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一本由[美]保罗·奥斯特著作,理想国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1.00,页数:201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本书就是自传…
●红色笔记本和这本书是PA最好的两本书,第三应该是《神谕之夜》
●关于父亲的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好看。记忆之书没意思。
●第一部分值得读,第二部分是跳读的,根本无法浸入书中,不知是内容过于跳跃,还是没有情节,抑或引用了太多他人的诗、文章及故事。个人觉得第二部分是败笔。
●失眠的时候读着读着眼泪就掉了下来,好喜欢这样的叙事,关于孤独和记忆,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后半部分比较一般,以及奥斯特真的真的好爱重复自我这一点比肩村上
●It was, it will never be again. remember.曾经如此,此后不再。紧记。以两个相反的角度来叙述自己,父亲和A。父亲是一个相反的自己,而A则是一个虚拟的自己。自己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事物一切存在关联,所有的偶然性,意外,都是整体。意造的A,如同一个画框,把自己装起来观察回忆起来。
●「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孤独,我意识到,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类,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
●翻译啊翻译,真的不太好
●有点看不懂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一):超越孤独
对约拿书的最初评论。 相对于其他预言书,人们会立刻被它的与众不同所打动。这简短的作品,唯一一个以第三人称书写的段落,比《圣经》里的任何其他段落都更像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然而,它仿佛从外部讲述,就好像通过投身于孤独的黑暗,这个“我”从自身消失了。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奥斯特的这本书其结构框架是特别的,既不是简单的叙事体也不是单纯的沉思录,而是二者的结合,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意识陈述,解释了“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这一主题。 事实上,中文的“孤独”并不能完全说明作者原本使用的“solitude”,“solitude”是指主动寻求孤独的状态,“独处”会更接近其含义,相对,“loneliness”才是中文“孤独”的普遍意义。所以,奥斯特的这本书实际上呈现的是在独处中焕发的思想。 而他的文字反过来明晰了这两个概念:如果一个人从这个万物关联的世界中隐没,也就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换句话说,不再对其环境做出思想性和感受性回应,而只是生活在生活的表面,尽管物理性和生理功能性的“我”依然在活动,但实际上已经坠入孤独“loneliness”; 而如果我们能像是阅读一本书一样,将在阅读中进行的心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结构的,语言学的,宗教学的,人文学的,哲学的等等诠释作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将切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与其文化的网络中。因为每样事物都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同时存在于世上和我们心里。因此,正是为了超越生活中的各种缺席带来的“孤独”loneliness,人是需要拥有“孤独”solitude”的,以完成内在的丰富与自足。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二):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这本书分为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奥斯特把父亲塑造成了一个谜一样孤独的人。以父亲的突然离世作为开头,奥斯特发现自己不仅对父亲过去的岁月了解甚少,而且对父亲的精神生活一无所知。奥斯特通过整理父亲的遗物试着接近父亲,也通过小时候的记忆试着重新了解父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个被险些埋进坟墓的秘密,这个秘密改变了他对父亲的成见。奥斯特用他最擅长的充满偶然和巧合的写法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奥斯特的父亲冷漠、不善表达,仿佛是世界的局外人。在奥斯特的记忆里,笼罩在父亲周围永远是一圈让人无法接近的迷雾,这层迷雾就是孤独。父亲是孤独的,也拒绝走出孤独,孤独对于父亲来说就是一层保护壳。
“孤独。但并不是指孤身一人。例如,不像梭罗为了寻找自身的位置而把自己放逐;也不是约拿在鲸鱼腹中祈求得救时的那种孤独。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
奥斯特该怎么写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至亲呢?读读第一个故事吧,绝对不会失望的。
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二篇幅的第二个故事就比较有阅读难度了,说实话我也没太看懂……
奥斯特以第三人称写自己,称自己为A,研究父子关系的本质,还有许多关于记忆是什么的探讨。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是小说的话,那么第二个故事就近似于形而上学的漫谈了。
好像奥斯特决定把自己变成他的父亲,让读者来看待他,但读者却很难再理解他。
第二个故事并不是为所有人而写的。不过,这本书还是值得读的,尤其是第一个故事。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三):《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
emmm好想“真的有点没看懂”然后结束,但是这样就太对不起他的一语中的和精辟的论述了。第一部分还是看懂了,吧?他描摹了一位孤独的父亲,他对这个世界都没有什么兴趣,也甚至是对自己。他无意看见别人,也无意让别人看见自己。对妻子,儿子女儿孙子都很敷衍,这让我想起,爱是态度之外,或许也是一种能力。他固执,不喜欢任何人打破他的秩序,他的生活规律的像静止一样,他没有存在感的像隐形了。但是通过作者的正面侧面描写,我好像看见这个隐形的人,比较吓人的是,我觉得这个隐形的人的某些方面是那么像我身边的亲人。其实谁都有隐形起来的地方,我们最多都只能看到彼此展现出来的部分。 第二部分,记忆之书实在是太难了。一开始觉得是我不专心吗?然后猜测他是不是准备胡写让大家看不懂然后让大家体验这种孤独。最后先看了倾听孤独的韵脚,发现他其实在积极地给他表达的东西注解。那这是有生产力的孤独,也合上了他的题目。孤独的时候最适合干什么呢?思考。书里说“记忆与其说是我们身体里的过去,不如说是我们在当下生活的证明”我们通过记忆来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其实讲到了很多,孤独、偶然、父性、语言。可惜的是我只能在偶然上产生一点点共鸣。
我虽然常常告诫自己“人生并不能真正得到任何”但是如果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结都是建立在偶然性上,我还没有办法欣然接受。就像《三体》里为什么那些科学家会因为发现经典定律只是偶然成立会崩溃到自杀。这种沧海一粟的渺小实在是太有压迫感了。偶然还体现在交流的损失,每次听到一些抱怨,你会发现虽然在一个屋檐下走过同一段时间,大家在意的东西却天差地别。小时候你对孩子的一切爱,三岁以前的他一概都没有记忆。这种根本的差异性带来的信息损失和宿命般的无效会让我觉得,原来心有灵犀这些美好的感觉,也不过是个偶然甚至是个幻觉。
越写越沉重了,还不知道咋收尾,那就,啪。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四):孤独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想:是抽离后的客观,也是理智下的释然
不瞒大家说,我一开始会想看这本书——《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完全是受到了书名的吸引。
孤独?一个多数人都不想拥有,实际却又很难摆脱的状态形容词。
如何独自与静谧和谐相处?又或者说,孤独,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作者保罗·奥斯特,就在这本回忆录里,记录了两种视角下,他对“孤独”的理解与认知。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以及用第三人称接棒的“记忆之书”。按照顺序,我们就先从第一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聊起。
在书的这一部分,作者以整理父亲遗物为引子,通过一系列的倒叙、插叙,向读者拼图式展现了“我”记忆中的父亲:一个长期缺席的隐形人。
从亲子、夫妻关系上看,他只顾赚钱,不大在乎与妻儿的交流沟通;从情人关系上看,不同的女人,从父亲身上,了解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信息;从金钱观念上看,他把金钱视作“让自己变得遥不可及”的保护伞,而非单纯的物欲、乐趣。
将这些记忆的碎片拼凑在一起,还原的,就是这样一个奋力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古怪“隐形人”。
可是,当“我”清点遗物,通过线索指引,发现了家中六十年前的那桩凶案真相(祖母杀害了祖父)后,结合对父亲原生家庭的考量,对于这个“隐形人”的画像,“我”又有了新的补充:
在父亲的原生家庭中,他是他母亲膝下的孝子,是四个兄弟里的老幺。
在他的母亲面前,他永远接受“家庭利益高于家庭成员利益”,从无抱怨;在四兄弟之间,他是“最忠诚的,也是最不受他人尊敬的一个”;但在他的租户面前,因为他总乐于给租户的孩子们送衣服,找工作,允许租户迟交租金——“没有人叫他奥斯特先生,他一直是山姆先生”。
父亲的孤独,不等同于孤身一人。父亲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而这两份“不必”,又是源自何处?
阿凌认为,一是源自对原生家庭中“不良亲密关系”的恐惧,害怕自己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像六十年前的家族凶案那般)被亲密关系所伤;二是受到原生家庭中“既有的恶性相处模式”的影响,在祖母强势独裁的家族统治下,产生了怯于表达自我、惯于压抑自我的低自尊感。
归结起来,父亲身上的孤独,其实是源自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他不是不想去爱,而是不懂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爱;他不是不想参与,而是已知的亲密关系,所展现的,都是令人心寒的结局。
保罗·奥斯特,在第一部分,对父亲的形象刻画里,让读者从碎片式的回忆中,逐步了解到父亲之所以会变成“隐形人”的缘由。有意以第一人称开头,更是极大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如果说,在第一人称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动而扣人心弦的故事张力;那么,在书中的第二部分——“记忆之书”的十三段零散记忆里,奥斯特运用第三人称,将自己化身成书中人物A的做法,则更像是摘出回忆、定格言行,选择以更加客观的“旁观者视角”,对自己进行二次审视。
在这部分内容里,奥斯特引用了一句帕斯卡尔说过的话:
“人类所有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无法面对孤独,从而无法快乐。
于是,A选择在房间里写下“记忆之书”。而奥斯特,则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在书写中寻找自我,消解孤独。
“他最终理解了自身父性的全部:孩子的生命比他自己的意味着更多;如果死去可以救他的孩子,他会愿意去死。”“到三岁生日的时候,A的儿子的文学趣味已经开始从简单的、充满插图的幼儿图书发展为更复杂的童书。”在“记忆之书”的片段里,A见证了儿子与“肺炎及哮喘并发症”的揪心对抗,见证了儿子在成长阶段,对文学兴趣的偏移与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在写下“记忆之书”的过程中,他亦发现了自己身上那部分“以前未曾留意到”的父性,并开始以一个父亲的视角,留意儿子的成长。
而这些回忆,这些文字,则正是在孤独中,所产出的内容。
以第三人称写作,即是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客观讲述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而要写出真实,就得先找到真正的自己。言行记录在前,抽离分析在后。在孤独的黑暗里,开展写作记忆;于客观的审视中,逐步消解孤独。
全书读完,再结合生活实际,对于“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与大家分享这样几点感受:
①一个人独处的“孤独”,是“反思-专注-提升自我”的催化剂。
对于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人来说,热闹与喧嚣,未必是其向上攀爬的助力;相反,孤独下的暂时沉寂,往往才是反思提升的不二良机。
②孤独激发了更多的创造,也反过来,推动了对孤独的消解。
在保罗·奥斯特的世界里,父亲的形象,原本是模糊的、隐形的,甚至于是不那么切实可感的。父亲的退隐式孤独,造就了奥斯特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的孤独感;而这份受孤独所困的状态,又推动着奥斯特,于孤独的黑暗中,以书写记忆的形式,对抗孤独、予以自愈。
通过写作,原本“隐形”的父亲,也开始变得有棱有角,并逐渐清晰了起来。
孤独,激发出了奥斯特对抗孤独的方式。而在我们谈论孤独的过程中,每字每句,既是孤独的产物,也是我们对孤独的消解。
若有人再问:孤独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孤独创造的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对现实的客观审视,是对缺憾的回溯填补,是对当下的审慎认真;是理性,是感性,是艺术,也是更加真实的生活。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五):每个小说家都试图讲述关于世界的真相
小说是虚构,因此它们说谎(以这个词最严格的意义而言),但通过这些谎言,每个小说家都试图讲述关于世界的真相。 —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创作的第一本书,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处女作,是学者们研究保罗·奥斯特时无法绕过的作品。
保罗·奥斯特是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电影编剧,《纽约时报》形容他是“穿上胶鞋的卡夫卡”。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斩获众多文学奖项,如法国美第奇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美国约翰•科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等,并多次入围都柏林文学奖、布克奖、福克纳小说奖等。
他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也毫不掩饰对纽约这座城市的热爱,作品如《纽约三部曲》、《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和《4 3 2 1》等里面都可以看到纽约的影子,虽说这样,保罗奥斯特却是一个非典型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有着欧洲文学的风貌,自我而独特,笔墨更着重于人物的内心。
保罗·奥斯特最初在国内受欢迎是源于村上春树的大力推崇,村上春树认为保罗·奥斯特是一个文学天才。他俩的小说确有相似之处,都向着当代人的内心透去,琐碎、偶然、孤独迷茫、失败与挣扎、命运的巧合和对生命的哲思,但私以为,保罗·奥斯特的作品比村上春树的格局要更高更广,探讨的内容亦更深刻。
保罗·奥斯特在这本处女作里透满了真诚,这和他的创作理念不无关系,“我所有的小说都与我的内心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我是在创作人物,尽管它是虚构的,但它们都来自于我的内心深处”。
文字的真诚性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一个作家要去直视内心,并不为之感到羞愧,并不试图去伪装或粉饰成某种更高尚的东西写出来,只是原原本本的进行描述。
书里把那些触动内心、一瞬而过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是我迄今读过的最特别最动人的传记体小说。
关于孤独,他写道,“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关于生命,他写道,“这里面有种辛酸,也有一种恐怖。对事物自身而言,它们并无意义,就像某种消失的文明里的炊具”;关于死亡,他写道,“曾经如此,此后不再。要记得”;关于父亲,他写道,“如果人们永远不知道关于他的真相,那么以后他们就不会回过头来拿这些真相与他作对。谎言是获得保护的一种方式”。
他的文字像流动着的清澈的水,睿智哲思天马行空般连绵不断,语句里形容词不多却直抵心底。
闪耀着光芒的词句和内心真相潮水般涌现在书里,不是每隔几页的一段话,而是近乎每页跳跃着出现。我甚至想喊,喂,停停,太多了,这太多了。你可以留着把这些念头用些废话套起来,加上形容词装饰起来,像很多作者做的那样,多写几本出来。
那些让人惊艳和诧异的词句,那些想不到写不出来的词句,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保罗·奥斯特若无其事地抛洒出来,让人羡慕至极。
不得不说,保罗·奥斯特不仅仅是文学天才,还是对生活真相观察的天才,对人物内心细小思绪透视的天才。
《一个隐形人的画像》的情节极其简单,从“我”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在父亲死后,自己在故居里找寻父亲存在、探寻父亲隐形人之谜的故事。没有美式小说通常的矛盾冲突反转等张力情节,而是如题目所写那样,仅仅是在空白画纸上逐渐涂抹出心中父亲最接近的模样。
书里出场人物不多,最主要的两个角色是儿子和父亲,但又不仅仅是儿子和父亲,也是已为人父的儿子和曾是孩童的父亲,也是渴求父爱的儿子和坚韧不透光的父亲。
父亲是个孤独的隐形人,离婚后独自在一栋过大的房子里生活了十五年,他热衷各种活动和交朋友,他是四兄弟里最忠诚却最不受尊重的那个,他按部就班的工作过活,他是儿子眼中生活的局外人,对儿子和孙子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淡,对于女儿却是溺爱,他对外有无数个版本的故事和身份方便他逃避亲密关系,有许多个不曾真正了解他的女朋友,没有人能接近他的内心。
儿子试图探寻究竟,拼凑父亲这幅已经完成了的人生拼图。
隐形人的形成和父亲的童年、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童年经历塑造了最初形态的隐形人,在之后的岁月里,他持续打磨着不被世界穿透的盔甲,变成儿子所熟悉的总是精神缺席的父亲,直到突如其来的死亡。
现实中保罗·奥斯特的父亲同书中父亲一样,离开得非常突然,死亡在66岁的某天没有任何预兆的降临。
书中父亲出生在一个移民大家庭里,是五个幸存的孩子中最小的那个,由于初代移民大家庭的混乱状况使得他的出生年份不确定,他出生于1911年或1912年。
父亲是被亲人们忽略的那个孩子。
祖父在1919年去世,关于他的死,父亲讲过三个不同的版本。
事情的真相在拼图中展现出来,“前房地产商在周四夜晚,在一次关于金钱和女人的家庭争吵后被妻子在家中厨房射杀,妻子说丈夫是自杀”,是祖母在厨房射杀了祖父。
父亲在儿子的成长里缺席,祖父同样在父亲的成长里缺席。而作为母亲的祖母是匮乏母爱的女人,她是整个家庭的独裁者,娇小凶悍不会讲英文,是枪杀自己丈夫又逃过审判的妻子,是无暇照顾五个孩子的疲惫母亲,她养育了隐形人父亲。
奥斯特写到父亲对于金钱的执着,对于花钱的吝啬,以及造成这扭曲金钱观的原因。
他对于金钱的表达很有意思,用到了味道,让我想起电影《寄生虫》里上层社会的女主夫妇对于底层社会人物司机身上味道的敏感和生理厌恶反应,仿佛贫穷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疾病。
奥斯特写的很有哲学的意味,“最鲜活的是气味,就好像贫穷不仅仅是缺少金钱,更是一种生理感觉,一种侵入你大脑的恶臭,令人无法思考。每次我和父亲走进一幢房子,我都会屏住气,不敢呼吸,好像那气味会来伤害我一样。”
“他要的并不全完是金钱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东西:不仅仅是世人眼中的成功,而且是一种令自己变得遥不可及的方式。 拥有金钱不仅意味着有能力购买东西:它也意味着世俗的需求永远不会影响你。 于是,金钱作为保护,而非乐趣。他的童年一直没有钱,因此在世界的反复无常间容易受伤,对于他,财富成为了逃避的同义词:逃离伤害、苦难,不会成为受害人。他并不试图购买快乐,而仅仅是不快乐的缺席。”父亲患上了习得性无助,曾经来自人群的伤害方方面面无处不在,隐形人父亲用金钱来抵抗这个世界,主动创造孤独来隔绝世界与自身的摩擦,保护自身不受伤害。
私以为,儿子在硕大的房子里一直在找寻的是父亲缺席的爱,他想翻到某些能证明父亲喜欢他的证据。
当然,他没有寻找到这样的东西,因为它不存在,生前不存在,死后更不存在。
作为外来者,父亲在少年时期过着混乱贫穷的移民生活。缺失来自其父母的关爱使得他天然匮乏爱这种情感,无法对自己的儿子以及孙子表达爱意。
儿子为父亲的行为无意识地进行合理化,也为自己找寻情感的出口,即父亲不爱我不是他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他的孤独所造就的。
父亲童年时目击祖父被祖母枪杀,子弹穿透了他的内心,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黑洞,把周遭一切吞没进去,内心真实的想法亦被黑洞所噬,无法折射出来。惨死的祖父和霸道的祖母让他觉得“天随时塌下,意味着他永远不能确定任何事。因此,他学会了永远不相信任何人......他学会了永不要求太多。”
这便是父亲孤独的起因,也是儿子拼凑出的理由和片面真相。他无法真正画出一副隐形人的画像,因为父亲一生都刻意在人群中疏离,刻意在陪伴时心不在焉,他在那里他又不在那里,最终他所能了解父亲的孤单,也仅仅是父亲愿意让他了解的那一部分。
他是如此期冀父亲的喜爱,在父亲死后生出一种无望之中的渴望,想证明自己是被爱的—一个在父亲生前被否定的命题。
从当下倒回过去,从童年抵达暮年,在这段旅程中,保罗·奥斯特不断地将记忆的磁带倒回原点,从死亡倒回出生,反复回到蒙灰的记忆里,又折返当下父亲的葬礼,最终笔停在未来,停在虽是父亲血脉的延续却被无视的孙子身上,停在象征希望和无数可能性的儿子丹尼尔身上。
第二部分《记忆之书》和第一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截然不同,第一篇章的叙事是有条理的,现实和回忆交织,而第二部分,像是意识流的写法,呈现迷宫般的碎片化,先锋实验性更强,人物在现实和虚无之间交错,意识和思绪洋洋洒洒。
奥斯特由父亲的儿子身份变为儿子的父亲身份,由“I”化身“A”,用第三人称远距离剖析自己。他写到了对圣经的解读,对匹诺曹的解读,对油画的解读,对一千零一夜的解读,谈到了弗洛伊德,谈到了《战争与和平》,表明了对生活的态度—生活无意义。
我并不认为保罗·奥斯特在第二部分的《记忆之书》里是在卖弄技巧,他只是在挑战小说的另一种可能性,进行创新性实验写作,如同他之后的许多作品那样,没有将小说固定成一种简单的叙事形式,做了许多成功或不成功的尝试。
“当一切都无迹可循,当一切都与世隔绝全无影踪的时候,人们能做的就只有观察了。但人们能否从观察到的东西里找出意义,则全然是另一回事。”记忆的碎片扑面而来,没有明确的结构和顺序,充满了隐喻和暗喻,处处是一个人的孤独:以约拿困于鲸鱼腹中、杰佩托处于鲨鱼体内、克鲁索在他的岛上、荷尔德林和阁楼。
心理学指出记忆存在着七宗罪,记忆易逝、心不在焉、记忆错位、受暗示性、偏差等,记忆里某些是真相,某些是自以为的真相,某些是已被扭曲的真相,生活的真正面貌已无法探究。
所有关于记忆的一切混杂在奥斯特的笔下,谁说的,对谁说的,故事讲述谁并不重要,笔下的都只是此刻,也仅仅是此刻的所思所想和片面的真相,像所有人的记忆一样,奔涌着混杂着过去、现在和将来。
保罗·奥斯特本身亦是某方面的隐身人,如同书里的父亲。
在遍地手机党低头族的现今时代,保罗·奥斯特却不使用手机,他曾经有一部手机,后来送给女儿了。
他表示“希望我的生活安静一点、简单一点,我不希望把自己逼疯。并不是说我住在荒芜的沙漠之中,如果人们需要联系我,他们还是能找到我。因此这些是个人决定,对我来说这种生活方式很不错,就像笔和打字机相比电脑对我来说更不错一样。”
阅读保罗·奥斯特时,强烈建议先从《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或《纽约三部曲》开始,这两本相对于《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可读性更强,更易被接受。
之后再读此书,会从中发现他小说里的偶然性、情节转折、人物行为和内心情绪都有了一个注释版似的作者注脚。正如译者所言,“《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的艺术宣告,也是他创作的基石,所有故事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