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想学而已”
表弟之前表现也确实还不错,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中上游的位置。但是上了高中之后,表弟的成绩却忽高忽低,有的时候还能掉到班级后几名。
高考迫在眉睫,表弟的成绩却距离高校还有差距,于是老师把舅舅约到学校。老师的意思是希望舅舅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环境,尽可能地客观评价了表弟,希望舅舅能够督促一下心不在焉的表弟。
但是舅舅回来之后显得很不耐烦:
“这个老师可真没水平,我觉得我儿子就是需要鼓励多一点。原来所有老师都说他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他要是好好学,没问题的!”
“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可以”
“我们家孩子聪明,就是他不上心,努努力没问题!”
在我上学的每个阶段都能听到这样的话,周围的家长交流的时候也非常喜欢这么说。
这样的话背后是两种心态:
我家孩子稍微一努力就能超过那些努力的孩子,名列前茅。
但是这些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这让这些孩子觉得,聪明比努力更厉害。“聪明“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不用心“只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
而被评价为“聪明但是不用心“的孩子们,会有一种想要证明这件事的欲望。他们长期活在这种”我很聪明“的表扬中,从来不会,也不肯全力以赴。
这些孩子通常像我的表弟一样,成绩占中上游,但是不会是班里最优秀的孩子,而且大多瞧不起那些兢兢业业的同学。
他们的心态是“我还没努力呢,一努力你们都是渣渣。“
事实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尽全力,只会发挥一部分能力来营造自己“不用心学习,但是成绩还是不错“的现状。
宁愿输,也不愿意尝试
不论现在在遭遇什么样的窘境,自己是怎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只要穿越了,利用现在的知识,就能在穿越回去的朝代做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知,掌握最先进技术的奇人。
这些不肯学习的孩子,就是在逃避自己最后的优势——“不学习“被戳破之后,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学习不好还不求上进的LOSER。
于是这些孩子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
他们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学习时长短,很容易被周围的事情分散自己的精力;学习的时候只想着能投机取巧却不愿意做扎实的基础训练。
他们反应很快,上课的内容一听就懂,于是很快就开始走神,不愿意再认真听讲;但是老师的课程是逐渐深入的,讲到关键的部分,他们已经神游九天,不知所云了。老师又不可能一直重复这些知识,时间长了,逐渐就落后了。
可是这个时候他们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不会做的时候,老师一讲“哦,原来还有这么个原理,简单!“。于是别人的知识是通过做题得到验证,而他们的知识是通过做题来获取,可是他们也不肯做大量的练习,知识的大厦千疮百孔。
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们,无法正视别人的努力而沉迷于那种轻巧获胜的姿态。
“我不觉得我勤奋”
中国人有喜欢“神童”的传统。我们喜欢夸一个孩子“真聪明“、”看着就机灵“。
电视上那些打架,谈恋爱,泡网吧,浪费时间的柯景腾,徐太宇,慕容云海都是这个套路,只要想学习的时候,随便一学就获得了成功。
那些“玩进北大“,”从不学习上哈佛“的报道,如果仔细看内容,你会发现他们都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这些神童大多数都在某个方面表现出了近乎痴迷的兴趣。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一直坐在那儿学我也不会觉得辛苦,也不想要别的奖励,别人就觉得我不是很努力。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刻苦努力好像是要逼着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北大张昭昱
神童们所谓的玩进名校,不是说拿着手机打游戏,在网吧泡着刷排位。而是在非常努力的学习之余的休息时间,他们不会像一些人一样放空自己,而是更加专心的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他们上课不听讲,不是留出时间看小说,不是背着老师玩会手机,而是他们早就已经看过课本,做过习题,经过自己彻底的思考和理解,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已经在他们的脑子里走过许多遍。
专注与热情
有那么多优秀的小孩,只因为迷信自己的聪明,到了高中就开始一步步下滑,最后沦为“仲永”式的悲剧。这和自己的性格、毅力,和老师家长的夸奖都分不开。
我们喜欢聪明的人,可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否认真,能否刻苦坚持,才是决定事情能否被圆满完成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也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真正的勤奋,不是压力下的机械劳动,也不是自我感动摧残自己的健康。
- END -
作者 | 胡海楠
编辑 | 芦 猛
转载请留言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