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9-22 20: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读后感100字

  《孔子现象阐释九讲》是一本由祥龙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9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精选点评

  ●居然也读过。

  ●读的很开心

  ●读的很爽的书

  ●用西学视角解释中学还是很奇怪…每觉得搔到痒处下一刻就碰到了痛处

  ●我也喜欢儒家也想做个讷言的小儒,归根是因为四个字“都是真的”。嗯能出来他对“以时间状态的源始视域境界”的执拗追寻。第一篇孔子生平有点附会阐释过度。第二篇讲乐作和诗兴非常好,虽然最后已经冒邪气,由此对“兴”和“正名”的重新书真真拍案惊奇。第三篇讲亲子关系追寻到了很深的程度,但有的观点还是觉得些微极端绝对,如对现代庭观的批驳。

  ●可以说整本书都是在注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现象学的视角纳入经学解释,颇有韵味。但亲子之是不是写的有点恶心了。

  ●不太懂分数为啥可以打到8.8。。。同认为文献不过关,中西比较下的过度阐释。

  ●最后章基本没看懂

  ●走火入魔后的张大师

  ●对胃口很喜欢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读后感(一):活在当下的孔子与张先

  正如前面的评论,我也不认为张先生所阐释的一定就是历史中的孔子。但这似乎并不重要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

  在无形之中,张先生已经将孔子融进了自己思想之中。

  所以,在借助孔子的基础上,张先生为我们展示了很多极具新意而且非常深刻的观点。这一点,是很多解释孔子思想所不能做到的。

  但是,建议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结合《孔子》原典,那样或许收获更丰。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读后感(二):一些感想

  1、不知道张祥龙是不太熟悉或者出于某种理由略过的德国浪漫派。据我看来,张祥龙对孔子的阐释和德国早期浪漫批判启蒙主义、以原子化的个人核心社会契约论强调艺术文学为核的美育、强调社群重要性理论有颇多相似之处。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广义来看,他们都属于对典型的西方现代性的批判。

  2、不知道是不是现象学阐释都有的毛病,到最后都难免陷入宗教神秘主义之中。张祥龙似乎是要破除所谓基督传统的,可惜的是,现象学阐释和宗教神秘主义实在脱不了关系。他自己对乐的阐释里面有很深的神秘主义意味了。当然我们可以讨论孔子所处的前现代社会是不是本身就神我不分。但过分强调这一点,在我看来跟儒家的气质并不太符合。

  3、由上我的一个更深的感想是,张祥龙这套理论最终搞出来的,恐怕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上的儒家,而更像是儒教。特别是读到最后关于亲子之爱和孝理论的部分,一个很深的感觉是,这玩意儿要是有人一开始就觉得亲近可信,恐怕很容易接受。要是对某些张祥龙所认为的“天然”本身就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则很难进去。

  4、本书留下的最后一个疑问是,张祥龙的这套理论,旨在建立一个儒家社群,还是一个儒教国家?从本书而言,可能能得出某些伦理理论,作为儒家社群的基础。但很难说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儒教国家的理论。张祥龙本人只在最后一章简短地提到了相关的问题。但对如何从亲亲到国家,如何理解礼和国家的关系,如何在现代社会解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似乎仍然不甚清楚。

  但此书确实开创了不同港台新儒家的更有雄心的一番儒学思考。张祥龙的本土化关切显然是更深刻的。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读后感(三):竟然没有卖的!遗憾(附:整理过的目录)

  当当,亚马逊,京东都没有!

  哪个兄台有这本书?分享一下,对于这本书的音乐部分非常感兴趣,还有就是他中西对比的文化视角也很有意义。这本书是一位哲学同好推荐的,从他那里我受到许多启发,在此表示非常感谢。

  作者序开篇辞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第一讲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一、孔子的出生与少年面临的问题:父母“野合”之非礼

  二、孔子如何“志于学”:“礼”对于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三、中外圣人的诞生及早年情状之比较

  第二讲 孔子的成立与悟道

  一、“三十而立”的含义

  二、“问学”之礼一理

  三、教学

  四、春秋格局

  五、闻《韶》大悟

  第三讲 孔子的从政与晚年

  一、孔子“从政”的问题:今古文经学之争

  二、渴望从政与承担天命

  三、从政经历

  四、周游列国

  五、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头:乐作与诗兴

  第四讲 乐与兴:风起云涌时

  一、孔子对“乐”的哲理解释

  二、原本的“乐”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三、《诗》与乐的关联:兴

  第五讲 “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

  一、孔子所说的两种“言”

  二、诗言的功能

  三、以诗事君、事父

  四、诗一思无邪

  五、《关雎》之兴

  六、王国维诗论与上博楚竹书《诗论》

  第六讲 诗乐为什么更可理解:西方哲学家们的有关学说及对诗本性的探讨

  一、柏拉图的诗歌观、语音观及其迷狂说

  二、与孔子诗乐迷狂观的对比

  三、黑格尔的音乐观与诗论

  四、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观:语音本身的思想性

  五、维特根斯坦的音乐观和语言观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礼、仁、政

  第七讲 立于礼乐: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

  一、礼与诗乐的关系:正名

  二、礼的源头:亲子之爱

  第八讲 亲子之爱的时间分析

  一、亲子关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确定性和“克罗马依人”之人性

  二、时间性与意义

  三、意义机制

  四、意义机制中的“死”与“生”

  五、亲子关系的时间性

  六、结语

  第九讲 成于天乐:孔子的仁道与仁政

  一、仁爱与亲子之仁

  二、列维纳斯对“父子”关系的阐述

  三、仁的艰难与可能:亲人异于他人

  四、破解“黑洞”之“光”

  五、君子:从亲子到仁人的艺一术化人生形态

  六、仁:亲艺化和艺亲化

  七、仁政与政仁引用文献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读后感(四):竟然没有卖的!遗憾(附:整理过的目录)

  当当,亚马逊,京东都没有!

  哪个兄台有这本书?分享一下,对于这本书的音乐部分非常感兴趣,还有就是他中西对比的文化视角也很有意义。这本书是一位哲学同好推荐的,从他那里我受到许多启发,在此表示非常感谢。

  作者序开篇辞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第一讲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一、孔子的出生与少年面临的问题:父母“野合”之非礼

  二、孔子如何“志于学”:“礼”对于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三、中外圣人的诞生及早年情状之比较

  第二讲 孔子的成立与悟道

  一、“三十而立”的含义

  二、“问学”之礼一理

  三、教学

  四、春秋格局

  五、闻《韶》大悟

  第三讲 孔子的从政与晚年

  一、孔子“从政”的问题:今古文经学之争

  二、渴望从政与承担天命

  三、从政经历

  四、周游列国

  五、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头:乐作与诗兴

  第四讲 乐与兴:风起云涌时

  一、孔子对“乐”的哲理解释

  二、原本的“乐”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三、《诗》与乐的关联:兴

  第五讲 “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

  一、孔子所说的两种“言”

  二、诗言的功能

  三、以诗事君、事父

  四、诗一思无邪

  五、《关雎》之兴

  六、王国维诗论与上博楚竹书《诗论》

  第六讲 诗乐为什么更可理解:西方哲学家们的有关学说及对诗本性的探讨

  一、柏拉图的诗歌观、语音观及其迷狂说

  二、与孔子诗乐迷狂观的对比

  三、黑格尔的音乐观与诗论

  四、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观:语音本身的思想性

  五、维特根斯坦的音乐观和语言观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礼、仁、政

  第七讲 立于礼乐: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

  一、礼与诗乐的关系:正名

  二、礼的源头:亲子之爱

  第八讲 亲子之爱的时间分析

  一、亲子关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确定性和“克罗马依人”之人性

  二、时间性与意义

  三、意义机制

  四、意义机制中的“死”与“生”

  五、亲子关系的时间性

  六、结语

  第九讲 成于天乐:孔子的仁道与仁政

  一、仁爱与亲子之仁

  二、列维纳斯对“父子”关系的阐述

  三、仁的艰难与可能:亲人异于他人

  四、破解“黑洞”之“光”

  五、君子:从亲子到仁人的艺一术化人生形态

  六、仁:亲艺化和艺亲化

  七、仁政与政仁引用文献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读后感(五):对话的张力和争议

  一、

  原本期望看到的,是对完成意义上“仁学”的现象学阐释。但这本书给出的内容出乎意料——回溯到发生源头,将夫子“仁学”的超越追求,奠基于诗言之兴、亲子之爱这些原初情境中。有人类学的经验佐证,有现象学的空灵发挥,张祥龙先生的论述一贯精彩。但我就是入不进去。

  很容易设想,哪怕对诗言之兴鲁钝无察,哪怕生而孤独对亲子之爱全无经验的个体,仍然无妨我们去领会仁学的精要力量、受其感动鼓舞。我相信自己多少还是领会一些的——按照韩愈老师的说法,孔孟儒学的心传道统。我想要拓宽充实它。但是诉诸反观自省,我几乎没法跟书中论及的这些内容对接——从“有朋自远方来”的陶然回响,到“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的刚强自胜,我没发现有什么地方必须由诗之兴、亲之爱担保或推扩。

  按照张祥龙老师的看法:

  理解孔子“仁”的基本路子,也就是认为“仁”是从“爱人”或“同情心”出发,通过“忠恕”(4.15)或“能近取譬”(6.30)来“推己及人”。这种流行看法的缺陷在于:没能指出这个“爱人”或“同情心”的源头,也没有说明“能近取譬”的“能”是从何而来的,所以就只是一个没有生命源头、没有实现途径的空架子。 (p.259)

  但是,将“仁”单纯解作“爱人”或“同情心”,主要的缺陷并不是所谓没源头、空架子,而是这种解释太简陋、不完备,将丰富多维的“仁”降格为单维的情感反应。而在我看来,那个多维的“仁”可以也应当就其本身得到领会。求仁而得仁,本身即是终极现象,再去溯其源头似乎有点基础主义强迫症。杀人犯的理由是从小妈妈不爱他,但在道德语境中恰恰抛却事实因果链条,将人作为自我承担的成熟主体对待。反过来说,这种求仁-得仁的内在超越过程,一定要从诗言之兴、亲子之爱中汲取力量吗?我觉得不一定。也许是我受康德式的普遍理性伦理学影响太深,因而体会不到?这我就不知道了。

  再引一段总结性的原文:

  更关键的是,要能将他的仁说与他的礼学和诗学、乐学内在打通,不然的话,你所理解的“仁”和“义”就没有活的根,只是漂浮的概念和理路而已。

  “内在打通”的说法要温和一些,但最后还是走回了“寻根”之路。孔子的诗学、乐学在什么意义上是仁学之“根”?我听重金属音乐,读金斯堡的《嚎叫》,这些“乐”、“诗”,早已溢出了夫子和他的时代的想象边际,你能用“郑卫之音”所在的价值系统来框定它们吗?我不知道谁更源头,更根本,或许可以说,我们压根就有不同的源头和根本,诗与乐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之效,但不必要成为根本。不学“诗”,不通“乐”,但我仍然可以去体会“仁”,这并非只是“漂浮的概念和理路而已”。(至于说礼学,与其说是仁学之根,不如说互为表里吧。)

  谈及此处,不由想到王阳明一段类似看法:“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著在支节上求了。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答聂文蔚书)——这里谈论的是他独创的良知概念,但这种“当下具足”,“不须假借”的特质,却是同样适用于求仁成德的仁学冲动的。在本书中,对宋儒之理学有诸多批判反思,我读来十分赞同,就是好奇张老师对阳明心学持何种态度,行文之中又是否有潜在对话。我并不是想借王阳明的观点实行观点上的反驳,我只是想借此标举出另一种可能性与之对话。对话的结果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二、

  张祥龙先生的著述总是充满独到体悟,与经典相接而发明,不带半点陈腐俗套。这本书因为是讲稿整理而来,充满了口头表述的自由不拘、意兴湍飞;反过来说,也可能有欠缺严谨之弊(在我看来,有时的确有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可以见到现象学视角的敏锐性和深刻动人之处,比如对“吾有知乎哉”的分析(p. 26),“子入太庙,每事问”(p. 30),音乐的发起方式(p. 162),人类生产哺育方式对其意识和存在方式的影响(p. 199)等等。这些独到而精辟的分析,读来给人一种根本把持不住的快感。

  而在另一些地方,张老师的分析可能有发挥过度,沦为现象学狂想和似是而非的断言。比如用“秦始皇不知言语的终极性”解释其二世而亡(p. 34),用“忠于形而上传统”来解释罗素对叔本华的攻击(p. 158。罗素还攻击黑格尔呢,理由和攻击叔本华类似,而黑格尔在张老师这里不也被算作忠于形而上传统么),用耕读传家治国的三重结构来解释华夏文明的延续性(p. 191)等等。如果说这些只是无关宏旨的题外细节,那我最难接受的则是有关政治的玄想。比如与西方世界的制度比较(pp. 191-192),不同文明构意机制之间的竞争比较(pp. 263-265)等等。这些东西大而化之过于泛泛,说来说去都是死无对证之理。我觉得在一些领域,哲学有必要保持谦逊和审慎,在专门化的工具理性尚未穷尽之前,哲学家的自以为是通常都是以悲剧告终的。

  最后,如前所述,还有很多地方是我目前难以领会,也难以作出判断的。从第三至第六讲,张祥龙老师对他的“诗”“乐”“兴发”概念作了大量文艺学式的阐发,太文艺了,太艺术人生了。而在后三讲中,将亲子之爱置于如此本源的发生地位,也是我眼下难以体会的。也许这要归咎于现象学描述的开放性,尽管人同此心,我却看不见你所看见的东西。也许随着人生际遇的逐渐丰富,有一天我会觉得豁然醒悟,信以为真,为我心中的仁学确认一个更靠谱的根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