的迷恋,以及对家乡无尽的渴望都蕴含其间。可惜,诺瓦利斯的渴望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

  思郁

  2007-12-30书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诺瓦利斯选集卷一》,刘小枫编,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定价29.00元

  《大革命与诗化小说——诺瓦利斯选集卷二》,刘小枫编,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定价29.00元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读后感(五):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

  完美的生活在天国。尘世是不完美的生活的化身……我们世人所说的死亡,实质上意味着天国生活的绝对生活的出现——因此必须不停地毁灭一切不完美的生活……尘世是精神和自然不完美的结合的领域。

  ——诺瓦利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