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是一本由肖全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花已经走远了
给肖全
1987年1月,北京
我们销售全世界最美的艺术图书
雅昌艺术图书公司全球独家销售发行,索取详细资料、可选10种封面或意向购买,请咨询:
邮件:yxg@artron.net
微信:artron-artbooks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二):他们这一代
4月23日晚肖全在理教107有一场摄影讲座。我不懂摄影,但是看到摄影协会的海报上著名的易知难的照片,被深深震撼,所以去听了一听。肖全与冯唐长相酷似,但是冯唐痞相,肖全却温润优雅,信佛事佛。事后知道,肖全九十年代在广州为一位秀丽的姑娘拍摄过照片,这位姑娘的女儿如今在P大读书,得知肖全正在北京办摄影展,遂促成了这一次讲座。讲座的前半段讲述《我们这一代》的故事,后半段谈论他和马克·吕布的深厚友谊。听完仍不过瘾,又在图书馆找到厚厚的藏书。虽然参考书阅览室只能借阅两小时,也觉得心满意足了。 书中涉及大量人物,特别是当代艺术界,和九十年代国内演艺界的名人,因为全不熟悉,此处大体略过了。 选中十几张,以为是好照片。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三):干得漂亮
照片大部分拍摄于1992--1995年,
肖老师的性格,好奇,天真,柔性,这些都很适合当一名好的摄影师
在年轻又有激情的年龄,给一群最活跃的人们记录,对于双方都是一件幸事。
我大概用了3个小时,从头看到尾
1990年代的成都,北京
给身边的人多拍些照片吧
当我拿到这本影集的时候,它的厚度令我惊讶,这几乎是我所有影集中最为厚重的一本。在我刚接触摄影的时候,肖全的作品便已经走入我的视野,这些肖像我很熟悉,不仅是我,大多数人多少都看过肖全拍的照片,即便说不上作者是谁,从这个意义上,肖全也塑造了很多人对于八十年代的记忆。
与网络上那些零散的图片相比,影集在结构上是有安排的,它被分为“历史的语境”与“历史的肖像”两部分。“历史的语境”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广阔的图景,第一张图片是一位穿着西服的青年站在废墟上凝望,他脚踩断壁残垣,两手插兜,身后是中国人最为常见的民居,他眉头紧锁,不安而谨慎。从技术上看,肖全的照片十分随意、常常伴随着失焦,构图也不甚精巧,他照片中的中国人全都在风尘中辗转,泡沫般聚散,他们的面容既不欢喜,也不笃定。 肖全安排了八十年代五组具有象征性的文化事件,包括“星星诗歌节”、“广州双年展”、崔健的演出、杨丽萍的舞蹈以及张艺谋的电影。我以为“星星诗歌节”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北岛、舒婷、顾城等这些诗人难得地出现在同一张照片里,当然,他们看上去并没有闪烁着光芒,甚至看起来有些蓬头垢面:北岛的身材消瘦高挑,穿着一件高领毛衣,戴着一个笨拙的墨镜;而顾城个子很矮,戴着他的帽子,像一位手足无措的农民……
站在时间的尽头回望,任何一个年代都会诞生属于它的文化英雄,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英雄的群像”凝结成了纪念碑般的永恒图像,雕像的形体浑然天成,已经蕴藏在了一块巨石之中,只需要等待一个工匠敲掉多余的边角,这样看来肖全的工作并不高明,不过是在重复Yousuf Kars,Cartier Bresson这些巨匠的路数。肖全的创作完成于八九十年代,与现在并不遥远,肖像中被盖棺定论的人只是少数,“英雄的群像”一说似乎还为时尚早,书中一句话我尤为喜欢,“这些肖像不是真神,而是一个个满面尘埃,甚至遍体鳞伤的个人”,这些人因时代而出现,又塑造了他们的时代,是所谓“与所处的社会与时代互为语境”,数学中常常提到的“共轭(Conjugate)”一词,共轭不仅仅体现在一种人与时代的关系,也体现在了每一幅肖像之间,一张孤立作品的纪实性是弱的,它会因为拍摄者的技术,取景与构图,后期种种因素而偏离事实,但如果照片的数量逐渐增多,每一幅作品之间就会出现共轭,人物的群像因复杂的共轭呈现出一种“超纪实性”,作者本身从作品中退隐,一个鲜活的时代被重现,它似乎以某种客观的姿态浮出水面,它对自身的真实充满笃信。
Bresson在为上个世纪欧洲知识分子拍摄肖像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关键概念——摄影不单单是摄影师对于被摄者的凝视,被摄者和摄影师其实是互相凝视的,“我们所看到的面孔和躯体永远处于世界和自身的互相关系中,为了构建这些关系,呈现拍摄主体面前的景象,以及超乎感官的事物,观看成为不可或缺的途径。每个人都是一种具象的表达,折射出其周遭的环境。”摄影师通过他人的眼睛揭示了内在的自我,肖全所谓的“历史的语境”不过是继承了Bresson的衣钵,他替Bresson往下走了一步——时代和社会参与了内在自我的建构,摄影同样也揭示了这种建构的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导者,就是那些八十年代被他拍摄、凝视他的“文化英雄”,是他们怀疑的、笃定地、忧愁的、炽热的、伤感的、绝望的、愤怒的、宁静的……目光。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五):《我们这一代》读后
肖全这本书的全名是《我们这一代——历史的语境与肖像》,很厚重的一本书。因为在艺术学院工作,对肖全的名字并不陌生,知道他拍下了很多艺术大家的“当年”,也见证了他们的“当年”。翻开这本书,才知道“我们这一代里”囊括了文艺领域里的各种风云人物。肖全不仅用相机拍下了他们在八、九十年代的影像,也用回忆文字记录了那一段奋斗的岁月。
这本书来得很及时,我本来想搁置一段时间再看,很庆幸我没有那样做。对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崇尚自由的人来说,以行政管理为职业,以规矩和服从为日常不仅折损性情,如果预想这种职业将是终身,那种无以解脱的愤懑即便是悠长假期也无以排解。挣扎几乎在每一个日夜,我想,这将会造就无数人的自虐人格。
吕澎在序言中说:“‘我们这一代’很早就懂得,拯救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凭借词语、凭借图像、凭借声音、凭借身体、凭借呼喊、凭借自己的一言一行。”而我们这一代,很早就懂得了妥协。我们对制度屈服、对环境屈服、对社会屈服、对家庭屈服、对爱情屈服,我们消磨了斗争意志和理想的激情,世界用新的科技和娱乐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对这一场共谋,我们要么毫不察觉,要么乐在其中。
这个世界总有两种声音因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而此强彼弱。一种声音是激情的、个性的、豪迈的、行动的、自觉的、创造的、不屈的、奋斗的、超越的、向上的理想主义;一种声音是低沉的、和缓的、私人的、轻松的、享乐的、当下的、服从的、观望的、审慎的、明哲保身的现实主义。我的成长环境和工作环境属于后者,我的认知、兴趣和内在渴望属于前者,这就是我生命的裂隙。
肖全的一代人,或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裂隙存在,有的试图填补,有的带着裂隙艰难前行。“这些肖像不是真神,而是一个个满面尘埃、甚至遍体鳞伤的个人,他们欢乐,悲伤;希望、绝望;他们思想、迷茫;骄傲、沮丧;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用诗歌、小说、绘画、电影、舞蹈、音乐、图像来影响社会,成就自己,他们与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人们互为语境。”
这本书里有许多响当当的名字,崔健、窦唯、杨丽萍、张艺谋、姜文、陈凯歌、巩俐等;张晓刚、罗中立、叶永青、何多岺、栗宪庭等;北岛、食指、顾城、余华、贾平凹、史铁生、张承志、三毛等。这里面的一些人已经成为历史;一些人尚在历史的创建中;一些人或者已经改变了自己当初的历史走向。然而,观察前一代人如何对待生命裂隙以及如何处理裂隙的方式,我们从中会有所启发。
也因此,我为观看此书写下一首小诗,以表达观后的感受:
历史不是无名者塑造,
每一颗星星都有姓名。
如果你的身体在大地,
不要忘了看向天空的眼睛。
当我们习惯佝偻着身躯,
乔装打扮成蝼蚁,
交出挣扎的权利,
拆除向上的天梯。
我们将汇聚成那一片黑暗,
带着锈蚀的铁腥,
泥浆翻搅,
凝固在历史的深潭。
附:精彩摘录
当我正想上前去安慰她几句时,丽萍抬头看了我一眼,她强忍住眼泪,我的话到了嘴边终也没说出来。我突然想起几天前她对我说过一些话: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你说什么没经历过呀?再大的事,我们都能顶得住,再讨厌的人我们都可以宽恕他们,面对这些事,这些人,你只需笑笑就过去了,别往心里去,我们的心里,可不要装这些东西,那里面应该是干干净净的,只有爱和那些令人愉快的东西才能装进去。
看着这间满是钢笔画、木雕以及各种图片书籍砌成的小屋,我觉得自己是进了美术学院老师的家。。。保田哼了一声:中国的任何一个演员,都别想进我这里来,我耻于与他们为伍。保田认真、严肃地讲了这句话。他接着说,演戏,不过是我挣钱吃饭的一个手段,拍一部戏,够我吃半年的,我便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这里画画、看书。。我以个人的孤独来抵抗那些有组织的欺骗。他在途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一九九二年“广州双年展”期间,在华南植物园那次学术讨论会上,栗宪庭在刘晓纯的“逼迫”下发言。。。他既反对吕澎主张并实施的“通商”之路,也反对以王林为首的“拒绝商业操作”。这位有中国美术界“教父”之称的老牌批评家,面对中国美术界此景此情,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此举让“决斗”的双方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