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军的将领》是一本由(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著作,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是让人情不自禁跳跃着想到 群体和个人 还有 所谓落后民族带有的坚硬色彩 还有如今许多侵华日军的早就踪迹全无的尸骨= = 网上都搜不到什么信息 也真是尚未可知 逃兵最后送给了心爱的姑娘自己唯一拥有的身份牌 并且在以为自己能给被拯救的水沟附近迎来了死亡 真是挺让人感叹的 将军最后的混沌状态描写很喜欢 很有代入感 在回到对战争永恒的讨论之前,我觉得将军面对的仍然是当年那场战争的一部分,从铁锹或匕首入土的声音,再到士兵们等着作为晚饭芸豆汤的铁盒敲击声,再到枪炮和怒吼声,那个巨大可怕的阴影,从来都没有走远。
●一将功成万骨枯
●卡达莱早期
●整本書都在下雨。
●补记
●压抑的气氛,惨淡经营的心理,写实的小说却孕育出如梦似幻的臆想。全书少数明朗的基调出现在钢铁师士兵的日记里,端的是西伯利亚的亮色,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神圣儿子。将军参加婚礼那段,流淌着浮士德般的呓语。
●小说带来了一段全新的旅程让我们反思战争的创伤和这种创伤的深度。独特的视角让人印象深刻。
●看完中文版,我靠,居然写得还真挺好!囧爆了!再看译者,我靠,居然是郑恩波!更囧了!尤其是长篇的口语化翻译里头突然出现「惶遽」这样的词儿的时候……我就被囧死了。
●亡军的将领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一):徒有虚名
看了一多半,不得要领。
这样的故事,这种水平,不知哪里来的赞誉。天才的构思?还有封面上那些赞誉的词,实在看不出来,难道是翻译不行?
这位翻译,偶实在佩服其胆色,在书前面任意臧否作者,很怀疑其会不会由着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对原文的翻译。怀疑是三十年前的。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二):我对这本书没意见
是对作者有意见而已啦♪(^∇^*)
抱歉,你的XX太短了
抱歉,你的XX太短了
抱歉,你的XX太短了
抱歉,你的XX太短了
抱歉,你的XX太短了
法国巴黎《费加罗报》
在这部荒诞的史诗里,幻想现实主义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幽默色调。这是一种从地下目击的战争,即从墓穴里目击的战争。这部书透过死者的魂灵,使欧洲最小的国家之一——阿尔巴尼亚迈入了共同书市。
阿兰·博斯凯
卡达莱将肖洛霍夫和卡夫卡紧靠在一起,让萨特靠近布莱斯特,没让海明威离开聂鲁达太远。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四):灭亡敌人
这种事在中国决不会发生。将军去二战后的阿尔巴尼亚找回葬在那里的遗骨。 将军并不了解这个国度,想着是从文明到达野蛮,虽然己方是失败者,可是依旧是更文明的。可是最后他怎么样了? 这是另类的战争小说,通过找寻的过程,我们看到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所受的苦难,以Z上校的故事为代表。还有士兵的苦难。以及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不屈。令我动容的是当敌军登陆后,人们独个或者几个拿着武器去到敌人所在的地方,勇敢地射击,那第一个死亡的敌军和第一个死亡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对照,那不屈的人民。真不愧到欧洲的山鹰。 这样的人民永远不可以被征服,不管什么敌人都会被灭亡。
《亡军的将领》读后感(五):没有比战争更残酷的事,没有比侵略更可耻的行为,没有比侵略并不知悔改更低贱的国家。”
本书是以一个侵略方将军的口吻来叙述的, 他看到听到本国人们受到的伤害,并怀着对敌国的蔑视和不齿来到这片土地,他们是低等民族,野蛮热衷残杀,没有基本的文化素养。。。。。。
但当一个个事实摆在眼前时,将军终于明白原来都是本国政府对自己的愚弄,看到了侵略着的本性,而且至今还不思悔改的可耻嘴脸。
口吻竟然如此的一致!这是多么可笑的自欺欺人。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历史悠久的意大利黑手党;背有累累血债的大日本帝国;至今还在自我标榜自己是多么有教养,是人类的希望,仁义的典范。
老兄什么时候才有勇气承认错误呀?全世界人们都知道的道理还是要告诉这些愚昧的人:“没有比战争更残酷的事,没有比侵略更可耻的行为,没有比侵略并不知悔改更低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