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五万言》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6-11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五万言》读后感100字

  《五万言》是一本由韩东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7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五万言》读后感(一):《五万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灵敞开之书,经验分享之书,心智启迪之书,谨遵施行之书

  《五万言》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是一个诗人、一个作家谈论生活创作的专门性著作。

  首先,随感的,感到了才说,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在很大程度保证了言说的诚实性,本真性不同于许多谈论文学和创作的书,做一套说一套,或言不及意。

  其次,这是韩东几十年写诗为文的多方面总结,其中有反思,在给人启迪的同时,多了修正性,倡导之外有了警示意义

  再次,格言体,精短隽永。就文字而言,率真随性,自有语气,给人很大的阅读快感

  总之,《五万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灵敞开之书,经验分享之书,心智启迪之书,谨遵施行之书。

  《五万言》读后感(二):评《五万言》

  生活是很庞杂又斑驳的艺术,现在想安静的坐下来看看书的人不少,可事实上谁都被生活绑架着无法实现这一想。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生活的轨道上,不也是如此?

  其实,我们渴望的,是知音,最难觅;其次,朋友,能说上话的朋友,说上心里话,倍儿真诚的那种,可这已经很难得了。

  你闲下来的时候,他在忙;有人找你想谈谈心得的时候,我们也一样不能够放下生活的担子

  这个时代是缺少真诚的作的,懂点生活的情调的,就更少了。浮躁的时代,没有谁会感觉被生活逼迫可耻的。但,韩东《五万言》无疑是真诚的,从第一句话阅读开始,你就能够体会得到

  他的话,能触达我的痛处,也撕开我们假装的幸福虚伪干脆利落,不留一点痕迹

  《五万言》读后感(三):真理是无路之国

  这个世界大部分问题可以归结为简单的一句话:读得太少、想得太多。尚有两条退路:少读、少思;或者多读、多思。

  读少、思多和读多、思少都是不行的。思考活跃应该紧随在阅读的精进后,而不是相反。首先是多读,然后才是多思。

  少读、少想,是将思考让渡给感知直观地见到存在实相。多读、多想,是将感知让渡给思考,询证现象背后的真理。

  前者是隐匿于世间超脱者,不求诸于文字;后者是孜孜探求新知的思想家,以文行世,将世界的真理归结为逻辑表达

  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思考的最终归途是不思考,哲学的最终归路是反哲学。与无限在最末的临界点相遇了,无即所有。

  真理在语言之外。诗歌却以语言的形式探寻真理,虽是一条不归路,但不是不可能。在诗的终末处,潜藏着存身的实相。

  诗歌,于不可能中发现可能,在无路之途中走出道路。于是,诗歌将两条发现真理的路径整合在一起,奇妙地化解矛盾。

  诗人,既是超脱者,也是思想家。诗人以语言为工具来超越语言。唯有在超越语言的实相后,真理才能从诗中显现出来。

  这真的异常奇妙,是极少数伟大的诗人才能达致的境界。其他的诗人,无非是沽名钓誉的亵渎者,亵渎语言、泯灭真理。

  《五万言》读后感(四):写作之道,不写之写

  首先肯定是本难得的思考写作的书,甚至不能说思考,有点”参“的意味,因为思考还在参的两边中的一边(也是韩东说的中道)。就像在刀锋上走,不落两边(两边即辩),任何一边都是此岸,你需要翻阅刀锋到彼岸,但刀锋是最难翻阅的,更别说在上面行走,韩东想在上面走,这个姿态是种勇气,如履刀锋、险道、薄冰。

  当然里面还是有很多需要去除的东西。私人的感官、观念性的东西,器根和经验不同,都会形成不同的东西,所以先要去除。

  然后是一些句式带来的能量,比如自恋是对写作的伤害,可以在另一个地方以敏感是对写作的伤害,渴望即时性的写作也是伤害,欲望是,野心也是,这样的能量在结构上,不在内容上,警句型。

  接着是起来的共识,其实是不具备共识的,一首诗的好,一句语言的美,这个好和美,非常因人而异,在写作之道上,只有恰恰,时间和空间上恰恰这样写了,类似的词还有庸俗、高级、完美、本质、困境、天才,操作它们是非常危险的,就像在禅宗大师面前,说佛性、道、善恶、菩提、般若和真如一样,会落于名言句义之上,它们是一个个需要被解绑的炸弹,如果随意按在一个句子里,它会成为肿块。

  对作品和人物的评价,是可以去除的,如果我的目的是留下一本纯粹的写作圣经,或写作之道,那要去除评价。

  一些类似哲学辩证的,可以去掉。

  以及一些多余累赘的话,比如“对判断而言,偶尔的一瞥和第一眼都非常重要,加上念念不忘的一念。所谓审慎繁复的过程往往就是为了这三下,一瞥,一眼,一念。” 其实六字:第一念即佳念。

  最后浓缩成经,如道德经五千言。

  写作的语言是示意性的,得意可以忘言,得兔忘蹄。在有一些比喻上,需要商榷,可以更好的直指,而不是借喻,重力使光线弯曲,语言的弯曲,重力的作品,语言之光。这样的比方,最后就成了一些镜子之间的晕眩折射,而不是”庭前柏树子“那样,言语道断,截断众流。这是光,这是镜子,光照到你,镜子里看见你。刀起刀落。无厚入有间。

  但最难的就在这里,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怎么才能找到这些忘言的人,直接交流”意“呢,并且不用语言,如何区分得意的忘言,还是不得意的忘言。

  韩东多次引用的薇依和王小波,也许是。

  一本关于写作的经书,应当像佛经一样深藏显密二义,密意在哪?

  不是谁在讲。也不是谁在讲什么。

  而是

  1、在哪里讲。

  2、听的是谁。

  3、谁提的问。

  金刚经开头: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这是密意。

  密在汝边。

  《五万言》读后感(五):五百评

  比较惊艳的是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对我的写作启发很多,也是我批注最多的的一部分。很多观点非常新颖,有趣,直白且犀利。 例如:“对所谓现实生活的迷信,对知识信息量的迷信,以及对思辨分析的迷信构成了我们对小说写作的外行判断。对一个有热情的初学者而言,则形成了心理障碍。可以有生活,可以有知识,可以有思想,但也可以没有。这些储备和能力可以在正常人的水平之下。但你是写小说的,写的是小说,又怎么能不读小说?怎么能不昏天黑地地读?“ (我觉得老师指出了好多新手的定位问题。可能我们嘴上说着写小说,却有着写文学的野心。 小说之于文学,就像写手之于作家。到底是看得太高反而不敢迈步。) “写作时的激动有时很可疑,你不是被所写的对象激动了,而是被写得如此绝妙所激动。判断来自何处?因为有一只虚荣的镜头看着你。去除写作中的这种“镜头感”的确很困难,但也许必要。写得太激动的时候应该适时地走开。” “写作过程中尽量让你的手去思考,头脑的工作尽量消极。头脑最大的任务是阻止妨碍手思考的因素。一个积极判断的头脑是有碍写作的。”

  第二部分关于诗歌的情绪抑制是出彩的,可能是因为老师在诗中也贯彻自己的观点,我在读《五万言》的同时也去看了老师的诗,《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温柔的部分》某种程度上开拓了我诗歌的审美。 第三部分不知是我心态变化的原因,还是它本身就过于琐碎,虽摘抄也有,但感觉平淡,有一点点说教的意味了。

  【不严肃地插个图】

五万言9.0韩东 / 2020 / 四川文艺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五万言》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