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睡得少又睡得好!张朝阳现身说法!我得学!——很多人是这么想的吧?
但是,张朝阳能做到,你可以吗?至少我做不到。
也不想做到,睡觉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何况,睡眠的时候,白天的记忆要在大脑中进行整理,这是知识吸收的必要一环。
张朝阳财富自由,背后有强大全面的支撑系统:保健医生、营养专家、健身教练……这些,普通人都不具备,何况,张朝阳睡得少,似乎对搜狐的市值也没什么帮助(十年来不断缩水),他当然可以把节约出来的睡眠时间打游戏,也无可厚非,但是普通人睡得少就能保证拿到成果吗?最可能的是身体搞垮、精神不振。
有人会纳闷了,说你也经常分享好方法好工具的啊,那不就是鼓励别人应用嘛。
对,好的榜样、适用的方法、上佳的工具都要学习,我喜欢收集有用知识、自己也擅长总结,并分享出来,是提供样例,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只看一点,要看到背后的庞大系统,要思考自己的现实情况是什么,是否真的适合。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经验库、智囊团,但同时要明白,什么知识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下对什么人或事使用,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乱用。
很多人犯的最大问题是,根本不了解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大筐,什么都往里装,什么都想试,试了两天觉得没用,再换一个,就像电视频繁换台一样,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没一个节目是好生看完的,在不断切换间还损耗能量。
我在这里用的是“观测”而不是“观察”,因为“测”有“科学测量”的意思,而“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要相信数据和事实,不要纯粹相信感觉,跟着感觉走,感觉未必可靠。
经常有人见了我,就说我瘦了,但我根据体脂称上的数据,就知道我瘦没瘦,即使对方是半年前见过我,我也能查出半年前的数据来对照。所以不能一听别人赞扬自己瘦了就高兴,数据更真实。
如果因为别人说的话自己喜欢听,也相信,就放松了警惕,那么,半年之后可能就收获一个胖子。
我昨晚突然间牙疼,又是疼得不要命的那种,虽然因为考虑到生理期因素还没去手术,但中间有服药镇痛,所以昨晚的疼痛感觉有点异常,于是认真回想,昨天有什么动作引发了疼痛,结论是有可能动牙太多了,因为从晚餐开始,吃了牛排、咸鱼榄角佐粥、蒜香花生、巧克力雪糕等,那一来要引以为戒,二来,因为之前医生给开的药快没了,再去开药的话太贵(四小包药198元),而最后一家看牙的医院,医生当时没给开药,我迫不得已加了医生微信,还是不给开药。
如果我现在去找一家附近的牙医,十之八九会再拿到一副198元的药。作为Plan B,那也是可以的。
我记起在去一家诊所时听到了甲硝唑的名字,于是去搜索了一下,买了一味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药到后先认真看说明书,特别是不良反应部分,然后吃药,记录下服药时间是18:34,然后做其他事,中间留意着痛感有没变化,到19:09 感觉起效,先放下一部分心,至少有了办法,不会妨碍正在进行中的事务,因为本周的日程相当紧张。
当然,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学我这样,因为有一定的危险性。涉及到病症,特别是自己拿捏不准的,尽可能还是要去正规医院。
补充说下,相信科学,或相信巫术,原则上来说,只能有一个,不过有些人真是实用主义,有时候相信科学,有时候相信巫术,还能自圆其说,比如“科学也有目前还没到达的领域,有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存在”。不过,只要不是害人害己(辟谷54天,26岁儿子死于气功的那位母亲,就是反例),这样也没关系,这类人的适应能力往往非常强大。毕竟现代社会也讲究适者生存。
3、物尽其用,掌握使用方法和相关规则。
我在《什么值得买:近期购买好物推荐》里推荐了智能呼啦圈,周日晚上在家里朋友们小聚,为了鼓励大家运动,我给大家现场展示了一下,不过因为穿的是裙装,所以效果不是很好。我在家里运动的时候,是穿运动背心,运动短裤或者束腰芭比裤;如果外出要走较长的路,一定会穿上运动鞋和适合走路的利落服装。
有些人说运动很难坚持,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惰性,但我猜测,其实也和运动健身物品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有关。
比如那个呼啦圈,上面有计时器。当呼啦圈套在腰上的时候,计时器在哪个位置最好?
说明书上并没有写,但我认为,最好的位置就是在腹部。
为什么?
因为眼睛可以看着,在转动呼啦圈的时候,数字会变化,这是很有效的即时反馈,让人愿意更多运动。转到一百圈,会想:哎呀我今天太厉害了,算了再转转。到了二百圈,一想,咳,离三百圈也不过才一百圈而已,继续转!
反正我就是这样,每天平均三百圈。
作为知识管理研究者,我研究物品怎么正确使用、最大化使用、效果是怎么出来的简直可以说是职业病。
对我来说,也不需要刻意训练,我把训练放在日常。
比如今天沈小怡在美食群里发了一张图:
我一看就知道,蒸蛋里放的是秋葵横切片,米饭里掺杂了藜麦。秋葵这样切我以前还真没试过,但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以后也可以如法炮制。
这种希望做到“一看就会”的能力,我锻炼了很多年。
有很多东西到我手里都可以很好地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也真是达到了人和物的和谐。
比如我在《欧洲珠宝受疫情影响大甩卖?大S蔡少芬同款18k钻石项链,199元起,快捡漏!》里推荐的蔡少芬同款手镯:
由于直径较小,是没办法从手指方向往里戴的,但这是不是手镯设计的问题呢?
正确的做法是直接在手腕那里,从开口处左右分开,就可以很容易地戴上。
有些手镯是可以直接往两边拉开,但对这款手镯就不适用。
4、掌握必要和正确的学习技巧。
有些人在学习的时候,特别喜欢记笔记。
这是好习惯。但为什么有些人记了那么多笔记,还是没学好习?
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最好的做法是“现场理解”和“事后复习”并“化入行动”,很多人在听课的时候,忙着做笔记,以为事后可以拿来不断复习,但其实这样做并不是很科学,笔记只需要要点、难点就够,全部记录,回头再看的时候也会缺少重点,而如果是长达一天甚至更长的录音,其实也很少有人会回听。
录音当然是好办法,但要看位置、设备和录制过程的设计。
如果用的录音笔很好,收音范围广而且屏蔽杂音,特别是能够放在讲师附近,回听时就会很清晰;录音最好是分段,并且做好标记,比如第一节课、第二节课,同时在教材上也做出相应标记,这样,在课程结束后,两两对照,特别是针对自己在课上没有听懂的部分,直接找到,反复倾听,复习的效果就好;有的录音笔支持一边录音一边转成文字,这种方法其实是最好的,因为从听觉和视觉来说,视觉更容易定位。
现实中,很多人是直接用手机录,杂音多,如果录音时间长,虽然有分段但没有做好标记,回头也不好查找,录音和视频不同,快进时不容易快速定位,所以效果就会差很多。
5、争取“一次做对”,培养“到位思维”。
我今天下楼去取快递,看前面有人,就在一边等待。
前面的女孩子输入取件码取件,连续两次都输错。
我倒是有耐心,思考要不要提醒她,猜测她未必不知道方法,但可能顾虑扫码会不会泄露隐私等问题,她第三次输错时,我忍不住告诉她,直接扫码不会出现输错的问题,她说了句话我没听清,又输一次输对了,但提示这个柜里已经没有快件,她于是换到另一个丰巢柜去取。
我作为知识管理研究者,如果这样的事情出现在自己身上,是无法容忍的。“一次做对”会节约大量的时间,避免无谓的重复。不过是在别人身上,估计总有原因吧。
那怎么才能做到呢?
不要粗心,做事时认真点,有些复杂的事情,先预想一下流程,多做,做多了就熟练了,出错的机率就少。有些人做事时心不在焉,就错的多。
另外还是方法问题。
比如发送快递单号给别人,直接复制就要比手写一遍正确率高,没有直接的单号,拍个照片或截图发过去,错误率也会降低。
6、拥有一套坚定的评价系统,寻找到自我的强大支撑系统。
适用于别人的,不见得适合自己。
同样道理,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可以不喜欢。
不勉强自己,不勉强他人。
我经过长时间对自己的观测,对自己的性格、喜好非常笃定,所以不会轻易被别人左右,即使我本人喜欢探索,也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但自己认定的,也不会左右摇摆。
我经常一个人逛街买东西看电影吃饭,不需要别人的意见。
我读的书看的电影很杂,别人说我没水平,我直接就承认,但还是我行我素,油盐不进。
因为咳嗽的问题,我接受了很多人的善心建议,但是我自己经过实践,总结出对我这种肺阴虚咳嗽,化橘红最有效,所以别人给的方法我会感谢,但不会尝试(很多方法我也都试过了)。
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地方拥有共性,又有哪些地方拥有个性,如何凭借共性部分融入他人,如何针对个性部分满足自己并适应社会。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和谐道路,三观明确而坚定,生活主张清晰,行动简洁有力。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烦恼会少很多。
7、真正,精准、不拖泥带水。
我和人约时间,通常是用24小时制,比如:
我们在本周五(8月14日)晚20:30进行交流,采用什么方式。
我甚至不会把20:30写成20:30。
别人不认真读,是别人的问题,我不认真写,是我的问题。
别人看不看出来我的专业度,不要紧,我无论何时都严格要求自己,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这样,我犯这种低级错误的机率也低,因为这已成为我的身体和心灵记忆。
养成务求精准的习惯,会非常受益。比如牙疼,我会认真地感受到底是哪里疼痛,是哪个牙,还是包括其他部位,疼痛程度大概是几级。这对于诊断问题有好处。传统认为一旦哪里疼就是上火,这就是含混,所以不好治。
我在标题里强调“真正掌握”,是因为,有些人掌握到七分,就觉得够了,但有些技能,要掌握到十分,才能发挥高效。
《霸王别姬》里程蝶衣说:“一辈子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能算一辈子。”
这是他的认真。
所以他和段小楼不是一路人。
段是凑合着过日子的假霸王,程是用心到一丝不苟的真虞姬。
段喜欢含糊其辞,程要个明白话。
我和程蝶衣更像一些。
有次有人要来深圳,约我见面,我们之前打过交道,对她的专业度我不很认同,我问要见我是有事要问我还是闲聊,如果是前者,因为大家之前合作过,我愿意免费约见,回答问题;如果是后者,抱歉我没有时间。对方说是聊天,我说那就不好意思了,直接干脆地拒掉。
是不近人情,但保障了自由时间。
我在婚姻里时,和前夫沟通,也是直接了当,不猜心,不乱想,有话就清清楚楚地表达,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误会。
对照一下这7个原则,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