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事儿时常发生,可谓代代有、朝朝有。在下一直认为,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不公平,宿命论者说:人人都逃不过“命”。自从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的那一刻起,注定有事要发生,有大事要发生,即便一生强势的朱元璋杀功臣无数,尽自己所能为孙子朱允炆铺平了道路。
面对爷爷朱元璋留下来的江山,朱允炆不可谓不努力,一个无能的人如果太过努力,无异于灾难,再加之朱允炆还有偏听偏信的毛病,这也直接导致了无数生灵涂炭,关键是,这世界,偏听偏信的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偏听偏信。
任何一个人单从人品上来看,看不出好坏,只有在事情上才能看出好坏。而一个人能在事情上看出怎样的品行,这就要看他的成长经历。老话说的好,三岁看八十,是一定的道理的。
朱标是老大、是太子,从小享受的是标准的皇家教育,“衣食”不仅仅是无忧,而且是好吃好喝好养成,同时朱元璋还为他配备了超级豪华家庭教师阵容,朱标出生的时候,恰逢朱元璋打了胜仗的时候,古代人都迷信,朱标的出生,让朱元璋觉得,这个孩子能给全家以及大明江山带来幸运。可惜造物弄人,朱标没能熬的过他的父亲朱元璋,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既便如此,爱屋及乌,朱元璋还是把皇位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但是,朱允炆很不幸,他遇到了在现实中学会坚强的皇四叔朱棣。
与太子朱标相比,皇四子朱棣就是一个“背鸡子”,他出生的时候,恰逢朱元璋被陈友谅打的焦头烂额的时候,看什么烦什么,朱棣人生一起步,就让朱元璋觉得,生出来的这个儿子来的不是时候。
出生在战火中的朱棣没有享受到太子朱标那样的待遇,从一出生就不被待见,他像一个野孩子,在军营里跑来跑去,跟士兵一起操练,就这样,在那个风起云涌、名将辈出的年代,朱棣学会了朱标一辈子也学不到、学不会的东西——坚韧,此时的朱标正在皇室里读圣贤书、学治国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从一个恐惧战争、恐惧死亡的孩子,成长成为一名享受战争,喜欢暴力艺术的战士。
一个人长期“不被待见”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种是自暴自弃、怀疑人生、感春悲秋、作弊到怪,然后在现实中沉沦;第二种是麻木,无所谓拥有,也不存在失去,用逆来顺受的心态回报生活的春夏秋冬;第三种是“朱棣”。勤奋好学,不迎将来,不惑当下,在现实中学会坚强,在坚强中学会生存技能。明成祖朱棣和太子朱标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两人的性格也截然不同,朱标仁厚,饱学诗书,而朱棣,武人出生,好杀戮,军事才能突出。而朱允炆的性格还不如朱标,因为,朱标多少还经历过一些战争,从父亲朱元璋那里还耳濡目染了一些道理,朱允炆不一样,他自打出生那一刻起,就生活在深宫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太子朱标告别了世界,紧接着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躺枪得到了皇位,登基后不久,就听了当年“东宫幕僚”的建议,施行“削藩”,所谓“削藩”是有背景的。朱元璋在世时有一个观点,好不容易打下的大明江山,只能有我朱家人来管理,于是,选择了几个儿子让他们做“藩王”,各自带领军队镇守一方。朱元璋去世后,各个“藩王”的实力依旧很强,因为军队还在他们手里,对于在应天(南京)的建文帝朱允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朱允炆心里一直没有底,如果这些叔叔联合起来攻打应天(南京)、夺取政权怎么办?朱允炆登基后认为,是时候加强中央集权了。于是,在幕僚的建议下施行“削藩”。
北平、燕王府。燕王朱棣坐不住了。江山是我们叔叔辈跟随父王打下来的,九死一生,你一个皇口小儿说“削藩”就“削藩”,得了好处还买乖,把我的兵权收回去后,我还是“王”吗?岂不是任你摆布。目无尊长不说,你是想把我们这些叔叔连根拔啊。
人生总会遇到左右为难的时候,局面对于此时的朱棣来说可谓难上加难。如果同意“削藩”,自己将一无所有,命在不在还两说,曾经的荣耀、坚强、励志将如烟云散,因为,朱家只能有一个皇帝;如果不同意“削藩”,自己将成为不仁不义的人,抗旨的后果很严重。
反是死,不反也是死。欲望是生命的春药,坚韧的朱棣决定为自己生存的权力赌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